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的建设法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3-04-06何长全胡振陈春霞徐之舟申玉忠

大学教育 2023年21期
关键词:新工科教学改革

何长全 胡振 陈春霞 徐之舟 申玉忠

[摘 要]建设法规课程作为工程管理、土木工程等传统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面临内容庞杂、法律法规条文众多、法律法規条文不断更新等教学难点。为了使建设法规课程符合新工科建设要求,文章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执业资格考试要求的视角反思课程培养目标,以对分课堂的模式重构课程教学过程,探索全过程导向的课程考核办法,以学生为中心构建课程学习平台。

[关键词]新工科;建设法规;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21-0039-03

新工科是推动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新工科建设需要应对不断变化和交叉融合的创新环境,培育知识多元化、创新能力强的工程人才[1]。开展新工科建设,能够促进传统工科专业的转型升级,使得这些专业具备较强的融合性、创新性和实践性[2]。新工科的目标是培育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要求具备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跨学科融合能力,同时需要掌握较为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重视培养“T”形专业人才。

建设法规是《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中规定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2-3],是土建类专业本科生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可为问题分析、设计及开发解决方案、职业规范等毕业要求提供重要支撑,并为工程项目管理等专业课程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建设法规的基本概念,掌握相关法律规定和处理方法,具备一定的法务能力,为未来进一步提高法务能力和法律素养奠定基础。

一、建设法规课程的特点与现存问题

(一)建设法规课程的特点

建设法规课程对工程管理及土木工程专业进行新工科建设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进而培养“懂技术、精管理、会经济、通法律、掌信息”的新时代工程管理新工科人才。建设法规课程理论性强,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度较高,同时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在理论性方面,建设法规课程涵盖了工程建设全过程的法律法规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学科交叉性。该课程涉及《民法典》等相关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条文众多,法律知识点庞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对相关专业知识掌握得不够深入全面,对相关法律法规条文理解不够深刻,对法律法规在工程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范围和作用不够熟悉,往往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感到难度大。

在实践性方面,开设建设法规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建设行业从业人员的法律素养和守法意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建造师等建设行业的执业资格考试中,建设法规均是必考内容,这也体现出该课程的实践性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不仅要熟悉其理论知识,同时要能够把这些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工程实践中,从而提高发现与合法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在时效性方面,建设法规课程涉及的法律法规在不断地修订和完善,其时效性较强。比如2021年新修订生效的《安全生产法》强调实施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要求分管行业、业务、经营的管理人员必须进行安全管理,并强调了安全责任的追究和处理。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也在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因此,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时效性进行判断和鉴别,否则就容易丧失实践指导价值。

(二)建设法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经历了高中阶段的灌输式学习后,很多大学生在校学习建设法规课程时出现了诸多不适应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还没有把学习态度、学习思维和学习模式转变过来。在学习态度方面,不够积极主动,独立性和判断力不强。比如教师在开展建设法规理论知识讲解时,部分学生对有的法条即使不理解也不主动通过提问、查询等方式解决,而是被动等待老师讲解。在学习思维方面,他们习惯于一切都有标准答案,特别是进行建设法规相关案例分析时习惯于查找标准答案。在学习模式方面,习惯于被动思考,对团队学习、即时学习、互动学习、探索式学习等模式应用较少。以上原因均会导致学生在学习建设法规课程时的问题分析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背离了新工科建设的要求。

同时,建设法规课程因理论性、实践性、时效性、交叉性、庞杂性较强而具有学习内容较为枯燥、学习难度较大等特点。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加上这门课程法条繁多,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较多,学生学习时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入,掌握得不够牢。因此,这门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等方面需要全面优化,探索更为高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提出可操作性的教学改革建议和具体措施,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全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建设法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上海师范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已开设多年,是较早开设土建类专业的院校之一,其毕业生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建设行业的各个岗位。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建设法规在上海师范大学已开设多年,其课程建设实践探索大概如下文所述。

(一)以执业资格考试要求为指南设计建设法规课程大纲

执业资格考试是选拔专业人才的规范化手段,用以检验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对参考人员一般有相应的资历和学历要求。在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建造师的执业资格考试中,建设法规都是作为一门单独的科目加以考核[4],说明建设法规是这三个执业资格考试的重点内容。针对建设法规科目,这些考试有统一的考纲[3]。对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中有关建设法规的考试大纲进行分析,并与教材内容进行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之处,并针对相同的部分进行重点分析,突出执业资格考试导向,进而提高教学的实践性和导向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效果。

(二)运用对分课堂开展建设法规课堂教学

对分课堂改变了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模式,把授课时间进行留白并将留白时间用于课堂学习和讨论。该模式包含课堂讲解、学习吸收和课堂讨论等环节[5],不仅包括引导式的课堂讲授过程,也包括以内化吸收和自由讨论为主的互动式学习过程,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该模式的核心是给学生留足自主学习、知识梳理、观点提炼、内化吸收等环节的时间,并通过小组讨论与分析,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合法措施。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流程大概是这样开展的:首先,教师在课堂讲解环节抓住关键问题,即把学习目标转化为学习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思考问题解决办法;其次,学生在学习吸收环节找到感到困惑的问题,即根据教师布置的相关作业和任务进行自主学习,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找到问题的答案;再次,学生在课堂讨论环节形成问题解决方案,即针对学习吸收环节发现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充分讨论和协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形成一致的研讨结论,并派一名发言人对讨论结果进行解释和说明;最后,教师进行答疑解惑,并对讨论结果进行梳理分析和深入点评,进而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进而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

对分课堂有助于形成课前预习+课堂研习+课后复习的混合教学模式。上课时,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并采用案例分析、问题回答、模拟法庭等教学形式,将单向灌输式教学变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同组学生之间、不同小组学生之间的多主体多向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和创新素养,增强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团队协作精神。

运用对分课堂构建较为规范的教学过程和互动形式,根据各章节内容设置相关的课堂讨论环节,通过案例分析、小组汇报等方式加强师生、生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其团队协作精神,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三)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建设法规课程教学模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智慧校园的普遍建设,线上教学方式越来越多地进入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以下优势:其一,能够共享学习资料,提高学习资料的利用价值。其二,能够辅助教师在线上完成签到、作业发布、作业批改、出勤统计、通知公告等事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其三,有助于及时分析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学习的获得感。

建设法规课程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构建了资料丰富、形式多样、智慧高效的线上学习平台,使该平台与线下教学紧密融合,能够打造集资源共享、知识传授、师生互动于一体的学习空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信息共享程度,满足了学生加强资料阅读、作业练习、预习及复习等多方面的需求,提高了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

(四)全过程、全方位考核学生的建设法规课程学习效果

采用闭卷考试或开卷考试的考核方式,侧重于考核学生对建设法规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效果,无法衡量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堂讨论、问题回答等方面的学习表现,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全过程导向的课程考核方式则要求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对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全过程学习表现进行考核,进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方位评价。因此,通过构建全过程导向的建设法规课程综合考核方式,确定各个模块的合理权重,能够引导督促学生完成课堂讨论、小组学习、课后作业等学习环节,进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课程考核的科学性。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建设法规课程教学实践的反思,形成了建设法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结果:其一,以执业资格考试要求的视角反思建设法规课程培养目标。应该聚焦于执业资格考试这一视角,要求工程人才具备从实践到执业的规范操作能力,真正体现实践的价值,反映新工科的基本要求。其二,通过实施对分课堂的模式,重构建设法规课程教学过程,围绕问题解决这一核心任务,可以有效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三,实施全过程导向的建设法规课程考核方式,有助于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升相关复杂问题解决能力,进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其四,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建设法规课程学习平台。学习平台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且教师能有效监督和评价学习效果。同时,通过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教学,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其跨学科专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进而提升其综合素质,增加其复合型人才含金量。

[ 参 考 文 献 ]

[1] 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2] 王岩,王娜,师燕君,等.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法规类课程建设实践与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20,29(1):60-67.

[3] 陈威威.面向建设类执业资格考试的建设法规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5):75-78.

[4] 楼瑛,王逢朝.以执业资格考试为导向的建设法规课程教学改革[J].福建建筑,2019(6):113-116.

[5]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責任编辑:林志恒]

[收稿时间]2023-06-2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智能建造实践基地建设”(220800641230711);2021年度上海师范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工作坊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304-AC9103-21-368011555);2022年度上海师范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建设法规课程建设”(304-AC9103-22-368071097);2023年度上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专项经费项目(304-AC0103-23-005545)。

[作者简介]何长全(1982—),男,安徽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建筑安全管理。

猜你喜欢

新工科教学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职业院校工程技术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考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