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与PFI理论的企业绿色创新前因后果研究
2017-04-12斗维红付钰邢甜甜杨静
斗维红+付钰+邢甜甜+杨静
[摘 要]近年来绿色创新成为企业寻求新的利润点的有效途径,如何实现绿色创新以及绿色创新获利成为研究的关键点。本文基于学者们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绿色创新的前因后果理论模型,运用金山环保企业案例分析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最后,归纳指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绿色创新;创新网络;创新获利;企业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2 — 0090 — 02
一、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实施绿色创新是企业寻求新的利润点的有效途径。关于企业社会绩效与企业经济绩效的关系,学者们提出了“双赢假说”,即企业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收获社会、环保效益。目前对于企业为什么能够实现绿色创新以及企业实现绿色创新后能够进一步获得的绩效理论方面的研究较少,有待深入探讨,以期这样的探讨能够指导转型中的企业实践。
(一)创新网络
1.创新网络理论的内涵
创新网络是指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契约关系、信息网络、社会关系与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资本市场和中介机构等联结形成合作组织。1991年FREEMAN在《Research Policy》上发表文章,最早使用了创新网络、创新者网络等概念,认为创新网络是应付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网络构架的主要联结机制是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关系。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王大洲教授把“企业创新网络”看作企业创新活动中所有已发生的网络,即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围绕企业形成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合作关系的总体。清华大学吴贵生教授的研究课题成果认为,创新网络是不同创新参加者(制造业中的企业、R&D机构和创新导向服务供应者)的协同群体。他们共同参与新产品的形成、开发、生产和销售过程,共同参与创新的开发与扩散,通过交互作用建立科学、技术、市场之间的直接和间接、互惠和灵活的关系。
2.知识流动
知识流动是指在特定环境中,知识在有一定需求的主体之间(包括个人、组织和区域),从知识存量高者流向知识存量低者的过程,发送的知识是知识接受者现有知识能匹配和需要的知识。创新网络宏观上可看成是企业创新的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里,所有的成员都可以提供与创新相关的资源,在内部互动中实现知识的产生、转移、积累的过程。
(二)创新获利
1.独占性机制
独占性(Appropriability)存在于创新经济学中研究创新获利机制独有的分析视角,源于两个被以往创新研究忽视的问题:第一,为什么有的厂商能夠从创新中获得巨大可观的收益,而有的创新者却无法于创新中获取收益。第二,如何提高创新者掌握创新收益的能力,即如何提高创新者创新收益独占性的能力。按照Teece的观点,独占性是指创新者保护其创新的能力,许多学者沿着Teece的思路对独占性做了深入的探讨,探究出创新独占性的三个来源:技术的特性与知识产权制度、配套资产、与是否形成主导设计。
2.互补资产
互补性资产是由Teece在PFI模型中提出的,是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和市场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由企业占有和掌控的,与新技术商业化密切相关的专业化制造能力、分销渠道、服务网络和互补性技术等因素。Teece认为,互补性资产不只是在发挥专属性作用,也可能塑造未来企业战略。理论认为,独占性机制可以帮助企业创新不被模仿,但是创新的成功商业化离不开造能力、分销渠道、服务网络等。创新获利理论进一步区分了三种不同类型的互补资产:通用、专用和联合专用的互补资产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获得,并不构成竞争优势的来源;专用或联合专用互补资产表现出创新对互补资产的单边或双边依赖,很难模仿,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来。因此,构成了阻止竞争者模仿,帮助企业获取独特市场价值的重要机制。
二、企业绿色创新的前因与后果理论模型构建
(一)企业为什么能够实现绿色创新
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着各中各样的协作关系,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部门、政府部门等之间的协作关系都是企业实现创新的有效资源,即创新网络。创新网络理论的提出解释了企业实现绿色创新的方式与途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创新过程方面:创新实现过程中的参与主体有企业、科研、政府部门、高校等,在这些“单位”相互之间的协作配合中,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该过程中高水平的协作被留下来而低水平的协作自动退出。(2)知识流动:创新网络就是一个大型的复杂化的企业创新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相互之间有协作关系的“单位”之间在协作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资源的流动,即知识的溢出或流动。企业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获取实现创新的资源,在不断的转移、积累的过程中将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实现绿色创新。
(二)绿色创新为什么能给企业带来绩效
在创新网络的作用之下企业有效实现了绿色创新,完成了企业盈利的半步过程,而实现绿色创新后企业进一步实现盈利的后半步过程依赖于创新获利理论。创新获利理论对于企业实现利润也表现在两个方面:(1)“独占性机制”带来收益:独占性是创新者保持创新收益的能力之一。独占性的组成主要有专利、技术缄默性、版权等。企业在实现绿色创新的过程中已经收集了大量的资源,而这些资源难以被同行业的竞争者所同时拥有,尤其是在实现了绿色创新的前期阶段。(2)“互补资产”带来收益:绿色创新带来的创新获利还离不开将创新引入市场的互补资产,比如分销渠道、生产能力、技术互补等,尤其是专用的互补资产更是企业的优势所在。有形资产带来企业“硬实力”的提高,无形资产带来企业“软实力”的提高,二者联合带来企业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和高额利润的获取。
三、金山环保公司的案例分析
(一)企业简介
江苏金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顺应时代潮流出现的环保企业,是一家集环保技术研发,工程设计,环保设备制造、安装、调试,环保新材料研发和生产,环保工程总包和运营于一体的大型水处理综合性企业。其在技术研发以及技术专利方面占有极大的优势,与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形成了技术开发中的知识信息的流动,来自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三方面的知识的碰撞与有效运用,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
1.金山环保企业的创新成果
公司先后申请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66项,授权专利45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37项,7项新技术产品被认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21项产品通过“中国环保产品认证”。
2.金山环保企业的创新网络
近年来,金山环保与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美国东西部大学研究联盟加强环境领域的科技合作与技术交流,推动国际先进环境技术在中国的转移、集成与产业化,三方准备联合组建“国家环境技术研发与转移中心”。金山环保结合公司实际情况,与中科院、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多家高等科研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启动了一系列项目,并组织生产多种产品。宜兴环科园内有许多类似金山环保企业这样的例子,它们先后从韩国、荷兰、芬兰等国家和地区引进了在水处理、污泥处理、土壤修复等领域约40项先进技术和产品。
(二)金山环保企业绿色创新的前因分析
1.金山环保企业的资源获取
资源的获取是企业能够实现绿色创新的有效途径之一。金山环保一方面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联合开展建设了“国家环境保护特种膜工程技术中心”、“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构建了企业独自占有的创新体系。另一方面,金山环保重视人才资源,以优厚的条件引进大量的科研人才,作为科技创新实现的有力保障。
2.金山环保企业的知识流动
要实现最终的绿色创新,既依靠于自身获得的资源又依赖于与其它科技创新主体的交流,再进行资源的整合,提升自身的实力,实现1+1>2。一方面,金山环保作为“中国环境保護产业协会理事会副会长单位”、“中国环境保护产业骨干企业”等身份,在不同的“荣誉组织”内与其它成员进行交流,形成包括技术、投资、管理等方面信息的流动,这个过程中正是企业吸收资源的大好时机。另一方面,金山环保公司至今已完成中国重型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污水处理、郑州新区污水处理厂等多项项目,在这些项目的实施完成过程中,与客户企业不断进行相关的交谈、反馈,听取来自客户企业的意见,将其转化为企业进步的资源,提高工程的实施能力。
(三)金山环保企业绿色创新的后果分析
1.金山环保企业的创新独占性
创新独占性是指创新者保护其创新的能力。金山环保就是利用这种创新独占性,取得了企业绩效。为什么呢?公司先后申请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21项,授权专利111项。其中,太阳能低温复合膜无害化与资源化处理污泥及温室种植集成技术作为颠覆性技术,弥补了国际空白,成为了国内首创,让金山环保有限公司在独占性方面更胜一筹。
2.金山环保企业的互补性资产
金山环保资源的吸收能力、资源的利用率等都远远高于其竞争对手。在最新研发的太阳能低温复合膜无害化与资源化处理污泥及温室种植集成技术中,金山环保企业综合多方面的资源,在与之竞争者中,率先完成了新技术的研发和投入使用,彻底解决了当前我国污泥处理的无害化与资源化瓶颈难题,构成了阻止竞争者模仿,帮助企业获取独特市场价值,取得更好的绩效和利润。
四、结论
本文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前因后果进行了理论模型的构建,运用网络创新理论分析了如何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绿色创新,解释企业实现绿色创新以后创新获利理论如何帮助企业获取利润,实现绩效。金山环保作为在绿色创新中的典型案例,该理论模型恰当地解释了金山环保的绿色创新过程,说明了企业获得绿色创新继而获得绩效的可能性和优越性。这对于正处于转型中的企业来说,将提供很好的参考,帮助它们实现企业的绩效。本文仍具有局限性,首先作为理论性的分析研究,主要的资料和数据的收集本身带有局限性,所以需要对此继续进行定量的分析才能更加准确;其次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未来的研究可能要考虑更多的影响因素。
〔参 考 文 献〕
〔1〕张小军.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驱动因素及绩效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2.
〔2〕桂萍.企业创新网络促进技术创新的研究综述〔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10).
〔3〕FREEMANC.Technolog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lessons from Japan〔M〕.London Printer, 1987.
〔4〕魏江,叶波.企业集群的创新集成:集群学习与积压效应〔J〕.中国软科学,2002,(12):26-29.
〔5〕吴贵生.技术创新网络和技术外包〔J〕.科研管理,2000,(07):21-24.
〔6〕华连连,张悟移.知识流动及相关概念辨析〔J〕.情报杂志,2010,(10).
〔7〕吴辉凡,许治.从创新中获利:国外创新独占性问题经验研究述评〔J〕.管理学报,2010,(08).
〔8〕TEECE DJ.Profiting fro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Implications for Integration,Collaboration,Licensing and Public Policy〔J〕.Research Policy,1986,(06):285-305.
〔9〕TEECE DJ.Reflections on Profiting from Innovation〔J〕.Research Policy,2006,(08):1131—1146.
〔10〕宋燕飞,邵鲁宁,尤建新.互补性资产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13,(04).
〔11〕李杨.价值独占性、专利许可策略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12〕刘志阳.从自主创新到创新获利〔J〕.学术月刊,2014,(04):88-96.
〔13〕王玺,董颖,石磊.宜兴市环保产业的技术模式与集群模式分析〔J〕.中国环保产业,2008,(07).
〔14〕张钢,张小军.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驱动因素:多案例比较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
〔责任编辑:孙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