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2023-04-07李迪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雷夫老师孩子

李迪

近日,看到一位徐老师写的文章《这个名师为啥被同行孤立》,主要讲《56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雷夫老师,虽然获得“总统国家艺术奖”和“全美最佳教师奖”,却被同行“孤立”,当地教师工会也不推崇他,在他们的国家也没有什么名气……

文中介绍,美国的小学一般早上9点上课,下午两点半放学。雷夫老师为了避免有的学生回家要面对酗酒的父母,或因无所事事而闯祸,就要求学生早上提前到校,下午六七点才放学,他带着孩子们读书、排练话剧、打棒球……相当于提供了免费延时服务。因此,雷夫班级孩子的成绩是出类拔萃的。然而,当地教师工会认为,雷夫的行为是一个“很坏的”榜样,很容易“裹挟”其他教师也来无偿付出;其次,别的教师也没有雷夫老师那样多才多艺——教师工会因此担心:学校以后会对应聘者的才艺提出更高要求,这是对非名校毕业的一般教育工作者的歧视……

于是,徐老师的文章引起读者们(大多也是教师)的各抒己见。

有人说:“一开始,雷夫老师会被领导大会小会表扬;接下来,部分老师会向雷夫老师看齐;最后,未行动的老师会给领导留下不求上进的印象,受到各种不点名批评。明明按时上班,认真上课、备课、改作业,最后落了个什么都不是。”也有人说:“你可以做不到高尚和优秀,但不要诋毁和贬低高尚和优秀。”

一部分教师充分肯定雷夫老师的行为,另一部分教师则认为“雷夫老师的行为容易被利用……”,还有的老师则认为“雷夫老师是很优秀,但是臣妾做不到啊……”云云。对此,我思忖再三,也来谈谈看法。

首先,对当地教师工会的顾虑,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有精辟的阐述。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也就是说,不要刻意去鼓励什么,这样民众就不会去争强好胜(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内卷”吧);不要人为地炒作稀有之物,使民心浮动,见利忘义;不要刻意去张扬那些可能引发贪欲的事物(比如名、利等),使民众内心能保持单纯和平静……那么,我们的学校领导如何去深刻领悟、有效引领教师们学习、效仿雷夫老师身上积极的力量呢?

其次,同行们对雷夫老师的“孤立”行为,我也表示理解。他们可能觉得因雷夫老师的存在,衬托出自己不够热爱工作,也不够多才多艺,免不了会产生焦虑,甚至会产生“妒心”——嫉妒是最折磨人的!被“妒心”控制的人,生活很难舒畅。雷夫老师们的幸福指数会高于其他教师,尤其是那些心怀嫉妒者,也是显而易见的。

最后,对于雷夫老师本人,他可能不会太在意周围人对他的评价。他热爱工作,发自内心地想那样做。在陪伴孩子、托举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体验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品尝到了教师职业的幸福。这时候,就算是没有一个人给他赞美或嘉许,就算是没有一分钱的补课费,他也会发自内心地乐意带孩子阅读、排练话剧、打棒球。我认识很多这样的教师,比如广西的黎志新老师、湖南的谌志惠老师、江苏的沈丽新老师等,他们不争名、不求利,就是专心致志陪伴孩子成长,几十年如一日,乐在其中。这份努力,来自他们的内心,而不是因为外在的各种表彰——就算没有任何表彰,他们也会这样做。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或者教育部门的领导),我们应该由此展开怎样更深的思索呢?“不尚贤,使民不争”,并不是对所有善的行为都不做任何嘉许和赞扬,而是让教师在工作中获得“工作”本身的快乐,提高各自的“内在动机”。

《内在动机》一书中,介绍了一个索玛拼图实验:被试者分为两组,其中一组被告知,玩这个拼图,有1块钱的奖励;另外一组被告知,玩这个拼图,就是看你们感不感兴趣,没有奖励。过了一段时间,实验者让大家休息8分钟。在这8分钟里,他们可以到休息室里,这里有水、报纸、索玛拼图。结果发现,有奖励的那组里,没有一个人愿意再碰索玛拼图。他们认为这是工作、任务,不给钱谁干啊?而另外一组没有奖励的人,却有多人继续玩这个拼图,他们认为,拼图多有意思啊。

可见,不当的奖励,会削弱我们做某一件事的内在动机,会让我们将对某一件事本身的兴趣,转移到对名、利等外在事物上去。

老子所说的“不尚贤,使民不争”,启示我们:靠内在的激发和促进,远比靠外在的名、利等物质的奖励,对教师的成长更有意义。同理,我们在教学中也要注重去培养孩子的内驱力。比如孩子们排练话剧,尽管会搞得“一团糟”,我们也应送上真诚的认可和期待。如果一切活动都以获奖为目标,就会让孩子将排练话剧、打棒球等活动的兴趣,转移到对奖项的追求上。一旦不再评奖,孩子们很快也就失去了兴趣。

所以,我们可以给雷夫老师们嘉许和赞扬,但一旦把这设置成一个奖项,让大家去争抢、去追逐,就容易使教师们将陪伴学生成长本身的兴趣,转移到对奖项的兴趣上,甚至你争我夺、为伊消得人憔悴……如此,在削弱了教师工作内驱力的同时,也伤害了这个奖项。

那么,正确的引导应该是怎样的呢?我们应该如何学习雷夫老师这个榜样呢?

《民族自信 文化复兴》一书指出:“人与人之间内在的主要差别,是心灵品质层面高低的差别。”书中认为,心灵品质的层面大体上有10种。其中能利于自己、他人和社会之心的有5种:第一种是士人之心。学校里,拥有士人之心的教师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工作,也会有一定的成绩,是合格的教师。他们相信一分付出一分收获;一旦付出后暂时没有收获,就会不开心。这种教师会很努力,也最容易被外界名利羁绊。第二种是能人之心。拥有能人之心的教师德才兼备、志存高远,深受学生欢迎,并能取得优秀的成绩,一般是校级优秀教师。第三种是君子之心。拥有君子之心的教师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可能在区域内成为领军式人物,比如省、市优秀教师等。第四种是贤人之心。拥有贤人之心的教师自利利他、胸怀天下,他們会无畏无惧,时时自省,勇于担当。他们可能在全国享有一定声誉,比如雷夫老师、张桂梅老师、魏书生老师等。最高层次的是圣人之心。拥有圣人之心的人会无我利他、化育天下,比如孔子、老子、阳明先生等古代圣贤。

那些不能利于自己、他人和社会之心的,也分为5种:好逸恶劳、得过且过的庸人之心;妒忌虚伪、背信弃义的小人之心;卑鄙恶劣、恃强凌弱的恶人之心;狡诈无耻、阴险歹毒的坏人之心;无法无天、无恶不作的罪人之心。在此不展开论述。但可以肯定的是,拥有这“五心”的人,自己的工作生活不会幸福,还会影响别人的工作和心情。如果是教师的话,甚至会对整个学校的风气造成“污染”。

像雷夫老师一样的教师,已经拥有贤人之心,他们在自利、利他的时候,体验到了职业幸福感,这本身就是生活对他们最大的奖赏。

当我把这个观点发到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里时,有一个老师反驳道:“雷夫老师让学生早到或延时,如果学生发生不测,是否会陷入法律纠纷?”这又让我想起阳明先生的话“丈夫落落掀天地,岂可束缚如穷囚”——大丈夫做人光明磊落,自然能明心见性,有翻天覆地之能;怎么会因为有小人非议,就如同囚犯一样处处小心翼翼,被恐惧所束缚呢?

对于雷夫老师们而言,为人师表,只要符合良知,只要是有利于孩子们成长,便会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心生万法。当张桂梅老师严厉批评违纪学生的时候,她身上自有浩然正气,哪一个学生或家长会因此去责难她?這便是“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也许有的老师会说:“雷夫老师真的很好,我也希望有他那样的胸襟和智慧,但我就是挣不脱名利之束缚,别人给个脸色我就会发急……怎么办?”

上文曾说,人与人之间内在的主要差别,是心灵品质层面的高低。换句话说,心灵品质层面的高低,决定心、道、德、事层面的高低。我们要在初心上用功,在起心动念上向雷夫老师们学习,而不仅仅是在具体行事上模仿他们。我们若想拥有雷夫老师的职业幸福感,获得他的智慧和成绩,就要以他的这种贤人之心去工作、去待人处世。

比如,学生跟任课老师发生矛盾冲突后,会来找我这个班主任求助。我的起心动念如果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成长,就会引导他们去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可能这个过程有点儿慢,但是孩子们得到了成长;如果我只是在“事”上用功,一心想着赶快解决眼前的问题,可能会代替他们处理这个事儿。表面上看,我是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事情处理得又快又好,学生会感激我……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得到成长。所以,最关键的是起心动念是什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不忘初心吧!

因此,遇到困惑时,我们不妨这样问自己:如果雷夫老师(或者跟他一样的老师)面对这样的问题,会怎样做呢?这样,借助圣贤的力量面对工作、生活中的挑战,必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的心灵品质也可以因此而产生跃升。

记得10年前,我曾经听到一位颇有天分的老师感叹:“我知道自己可以将工作做得更好,但是我不想努力了,因为那样太累了……”那么,雷夫老师会感觉累吗?相信是不会的。即使被同行“孤立”,他也会全身心地投入工作,陪伴学生阅读、排练话剧、打棒球……比起那些好逸恶劳、得过且过的人,或者习惯嫉妒、信口诽谤的人,他要幸福得多吧!

此时,我还想起了“庖丁解牛”。庖丁是幸福的,因为他每次解牛都全身心投入,如演奏一首乐曲,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他的工作是一种享受啊!庖丁用的刀也是幸福的吧,因为不必和骨头“硬杠”,它在游刃有余中也体验到了自己的价值。

人生真正的幸福,就应该像庖丁、庖丁的刀一样,物尽其用,让生命充分燃烧。而不是得过且过,一边抱怨工作的辛苦,一边又不得不养家糊口;一边嫉妒别人的优秀,一边又畏惧付出的艰辛。

君不见那熊熊燃烧的木头,是多么温暖、美丽又动人?而那没有充分燃烧的木头,却冒着黑烟,释放令人窒息的一氧化碳……亲爱的朋友,既然我们为爱这个世界而来,就投入地爱一次吧,放下那些不必要的羁绊……如此,我们必将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责 编 东 方)

猜你喜欢

雷夫老师孩子
头发着了火的老师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老师,节日快乐!
孩子的画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无视我,这很好
我们向雷夫学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