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学课程质量标准建设过程及成效研究

2023-04-06彭暮玮刘晓燕耿军会

大学教育 2023年21期
关键词:金融学教学目标教学设计

彭暮玮 刘晓燕 耿军会

[摘 要]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质量影响着育人成效。金融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在金融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构建科学的课程质量标准成为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文章首先对河北金融学院金融学课程质量标准建设的做法进行了介绍,确定了金融学课程的全过程质量标准体系,尤其关注教学目标的标准化和教学设计的标准化建设;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具体的成果成效和突出做法,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归纳;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措施及今后的持续性建设规划,以为金融学课程教学在非金融学专业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有效提升教师的授课水平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金融学;课程质量标准;教学目标;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21-0031-04

教育部高等学校金融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14年公布的《金融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范了对金融学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专业发展及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要求,并指导各高校根据自身定位和办学特色制定不低于该标准的教学质量标准。2018年1月30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了我国首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国家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使本科专业建设进入了对标设置、对标发展和对标评价的新时代。2018年11月,《教育部关于完善教育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出炉,指出要完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这些文件的出台和实施充分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到了以质量为核心、以标准为抓手的发展新阶段。

目前,金融学课程面临“两多一广”的情况,即涉及的教师多、学生多,涉及的知识面广。河北金融学院的金融学课程虽然在开课前基本已经有了较为标准的要求和文件,但与国家及学校提出的标准化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一、金融学课程质量标准建设过程及主要做法

下面以河北金融学院为例,谈金融学课程质量标准建设的过程及主要做法。

(一)建立“三级联动”目标体系,形成标准化的课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中心和标尺。备课前要锁定教学目标,备课中要围绕教学目标,行课中要盯紧教学目标,行课后要回顾教学目标。教师在金融学课程授课过程中要遵循“思政+专业+科技”的新财经人才培养理念,不断梳理整合课程教学目标,最终形成“思政育人+专业育人+科技育人”的“三级联动”教学目标体系(见图1),让学生能够坚定“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而系统地掌握金融学专业知识,使学生熟悉国家有关金融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初步了解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提升学生对金融形势的关注度与金融素养。

河北金融学院金融学课程组(以下简称课程组)对金融学课程每一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都进行了明确,形成了标准的目标体系,尤其是思政育人目标体系,以“育人育心,浇花浇根”精神为指导,为每一部分教學内容都设置了针对性的目标,力争通过“滴灌式”渗透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政意识(详见表1)。

(二)完善并统一教学文件和实施过程,实现教学设计的标准化

1.教学大纲的标准化

教学大纲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以纲要的形式规定课程的基本内容、性质、任务以及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由于金融学课程的授课教师较多,不同的教师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有所不同,有可能会出现重点偏差、课时分配不合理等情况,因此首先需要对课程教学大纲进行标准化设计。课程组设计的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教学课时的分配等提出了标准化要求,以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

2.课程设计的标准化

按照学校和学院要求,课程组对各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资源和案例、知识体系构成、重点难点、教学活动、教学手段方法等都进行了清晰的描述和整合,并将每一个环节所要实现的目标详细列出,方便教师参考并参照执行,保证教师能够通过课程设计标准化地完成教学过程,有效避免了重点难点不突出、教学活动不合理等情况的发生。

3.考核和评价体系的标准化

课程组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过程性评价和期末考核双层次的标准化考核体系。过程性考核成绩占比40%,期末考核成绩占比60%,各部分具体构成如表2所示。过程性考核用以检验学生日常学习效果和思想变化,期末考核考查整门课程(包括思政点)的学习效果。通过建立此标准化考核和评价体系,可以更好地实现“思政育人+专业育人+科技育人”的“三级联动”目标体系。

4.教学管理的标准化

为保证标准化教学设计的顺利开展,课程组对教学管理过程进行了标准化设计,主要体现在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等活动的定期开展。

(1)每周固定召开课程组教研活动,集体备课,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疑问展开讨论,尤其是线上授课以来,课程组坚持线上集体备课和研讨活动不间断,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

(2)定期开展教学观摩活动。教师就教学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交流。教师在教研活动和观摩活动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也能够为今后课程标准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

二、取得的成果成效、突出的亮点和特色

(一)取得的成果成效

1.教师授课有依据,教学活动丰富

因为每一部分都有标准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节,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根据规范的设计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课前发放教学资源,提出思考问题;课中讲授重点内容,开展讨论、分组研讨等活动,课后布置相关作业和预习任务。同时,关联平时成绩的三次测验根据各班教学情况依次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学习有目标,参与积极性高

在开课前通过发放课程说明书,将考核机制告知学生,且对于每个模块的重点难点,也会在讲课时提前告知学生。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就愿意参与课堂互动,参与分组研讨和课堂讨论。同时,课堂展示环节采取“找碴”的方式,随机抽取2~3组进行课堂展示,其他同学找出存在的漏洞或者不足,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丰富的课堂活动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学生在课后作业及课中测验中的成绩均较为理想,学习效果良好。

(二)突出的亮点和特色

1.规范的教学流程和环节设计改善教学效果

课程组针对每个部分的教学内容都设计了规范的教学流程和教学环节(见图2),虽然表述上略有不同,但基本都采用“五步法”教学流程,即包括课程导入、知识讲授、巩固拓展、启发思考和评价总结五步。教师通过认真研读教学设计,将这一流程每个环节应用于每节课,使学生在各个环节都能实现有效学习,实现了“教师讲课有标准,学生学习有收获,师生互动效率高,每节课程出效果”。

2.思政感悟点全覆盖,“滴灌式”渗透模式不断提高学生思政意识

教学内容做到了思政感悟点全覆盖,所有章节都有具体的思政要求,如在信用相关章节的教学中,通过“失信人员无处可逃”的视频,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通过关于“不良校园贷”的新闻和视频学习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和消费观;在利率相关章节的教学中,通过讲授复利法的计算,使学生认识到“每天进步一点点,量变会引发质变”,帮助学生掌握复利思维;在金融市场部分的教学中,通过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相关案例的教学,强化学生的国情认知以及道路自信;在通货膨胀部分的教学中,通过介绍某国严重通货膨胀的现状及后果,引导学生关注各国宏观经济以及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取得的成果、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金融素养及家国情怀;等等。另外,几乎所有模块的教学中都安排了分组研讨和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分工合作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这种“滴灌式”渗透的模式,循循善诱,“润物细无声”地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三、金融学课程质量标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个别教学资源难度较大,不适合非金融学专业学生学习使用

课程组经过不断的研讨和协商,最终编写出了现有的标准化教学文件,并建成了教学资源库,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个别教学资源对于非金融学专业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如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中金融期货部分内容相关期货案例的分析,学生只利用浅显的期货知识很难分析透彻,且该部分内容在非金融学专业金融学课程中的重要性不突出,因此课程组会在今后的课程规划中进行修正。

(二)部分教学内容时间分配不太合理

对于教学环节的设计,各位教师根据以往教学经验进行了不同环节的时间划分,但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不同专业学生学科背景不同,授课进度不完全相同,尤其是部分精讲内容时间安排较少,如果严格按照原计划时間分配进行讲解,难以保证教学效果。

四、优化措施及未来规划

(一)优化措施

第一,优化和完善教学资源。根据教学过程反馈,对教学资源的难度进行调整,对部分不作为重点的内容适当减少教学活动、降低教学资源的难度,保证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和深入学习。

第二,优化时间分配。根据不同班级授课教师的反馈,关注时间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在课程研讨过程中,探讨时间分配的合理性,研究构建弹性时间分配制度,各授课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情况自主掌握时间分配,只要保证每个模块整体课时分配符合要求即可。

(二)未来规划

第一,持续优化教学内容,使教师授课依据更加明确。虽然经过多轮研讨,课程组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但是任课教师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学内容的描述还可以更加精准,因此课程组今后会持续通过教研活动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第二,继续完成课件标准化设计工作。目前各位教师的课件各具特色,但没有一个标准化的形式。为了防止出现遗漏教学环节或教学内容的情况,课程组今后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课件的标准化,保证主要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活动等都在课件上体现,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开展。

通过长期的建设,河北金融学院金融学课程基本已经完成了全过程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并将其运用到了实际教学过程中。目前来看,该体系运行效果良好,但具体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今后课程组还需继续对该体系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杨,和学新.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大学课程质量:内涵、特征与实现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41(4):39-44.

[2] 闫志港,杜永伟.高校课程质量提升路径探讨:以宿迁泽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公关世界,2023(4):74-76.

[3] 申雅琛.基于EPAS国际认证的应用型高校商科课程质量标准建设与实践研究[J].高教论坛,2022(12):80-83.

[4] 万虹宇,孙毅,卜长明,等.混合式“金课”质量标准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20,29(6):117-124.

[5] 翟天嵩,王海红,刘忠超.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标准与课程评价体系的建设与实践:以自动化专业为例[J].科技风,2021(36):25-27.

[责任编辑:周侯辰]

[收稿时间]2023-06-15

[作者简介]彭暮玮(1996—),女,河北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区域金融、绿色金融。通信作者:刘晓燕(1982—),女,河北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绿色金融、区域金融。

猜你喜欢

金融学教学目标教学设计
浅述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在价值投资中的应用分析
浅析数学方法在金融学中的应用
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