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性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

2023-04-06王萍

大学教育 2023年21期
关键词:基本原则实践教学

[摘 要]创新性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深刻理解思政课实践教学内涵,科学把握实践教学功能和作用;以“大思政课”理念为指导,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统一中建构实践教学体系;遵循信仰形成规律,以知、情、意、行辩证统一为原则设计实践教学实施方式。

[关键词]大思政阿课;实践教学;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21-0071-03

十八大以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思政课教学创新要遵循“八个统一”,其中一个就是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并进一步提出在实践性方面要运用“大思政课”理念[1]。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创新性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思考、践行、感悟,提升教学实效性。

一、深刻理解思政课实践教学内涵,科学把握实践教学内容和要求

思政课实践教学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认真安排下,作为主体参加在校园内外所开展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进行学思践悟,从而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的双向互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相互关联、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劳动的紧密结合中,达到更好地理解理论、运用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目的。

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以下丰富内涵。第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承担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是其重要内容。因此,在设计实践内容时,其重点不仅仅是理论运用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依托实践来理解、认同党的理论创新,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和坚定“四个自信”的过程。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其他专业课实践教学相比内涵更为丰富,包括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其中对主观世界的改造更为重要,政治性和思想性是其重要要求。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实践教学资源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引导学生实现从个体思维向创新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等科学思维转变。第二,学生的个体参与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内涵,需要指导教师正确引导。社会实践复杂多元,可从多个视角看待,也可得出多种结论。这是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引导,要求学生在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党和国家的奋斗历程以及当前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时,更多站在建设性维度思考成就背后的经验和规律、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路径。第三,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结构复杂,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认真准备。思政课实践教学结构可分为表层结构、中层结构、深层结构、辅助结构,不同结构共同构成一个闭环。表层结构指的是学生所接触的教学资源;中层结构指的是实践教学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深层结构指的是知识认识和价值引导;辅助结构则指的是教学目标、教学素材、教学情境、教学问题等[2]。实践教学创新开展比理论教学更有挑战性,需要教师掌握学生需要、调动本地教育资源,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确立完整教学体系,形成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素材和资源、教学情境和方式方法、内在的知识认知和价值引导、考核方式等在内的一整套教学安排。学院和学校同时也要给予教师制度、政策、资金等保障和支持。

二、以“大思政课”理念为指导,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统一中建构实践教学体系

“大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政课创新理念。要讲好“大思政课”,从教学内容来说,要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的高度,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出发来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来说,要理论联系实际,将党的创新理论放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把现实社会中的教育元素提炼出来,点化学生,引导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生活中明事理、悟道理、求真理;从实践路径来说,要以波澜壮阔的实践为课堂,把学生带出去,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知、陶冶情操情怀、增强信仰信念。

“大思政课”教育理念要求不断拓展思政教育教学的时空维度、教学资源、平台载体、方式方法、参与主体等,体现在实践教学方面,要求以更开放的视野、更创新的思维组织和安排教学实施。和理论教学相比,“大思政课”理念指导下的实践教学更具有特殊性,不同于单纯的“思政课”本身规范的、精确化的教学内容(如教学大纲、统编教材等),要求各高校根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发现实践资源,并进行相应教学转化,实现引导学生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同时,还需遵循一般性要求,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第一,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认识、处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对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全面认知;实践教学为理论教学提供加深理论理解和运用理论的情境和场域,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加深对理论的认知和笃信,提高主观认知和思想境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能够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理论认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学思用、知信行的辩证统一。第二,以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和重难点为依据和基础,结合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精心设计实践教学主题和内容,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实践教学整体方案。在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时,要反映课程培养目标、体现理论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方式,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学生需要,精心设计实践教学主题和内容,形成理想信念主题、文化育人主题、制度优势主题、理论思维主题等教学板块。第三,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形式的有机统一。实践教学形式的选择要以实践教学目标为依据,以实践教学内容为基础,认真分析每种教学形式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广泛调查研究,结合学生实际和现实条件,尽可能发挥其优势,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知、情、意、行辩证统一为原则设计实践教学实施方式

思政课是信仰的塑造,“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如何形成信仰?信仰的结构是怎样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塑造信仰之学,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教师要躬身力行,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信仰的生成,是知识产生理性,理性和感性情感相结合,从而产生顽强意志,最终形成坚定信念的过程。思政课教学绝不是简单的知识教育,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价值情感、理想追求,而实践教学的优势就在于通过真实案例、伟大成就以及历史和事件的情境再现,让学生对伟大成就、伟大实践、伟大人物感同身受,心灵受到触动和启发,从而跳出自我思维局限,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来理解和分析社会。实践教学中, “知、情、意、行”是对信仰形成规律的认知和践行,四个环节由浅入深,辩证统一,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一个闭环[3]。

“知”是基础和前提,科学性、思想性、政治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教学首先要解决好“知”的问题,让正确的思想认知占据学生头脑。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更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知的时候,要阐明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关联和相互关系,尤其是要阐明最新理论成果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对重大问题的理论回答,要科学引导学生正确认知问题本身和问题回答之间的关系,从问题的产生、本质及根源来理解党对经验教训的总结、发展规律的把握、重大问题的破解,不能用问题或现象来否定理论。要让学生明白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理论创新本身就是对问题的科学解答和正确应对。教师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结合,着重运用概念、范畴、理论阐明清楚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认知,不断拓展和深化理论素养,培养理论判断力,从而鉴别和批判错误认知。“知”的环节在实践教学中也应有体现和设计,可以组织一系列品读经典活动,帮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思考经典、分享经典、践行经典,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情”代表情感问题,是实践教学实施中的关键所在,影响和决定着学生能否从内心深处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要求其坚定信仰者要跳出小我思维确立整体思维和历史眼光,要有付出奉献和斗争奋斗精神,要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当中。当代大学生处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大好时期,物质丰裕,国家强大,更要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奉献力量。但同时,部分当代大学生在父母长辈的宠溺中长大,在具有更开阔视野、更敏锐思维、更丰富经历的同时,自我意识强、抗挫折能力差、个体差异性大、对外界要求高等特征明显,需要更好地引导和培育。要引导学生感同身受地理解思考党百年奋斗历程的苦难辉煌、不懈奋斗、付出牺牲,从情感上产生共鸣和感动,进而理性思考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稳定的心理结构。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情绪、情感和思索,发挥情境式和参与式教学方式的积极作用,通过“亲身经历”某一重大历史事件、参观某一历史事件纪念馆、聆听历史见证人的讲解等活动,让学生感受蕴含其中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付出牺牲、顽强意志、不懈奋斗、百折不挠、思想方法、斗争精神、坚持真理等精神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自我、提升自我。要发挥好“四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做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要提供机会让学生通过拍摄微电影、主题汇报、情景剧演出等各种创新形式讲红色故事,让这些故事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成为在遇到苦难时激励自己勇往直前的力量。

“意”指的是意志,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是人们追求自己目的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的活动。坚强的意志则要求人要对自己有高度的自觉性,制定相应的活动目的或计划、行动方案,遇到困难时绝不轻易放弃,坚定地持续推进事业向前。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教师安排给学生的教学任务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学生发挥空间,比如进行社会调查、协助当地农村更好发展等,尽量要求以团队形式开展活动,要求学生在清晰自我认知基础上主动自觉地设定目标,制定合理可行的行动方案,按照行动方案扎实严谨推进工作,遇到困难时不断调整完善自身和行动方案。在实践教学总结环节,要求学生汇报实践教学活动开展情况,并总结和反思活动参与、推进、完善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教训,从而更好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判断能力以及自觉自律、责任担当、顽强性等意志品质。

“行”指的践行,是理论内化于心后的外化于行,是改造客观世界和提升自我的路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真正的践行,才能更好达到理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体现在实践教学上,“行”的目的不仅包括培养学生认识理论和运用理论的能力,还包括团队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要求每一项实践教学都要有学生的全方位参与,不能简单停留在阅读和思考环节。例如品读经典环节,要在阅读、听讲、思考、写作的基础上,设置团队分享、汇报和实践运用环节;又如在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学环节,不仅要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如何运用“两个结合”来解决中国问题、创新中国理论,还要让学生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反映出来的中国人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积极设计相应践行环节,比如“慎独——放下手机”,“自省——遇见更好的自己”等,让思想落实到行动上。在参观考察活动中,不能简单停留于参观考察本身,还需要在活动结束后,设计分享环节让学生谈心得体会和未来设想;在社会调查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思考关注社会重点难点问题,在相关理论基础上,把脉问诊,提出对策,并尽可能身体力行去解决问题。

运用知、情、意、行统一原则设计实践教学实施方式需考量以下因素:学生的参与度涵盖面,学生的兴趣和主体性发挥,学生的团队合作情况,实践教学的情感体验和理论认同,以及实践教学的理论思维和理论应用。在实践教学实施方式设计中,要有机融入理性、感性、践行、合作等多维要素,体现“有棱有角、有情有义”的知识性和价值引领性,落实到学生日常学习和校园生活中。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求是, 2020(17):4-16.

[2] 冯刚,陈梦霖.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价值及其实现[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8):4-9.

[3] 李泽泉.践行核心价值观应抓好“知、情、意、行”[N].人民日报,2014-11-04(7).

[責任编辑:雷 艳]

[收稿时间]2023-06-1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陕西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教学创新研究”(21BZ0?

3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一流专业综合建设类重点项目(YLZD2021Z0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萍(1977—),女,陕西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经济思想史。

猜你喜欢

基本原则实践教学
探究以现代法治精神推动行政诉讼法修改
浅谈国际经济法的公平互利原则
关于创新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浅议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
论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度及其基本原则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