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新时代高校网络育人路径研究

2023-04-06许栋郭馨

大学教育 2023年21期
关键词:网络育人三全育人新时代

许栋 郭馨

[摘 要]网络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更加深入推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本质要求。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卓有成效的网络育人工作,已成为高校思政工作新的挑战。针对目前高校存在平台内容参差不齐、网络力量薄弱单一、网络平台黏性不足等问题,探索、构建“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网络育人新模式,对于提升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格局、不断巩固和完善网络育人阵地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校;网络育人;三全育人;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21-0121-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新空间,成为影响大学生生活方式、思维范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认同的重要阵地,因此深入探究网络育人的理论内涵、内在价值、范式逻辑与实践路径成为高校必须直面的一道时代命题[2]。

一、新时代高校网络育人的价值意蕴

(一)网络育人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

移动互联网的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特点使得各种社会思潮在互联网这一特殊场域中发生交融与碰撞,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显著特点对当下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网络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根据“青年大学生在哪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在哪里”的要求,既然青年大学生在网络上,那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到“网上”发挥功能。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新时代高校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所在,网络育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规划的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构建清朗网络、凝聚青年力量的重要作用,对于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3]。为此,要加强网络育人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立意深远的网络思政工作,努力使大学生对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做到情感上认同、理论上透彻。

(二)网络育人是“三全育人”的本质要求

思想政治工作要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高校校园网站、交互社区、易班平台、新媒体平台汇聚校园师生、影响社会各界,提升高校网络育人实效,需要进一步落实“三全育人”理念,集聚主管部门、高校师生、学生家长、毕业校友、行业企业等多方力量。

网络育人成为新形势下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的重要途径[4],需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遵循移动互联网的内在规律和当代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加强校园融媒体平台的互动性与黏着度,在移动互联网积极开展“互联网+思政”相互融通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网络育人,探索网络思政精准滴灌新范式[5]。

(三)网络育人是数字思政的主要途径

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较为活跃、注重自我实现,使用互联网是他们的自觉“本能”。移动互联时代,各种社会思潮对于青年大学生价值认同的形成产生较大影响。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教育的方式方法产生极大变革,青年大学生不再是教育的被动接受者,已经成为教育行为的积极参与者。

思政工作特别是网络思政工作需要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积极运用各种新兴技术手段,让思政工作焕发生机活力。同时,加强网络育人与网络思政工作,优化思政教育的供给侧配置,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话题、抖音话题互动等方式,满足大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需求,有助于提升网络育人工作的效果。

二、高校提升网络育人实效的现实挑战

(一)网络内容参差不齐,数量较少

从高校网络文化作品的数量看,优秀网络文化作品数量与来源相对有限,相关作品创作激励措施较少,可供学生直接用于学习的网络内容也相对缺乏[6]。从高校网络文化作品的质量看,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个性化、流变性、体验式等需求重视不够,容易造成网络育人的思想引领性、教育系统性、群体价值性不突出。比如在高校网络文化作品、产品内容设计时,容易忽视或无意识削弱相关内容,容易导致大学生参与网络活动的内生动力不足,使学生只是根据行政刚性要求而“被动参与”。部分高校网络文化作品的话语体系不接地气,仍然囿于传统的宏大叙事,也没有将国家社会跨越发展、行业产业转型升级、青年大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转化为高校网络文化作品的鲜活素材,难以回应学生的思想关切与理论困惑。

(二)網络育人力量薄弱,队伍建设有待完善

当前,高校网络育人队伍能够进行“单通道”的舆论引导,但网络育人队伍相对单薄,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协同合作的网络号召力不足,未能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网络舆情应急管理机制,面对突发的网络舆论事件,不能快速做好舆情监控、分析、研判和应对,影响网络育人工作的时效性与有效性[7]。

高校网络思政育人力量集中在党办、校办、组织部、宣传部(新闻中心)、学工部、团委、信息技术中心以及各二级学院等机构。在实际育人工作中,网络育人各相关部门以及校、院两级联动有待加强,各相关部门存在独立规划、缺少协同,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网络育人力量。同时,部分高校在网络文化作品、产品创作研发过程中与专业教学的融合度有待加强,学科属性、专业属性需要进一步凝练,十大育人体系中教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组织育人、文化育人与网络育人的融合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此外,学校与家庭、社会间的联动尚未有效构建,网络育人主体需要进一步拓展,育人资源需要进一步汇聚,全员共育、全程共育、全方位共育的网络育人思政大格局尚未形成,网络育人的迭代升级尚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三)网络平台参差不齐,学生网络素养不足

从高校网络平台运营质量看,高校新媒体、短视频网络平台如微信、微博、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的建设质量差异较大,高校新媒体矩阵作品不突出,思想引领与价值传导作用有待加强。同时,官网、官微等平台精准推送往往很难根据教育对象的年龄层次、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进行科学安排,往往呈现“事例多、理论少”或“形式多、理论少”等特点,缺少辨识度的高校网络文化品牌,总体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8-9]。

当代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网络素养不足等问题,在参与网络育人过程中,存在网络信息有效获取、辨析、使用和传播等方面能力不足,网络学习、交往、协作能力待提升完善等问题[10];同时,在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下,大学生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和维护网络安全的责任感、紧迫感、自觉性和能力不高。这些都制约着高校网络育人中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作用的发挥。

三、新时代高校网络育人的路径探索

(一)找准网络育人切入点

高校在统筹推进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平台搭建、应用开发等工作过程中,充分利用教育部易班平台推出师生“最多跑一次”服务,实现学生事务一网办成、一次办成[11]。探索“易班+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实现教学、管理、服务协同育人,通过打造贯穿生命全周期的网上学生服务大厅,涵盖学生个人信息查询、日常课程请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各类奖助学金申请、勤工助学岗位申请、学校图书借阅情况查询、电子校园卡办理与维护、学籍证明打印、在校成绩查询等学生事务,极大增强校园一体化平台的用户黏性,实现教育资源“多通道呈现”的全覆盖,有效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

从师生实际需求出发,增进师生互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成长空间,让思政元素融入网络服务,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坚持统筹谋划、协同育人,进一步贴近学生生活、传播正能量,将校园网络新媒体平台建设与网络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构建全校教学、科研、学习、生活一张网,打造思想引领、学习生活、管理服务、文化体育集成式校园一体化平台[12]。

(二)打开网络育人新格局

在高校网络育人系统中,各网络育人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方式,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进一步引导高校党政管理人员、专任教师、辅导员争做网络育人先锋,在各自的育人场域与育人情景中发挥独特优势,在服务学生、教育学生的同时,扩大育人影响力[13]。

网络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网上舆论多方角逐、震荡激烈,为积极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认同,要引导学生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主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积极展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增强网络文化产品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黏着力,实现思想引领。此外,要紧密结合时事热点与社会关切,积极创作、开发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作品、产品,利用新媒体开展线上线下交互活动,在突出青春特色中厚植家国情怀。

(三)建强网络育人生力军

网络育人首先要协同育人。通过打造网络育人枢纽,统筹全校网络育人资源,建立起各相关部门协同推进,二级学院具体落实,校、院两级协同的网络育人新体系。同时,多平台、多维度建设网络思政平台,通过分享交流,实现资源的相对分散走向资源集中;以项目研究与实践为载体,以平台建设和网络思政工作开展的方式,吸纳一批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的网络思政力量,共同开发网络思政教育元素,夯实高校网络育人基础[14]。要加强网络育人队伍建设,培育一批“校园思政网红”,打造一批“校园流量达人”,建立起思想过硬、组织健全、反应灵敏的高校网络思政队伍。同时,选拔一批具备策划创新、技术开发等能力的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协助运营校园新媒体后台,发挥网络思政教育在学生中间的先锋引领作用。

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全媒体传播扁平化、指数化的特性,建立起学校、社会与家庭三主体的云上深度链接,让他们挑起“思政担”,促进学校、社会、家庭三主体网络共育。进一步拓展网络育人参与主体面,进一步挖掘学生参与的主观能动性,在新征程上进一步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孤岛化”窘境,使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用生动活泼的学生话语体系,讲述“大思政”,助推共育大循环格局的形成[15]。

四、结语

青年学生是移动互联网的直接推动者和受益者,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如何打造“网络育人矩阵”,已经成为各高校网络思政的着力点。网络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坚持探索网络育人模式,以网为重,明确网络育人的新定位,发挥全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将网络育人与“三全育人”理念結合,推进数字思政与网络思政建设,推进各类网络平台内容提质升级、育人力量协同发力、多育人主体深度融合,助力实现培根铸魂、立德树人。

[ 参 考 文 献 ]

[1] 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09(1).

[2] 李贺体,刘燕,柴斯羽.网络热词及其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研判与分析研究[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4):79-83.

[3] 李广霄.新时代思政工作发挥网络文化育人功能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8):52-55.

[4] 张坤美.“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网络育人体系建设对策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5):52-55.

[5] 董章欣.“三全育人”视域下创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路径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38(8):122-124.

[6] 秦慧,孙玲玲.高校网络育人质量提升的重大意义、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西部素质教育,2022,8(14):23-26.

[7] 孙琳杰.育人体系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质量提升路径的探析[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6):136-138.

[8] 马丽.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22(19):77-79.

[9] 郑骊君,李石纯.加快深度融合 做大做强网络思政育人主阵地[J].中国高等教育,2022(12):39-41.

[10] 徐争,朱佳君.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媒体平台多维育人模式的构建[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22,23(3):76-79.

[11] 陈烨,谢丽.高校“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7):109-110.

[12] 王小芳,王大洋.基于易班平台的高校网络思政育人路径探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2(3):22-24.

[13] 吴小云.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五个着力点[J].武夷学院学报,2022,41(8):69-74.

[14] 陈达,缪克跑.“三全育人”视域下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2(4):1-5.

[15] 方琼.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双向联动模式探析[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5(4):117-121.

[责任编辑:黄紧德]

猜你喜欢

网络育人三全育人新时代
浅析高校易班平台的育人优势
“生活世界”理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模式构建启示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基于易班平台的第二课堂教育探讨
“网络育人”价值生成机制建构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