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班级观察中的“道”和“术”
2023-04-06步宛翀江苏省丹阳市云阳幼儿园
文/步宛翀 江苏省丹阳市云阳幼儿园
2022年2月,教育部出台了《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明确“科学评估、以评促建”是学前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重要原则,明确“过程评估、自我评估、班级观察”是评估方式的重要内核。其中,聚焦半日的班级观察成为近期基层评估研究的重要手段,这隐喻了我国学前教育对过程性质量提升的迫切性。教师对观察手段不断觉醒,随之也带来了班级观察的挑战与困惑。为此,本研究旨在尝试从开放性评估角度出发,采用评估者自设工具的方法,对各类观察法进行记录、比对与分析,探索班级观察新路径。
一、研究设计解析
评估成员,由来自江苏省镇江市四十余家幼儿园的研训员、园长、副园长、骨干教师组成。研究对象,由被观察园所的24个自然班组成,并随机分组成小、中、大年龄段,每班评估成员为2—5人不等。研究方式,采取首轮小组各成员围绕“进班看什么?怎么看?记什么?怎么记?”分别交流聚焦班级观察的实践与思考,次轮由小组代表总结提炼本组班级观察的方式方法,提炼班级亮点与反思。本文主要呈现作者作为小组代表凝练5位小组成员对某中班班级半日活动观察法的思考。
二、各成员进班观察记录方法
同是中班段,同为观察半日,5位成员观察方式有同有异,在横纵梳理中提取了一些共性及个性之处:
(一)看什么——“基础+附件”模式
基础模式表现为共性目标。每位成员均对《评估指南》文件进行了提前研读,并对一二级指标进行了重点筛选:其中“A3教育过程”中“B7活动组织”和“B8师幼互动”成为热门观察目标,“A4环境创设”位列其次,“A2保育与安全”中“B5生活照料”有1人关注。
附件模式表现为附加思考。1位成员表现为附加梳理:用思维导图提前梳理了“看什么?怎么看?记什么?怎么记?”四要素,让观察有了抓手。1位成员搜寻了附加工具书:如《有力的师幼互动》《互动还是干扰》《小脑袋大问题》等。2位成员观察重点归因于附加来源:1位成员观察重点为教师倾听和回应,其来源于当下学前教育研究热点师幼互动、观察者所在园近期的研究基础、被观察园所已有的教研水平(如该园成立教师工作室、内涵项目和课题保障情况等)。1位成员立足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4—5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通过观察和访谈了解幼儿人数、家庭背景、成人数目、工作情况、成人配合情况等,调整复杂观察工具为简单轶事及时间纵轴结合的记录方式,调整观察目标为记录半日活动中支持中班幼儿有意义学习的环境、互动、生活。
(二)怎么看——“人物+事件”模式
1.对人的观察。
教室中的成人和幼儿是班级观察的主要对象。3位评估成员立足于对幼儿的观察,例如动作、语言、情绪等,甚至是班级特殊儿童需求及教师支持;2位注重对教师的观察,含站位、分工、提问、介入等。其中3位成员表现出独特的视角:1位立足于“观察教师怎样观察儿童”,期待像倾听幼儿一样倾听教师、理解教师;1位成员采用米字格不介入站点及两全原则观察法,关注100%的幼儿在哪儿,50%的幼儿做什么,重点关注10%幼儿当下的情绪与状态;1位成员从“成人视角”转变为“儿童优先视角”,在游戏分享环节,从大部分成员关注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提问变为以儿童为主体的“回应”。
2.对事的观察。
含对半日生活环节的观察(如入园、游戏、分享、过渡等);对事件动线的观察(如签到中的事件动线、由周计划引发的环节动线);对重点对标的观察(如班级环境对标计划墙,重点分析预设性、生成性和管理性事件);对追溯线索的观察(现场成员记录与过往教师记录结合比对);对带班教师记录分析儿童行为的流水记、关建记的观察等。
(三)怎么记——“轶事记+工具记”模式
据统计,轶事记录较多出现在活动组织和师幼互动的观察中,而影像、照片等最基础的工具记录使用频次最高。2 位成员使用了检核表及时间抽样观察,1 位使用录音还原对话实录及事件计数工具,1位在观察中频次较多地使用了各类工具性记录。1 位使用双色分阶评估记录法,例如用红色代表亮点描述,用蓝色代表疑问描述,这样教师在数频次、理颜色中能快速关注到师幼互动的广度、效度、深度。
(四)分析分享——“审议+建议”模式
各成员充分发挥观察评估的引导、诊断、改进和激励功能,在教师倾听、表达表征、环境支持、幼儿状态、过渡环节等方面进行审议复盘。例如一位聚焦于中班幼儿学习与发展环境支持的成员通过回顾《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发现:晨间签到表的设计中学号与照片对应、正规粗大数字范样、宽度适宜日字格、粗大洞洞笔示范等设计,符合中班幼儿刚认识学号和用笔进行签到的年龄特征。4—5岁年龄段幼儿“能感知和发现材料的溶解、传热等性质或用途”“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和不同”等学习与发展目标均能在溶解实验、橘皮橘瓣晒秋材料等环境中找到表达。同时,4位成员在接待与记录、值日生操作界面高度、高水平提问等方面给予建议,1位将观察前的准备、观察中的过程、观察后的总结与反思形成闭环。
三、运用观察方法的分析与反思
(一)班级观察的“道”
“道、法、术、器”的概念源于道家思想,“道”为理念、方向,“术”是方法,也指技能。理论意义上,“道”居上位,“术”在其后,实际运用中如能厘清两者关系,并灵活使用,则将事半功倍。班级观察中的“道”旨在了解教师与幼儿互动情况,准确判断教师对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所做的努力与支持,全面、客观、真实了解幼儿园或者班级保育教育过程和质量。
(二)聚焦观察的“术”
蒙台梭利说:“我听过我就忘记了,我看见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如果将梳理所有观察法的过程比作一次深度游,那么“一张表”即在做行程总复盘,“一个个模式点”则是计划修订单,为自己和他人留下下一次的出行小贴士。反思有三:
(1)本次自设工具式观察的形式很开放,我们看到每一位观察者都有自己“好奇的内容”“设计的工具”“解读的深度”“细节的把握”,并衍生出了独特的创造性和建构力,给彼此留下思考和学习的空间。
(2)《评估指南》中“半日观察”关键词除了“不少于半日”,更有“连续自然观察”。《幼儿教育的原点》分享的案例告诉我们,对班级不了解的专业人士的观察竟然不如与班级师生朝夕相处的非专业摄制组的观察更真实、更打动人。因此,作为外部观察者,对一次观察的结果干预可少一些,对园所、班级、教师、幼儿的发展状况和过程发展了解需多一些。
(3)对于观察重点:大部分观察者将目标更多地集中于热点话题——师幼互动,对“保育教育质量”中“教育”的侧重似乎更大于“保育”,半日环节中的“生活照料”成为大部分观察者所忽略的部分。事实上,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是“通过生活、学会生活、面向生活”来获得的,“保育”与“教育”应同等进入观察视野。
(4)对于观察工具:有些工具例如录音转文字记录后的复盘是一项烦琐的工作,为什么记,记哪些,怎么记,记录后到底有哪些作用,哪些工具能化繁为简且高效,这些都是我们需思考的。
工具化的观察能给一线教师很好的抓手,而带有共情意识的去工具化的观察则是教育最终极、最美好的期待。由于每个园所的基础不一,班级的情况不一,教师的能力不一,无论是检核、抽样、直方图还是其他“权威”观察量表,应因地制宜地使用,积极开发各类型的、适用于不同场景和应用目的的园本化观察量表。
教育,是让每一粒种子都能生根、发芽、按照自己的节律生长!其实,在教室里的每一位成人也一样。评估目标中提出的“重点关注幼儿园提升保教水平的努力程度和改进过程”,如何成为一名受欢迎的外部观察者,引导将班级自评和内部他评相结合,从而形成温暖的伙伴互助关系,引发教师内部生长的力量,这是每一位观察者需实践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