APP下载

基于地方性知识的中小学课程资源开发探究

2023-04-08完玛草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20期
关键词:甘肃资源课程

完玛草

【摘 要】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教育工作者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能动性延伸和创新。文章从格尔茨的解釋人类学的理论视角出发,以甘肃为例,探讨将地方性知识融入中小学课程资源的策略,包括从教育价值的视角融入地方性知识、以当地精神为课程思政资源、加强地方性知识开发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因地制宜和规范化地开发课程资源,有助于促进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升地方整体教育质量。

【关键词】地方性知识 课程资源 甘肃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20-10-03

课程资源的开发是编写和整合具有文化特色或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是教育工作者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能动性延伸和创新,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课程资源开发要结合地方性知识和历史文化传统,并且符合教育科学规律,旨在增加知识容量,拓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对地方性文化的认同,提升学生对知识内在结构的理解。本文从格尔茨的解释人类学的理论视角出发,以甘肃为例,探讨如何将地方性知识融入中小学课程资源。

一、格尔茨的解释人类学与地方性知识

(一)理论渊源与文化观念

1.马克思·韦伯的意义之网理论

马克思·韦伯认为:“人是悬挂在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我把文化看作这些网,因为认为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探索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索意义的阐释性科学。”[1]文化研究应追求具体的、具有特定意义的阐释,并且文化研究不能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探寻文化的规律和本质,而要阐释其意义。格尔茨承袭韦伯“意义之网”的观点,追求一种具体的、具有探索意义的阐释。[2]由于文化观念的差异,个体的行为置于具体的文化系统中才有意义,置身于他者的角度无法理解个体的文化意义。

2.文化观念

格尔茨提出反对人类具有普同性的观点,反对使用同样的标准衡量不同的人群。他认为文化与人相互产生影响,是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造就了人,文化渗透在社会之中,所以没有独立于文化的个人。“每一种文化总是有其历史的积淀,也有滋养的土壤,这些人为与自然交融的结果并不是没有根据的,文化只能尊重,只能倾听,只能理解。”[3]每个个体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因此个体身上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文化意义存在差异,塑造了个体行为的多元性,造成了思维方式的不同。

根据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意义之网”的观点,所谓文化就是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思想、道德、法律、信仰、价值观等构成了一个广泛而隐蔽的意义系统。因此,文化研究不是实验科学,而是解释科学,是描述各种社会行为的意义表达。为了探究文化的意义结构,理解具体的研究对象,根据格尔茨在《文化的解释》中的观点,“文化的解释不是对文化进行解释,而是对文化的解释的解释”[4],也就是说,文化的描述是一种经过理解他者的文化后进行再解释的过程。

(二)地方性知识

地方性知识不是指特定的地方知识,而是针对全球性知识和普遍性知识而言的,着重表达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其地方性也不只是针对特定的地域意义而言,还涉及知识形成的特定环境,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文化与文化模式、价值观,特定利益关系决定的立场和视角。“地方性知识建构出来的体系,其背后均以历史与文化为支柱,而两者的表现形式也都是象征性符号所代表的事实,这些事实可以在特定的伦理规范下解读。”[5]知识在特定环境才有意义,因此对知识的理解不能只关注其普遍性,还要着眼于适用知识的具体环境。

文化的意义是通过人的行为表达,并在人与人的互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在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交流中体现的。因此,对某人的行为、某种现象、某种文化的解读,必须在固有的语境中完成,根据当地语境形成行为解释的文本,揭示文化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二、课程资源开发与地方性知识

教材不是唯一的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提升教育质量的一道突破口。在课程改革引领下,地方性文化为课程资源注入多样性的活力。课程资源包括民风民俗、乡土文化、历史文化遗址、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经典书籍等。积极探索地域性的文化资源,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展思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一)课程资源的类型及开发

1.课程资源的类型

课程资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对一切课程和教学有用的资源的整合。依据课程资源空间分布,可以将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6]校内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教学设施、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器材设备等。校外课程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展览馆、科学技术展览馆、专家学者讲座,以及教育政策、社会公益、科技活动、各类竞赛、文艺演出等。除此之外,网络课程资源是一种新兴的课程资源,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在新时代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2.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和形式

目前一些中小学的课程开发形式为校本课程。在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和形式上,充分融入本区域的历史文化和人文资源,基于一定的课程策略和原则,合理开发有助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数理思维、艺术感知的延伸性校本课程。并统筹各方力量组织名校名师教研,成立兴趣小组,增强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效性。另外,借助网络平台实现跨地区的课程资源开发探讨是新时代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形式。

(二)基于地方性知识开发中小学课程资源的形式

开发地方民族文化课程资源要遵循就地取材、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挖掘地方的人文、地理、自然、经济、政治等资源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资源。[7]将地方性知识融入中小学课程资源有以下四种形式。

第一,可以有目的、有条理地整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地方档案、地方志和方言志等,作为甘肃中小学的课程辅助资料,融入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关联起来,帮助学生加深对人文课程的理解。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针对教材中特定的内容关联地方性知识。例如教学内容涉及长征精神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为学生播放红军会宁会师、腊子口战役等影像,课后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增加学生情感体验。

第二,甘肃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地方史资料,当地中小学可结合学校所处具体地市或县份,统筹经费、制订课程目标、整理课程内容,灵活编制适用于本校的校本课程。

第三,在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等实践活动中融入地方性知识。通过在实践活动中向学生展示甘肃民间艺术表演(兰州太平鼓、武都高山戏等)、传统工艺(兰州刻葫芦、山丹烙画等)等,让学生感受甘肃地方性文化的魅力。

第四,甘肃的教育条件已得到大幅度改善,地方性知识课程资源开发可以结合教育信息软件、网络通用技术,构建师生共享的信息化平台,建立图书文献资料库。这样既便于教师浏览和整理相关资料,也可以作为甘肃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了解当地知识文化的途径。

三、一些中小学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专家参与指导,课程资源开发体系不够完善

由于缺少专家参与指导,缺乏完善的课程资源开发体系,甘肃一些中小学课程资源开发工作仅仅停留在整理并展示地方特色文化的层面。这种课程虽然富有特色、生动有趣,展现出文化多样化的魅力,但是缺少与教育主干知识体系的内在关联,未能体现教育价值。

(二)课程资源呈现形式单一,对学生吸引力不足

甘肃一些中小学的课程资源形式、内涵、主题过于单一,例如将相关文化特色简单整理成PPT的形式进行展示,而学生对此不感兴趣,大量知识的重复性陈述导致课程流于形式。课程开发的最终目的是要落实,产生效果,因此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是衡量课程质量的重要依据。

(三)一些教师数字化水平较低,不熟悉多媒体技术应用

甘肃一些学校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比较薄弱,在人才培养方面,一些学校未能有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重视教师的数字化水平发展,未建立全面的教师培训机制,从而导致教师不能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现多样化的地方特色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未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四、基于地方性知识的中小学课程资源开发对策

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扎根乡土,融入地方特色文化,还要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内在品质和良好习惯。甘肃中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应选择具有当地特色的、具有推广价值的地方性知识,让学生充分了解家乡、感受家乡,做家乡文化的传承人。

(一)从教育价值的视角融入地方性知识

从教育价值的视角出发,要求地方性知识服务于教学,以教學需求为主线,整合相关内容。一是可以在学科知识拓展教学中融入地方性知识,学生基于当地相关文化知识理解课程内容,实现融会贯通、拓展认知;二是可以在学科实践活动中融入地方性知识,在学生探索活动中引入熟悉的地域现象或文化知识,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应用价值,并深化对地方性知识的认知。例如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是世界四大沙尘暴高发地区之一的中亚沙尘暴区重要组成部分。甘肃学生应该对沙尘暴的成因、预警、防御等知识有全面的了解。在对于沙尘暴和空气质量检测的地理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保护环境为主题,针对沙尘暴这一自然现象进行详细解释。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或延伸阅读系统地了解沙尘暴的形成因素、空气质量检测指标等学科知识,并分享自己在生活中了解到的人们防御沙尘暴的措施,感受当地人们适应环境的智慧。

(二)以当地精神为课程思政资源

甘肃革命精神产生于陇原大地,是甘肃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精神的总称,甘肃大地孕育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甘肃精神、南梁精神、会宁大会师精神、红西路军革命精神、铁人精神、庄浪梯田精神、会宁教育精神、治沙精神、兰大精神、莫高精神等。[8]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要重视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例如在讲述地理学科的地形地势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详细介绍庄浪县人民历经几十年艰苦奋斗,建成了举世瞩目的百万亩梯田,让学生体会家乡人民克服艰苦自然条件,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结合的伟大,深入了解“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庄浪梯田精神,并内化为自身优良品质,在学习生活中不轻易言弃,努力奋斗。

(三)加强地方性知识开发的交流与合作

不同中小学对地方性知识的课程资源开发水平、重视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学校文化氛围浓郁,重视地方性知识的开发,而有的学校则相对忽略这方面的建设。对此,首先上级教育部门应该为中小学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评选优秀的地方性课程资源开发案例,为其他学校提供学习参照的典型。其次要加强校际沟通交流,相对落后的学校要借鉴成功学校的经验。最后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发基于地方性知识的课程资源库,资源库主要内容为甘肃地方性知识的课程资源以及当地学校优秀的课程开发案例,另外还可以收集教育较发达的省份的地方性知识课程资源开发案例。学校要鼓励、促进教师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开发、应用地方性知识,为学生提供生动的教学。

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是对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深入挖掘地方性知识,可丰富甘肃中小学课程资源,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基于地方性知识开发课程资源,并将其融入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因地制宜和规范化地开发课程资源,有助于促进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升地方整体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韩亚桐.《文化的解释》解读[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4):32.

[2]同[1]32-33,36.

[3]张胜洪,刘晓静.解释人类学:论格尔兹及其《文化的解释》[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2,14(4):79.

[4]同[3].

[5]王铭铭.格尔兹的解释人类学[J].教学与研究,1999(4):34.

[6]陈得军,刘琴.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课程资源探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4,29(1):123-125.

[7]倪誉丹.地方民族文化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9:16.

[8]甘肃党史网.甘肃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EB/OL].(2022-04-18)[2023-10-17].http://www.gsds.gov.cn/difangyanjiu/20220418/16092420246b7af931f.htm.

猜你喜欢

甘肃资源课程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甘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