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教学任务负担视角下的教师减负路径探索

2023-04-08李龚美子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20期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李龚美子

【摘 要】教师负担已经得到了研究者和国家的重点关注,但是目前教师仍旧面临着一些难题,特别是非教学任务负担过重。文章将教师的非教学任务分为强制性的非教学任务、竞争性的非教学任务、责任性的非教学任务、过度性的非教学任务四种表现形式,分析了非教学任务负担过重的原因并提出减负之策。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教师负担 非教学任务负担 减负路径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20-05-05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从进一步提高认识、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统筹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统筹规范精简相关报表填写工作、统筹规范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事宜、强化组织保障等六个方面对教师减负提出意见,并以此形成了中小学教师减负二十条相关内容。“双减”后,一些教师反映在岗时间变长了,工作与家庭难以兼顾。教师开展教科研等活动的时间被压缩,专业发展受到影响。同时与“双减”有关的行政任务也开始增多,一些非教学任务开始挤压教师的备课时间。“双减”政策之下,各个单位都在召开会议传达中央意见,强调要深刻落实“双减”政策。但是一些相关的培训是为了培训而培训,假大空的形式主义只会加重教师负担。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中小学教师

本文将中小学教师界定为具有教师资格并在中小学专门从事教学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教师减负

“减”是指从总体或某个数量中去掉一部分,也有降低、衰退之意;“负”是指用背载物,后引申成担负之意。有研究者认为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以及不合理的部分是减负,同时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内容要适度增加至合理程度。[1]有研究者从基础教育领域出发,把减负一词定义为减轻学生日常课业负担。[2]

本文则借鉴学生减负的概念,在把握教师工作特点的基础上,将教师减负概念界定为:减轻教师在工作中过重的、不合理的内容。

(三)非教学任务负担

教师的负担可以划分为教学负担和非教学负担。教师非教学负担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承担的与教育教学工作无关的、超出合理的工作时间、范围、程度的,并给教师身心带来消极影响的教育责任、工作、职业压力及代价”[3]。由于非教学任务的增加和考核评价机制的不合理,一些教师身累心更累,工作负担增加,从而产生了职业倦怠感和应付思想,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4]有研究者对CEPS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教师工作时间长”,“教师平均周总工作时间达到48.91小时”,“每周用于教學支持、行政和辅助工作的时间”“超过课堂教学时间”,“工作内容的时间分配结构不合理”[5]。

所以,本文将“非教学任务负担”界定为教师承担与教育教学无关的、超出合理的工作时间、范围的,影响教师身心健康的工作。

二、相关研究综述

目前,通过对“教师负担”和“教师减负”词条进行分类搜索,发现关于教师负担研究的文献各式各样、数量巨大,表明我国对教师负担问题特别重视,研究主要从教师负担的整体进行把控,也有不少研究者对教师负担分类进行相关研究,但是对中小学教师非教学任务减负的研究还比较缺乏。通过查阅众多的文献资料得知,国内研究者对教师负担内涵研究、教师负担过重的成因和减负策略等领域进行了较多的探讨。

(一)教师负担相关研究

1.教师负担内涵研究

关于负担内涵的研究,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界定。有研究者认为:“教师负担即教师应担当的责任、履行的任务和承受的压力。”[6]教师的工作负荷并不只是因为教师承担教学工作,还包括除教学以外的班级课外活动、家校联系工作、自身的培训学习以及科研管理之类的各种工作量。[7]也有研究者认为,教师负担就是教师职业所赋予的与之相对应的工作事务。[8]“教师负担”如果没有相应的修饰词相匹配,从自身字面上解释,是一个中性词。一旦牵扯到具有负面意义的词汇时,它的含义就发生了变化,带有贬义色彩。一些研究者把教师负担用“过重”“过多”等词语来修饰,此时教师负担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承担的超出合理工作时间和职责范围的任务、压力以及为此付出的代价等。[9]

通过对教师负担相关内涵进行整理发现,教师负担大致可以划分成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教师在教育发展中所承担的压力以及代价。第二层含义是指教师的工作总量,超过教师规定的工作量则视为教师负担。关于教师负担内涵的研究,研究者已经解释得比较全面。

2.教师负担成因研究

教师负担成因来源于多方面的压力。有研究者认为教师负担过重是因为教师工作时间长、工作不合理、非教学工作过多等。[10]有研究发现,一些中小学教师一半以上的时间都被大量的临时性非教学行政事务所占据,造成教师负担过重。[11]通过对资料进行整理得知,研究者关于教师负担成因的讨论,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工作时间方面。一些教师的工作占用了工作以外的时间,工作时间长是造成教师工作负荷的原因之一。调研发现,一些教师“平均周课时为15.31节,每天在校时间为8.93小时”[12]。教师工作时间过长,会使教师的负担过大,教师难以承担。

二是工作压力方面。一份对俄罗斯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表明,教师收入、健康状况、学历要求、技能要求都会影响教师的工作压力,这些因素都应受到重视。[13]

三是工作量方面。有的教师身兼数职,不仅要教学而且要管理班级,甚至还要参与学校的行政决策,工作量比普通专职教师大。[14]有研究者指出教师面临新的工作挑战,不仅工作量逐渐增加,而且身心受到影响。[15]工作量过大在影响教师的同时,也在默默影响学生,不利于学校的长期、健康发展。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可知,研究者对教师负担具体成因的研究较为丰富和全面。但是研究视角还是有所欠缺的,尽管研究者对于负担成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划分的类型依旧不够全面。只从某一方面来思考教师负担的成因是不够的,而是应该看到国家、社会、学校、个人的共同作用。

3.教师减负对策研究

通过阅读文献,可以发现对于教师减负对策的研究是比较丰富的。从文章中也可以看到想要解决或者缓解教师的负担,这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部分研究者认为,想要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首先是改变教师工作的大环境。有研究者认为,为教师提供舒适的氛围,加强社会各阶层对教师的职业认可和关注。按照上述减负策略,为教师提供安心从教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教师形成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归属感,以此来增加教师的职业自信力。[16]也有研究者认为,教师减负未能实现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工作时间延长[17],减少教师工作时间能够有效促进教师教学。

在国家方面,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切实的法律保障,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是刻不容缓的。要明确规定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时间、工作量等,要不断认可教师的地位、提升教师的工资待遇、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等,通过这些措施能够减轻教师的部分负担。

但部分研究者对于减负政策的研究主要从国家、学校方面出发,忽视教师自身的因素。一些研究者并没有进行实地调查,便开始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解决策略,这样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二)教师非教学任务研究

关于教师非教学任务的研究主要体现在非教学工作量方面。

关于非教学工作量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非教学工作量现状研究。有研究者从教师的立场分析问题,通过实证调查了解到教师不仅教学工作时间长、教学压力大、教学任务繁重,还承担着繁杂的非教学工作,这些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从事教育教学研究都造成了束缚。[18]二是非教学工作量影响研究。不管非教学工作量有多少,只要其存在,对教师就有负面影响。有研究者提出非教学工作量对于教师的负面影响涉及很多方面,轻则影响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分配,教师之间工作分配不均,重则导致教师专业发展受限、学校学术水平降低、学校人才质量下降、教育事业发展受阻。[19]

有研究表明,我国教师负担来源之一是教师的工作任务,尤其是非教学任务,教师大部分的时间都耗费在类似班级管理活动、家校联系、填表等非教学任务上,使得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等各种情况,出现了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20]

通过对一系列文献的阅读,发现其实研究者对于教师非教学任务负担的研究依旧不够,甚至有研究者把教师的非教学任务等同于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这是完全不正确的。

纵观已有研究成果,关于教师负担内涵、教师负担成因、教师减负对策的研究较多,而对于教师非教学任务的研究不够,对于中小学教师非教学任务减负机制的研究也比较缺乏。

三、中小学教师非教学任务的表现形式

教师承担各种类型的非教学任务,不同的非教学任务也带给教师不同的影响,因此将中小学教师非教学任务的表现形式进行分类是必不可少的,能够更好地了解教师,有效解决教师非教学任务负担过重的问题。

(一)强制性的非教学任务

强制性是指其依据是法律或行政法规,必须贯彻执行的一种属性。教师不仅要遵循国家政策和上级部门的规定履行和承担教师职业必需的义务和责任,而且要承担来自学校这个团体中学校领导所规定的职责。“研究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承担教学任务,还要承担大量的非教学任务,但这些与教学无关的任务的确是教师不得不承担,尚且不能拒绝的任务,即上级部门安排的各种检查、会务分摊到教师头上,这种来自上级领导强制性要求承担的任务,我们称为‘强制性的非教学任务。”[21]

(二)竞争性的非教学任务

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间想要战胜对手,取得胜利的心理活动。任何行业之间和内部都是存在竞争的,教师也不例外。教师的竞争主要表现在学生成绩和个人晋升上。部分学校对于学生的成绩或者教师的晋升都有不同的要求,甚至会要求教师处理一些杂事,这也构成了教师的非教学任务负担。但是教师如果想要进步,想要晋升,就自然而然地需要承担这些竞争性的非教学任务。

(三)责任性的非教学任务

责任是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的个人必须遵守的。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书育人,这是教师的责任,教师为了完成或者承担自己的责任,就需要提升自己的职业性,这是教师身份所带来的责任,但同时也会有一些加重教师负担的责任。教师的责任不只是促进学生的学习,还包括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维护学校的利益、保障学校的运营,为此所参与的所有活动,所付出的所有时间、精力和代价都是因为教师这个角色所赋予的责任。[22]

(四)过度性的非教学任务

过度,就是指超过适当的程度。教师的过度性非教学任务就是指超出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的教师工作量、工作时长、教师工作范疇的各种类型的工作。学校要应对教育部门等上级各部门的要求和检查,迫使教师承受着繁多的非教学事务。这类工作的分配会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这些工作是教师不用承担的,这种负担是不合理的、不必要的。

四、中小学教师非教学任务负担过重归因分析

(一)国家层面

1.教育行政部门频繁的检查

正常的行政检查是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合理监管和全面把握。但是频繁接受行政检查会增加教师的负担,教师会承担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工作内容,应付式地填写一些文字材料。

2.学校被分派多种事务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统筹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工作,特别是不得把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等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和工作(如庆典、招商、拆迁等)强制摊派给中小学校,并向教师下达指令性任务,不得随意让学校停课出人出场地举办有关活动”。

3.教师配比不明晰

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3]数据显示,我国小学阶段生师比为16.85∶1,初中阶段生师比为12.88∶1,普通高中生师比为12.99∶1,这与2014年《中央编办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中将县镇、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统一到城市标准,即高中生师比为12.5∶1、初中为13.5∶1、小学为19∶1[24]基本相符。然而行政人员与专任教师的配比情况不明晰,这在学校里出现了教师工作范围不明确的困境。许多专任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也要兼顾行政工作,工作负担很重。

(二)学校层面

1.工作安排形式化

研究表明,占用教师工作时间的并非全是教育教学工作,教师有时被非教学任务所消耗。[25]教师经历着填表、作报告、参加会议、参加表演、处理多媒体事务等工作事项,且很多事务与教育教学无关。但是学校仍不厌其烦地安排这些形式化的工作,这有可能导致教师将负面影响带入课堂。学校为了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不考慮教师实际的工作量,经常安排一些“假大空”的工作给教师,走形式成为教师工作中存在的一大问题。机械性和重复性的工作更让教师苦不堪言。

2.学校管理行政化

一些学校在管理方面呈现出行政化的趋势,采用一成不变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这样容易破坏教师平等沟通和交流的氛围,教师的话语权会受到影响,甚至出现教师不敢发言的现象,这不利于学校和教师的健康发展。

3.教育目标功利化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为了提高教育者诸方面素质的教育模式。目前,由于受高考这根“指挥棒”的影响,一些人仍以成绩来评判学校的好坏。更有学校为了吸引好的生源,以成绩作为录取学生的标准,在学生进入学校后,也是按分数来分班、分座位。正是由于教育目标功利化,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完成所谓的绩效,这也在无形中加重了教师的身心负担。

(三)家庭层面

1.“保姆式”的管理

一些教师不仅要花大量时间在教学、备课、批改作业等工作上,而且要管理和辅导学生,担心学生学习的同时还要忧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等。很多学生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同时升学取向的教育方式养成了学生高分低能的状态,对此学生在学校对教师产生了极大的依赖。很多教师不仅要处理教学上的事宜,而且对学生的管理更是涉及方方面面,例如监督学生午睡、引导学生就餐、查寝等。部分教师成为学生在学校的“保姆”,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发挥,而且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工作负担再次加重。

2.家长角色的缺失

家校合作中,家庭和学校要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环境。只有家庭和教师共同努力,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但是,在日常的生活中,一些家长在教育中缺位,家校合作能达到什么程度难以说明。部分家长认为教育孩子仅仅是教师和学校的事,不主动和教师交流,甚至不配合教师的工作,将孩子完全“扔”给教师,这也给教师增添了工作负担。

五、中小学教师非教学任务负担过重减负策略

(一)减轻形式化工作的负担

1.摒弃形式化的工作

目前,国家出台了很多法律文件来保护教师的权利,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同时,2019年出台了《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等关于“减负”的政策文件,进一步从政策法规上要求改善当前基层工作现状,为基层工作者减负,为教师减负。因此,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摒弃形式化的工作。

2.完善教师减负清单

报道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已有20个省份出台了教师减负清单,除了评比、填表、抽调等工作,与教育教学无关的社会事务难以明确,与教育教学有关的负担又难以甄别,为此各地教师具体的减负清单还需持续完善。[26]当然目前还没有出台教师减负清单的省份还需要尽快出台和完善。同时各地要结合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减负清单,真正帮助教师减少非必要的工作。

(二)减少僵化管理的负担

1.敦促学校管理“去行政化”

现在的学校是由政府进行监管的,这很容易导致学校组织者运用行政模式直接对学校进行管理,但学校里的管理对象是人,不能直接按自上而下行政化的手段来处理学校事务,这会导致学校乱象横生。因此,学校必须敦促学校管理“去行政化”。教师需要的是平等沟通交流的氛围,自上而下的管理只会抑制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校要给教师一定的发展空间,给他们话语权,运用大家的力量,集思广益,促进学校的发展。

2.懂得倾听教师的需求

首先,要明白教师是人,教师有自己独特的需求。如果学校在管理中,只是一味地下达命令,不考虑教师的感受和想法,只会让事态发展得越来越糟糕。在工作中,如果学校对于教师的工作不满意,只是一味地指责,不了解教师的情况,不了解教师遇到的困难,不给予相应的指导,这会令教师寒心,产生恶性循环。教育是有温度的,学校也应该是有温度的,学校对教师有温度,教师对学生才能有温度。因此,学校管理者要经常性地倾听教师的需求,理解、关怀教师,为教师营造一个自由和谐且充满人文关怀的工作环境。

(三)减少自我认知的负担

教师自身要破除杂念。现在社会上对教师提出了很多要求,教书育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推动学校发展、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等全都压在了教师身上。同时教师也对自己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当所有的一切都综合在一起时,教师的负担就会苦不堪言,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

教师要始终牢记学生的发展是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的。教师要破除杂念,不要采用“保姆式”的管理方式大包大揽,家校也要联合起来,真正为教师减负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文倩.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背后的供需困境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9:16.

[2]曹海燕.小学“减负”政策执行现状与问题的研究:以S县小学执行情况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8.

[3]张雅静.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的来源与排解[J].教育科学论坛,2019(4):60.

[4]李镇西.关于“减少教师非教学工作”的调查报告[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7(4):74-79.

[5]李新.教师的工作负担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2015学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9(3):8.

[6]柳士斌,胡振京.論“减负”背景下教师负担的减轻及其素质的提高[J].继续教育研究,2002(1):64.

[7]冯大鸣.“有组织的舍弃”:教师减负的对策[J].中小学管理,2003(6):31-32.

[8]鄢秀娟.教师也需要减负[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3):73-74.

[9]同[3]59-64.

[10]李新翠.中小学教师工作量的超负荷与有效调适[J].中国教育学刊,2016(2):56-60.

[11]张小菊,管明悦.如何实现小学教师工作量的减负增效:基于某小学教师40天工作时间的实地调查[J].全球教育展望,2019,48(6):97-109.

[12]李和平.给教师减负,就是给学生减负[J].教育科学论坛,2017(25):60.

[13]李丹妍.俄罗斯中小学教师现状及问题探析[J].教育评论,2016(8):110-114.

[14]王一喜,严桦.资源教师:教师减负的一个亮点[J].当代教育论坛,2005(6):16-17.

[15]毛聪颖.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09(11):56-58.

[16]孙传贵.减轻教师过重负担 关注教师幸福指数[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2):35-37.

[17]熊建辉,姜蓓佳.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现状调查与减负对策[J].中国教师,2019(9):72-75.

[18]席梅红.关于中小学教师工作负荷的实证调查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17(2):46-51.

[19]陈彬.论高等学校教师工作负荷管理的战略转型[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6):34-37,49.

[20]同[4].

[21]杜玉梅.基于扎根理论的中学教师非教学任务减负机制研究[D].重庆:四川外国语大学,2021:26.

[22]同[21].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0-05-20)[2022-8-25].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005/t20200520_456751.html.

[2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央编办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EB/OL].(2014-12-09)[2022-8-25].http://www.moe.gov.cn/s78/A10/tongzhi/201412/t20141209_181014.html.

[25]同[4].

[2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省份出台减负清单:教师负担如何真减实降[EB/OL].(2020-12-14)[2022-8-25].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012/t20201214_505233.html.

猜你喜欢

中小学教师
新课改背景下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
中小学教师教学理念的几个基本问题
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教学相融合的措施探讨
电子白板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应用探讨
中小学教师职前培训面临的现状与解决对策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基于混合学习原理的教师培训模式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