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金融助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3-04-06张曼琦

中国商论 2023年6期
关键词:绿色金融金融工具可持续发展

摘 要:中国在杭州G20峰会上倡议发展绿色金融,如今已达成全球共识。绿色金融在我国已形成初步体系,市场规模逐年扩大,绿色金融工具的开发与运用日益成熟,对于我国产业绿色转型带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增强企业绿色创新意识、推动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同数字金融结合多方面发展进步都有强劲的助推作用。但由于我国绿色金融起步较晚,发展经验不足,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所以,绿色金融如何更有效地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期完善我国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关键词: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绿色创新;绿色转型;金融工具

本文索引:张曼琦.<变量 2>[J].中国商论,2023(06):-101.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3)03(b)--04

1 引言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经济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危机”与“环境危机”如何共同克服是需要全球共同思考的问题,如果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然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为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金融行业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绿色金融”概念应运而生,同时其发展持续受到各金融部门的广泛关注。

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对我国如何实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问题提出了具体而深刻的要求。而“双碳”目标的提出,顾全各产业绿色转型与中国经济发展一致的步调,我国绿色金融市场不断探索发展壮大之路,从多方面支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提升我国经济实力,从而在国际市场上能有更大的话语权,也提升了中国居民的幸福指数,是造福全民的发展之路。

2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现状

2.1 关于绿色金融的本质研究进程

自“绿色金融”一词产生,我国不少学者曾对其进行研究,按时间顺序看来,高建良(1998)最先解释“绿色金融”是金融部门将环境保护作为基本政策,通过运作各类金融业务促进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金融运营战略。和秀星(1998)认为,“绿色金融”是金融行业重点关注“绿色产业”,从各方面给予“绿色产业”资金相对倾斜的金融政策。熊学萍(2004)认为,绿色金融有避免企业陷入环境污染与治理的恶性循环和注重金融业与生态产业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良性循环的两层含义。而在2016年G20峰会上,金融研究小组面向世界首次提出了“绿色金融”的具体清晰的定义,即能对生态环境产生正向的效益用以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活动,这一概念的提出允许不同国家及市场进行各异的技术性解释。从整体来说,绿色金融不仅要促进经济社会和环保的可持续发展,还要满足维持金融行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2.2 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初步形成

众所周知,国际上绿色金融的发展已有四五十年之久,而我国对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实际上在近十年才制定出具体的计划与要求,但是发展势头良好,也有利于我国更好的借鉴国外实践经验,在不断努力探索中,我国绿色金融产品的研究及绿色金融体系的创设有了很大进展。具体表现在,2012年绿色信贷在我国开始布局,是中国最早推出的绿色金融产品,意味着我国绿色金融产品市场的正式起步。此后,碳金融、绿色债券以及绿色保险等绿色产品也相继推出并逐步完善相应法律政策。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我国要建立绿色金融体系,这一要求被首次提出,是大方向的确立。2016年8月《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制定较为完备的绿色金融构建的政策框架的经济体;2021年“十四五”规划再次提出要把金融作为我国战略目标的重要发展支柱,如今我国绿色金融的政策体系已经逐步完善。

我国目前的绿色金融政策侧重点是绿色贷款政策和绿色债券支持政策,规模扩大速度可观,为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同时,绿色金融其他典型产品的发展也从未停下脚步。我国明确提出的“双碳”目标,与欧洲各国及美国这些已经实现碳达峰的国家相比,时间紧、任务重,“双碳”目标与绿色金融的融合或成为当前首要选择,如今我国碳金融市场交易扩容,促使碳金融产品的创新加快。

2.3 中国绿色金融市场的规模逐年扩大

根据中国工商银行的统计数据,2022年上半年的ESG评级中,共有18家银行企业获A及以上,总体较好。截至2022年6月末,中国的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到19.55万亿元,同比增长率40.4%,发展状态活跃,并且中国绿色信贷规模也常年位居世界第一;同年6月末,我国绿色债券存量规模为1.33万亿元,居于世界第二,表明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在全球的影响力不断提高。

因为绿色信贷的发展情况最为典型,所以本文以绿色信贷为例,查找中国人民银行近两年发布的数据,并做出统计如图1所示。

总体来说,我国绿色贷款保持高速发展,增速相比其他贷款高出很多,发展势态良好,前景可观。

3 绿色金融助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優势

3.1 绿色金融能有效推动中国产业的绿色转型

传统经济模式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局限性日益显现,并且高能耗产业使自然资源供需矛盾愈加明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会带来一些不可逆转的恶劣影响,当前推动产业的绿色转型显得尤为迫切。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能否良好发展的关键,更是立国之本,绿色金融助推产业绿色转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3.1.1 积极引导资本流向

开展绿色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汇集资金并使资金流向不同产业,通过使绿色债券的信用利差收窄,有效降低了绿色产业的集资成本,且由于棕色企业的信用利差走阔,融资成本也得到了相应提高,这也倒逼着不少棕色产业向绿色产业的转型。龚恒清(2018)通过对绿色金融的测度分析得出不同地区绿色投资的能力一般都是波动的,并呈逐年上升的态势。这一结果也说明各地都在积极引导绿色产业的资金流向,同时为绿色金融的发展不断出谋划策。将资本集中在绿色环保产业,能有效提高市场上资源利用效率,改良金融市场的结构配置,促进我国经济向低碳结构的转型。

3.1.2 实现不环保产业的淘汰

2019年《绿色产业指导目录》的发布有效帮助产业界定“绿色”标准,更有利于我国绿色政策针对性的提高,绿色产业认定机制的建立速度相应提高,加强国际间绿色产业经验交流。《目录》之外各产业由于达不到相应标准,也就无法获得当地对产业的政策支持。与此同时,由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公众对环保的意识逐渐增强,更偏向于购买绿色产品,加强绿色消费,以至于重污染产业慢慢被社会所淘汰,为我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1.3 绿色金融市场发挥信息传导作用

绿色金融市场应用信息披露制度有效提高了市场信息的透明度,缓解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以及环境的外部性问题,帮助金融机构识别绿色企业,提高借贷意愿,道德风险以及逆向选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大大缩小,促使企业优化自身结构,向社会传播绿色效益。

3.2 绿色金融带动我国科技绿色创新

在国家与政府的支持下,越来越多资金流向绿色企业,拓宽了绿色企业发展的道路,在不断摸索与更新中,呈现了绿色技术逐渐取代传统技术的趋势,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绿色技术对环境保护的目的性更为强烈。绿色金融如今成为全球共识,在“制度限制”与“责任意识”的双重压力下,各大企业不得不转换思路,升级绿色技术,培养绿色创新型人才,迎合市场的需要,谋求经济可持续发展。

通过绿色设计,从产品原材料选择到生产销售再到最后回收利用,企业都将注重对环境保护的研究,并增加对产品可再生原材料的使用,提高产品的循环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量,适应“双碳”要求。同时提高可回收利用率,节省资金,也可达到降低成本的效果,更多开发便民惠民产品,促进消费行为的产生,优化国内经济市场。李戎、刘璐茜(2021)通过实证分析总结出加速绿色金融改革步伐,对企业绿色创新促进作用成绩斐然,同时国家必须适当提高绿色企业、绿色项目的资金倾斜,对环境污染造成巨大负面影响企业的生产行为也需要采取有效手段进行抑制,以期绿色金融创新带来更多正向效益。

3.3 绿色金融推动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

为适应当代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国际市场上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数量与日俱增,可发挥的贸易功能逐步扩展,对一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有助于国家基础产业的发展、文化对外传播以及促进与邻国的经济交往。同时,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关注的重点,也需要更多更好地政策支持。

绿色金融政策在自由贸易区的落实,有利于利用自贸区的政策优势,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这是一个双边获利且逐步完善的过程。自由贸易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推动绿色技术及绿色产品在自贸区的发展相当重要,我国通过绿色金融工具汇集资金,对于“一带一路”沿线技术较为落后国家的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起着支持作用,促进这些国家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一条崭新的有关国际合作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由此产生。中国当前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更应挑起助推全球绿色金融发展的重担,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谋求全球生态良好的发展。

3.4 绿色金融改革有助于数字金融稳定发展

“绿色化”与“数字化”是世界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对“数字化”的需求越来越高。数字经济本身有帮助降低能源消耗、节约资源获取成本的作用,但由于数字设备更新换代快,大量废弃产品无法回收利用,同时对原材料依赖性过高、耗能大的问题亟待解决。

为满足绿色数字发展的双重需要,我国重视绿色金融与数字金融的结合,充分利用绿色金融产品及政策,引导数字金融的产业技术革新、优化资源结构配置,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量,强化数字金融对环境的正外部性,助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绿色金融助推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绿色金融对应激励政策的力度不足

我国一直鼓励商業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服务,同时更新各项具体激励政策,在国家的号召之下,全国各地也相继出台有关绿色金融政策以支持本地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例如鼓励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业态创新,给予绿色金融保险补贴、创新补助等。但毕竟我国绿色金融探索的时间尚短,绿色金融的各类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仍然有很大的完善空间。

当下绿色金融的激励政策更多是直接面向企业,忽略了金融机构这一中介,且财政资金多是以补贴、奖励形式发放,而非投融资,这样做易于加剧绿色金融供求矛盾,长远看来不能有效推动绿色金融的投融资业务的开展,淡化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样,即使如今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划分之下,符合相对应条件的绿色债券同绿色贷款已经踏入合格的抵质押品的行列之中,是绿色金融发展的一大进步。但是将商业银行的绿色业务纳入MPA考核中未成为现实,国家仍需仔细考虑并完善相应政策,确保绿色金融市场的活跃度,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4.2 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力度有待提高

首先,我国绿色金融产品样式单一,供给需求未能更好匹配。绿色信贷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绿色产品,占绿色金融融资规模的90%以上,而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等产品还没有引起公众的广泛注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相比国外绿色金融市场,我国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不够,无法发挥现代数字信息网络最大优势,达不到产品多元化发展的要求。

其次,银行机构绿色金融综合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尚未将绿色项目、产品碳资产、碳足迹和项目收益等纳入评价系统,考核更多关注“量”而不是“质”,容易造成资源匹配不平衡、激励扭曲等问题。

最后,在新冠疫情背景下,众多小微企业因为有较差抗风险能力而无法直面产品滞销、利息结算困难之类的问题,生产经营活动大大受限。同时,多数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大量削减劳动力,导致大批人失业待业,消费者对绿色金融产品的消费需求也相应减少。绿色金融产品需要创新思维,发展线下产品的同时也要着眼于服务线上消费者,升级产品结构。

4.3 绿色金融风险管理能力有待加强

绿色金融在我国只有十年左右的发展时间,对于相关数据的统计还十分有限,而绿色金融项目周期时间一般较长,从以往经验入手,无法准确预估相关项目未来的真实风险。并且,我国绿色金融项目面向的重点是制造产业,而制造业的借贷资金不良率相对其他产业较高,从2022年各大银行公布的数据来看,无论是不良贷款余额,还是制造业的不良贷款率,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但未来趋势如何暂未可知,想要维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刻不容缓。

同样,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金融机构现有的气候风险信息披露能力差,而对于气候恶化带来其他风险最后造成金融风险的评估能力有待提升,应对金融风险的工具还不充足。

5 绿色金融助推我国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绿色金融相关激励政策需要完善

我国绿色金融激励机制相对单一,可以采取正向激励与限制性政策相结合的策略,将绿色激励政策的重心放在金融机构上,激发商业银行主动积极地进行创新活动的热情。并且,由于我国各地产业结构差异巨大、财力状况强弱不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色与实际需求实行适合地方发展的绿色金融激励政策。同时也要适当分散激励政策面向的发展项目,如今我国绿色信贷对于其他绿色产品优势较为明显,可以加强其他绿色产品激励与支持,推动产品的均衡发展。

5.2 建立健全我国绿色金融信息披露制度

适度借鉴国外优秀经验,针对绿色金融市场上信息不对称及信息缺失等问题,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制定更为严格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统一标准、提供平台,将信息披露作为强制性要求,激发各大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机构责任意识。信息披露标准的项目细分是信息披露制度完善的重点内容,要针对不同金融产品的特殊需要,制定并实施与不同需求相对应的披露标准,同时加强监管力度。

当下绿色金融的国际发展要求信息披露标准的统一,我国要想大力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参考TCFD的建议及披露框架,充分考虑我国绿色金融市场的信息披露能力,提高我国绿色金融披露信息的完整性及可操作性,加快我国“双碳”目标的步伐,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素。

5.3 加强绿色金融人才队伍建设

绿色人才是绿色金融进步的核心动力,可以通过培养更多熟知绿色金融政策的智库型人才、对绿色金融产品设计和运营得心应手的操作型人才以及能够准确分析绿色金融风险的决策型人才,满足我国传统金融向绿色金融转型的需求、加速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地位,加强国际交流。

培养绿色人才,首先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对人才绿色金融观念的培养,提高对绿色金融的认识,从而加强对绿色政策、绿色技术的学习,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运用金融工具。通过高校培养、企业文化熏陶、进行国家交流合作等方式,提升绿色金融人才的专业素养、培养绿色创新思维,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6 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绿色金融是大势所趋。中国应当顺应“低碳”发展要求,完善国内绿色金融体系,规划和设计最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金融发展之路,让绿色发展不单单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应使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之必然。

参考文献

高建良.“绿色金融”与金融可持续发展[J].金融理论与教学,1998(4):20-22.

和秀星.实施“绿色金融”政策 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J].青海金融,1998(10):3-6.

熊学萍.传统金融向绿色金融转变的若干思考[J].生态经济,2004(11):60-62.

馬骏,程琳,邵欢.G20公报中的绿色金融倡议(下)[J].中国金融,2016(18):30-32.

李中.绿色金融创新与我国产业转型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2011(7):6-8.

陈国进,丁赛杰,赵向琴,等.中国绿色金融政策、融资成本与企业绿色转型:基于央行担保品政策视角[J].金融研究,2021(12): 75-95.

龚恒清.绿色金融对区域经济生态化的影响研究[J].市场研究,2018(4):32-35.

刘新,陶春晖,彭欢.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35(7):53-65.

李戎,刘璐茜.绿色金融与企业绿色创新[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74(6):126-140.

安国俊,訾文硕.绿色金融推动自贸区可持续发展探讨[J].财政研究,2020(5):117-129.

陈华,沈悦.绿色金融助推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思路[J].甘肃社会科学,2022(2):218-225.

胡勇,刁赞焜,侯宜彤.中国绿色金融制度体系构建现状、不足与完善[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6(1):34-42.

刘涛.中国绿色金融激励机制的不足与完善[J].世界环境,2019(5):49-51.

尹振涛,夏诗园.双碳目标与绿色金融: 机遇、挑战与启示[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36(3):45-54.

朱兰,郭熙保.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J].改革,2022(6):106-115.

李一弘.我国绿色金融人才队伍建设机制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20(27):57-59.

猜你喜欢

绿色金融金融工具可持续发展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主要变化及其应用
新常态下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国际绿色债券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应对之策
我国绿色金融在发展中如何面对当前的机遇和挑战
绿色金融在石油石化行业的运用研究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有效利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及其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