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洋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启示

2023-04-06李瑞芳伊艳杰赵英源

大学教育 2023年21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生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李瑞芳 伊艳杰 赵英源

[摘 要]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是世界后发型一流大学的典范。在我国高校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研究南洋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南洋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包含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过程、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样态,具有为新加坡培养博雅人才、项目化的人才培养过程、紧跟科技前沿的课程体系等特征。文章在深入分析南洋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理工科高校研究生培养实际,提出了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工作思路:做好研究生培养顶层设计,建立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紧抓创新人才培养环节,构建创新人才综合考评体系。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生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南洋理工大学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21-0085-05

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无疑是世界后发型大学的典型代表,在不长的发展历程中,其展现出了不断创造辉煌的历史传统和积极面向全球的文化精神[1]。南洋理工大学的前身是1955年陳六使先生等创立的南洋大学。1981年南洋大学与新加坡大学合并组成南洋理工学院,1991年将国家教育学院纳入旗下,并更名为南洋理工大学。该校致力于为新加坡培养工程、商学人才,是一所快速发展的大学。2021—2022年度,南洋理工大学位居英国QS世界大学排名第12位[2],共有材料科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化学及化学工程等12个学科位列世界前20名[3]。学科发展得好,与科研团队的有力支撑密不可分,其中研究生的贡献度不容小觑。因此,探讨南洋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意义。后发型大学具有坚持服务国家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的特点。提升研究生培养阶段的教育质量,推动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实现“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点之一[4]。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研究生教育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使命[5]。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6]。因此,研究南洋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或许能够带给我国高校一些有益的启示。南洋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分为课程型硕士研究生和研究型硕士研究生两种类别。本文以研究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探讨其对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借鉴意义。

一、南洋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样态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教育教学要素进行科学组合而形成的一种具有稳定性、可操作性的样式。也就是讲,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有内涵、有规律的。南洋理工大学能够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自然也有其特色。对其培养模式进行描述乃至探究其表象背后的规律,对我国高校有现实意义。

(一)培养目标

南洋理工大学坚持工科和商科并重,着力为新加坡经济培育工程人才。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开展全方位教育,培养跨学科博雅人才。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倡导学生在感兴趣的专业领域开辟新天地,使研究生自信乐观地面对时代挑战,通过跨学科教育和研究培养领导者并造福社会[7]。

(二)培养过程

南洋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实行弹性学段制,分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硕士阶段学制为1~3年,博士阶段学制为3~5年。硕士研究生分为课程型硕士和研究型硕士。课程型硕士只需进行课程学习,修读完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撰写一篇学位论文,即可授予硕士学位,通常1~1.5年即可完成。研究型硕士需先进行0.5~1年的课程学习,修满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分后,再进行1~1.5年的科学研究,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学位论文,即可授予硕士学位,通常2年完成。博士研究生也要求先进行0.5~1年的课程学习,修完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分后,再进行2.5~4年的科学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即可授予博士学位。研究型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与监督下,通过课程学习和研究实践完成高级阶段的学习。从一定程度上讲,硕士研究生培养是博士研究生培养的预科阶段。

(三)课程设置

南洋理工大学各学院开设的专业课程均以前沿理论和新兴技术为主,凸显导师在前沿领域的研究进展。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宇航工程系、化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等多个院系推行全面的学位课程。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养采用相同的理论课程体系,一般分两学期讲授;设置10门以上的课程,供研究生选择。课程分为校级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校级必修课程包括研究生英语(Graduate English Course)和辅助教学项目(Teaching Assistant Programme)。这一设置带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专业必修课程要求9学分或39学时,一般修学3门专业课即可。文学学位硕士(包括艺术设计与媒体、艺术教育、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专业),一般要求选修1~3门专业核心课,0~2门专业课;工学学位硕士(包括化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土木与环境工程、材料科学工程、计算机科学工程、机械和航空工程等专业),由于专业课程开课的不确定性,一般要求学生选够3门专业课即可;理学学位硕士(包括生物学、化学、数学、物理学和科学等专业),要求选修1~2门专业核心课和1~2门专业选修课。

(四)教学方式

南洋理工大学的教学方式包括课堂讲授、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小组研讨、口头汇报等。多样化的授课形式,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以发掘学生的科研兴趣。一门课程可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方式有:(1)基于问题导向的课堂教学。教师提出专业领域存在的科学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2)课堂讨论式教学。针对具有争议性的学术问题分小组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3)汇报式教学。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将数名学生编为一组,每个小组根据专业领域选择感兴趣的主题,查阅相关资料、总结要点,按照要求进行口头汇报,并完成质疑环节。

(五)评价方式

对研究生学习成效的评价,主要有笔试、研讨报告及第三方评价等方式。对于理论課程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采用期中和期末两次笔试考核的方式;对课堂讨论和小组研讨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采用提交研讨报告的方式;对研究实践环节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采用同行评价或第三方评价的方式。一门课程,可同时采用多种考核方式。课程总成绩由不同考核所占比例折算而成。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的期刊的影响力,正在悄悄地演变成一种潜在的评价方式。

二、南洋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征

南洋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从表象上看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过程、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要素内容。透过现象看本质,追根溯源,分析南洋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的内涵,发现其规律,就可以为中国高校借鉴应用奠定基础。对南洋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本质和内涵进行分析,发现其具有三方面的特征。

(一)坚持为新加坡培养博雅人才

南洋理工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内涵是“坚持工科和商科并重,着力为新加坡经济培育工程人才”。尽管其各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可能有所不同,但大学为国家服务的本质没有变。例如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的培养宗旨是:为学生提供条件,使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研究兴趣和专业知识。艺术、设计和媒体学院研究生的培养宗旨则为:根据学生独特的学术兴趣和创造性量身定制课程,使学生在理论基础上开展原创性研究。这都体现了研究生专业与兴趣相结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愿望。生物科学学院将生物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在当今研究和工作环境中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知识渊博的科学家。物理和数学学院提出: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当前世界活跃研究领域问题的科研能力。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提出:培养学生具备在广泛的技术领域进行开拓性前沿性研究的能力。该校商学院是世界顶尖的商学院,借鉴亚洲和西方的先进知识,通过前沿研究、可持续创新和全面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领导力。该校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宗旨是:培养在全球数字环境中的卓越商业领导人。南洋理工大学商学院中国项目的实施宗旨是:立足亚洲,放眼世界,融“慧”东西,共赢未来。这些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定位,归根结底是服务国家需要。

(二)项目化的人才培养过程

南洋理工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项目和博士研究生项目是两个独立的研究生培养项目。其专业课程模块相同,即研究型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养采用相同的课程体系。研究生从项目提供的课程中,修学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满足学分要求。因此,博士研究生项目直接涵盖了硕士研究生项目,相当于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中的硕博连读。南洋理工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符合博士学位授予条件的,直接授予博士学位,不再授予硕士学位。而如果研究型硕士想继续获得博士学位,须完成博士研究计划,并提交博士论文;如果是课程型硕士研究生想攻读博士学位,则须重新修读博士研究生项目。

(三)紧跟科技前沿的课程体系

研究生课程体系主要表现出两大特点:实用性和前沿性。尽管英语在新加坡为官方语言和教学语言,但研究生仍需要学习研究生英语。研究生课程体系中有两门校级公选课,其中研究生英语是校级公选课之一。学校开设研究生英语,在一定程度上为培养国际化人才奠定了语言基础。不同学院给学生提供的选修课程门数不同,但都在10门以上。在可选课程中,50%的课程是与活跃的研究主题相关的高级课程,即与导师实验室研究内容相关的高新技术课程。生物科学学院、物理和数学学院将Graduate Seminar Course(研究生学术研讨课)作为专业必修课程,4学分,占必修学分的三分之一,要求一学年参加10次以上学术报告或研究生学术研讨。为使研究生参加学术报告不流于形式,这两个学院要求学生提交学术报告内容概要。可见,这两个学院对学生掌握专业前沿理论的重视程度。因此,研究生基础课程不仅涉及专业前沿理论,还涉及必备的新兴技术。这为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开展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南洋理工大学所建构的紧跟科技前沿的课程体系、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及考核方式,其本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性思辨为导向,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思考、总结,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在有效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科学前沿知识,发现感兴趣的研究领域。

三、对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启示

以领先的科技创造和杰出的人才培养积极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是现代一流大学的共同特征。南洋理工大学十分注重将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融入国家发展与社会建设之中[8]。因此,借鉴南洋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进,是非常有益的。

(一)做好研究生培养顶层设计,满足国家和个人发展需求

1. 坚持服务国家需求导向

人才培养目标反映人才培养导向。纵观世界高等教育,服务国家需求是其共同特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9]。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10]。“四个面向”为我国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的根本遵循,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着力点。因此,我国的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该聚焦于“四个面向”。当前,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这要求我们提高政治站位,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视角审视研究生培养目标。当前和未来的一个时期,我国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系统掌握学科专业理论、实验技能,能熟练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科学研究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2. 坚持国际化培养路径

放眼全球,研究生教育呈现国际化、开放化发展趋势[5]。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研究生教育面对一个开放性的国际竞争环境,社会对研究生教育的要求将有所改变。因此,需要改变研究生教育体系运作与管理方式,加快创新型、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进入新时代,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使我国的科学研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培养具有国际化意识和国际一流知识结构的人才。研究生只有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现在教学和课程改革中,一方面是专业语言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在专业语言培养方面,专业课程可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或英文教学,提高研究生的专业英语运用能力,使研究生能够熟练阅读英语专业文献、进行对外沟通和交流。在创新思维培养方面,建议通过设置前沿课程,使学生关注专业领域的国际研究热点问题和国际先进技术。

(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激发研究生创新能力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体系建设对整个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起着奠基性作用,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保障。科学合理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有助于激发研究生学习兴趣,发掘研究生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从学段的角度审视,通常把研究生教育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但是,从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看,硕博一体化培养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其学段的边界日益模糊。这就要求我国高校遵循规律、顺势而为,不能再人为地设定哪些课程是硕士课程、哪些课程是博士课程,而应该在课程选修方面实现硕博贯通,由学生根据研究需要选修。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联合发布的《2021年我国研究生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对课程教学、科研训练、管理与服务的部分方面满意度较低,对课程教学的满意率比总体满意率低2.9%,其中,普通高校研究生对课程体系的满意度最低,主要表现为对课程前沿性的评价低于对课程教学的总体评价[11]。普通高校虽然都设有体现专业前沿性的课程,如学术报告与研讨等,但由于受培养单位认知水平和任课教师专业水平的影响,这些课程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相较于南洋理工大学,我国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在学科前沿理论课程、专业前沿技术方面存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思维。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重视学术交流和高新技术学习,让研究生接触学科前沿。

为扩展学生对前沿知识的了解,拓展研究生的知识面,一方面要开设科学前沿理论课程,邀请国内外专业领域的高水平科学家开设专业科学前沿课程和学术研讨课程,通过讲授研究热点、前沿动态、发展趋势等,使研究生对专业研究前沿和发展前景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思维。兴趣和好奇心对于创新型人才来说是最重要的素质[12]。一方面应开设学科前沿、学科研究进展与新技术等课程,要求研究生每学年参加10次以上的学术报告与研讨,撰写学习报告或学习体会,以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促使他们紧跟国际学科研究前沿,对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进行思考,提高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要增设专业技術课程。不同院校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不同,这不仅体现了不同学校的学科特色,也是学科差异化发展的必然。不同的研究方向,对高端实验仪器和技术的要求不同。为促进学科特色发展,应增设与研究方向相关的高新技术课程。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紧跟科学技术前沿,也可以使学生在开展论文研究的过程中,对要使用的技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应用和科学问题为主线的课程设置,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知行合一的能力。

(三)紧抓创新人才培养环节,培育博雅研究生

品质看得见,过程是关键。研究生能力培养不限于实践环节、理论教学环节。研究生课程学习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科研兴趣的激发、学位论文实验阶段理论和技术基础的奠定。因此,在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对课程教学环节抓实效。

《2021年我国研究生满意度调查》报告结果显示,研究生对教师教学水平、教师授课责任心的评价较高,对教师课业反馈(含课内外答疑、作业批阅意见等)的评价相对较低[12]。其实质是,在课程教学阶段,缺乏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和课程评价体系,任课教师教学精力投入不足。在国内高校,部分教师在给研究生授课时,仍沿用“课堂讲授”的传统本科生授课模式,师生缺乏互动,学习效果欠佳。为解决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研究生课程除少量课堂讲授外,应更多采取课堂研讨、研究生口头报告、小组研讨等形式。任课教师可提出研讨主题,让学生讨论或与学生一起讨论,拓展学生思维,以社会需求和科学问题指导理论探索,以科学理论指导科学实践,从而实施研究生知行合一能力的培养。

专业领域的学术报告和研究生指导教师组织的学术研讨,通常是专业领域的研究前沿或研究生导师实验室的最新研究进展,应要求一年级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术报告和学术研讨,强化研究生学术研讨意识,切实提高学术研讨效果,使创新实践课程学习落到实处。因此,在实践中,更需要研究生导师和任课教师相互协作,进一步完善多样化的授课方式。“师生互动”型研讨式教学与“生导互动”型研究生培养相结合,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12-13]。

课程教学是科研实践的基础。高校应形成科研与教学有效融合、相互支撑的良好局面,将丰富的科学研究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用一流的科研工作支撑一流的研究生教学,使研究生教学适应社会快速变革,提升研究生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科知识的整合,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高校应开展从科研选题到科研实践、从学术交流到撰写报告、从阅读论文到撰写论文等的具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学科交叉和跨界整合能力。

(四)构建创新人才综合考评体系,评价研究生培养效果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4]。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要求采用体现研究生能力的考评方式。侧重科研能力的考评方式能推动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提升研究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高校应利用课程考试、综合测试、学术报告撰写、实践考核、综合交流能力评价、论文答辩等方式构建科学的成绩评估体系[15],实现将孤立、单一的测评方式扩展为全方位的知识评价体系,确保实现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目标。

综上所述,研究生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国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既要立足我国实际,也要借鉴发达国家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笔者梳理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样态及特征,希望能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对我国研究生培养乃至一流学科建设有所助益。

[ 参 考 文 献 ]

[1] 乔学斌,陈伟,胡广来. 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与启示:以南洋理工大学为例[J]. 江苏高教,2014(6):156-157.

[2] QUACQUARELI SYMONDS. QS world university ra?

nkings 2022: top global universities [R/OL]. (2021-06-09) [2023-05-10]. https://www.qschina.cn/university?rankings/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22.

[3] 南洋理工大学. NTU Singapore's rankings rises across five broad subject areas [R/OL]. (2022-04-12)[2023-05-10].https://www.ntu.edu.sg/news/detail/ntu?singapore?s?rankings?rises?across?five?broad?subject?areas.

[4] 翁勤洁,杨晓春,何俏军,等. 基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J].药学教育,2018,34(2):42-45.

[5] 周洪宇,常顺利. 论全球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趋势[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23, 25(1):10-23.

[6]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3.

[7] 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生项目[R/OL].(2022-06-01)[2023-05-10].https://www.ntu.edu.sg/admissions/graduate.

[8] 龚成,邹放鸣.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5C”人才培养理念的实践及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18(10):61-63.

[9] 伍利华,刘涛,徐玉玲.面向企业需求的药学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探讨[J].大学教育,2020(7):174-176.

[10] 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12(2).

[11] 周文辉,黄欢,牛晶晶,等.2021年我国研究生满意度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8):11-20.

[12] 朱清时.兴趣和好奇心是创新人才最重要的性质[R/OL].(2021-03-05)[2023-05-1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3357112987294920&wfr

=spider&for=pc.

[13] 许祥云.研究生与导师互动: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模型: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1):59-66.

[14] 黄哲,高理想,徐凤翔.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23,39(5):598-603.

[15]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3-05-10].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责任编辑:钟 岚]

[收稿时间]2023-07-07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SJGLX125Y);国家留学基金委河南省地方合作项目(公派留学编号:201908410271);河南工业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综合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GJXY202129)。

[作者简介]李瑞芳(1971—),女,河南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药学研究生教育。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生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中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的构建
基于非形式教育理论的研究生素质培养的研究
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构建沈阳地区创新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研究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国外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启示
依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培育机电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