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TQM)的高校战略规划编制研究

2023-04-06李甜甜周炜

大学教育 2023年21期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PDCA循环

李甜甜 周炜

[摘 要]高校战略规划明确提出一个时期内的目标任务,是高校开展战略管理、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行动先导,有利于构筑软环境管理氛围,具有重要地位和实践指导意义。高校构建战略规划编制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在编制过程中把握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工作理念,运用PDCA循环,充分调动各层次、各领域的积极性及参与度,将有效提升高校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结合时代特点和高校管理特点,未来要重点关注推动规划编制数字化转型、强化师生参与和反馈机制、重视多学科融合和创新发展等方面,进一步提高高校战略规划编制水平。

[关键词]高校战略管理;规划编制;全面质量管理(TQM);PDCA循环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21-0001-05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指出,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需要有一流大学群体的有力支撑。一流大学群体的水平和质量决定了高等教育体系的水平和质量[1]。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高等教育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个体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学的竞争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探索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成为高校管理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内容。战略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环节,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对实现高校高质量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从全面质量管理(TQM)视角出发,结合高校战略规划管理理论与实践,构建了以“三全”(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为核心理念、以PDCA循环为运行框架的高校战略规划编制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以期为高校提升战略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高校战略规划编制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

(一)战略与战略规划编制

战略(Strategy)一词起源于军事领域[2],指对战争全局的统筹和指导。20世纪以来,战略理论和战略思维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管理的各个领域。其中,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和实践研究最为丰富,先后经历了经典战略理论、传统战略理论、竞争战略理论、动态战略理论等阶段。20世纪80年代,随着战略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确立并流行,为适应社会需要和自身改革发展,政府、高校等公共部门逐渐将其引入管理理念和实践之中,实现从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的转变[3]。企业和公共部门从战略的视角出发,组织需要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在明确自身定位、目标的基础上,对未来的发展进行重大而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的谋划。战略规划(Strategy Planning)作为战略管理的先导,关系到组织设定的未来发展方向。与传统经驗管理方式相比,战略规划被认为是一种富有生机、善于应变的管理方式。美国学者乔治·凯勒将大学战略规划视为改革高等教育并使高等院校发生根本变化的基石,认为大学战略规划是一个没有终止的过程,它可以引导一个组织通过规划进入预先设计的未来状态之中[4]。可见,制定实施科学的战略规划对于高校开展战略管理意义重大。

作为一种治理手段,战略规划编制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五年一轮的必修课[5],具有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并且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我国最早的高校发展规划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6]。伴随国家五年计划的制定,教育主管部门相应地向各高校下达编制学校发展计划的任务。但由于体制、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大学发展计划基本上是校园规划和教学计划的集成,几乎没有涉及大学发展的战略思考。改革开放之初,伴随着国家总体环境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部分高校逐渐接触学习外国先进的办学思想,开始思考确立学校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形成了具有战略思想的办学理念和具有战略规划雏形的文本。其代表是清华大学1980年7月召开的第五次党代会工作报告。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学校办学自主权和发展主动性明显提高。同时,高校战略规划相关研究越来越丰富。一些高校意识到制定战略规划的重要意义,主动将战略规划的一些观点和方法引入学校规划编制之中。21世纪初,随着国内外高校竞争加剧以及高等教育质量下滑危机,高校亟需明确目标、提高质量、获取资源,战略规划被赋予了史无前例的重要意义。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提倡、强力推动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研究制定战略规划,以提升办学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

(二)高校战略规划编制研究的现状

专家学者对高校战略规划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研究。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高校战略规划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实施路径与效果评估以及国内外相关案例介绍等方面。国内学界对战略规划编制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战略规划编制的基本要素介绍、模式方法应用以及案例分析等方面。

战略规划编制主体的类型主要包括三种:校内人员主导型、校外专家主导型和混合型[7]。编制战略规划作为一个组织的重大事项,必须通过规范的程序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周光礼认为,其主要程序应该包括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五个方面[8]。随着高校治理方式不断革新,规划文本的制定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从行政指令下的计划到文秘模式下的规划文本,再到专业化的战略蓝图[5],标志着战略规划工作体系日趋成熟。

高校战略规划编制所采用的模式和方法主要借鉴于管理学中商业性战略规划的编制模式和方法。目前各高校运用较多的是SWTO分析法和基标法。SWTO分析法(S—Strengths优势,W—Weaknesses劣势,O—Opportunities机会,T—Threats威胁)具有显著的结构化和系统性特征,能够较好地分析高校的内外部因素,抓住战略规划的核心要素,分析框架简单,但其过于宏观,缺少针对性。基标法(Benchmark)主要用于同类大学比较,强调组织在做战略规划的时候,要把自己的做法和本行业领先者的实践进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找出自身的差距,以改进自己的工作。辛颖等将基标法和SWOT分析法相结合,研究构建了高校发展定位B?SWOT综合分析模式,并将其应用于兰州大学战略规划编制的发展定位实践工作[9]。张端鸿等从新公共管理视角出发,采用布赖森的战略变革循环模式对A高校“十四五”规划的编制过程进行了分析[5]。宋永华等对英美5所顶尖大学的战略规划分析后指出,高校在制定和分析战略规划时,要准确把握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主动适应所处环境的动态化特征,从“静态模式”转向“动态模式”[10]。

总体来说,专家学者对战略规划编制的研究关注相对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编制战略规划有相对明确的工作流程和任务要求,研究意义不大,研究重点应放在规划的实施和评估上。二是编制战略规划很“高大上”,是学校领导和写作班子的事,普通教职员工则敬而远之。三是高校普遍存在“为规划而规划”的误区,认为编制战略规划只是走个过场,缺乏顶层设计和深层谋划。四是规划编制完成后,常常出现“计划赶不上变化”“规划规划,墙上挂挂”的情况,不能有效指导学校的发展实践。

然而,编制战略规划作为战略管理发挥效能的基础和前提,其成果不仅是出台一份完整规范的法定文件,更应是形成一套学校面向未来发展的建设思路和工作体系,其中渗透着认识论、方法论的思维过程[11]。在高校战略规划编制过程中,进一步探索运用具有高效能、高适用性的战略规划编制模型和方法,将其转化为符合高校特点和需要的模型和方法[12],对于提高高校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提升高校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全面质量管理(TQM)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理论是一种有效的系统化管理工具。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认为,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客户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其核心特征是: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三全”)[13]。全面质量管理强调质量的持续改进和依据事实进行管理,通过建立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的管理循环(PDCA),形成质量管理的闭环,达到持续改进、提高质量的目的。高校战略规划编制过程与企业管理存在诸多相似之处。TQM在高校的战略规划编制中的适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客户满意为导向

TQM强调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客户满意度为目标。这与高校以师生为中心、重视师生的满意度具有很大相似性。在高校战略规划编制中,需要以学生、教职员工等相关群体的需求为导向,制定符合各方需求的战略规划。同时,在制定战略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外部环境、内部资源等因素,确保整个战略规划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

(二)强调流程改进

TQM认为,组织需要通过建立规范的流程和方法指导各个环节的工作,并在持续改进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在高校战略规划编制中,同样需要建立系统完善的内部流程,并建立持续改进的机制,以确保整个战略规划编制过程的科学性和高效性。具体包括通过组织策划、方案设计、实施评估等环节,加强内部沟通和协作,确保战略规划顺利进行,并不断优化提高。

(三)重视数据分析

TQM强调数据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数据分析才能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并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在高校编制战略规划过程中引入数据分析方法,收集整理内外部数据,重点对高校内部办学资源、发展现状进行历史比较和趋势判断,并与标杆高校横向对比,以此为基础制定合适的战略规划。

三、构建高校战略规划编制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TQM)旨在不断改进组织的综合水平,以实现持续增长和长期竞争力。将全面质量管理(TQM)运用到高校战略规划编制中,建立以“三全”(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为核心理念、以PDCA循环为运行框架的高校战略规划编制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可以有效提升高校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提高高校的整体办学质量和竞争力。

(一)以“三全”为核心理念

质量管理的实施要贯穿高校战略规划编制自始至终的全過程,涉及整个系统的各个方面,并需要组织中每一个层次的每一位员工共同参与。高等学校系统庞大、内部复杂,战略规划编制工作对“三全”的把握和贯彻,直接影响着规划的编制质量与实施效果。

1.全过程

全过程指质量管理贯穿于规划编制实施的整个过程。高校规划编制从前期调研到发布实施,包括众多环节。前期调研是编制规划的基础性工作,是规划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基础。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可以充分了解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导向、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本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为制定规划目标、任务及措施提供有力依据。制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环节,需要明确规划体系、工作任务、阶段安排、组织保障等,并通过各项会议进行全校动员部署。进入文本起草环节,通过对前一个规划期的深刻总结,充分把握自身的优势特色与问题不足,基于此拓展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提出重点任务及举措等,增强学校工作的创新性和适应性。在文本起草过程中,要注意加强与各级各类规划的衔接协调,对外要对接国家、地区、行业产业规划,对内要协调专项、学院规划,多维互联、多元互动,不建“空中楼阁”,真正实现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规划初稿完成后,要通过召开会议、专题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开展咨询论证,对规划文本进行修改完善。高校战略规划经规定程序审批通过后,正式发布实施。通过对规划编制每一个环节的质量管理,实现了整体规划质量的提高,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2.全方位

全方位指规划编制质量不仅包括校级规划的质量,还包括规划所包含的所有工作的质量,包括党建与思政、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文化建设等。TQM强调通过管理协调人的活动以实现共同目标,使系统整体功能达到满意值。高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各部门、各学院的工作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校级规划的质量。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只有将校级规划的总体目标和关键指标按照工作职能和学科专业特点分解到职能部门和学院,形成目标衔接、指标细化、责任明确的“目标-指标”体系。同时实施实时、在线、动态的监测评估,实现全方位质量管理,才能最终实现规划落实和目标达成。需要强调的是,校级总体目标和关键指标绝不是各部门和各学院目标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学校发展愿景的指引下,各单位上下结合、相互协调制定的。

3.全员性

全员性指学校多元利益相关者都参与学校战略规划编制之中。高校战略规划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体师生员工集体参与的结果。民主参与是编制高校战略规划的重要原则之一。战略规划的编制不仅仅是学校领导者、管理层的决策过程,也不仅仅是规划管理部门的文本撰写过程,而是开放的全员参加、统一认识、集中智慧的过程。广泛的民主参与可以确保学校规划编制能够从最大范围获取最丰富的信息,得到有价值的反馈,从而在规划中体现各方面的需求和发展目标。因此,要广泛听取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以及关心学校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特别是在咨询论证阶段,要积极联系上级主管单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校董、校友等,召开专题咨询会、座谈会,为学校提供多方面的视角审视所处的环境和发展条件,使学校战略规划编制更具科学性。

(二)建立PDCA循环运行框架

全面质量管理的构建基础和方法依据是PDCA循环,即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它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基本方式,通过迭代循环不断优化流程和提高绩效,是不断提高质量应遵循的科学程序[14]。结合高校管理实践,可以将学校战略规划编制活动的各个环节按照PDCA循环进行科学管理,形成质量管理链,使高校战略规划编制的水平和质量在PDCA循环中螺旋式上升、持续提高。

1.计划阶段

在战略规划编制的计划阶段,可以按照PDCA循环逻辑依次开展计划阶段的各项工作,依次明确战略规划的目标,制定战略规划的任务和措施,确定实施方案和时间表,并根据内部和外部因素对工作目标进行合理调整。

2.实施阶段

在战略规划编制的实施阶段,将实施方案细化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在方案执行过程中,通过监督和评估来确保实施过程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如果出现问题或需要改进,可以迅速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调整战略规划编制的执行方案。

3.检查阶段

在战略规划编制的检查阶段,可以使用PDCA循环评估和分析规划编制方案的实施效果以及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通过运用定期监测和评估机制,对战略规划编制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寻求改进的办法。

4.改进阶段

根据检查阶段的结果和反馈,对战略规划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正。同时,运用PDCA循环不断发掘潜在的问题,通过集思广益、创新改革等方式实现战略规划的持续改进。

四、结论与展望

作为一种不断改进组织综合素质的管理方法,TQM已经运用于高等教育教学及管理等诸多领域。高校构建高校战略规划编制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在优化管理流程、提升办学质量、增强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工作中要结合时代特点以及高校管理特点创造性地加以应用,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地推行高校战略规划编制全面质量管理[15]。

(一)推动规划编制数字化转型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内部的数据量越来越大,给高校战略规划编制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未来高校战略规划编制过程中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和价值,以此为基础制定更加科学精准的战略规划。通过采用创新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实现规划编制的高效运作和智慧化管理。

(二)强化师生参与和反馈机制

师生是高校最重要的“客户”。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学校战略规划的制定,才能使大家形成共识、凝聚心智,才能明确学校的优势特色。因此,在高校战略规划编制中,要充分考虑广大师生的需求和期望,引入更加灵活和多元的反馈机制,激发师生的参与热情,增强师生的主体感和归属感。

(三)重视多学科融合与创新发展

高校内部各类学科资源丰富,但通常存在分割和独立的问题。高校战略规划编制中可以进一步借鉴TQM的思想和方法,通过组合利用各方资源,实现互补优势,促进多学科融合与创新发展,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跨越式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新华社.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EB/OL].(2021-04-19)[2023-06-01].http://www.xinhuanet.com/2021-04/19/c_1127348921.htm.

[2] 胡光宇.戰略定量研究基础预测与决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 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四版[M].张成福,马子博,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4] 凯勒.大学战略与规划[M].别敦荣,主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5] 张端鸿,陈孙延,蔡三发.治理转型:高校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的范式演进:以A大学“十四五”规划为例[J].复旦教育论坛,2021,19(4):30-36.

[6] 大学战略规划与管理课题组.大学战略规划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07.

[7] 陈煜平.我国高校发展规划编制主体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

[8] 周光礼.中国大学的战略与规划:理论框架与行动框架[J].大学教育科学, 2020(2):10-18.

[9] 辛颖,李兴业,段戴平,等.新时代高校如何找准发展定位?基于兰州大学“十四五”战略规划编制的实践经验[J].高等理科教育,2021(5):59-65.

[10] 宋永华,伍宸,朱雪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规划制定:英美顶尖大学的经验和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10):100-109.

[11] 郭俊.“十四五”高校战略规划编制的哲学思考[J].高等教育评论,2020,8(2):179-187.

[12] “大学战略规划与管理”课题组.大学战略规划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3] 《管理学》编写组.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14] 黄基鑫.构建MBA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研究:以中央财经大学MBA教育为例[J].知识经济,2018(7):166-167.

[15] 樊泽恒.全面质量管理: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读《基于TQM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模式》[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5):114-117.

[责任编辑:黄紧德]

[收稿时间]2023-06-19

[基金项目]2019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院研究项目“高校二级学院分类绩效评价研究”(B19002)。

[作者简介]李甜甜(1990—),女,河南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学、创新创业教育。通信作者:周炜(1981—),男,江苏人,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高校信息化研究与应用。

猜你喜欢

全面质量管理PDCA循环
督导制下PDCA循环的园林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
以规矩,得方圆
全面质量成本核算模式的探究
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事务过程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PDCA循环应用于
PDCA循环在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实际运用
全面质量管理TQM在民航安全管理体系SMS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网络的高校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全面质量管理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