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农本草经》与经方应用之当归篇

2023-04-06尤旭颖袁红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奔豚神农本草经升麻

尤旭颖,袁红霞

(天津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天津 301617)

当归素有“十方九归”之称,是中医临床最常用的药物之一。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云:“今陇西叨阳黑水当归,多肉少枝,气香,名马尾当归。”据考证,马尾当归应为后世当归的药用正品。当归入三阴经,《汤液本草》曰:“入手少阴,足太阴、厥阴经。”据历史资料考证,经方中的药物大多来源于《神农本草经》(《本经》),陶弘景有“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宗,又悉依本草”之说。《伤寒杂病论》的组方依据来源于《本经》,其将古代中医理论与临证经验相结合,故被后世医家尊为“医门之圭臬,医家之圣书”。做好临床的前提是读好经典,探究《本经》中的药物根源,领悟张仲景组方之巧妙。

当归在《伤寒论》出现4方次,《金匮要略》中出现15次,合并为18次[1],涉及11个篇章,23段条文。本文将《本经》的药证与经方中当归的配伍方证进行归类分析,意在通过考据《本经》原文中当归的功效,探讨经方的主治证候、配伍应用,以药证测方证,为临床治疗相关疾病开拓新思路。

1 当归药用部位的区别

当归按部位划分成三部分,即头、身、尾,李杲曰:“头止血上行,身养血而中守,梢破血而下流,全活血而不走”。依据中医的象思维,可以把当归药用部位与人体生理部位相对应。当归头多用于治疗上焦病证,善于补血活血,如气血亏虚引起的头痛以及头晕目眩等;当归身多用于治疗中焦病证,善于补血养血,用于血虚血亏等;当归尾多用于治疗下焦病证,擅长破血,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治疗经闭不通、痛经等;全当归综合了当归头、当归身的功效,既能够补血养血,也能够活血。现代中医临床使用上并不刻意区分,用全当归者居多。

2 当归的配伍和应用

当归在经方中最大使用剂量为4两,代表方剂如内补当归建中汤、乌梅丸、当归贝母苦参丸;最常用的剂量是3两,代表方剂如艾胶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单次用量最小的方子是当归散,常服以安胎。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赤小豆散为用药最简方,麻黄升麻汤为用药最大方。经方中与当归配伍频次最高的药物是芍药,其次为桂枝和川芎。当归与芍药配伍,主治腹中急痛,方如当归芍药散、温经汤、内补当归建中汤;当归与桂枝、细辛配伍,主治腹痛、四肢厥冷、脉细,如当归四逆汤、乌梅丸、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与芍药、川芎配伍,主治腹痛、胸腰背疼痛,方如当归散、温经汤、当归芍药散、艾胶汤、奔豚汤。奔豚汤、当归散、温经汤中的当归、芍药、川芎剂量比例均为1∶1∶1,且三者相互配伍的频次较高。结合《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条文可以发现,当归诸方大多用于腹痛,尤其妇人身痛,妊娠期、月经期及产后多用。此外,像麻黄升麻汤、升麻鳖甲汤、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汤治疗咽痛,侯氏黑散、续命汤治疗中风,也为后世治疗相关疾病提供了思路。

3 当归的功效与经方应用

当归在《本经》中为中品,“味甘,温。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张仲景经方中当归之用法多宗于《本经》之论,具体分析如下。

3.1 咳逆上气

3.1.1 方药

常用配伍:李根白皮、川芎、芍药、紫苏子、半夏。代表方为奔豚汤、苏子降气汤。

《神农本草经疏》谓当归:“甘以缓之,辛以散之润之,温以通之畅之……为补血活血要药,故主咳逆上气也。”当归性体滑润,味苦、辛,性温,归属心、肝、脾三经,治疗咳逆上气主要是取其养血、行血、和血的作用。《本经疏证》认为当归“发芽于仲春,开花于仲秋,其功始于肝终于肺”。当归入厥阴肝经,肝肺为气机升降之外轮,若肝气不能升发清阳,肺气无以降敛浊阴,肝气不疏,郁而化火,则木火刑金,气机升降失滞,引发咳逆上气[2];若肝血得养,郁热得清,则咳逆上气自止。苏子降气汤中用当归止咳逆上气,一方面取其养血补肝润燥之功,另一方面通行血脉以助肺宣发肃降。再如奔豚汤中用当归治疗奔豚气上冲胸,《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曰:“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此病源于肝血不足、肝失疏泄导致肝郁化热,气上冲胸,故用奔豚汤养血平肝、疏肝降逆以治之。咳嗽虽不是奔豚汤的主症,但临床中也多用此方治疗气冲上逆之咳嗽。奔豚汤可以作为小柴胡汤的变方疏肝清肝(李根白皮代替柴胡,加黄芩、半夏,现多用川楝子或桑白皮替代李根白皮),加当归、芍药、川芎养肝补肝,补肝体以降逆气,正所谓异病同治,把握病机是关键。

3.1.2 医案

女,42岁,2021年4月20日初诊。主诉:咳嗽喘息3月余。患者于每日凌晨3~5点咳喘剧烈,咳嗽呈痉挛性,自觉腹部气逆而上则咳,伴咽痒呛咳,咳则颜面潮红。平素性格急躁、夜寐不安。舌质偏红,苔薄黄,脉弦细数。治以平肝清肺、降逆止咳,方用奔豚汤加味:桑白皮30 g,当归15 g,白芍15 g,川芎10 g,葛根30 g,黄芩10 g,清半夏10 g,甘草10 g,钩藤15 g,薄荷(后下)5 g,僵蚕6 g,蝉蜕6 g。7剂,水煎服,日1剂。2021年4月27日二诊:服上方7剂后,凌晨3~5点咳喘明显减轻,上方稍做加减,继服7剂而愈。

按:本案患者因气机升降失调而咳逆不止。昼为阳,夜为阴,患者于凌晨3~5点咳嗽甚,此为肺经循行之时,加之患者平素性格急躁,肝失所养、疏泄失常,气机不利故觉腹部气逆而上;肝郁化热,木火刑金故作咳逆[3];肝郁化火扰乱心神,故寐欠佳,并伴有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数等内热之象。“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独肺也”,方中当归具有补肝体、养阴血、行血脉之功,配伍川芎、白芍益肝体以制肝用,从而止咳逆上气,三药配伍使得气机调达、升降有常;桑白皮泻肺热;葛根、黄芩清肝火;清半夏、生姜降逆气,又防寒凉伤胃。诸药共奏养血调肝、降逆止咳之功[4]。患者伴咽痒呛咳,故加钩藤、薄荷、僵蚕、蝉衣以息风解痉、清热利咽。其组方巧妙,功效卓然。

奔豚汤适用于肝郁化热、气上冲胸者,桂枝加桂汤适用于心阳不振、下焦虚寒、阴寒之气乘虚向上冲逆者,苓桂枣甘汤适用于因误汗损伤心阳、水饮上泛者[5],三者均可治疗奔豚病。

3.2 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

3.2.1 方药

常见配伍:桂枝、芍药、细辛。代表方为当归四逆汤。

当归性温入肝养血,味苦入心清火,肝为风,心为火,风火为阳,但热不寒者为温疟;风火乘肺,肺受风火之邪,不能固皮毛,则寒热洗洗在皮肤中。《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云:“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当归四逆汤虽名为四逆,实则为假四逆,如四逆汤类方皆用干姜、附子为主,唯当归四逆汤不用,盖其因当归四逆汤治疗阴虚血虚甚者,而四逆辈皆治阳虚阴盛甚者,可见当归四逆汤证阳气并不匮乏。肝血亏虚,血虚生热,加之感受风寒之邪,寒热交争,故主寒热洗洗在皮肤中;《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曰:“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皆风寒在血中之病”,若血虚甚,风寒邪气盛,则阳气踬于血分不能通达四末,加之阴血亏虚不能濡养四末故发寒厥。可见当归四逆汤的主症“血虚寒厥”是在“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基础上进一步产生的。当归四逆汤组方首以当归为君,其味甘而厚能补血,气轻而辛能行血;用芍药之润以滋之;甘草、大枣之甘以养之;桂枝、细辛之辛以温之;而通草之用尤为妙,因当归四逆汤其阳气并不匮乏,不应一味的用温法,也需顾及血分之热,通草气寒,味甘淡,裨温中有清,其内通窍而外通营,佐当归、桂枝和营卫、通血脉、止痛厥[6]。本方温养气血、通脉止痛,主要应用于血虚寒厥证[7]。

3.2.2 医案

女,55岁,2021年9月29日初诊。主诉:四末不温1年余。患者1年来时作四末不温,发作时可伴心中烦热,平素纳可,自觉胃脘凉,喜温按,无胃胀或胃痛。口不干苦,两胁无不适,寐安。大便干结,两日1行,排便无力,每服黄连上清助便;小便调。已绝经4年余,现无烘热汗出等症,情绪焦虑易怒,舌边尖略红,苔薄白,脉沉细涩。中医诊断为厥证,治以养血通脉、活血化瘀,方用当归四逆汤合桃核承气汤、良附丸:当归30 g,桂枝15 g,炙甘草10 g,白芍15 g,大枣10 g,通草6 g,细辛3 g,桃仁10 g,熟大黄6 g,芒硝6 g,高良姜10 g,香附10 g。7剂,水煎服,日1剂。2021年10月6日复诊:患者自觉四末不温症状明显好转,心中烦热大减,胃脘凉缓解,大便日1行,质软,通畅。效不更方,原方继服。

按:本案病机寒热错杂,患者性情急躁易怒,日久影响肝藏血和主疏泄功能,肝阴血虚不能濡养四末,肝郁不舒则阳气不能通达四末,故四末不温;肝郁化热见舌边尖红,风热扰心故发作时伴心中烦热;肝木克脾土,脾阳温煦功能失司,故胃脘怕凉喜按;血虚不能濡养脏腑,脾胃运化无力,故大便干结,排便无力;气滞血瘀,故脉沉细涩。本方用当归补肝养血、行血通脉,令肝血足而四肢得以濡养,肝气舒发则阳气通达四肢,令心血足而烦热除,为君药;配伍桂枝、白芍活血通脉、通行营卫;细辛散寒凝滞;通草散血分热,佐当归、桂枝和营卫、通血脉;炙甘草、大枣补中益气。诸药合用可补阴血、通血脉、调阴阳、除虚热。患者大便干结又有血瘀之象,考虑为瘀热结于下焦,故用桃核承气汤活血化瘀除热;中焦虚寒胃脘凉,合良附丸温胃散寒理气。其组方严谨,配伍精当,用之临床,多有效验。

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三方都可治疗肢厥。四逆散适用于肝气不舒,郁遏阳气,不得到达四肢者;四逆汤适用于肾阳虚衰,阴寒极盛,阳气生化无源,不能温煦四肢者;当归四逆汤适用于阴血不足,外受风寒,血虚寒凝,经脉不通,不能温养四肢者[8]。

3.3 妇人漏下

3.3.1 方药

常用配伍:吴茱萸、川芎、芍药。代表方为温经汤。

温经汤在妇科疾病应用广泛,胡希恕认为,温经汤是临床调理月经最有效的方剂之一,妇人因生理状况特殊,经、带、胎、产皆可产生病变,其病理因素不外乎血虚、血瘀、气郁、气滞,均可在此方的基础上加减治疗。《黄帝内经》认为,胃为水谷之海,胃气乃气血生化之源,治胃中虚损,应从源头上化生津液气血。温经汤以吴茱萸汤合麦门冬汤去大枣加桂枝为底方,吴茱萸汤苦温散寒止呕,麦门冬汤甘寒健胃润燥,桂枝辛温平冲降逆,两方合用温中养液,又有小温经汤之名,补脾益胃以化生气血,再配以川芎、芍药、阿胶、牡丹皮等具有逐瘀生新性质的药物。方中当归养血活血调经,裨血不足充之润之,血运受阻和之行之,配伍川芎、芍药、阿胶、牡丹皮,共奏补血祛瘀之效,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祛瘀血而不伤正气。全方攻补兼施、寒温并用,经闭能通,经血量多能止,经血量少能补,具有“妇科第一方”的美称。本方用当归补肝养血、活血调经、祛瘀生新,使得气血调和,体现“肝以和为贵”思想,可谓是妇科之良方。

3.3.2 医案

女,35岁,2021年5月17日初诊。主诉:经期延长伴痛经半年余。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行经延长至10 d。第1~2天量不多,色棕;第4~6天量甚多,色鲜红,多血块;第7~10天量减少,色棕。末次月经2021年5月7日,带经9 d,5月16日净,本次痛经甚,右下腹稍甚,经期伴腰酸痛,下肢怕凉,经前乳房胀痛,白带量适中,色透明,无阴痒,自觉烘热夜间热甚,体温正常,不伴汗出,纳可,寐安,小便调,大便日1~2次,成形,挂池,口干,情绪多易怒。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治以理气活血、调经止痛,方用温经汤合桂枝茯苓丸:吴茱萸6 g,麦冬15 g,当归10 g,白芍10 g,川芎10 g,桂枝10 g,牡丹皮10 g,半夏10 g,炙甘草10 g,茯苓15 g,桃仁10 g,赤芍10 g,太子参10 g,阿胶珠6 g。7剂,水煎服,日1剂。2021年5月24日复诊:夜间烘热症状明显减轻,口干缓,二便调,情绪欠佳,上方加香附10 g以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继服7剂。继上方加减调理1个月经周期后,患者诸症明显好转,行经天数基本如常,痛经几无,患者欣然。

按:本案患者以经期延长、痛经为主诉,且伴有口干、自觉烘热症状。患者情绪多易怒,暴怒伤肝,瘀阻冲任胞宫,木旺克脾土,脾气不足,统摄血液无力,则经血难止;经期延长日久则气血亏虚,脾阳虚不能通达四肢,故下肢怕凉;肝郁气滞故经前乳房胀痛;痛经、血块多、腰酸痛是由瘀血阻滞、经脉不通所致;瘀血阻滞、郁而化热则自觉烘热。瘀血为阴邪,夜间阳入于阴,阴不能抱阳,烦热加重。本方当归补肝体、养脾气、行血脉,配伍川芎、白芍养血活血调肝;下焦虚寒用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通利血脉;血瘀日久生热用阿胶、麦冬、牡丹皮养阴润燥以清退虚热;加以党参、甘草、半夏、生姜益气健脾、温胃和中。考虑患者血瘀腹痛,合以桂枝茯苓丸以活血化瘀止痛。本方治疗妇人漏下,即著应效、覆杯而愈。

3.4 绝子

3.4.1 方药

常用配伍:川芎、芍药、白术、黄芩。代表方为当归散。

肝脾是妊娠后易发生病变的两脏,外邪或七情过极,肝主疏泄失常,气机不利,肝郁化火则扰胎,肝血、肝阴不足,冲任血亏,不得濡养胞胎,脾失健运,湿热内生,气血生化无源,则胎动不安。方中当归行血中之滞,补肝体、养阴血,是以气行血安;与川芎、芍药配伍,亦为补肝血、养肝阴、调气机之意。三者互为妇科常用经典药对。又用白术健脾燥湿,黄芩清热。肝血充足,脾胃健运,气机调和,则胎儿在胞宫中得以母体滋养不妄动。故当归散方后注云:“妊娠常服即易产,胎无疾患,产后病悉主之。”其主要针对肝脾不调、血虚湿热之胎动不安。

3.4.2 医案

一妇人三十余,或经住,或成形未具,其胎必堕。察其性急多怒,色黑气实,此相火太盛,不能生气化胎,反食气伤精故也。因令住经第二月,用黄芩、白术、当归、甘草、芍药、川芎,服至三月尽,止药,后生一子(《古今医案按》)。

按:孕妇素体阳盛,患者又性急似火,以致相火太盛,扰于胎元,轻则胎动不安,重则胎屡堕。当清热安胎以治,用当归散而安。《医方集解》:“此足太阴,厥阴,冲任药也”。养胎安胎需冲任血盛,若肝血亏虚则相火亢盛,影响到胞宫胎儿,故出现胎动不安、滑胎,可见安胎需益气养血和清热燥湿二者兼顾。方中当归滋养肝血,助肝气升发为君药,配伍白芍、川芎以养肝柔肝、补血行气解郁。黄芩清热凉血,白术燥湿健脾,二者为安胎常用药对,防湿热伤胎。张仲景提出常服用当归散可起到安胎、保胎和滋养孕妇的效果。

妊娠病的治疗要遵循“有故无殒”的原则[9],《周慎斋遗书》言:“盖人重身,有故则无损,毒药无碍也。大凡因胎而有病,安胎为主;因病而胎不安,宜治病为急。所以重身可用毒药也!”可见用药是以辨证论治为前提的,砒霜和灵丹之间的转化可考验医者临床水平的高低,正所谓“有是证,用是药”,一些妊娠禁忌的药物并非不可使用,只要辨证准确,医者需胆大心细。

3.5 诸恶疮疡,金疮

3.5.1 方药

常用配伍:升麻、鳖甲。代表方为升麻鳖甲汤。

关于“毒”,后世多以清热解毒之法为主,但这是不全面的,有时甚至是不恰当的。张仲景的升麻鳖甲汤是治疗阴阳毒的基础方[10],“阴阳”二字并非表里、寒热之意[11],实为病位深浅之分。温热毒邪侵袭在表则为阳毒,阳毒病位偏浅,病机为阳盛血热;温热毒邪侵袭在里则为阴毒,阴毒病位偏深,病机为血虚瘀滞。对于是否使用蜀椒、雄黄要先辨明病位,“面赤斑斑”提示病势外彰,故用蜀椒、雄黄辛温走上,散其郁火;阴毒病位更深入血脉之里,毒邪侵袭血脉,瘀血凝滞,血液流通不畅[12],故去蜀椒、雄黄,防辛窜走散反助疠害。当归通于三阴经,《伤寒论》厥阴篇六方中用当归者四,其能开血分中之阳气。厥阴性本升,血分有热其升为喉痹,口伤烂赤,并发疮疡,阳气被阻于血分中,需通其络中之血。升麻鳖甲汤方用当归,将其毒邪托出血分,和血行血以通其阻,配伍升麻使毒邪透达外出,继以鳖甲、生地黄凉血养阴散瘀。阳毒和阴毒皆因温热邪毒引起,二者虽均为血分证的致病因素,但病位、症状轻重等方面却有不同,在使用升麻鳖甲汤时,辨明病位最为关键。

3.5.2 医案

女,75岁,2019年6月3日初诊。主诉:发热伴身体疼痛、皮肤红斑1周。患者几天前发热,服感冒药后热退,但1 d之后再升高,且发病更严重。体温38.5~39.0℃,伴头痛、眼球后痛、周身肌肉关节痛、咽干咽痛、手臂起红斑,实验室指标:血小板33×109/L,白细胞2.36×109/L。诊断为登革热,叮嘱卧床休息,马上输液。当晚患者周身软弱无力,双眼无神,恶心,舌红,苔薄白,脉缓。治以清热解毒、养阴化瘀,方用升麻鳖甲汤加减:升麻20 g,鳖甲10 g,生地黄30 g,甘草20 g,当归30 g,玄参30 g。7剂,水煎服,日1剂。2019年6月7日复诊:血小板89×109/L,白细胞3.16×109/L,IgG抗体阳性,IgM抗体阳性,此时热退,咽喉痛、身痛、红斑等诸症均消失。2019年6月8日:血小板118×109/L,白细胞3.92×109/L,身体状况已经恢复正常。2019年6月9日:健康量表指数已达指标的80.3%。

按:本案病位在阴毒,毒邪侵袭血脉,日久耗伤阴血,瘀血凝滞,血液流通不畅,故身痛;辨证的关键是审明病机为阳热,故舌红、咽干、咽痛;风热邪毒侵袭肌腠,疫疠邪气侵入营血,营血壅滞,营阴耗伤,故手臂起红斑。升麻鳖甲汤清热解毒、通阳化瘀,去蜀椒、雄黄,防辛窜走散反助疠害;当归入三阴经,养阴活血补血,开阳经之郁,将毒邪托出血分,其味辛温,与升麻合用升散透达,使伏邪有出路;加生地黄、玄参凉血散瘀益阴。“毒者,邪气蕴蓄不解之谓”,即火之极为毒。升麻鳖甲汤为治“毒”之方祖,为后世针对瘟疫时毒立下法度。对于当今许多顽疾重症都有较高的参考意义。

4 当归在经方应用中的新拓展

张仲景在应用当归时除参考《本经》的功效外,也有很多新的应用拓展,现列举典型应用。

4.1 止腹痛、除斑

当归止腹痛、除斑的功效在《本经》中未提及,《金匮要略·妇人杂病》曰:“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有实验研究表明,当归芍药散可能通过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抑制黑色素生成,调节雌激素水平,抑制黄褐斑[13]。方中用当归养血补血,使肝血充盈,血气自和,因肝主疏泄而藏血,血不养肝而疏泄失常,故配伍芍药、川芎活血养血、柔肝止痛,使燥不伤阴;因脾主运化而恶湿,脾为肝乘,脾失运化,水湿停滞,茯苓、白术、泽泻三药健脾化湿利水,性偏燥,使润不壅滞。本方为调和肝脾之祖方,治疗女性黄褐斑、眼袋加深、面部浮肿、脱发等,被誉为“妇人之圣药”[14]。

4.2 湿疹、便血

当归治疗湿疹、便血的功效在《本经》中也未提及,张仲景认为湿热下注,损伤血络,可便血或便脓血[15],湿热蕴于肌肤则身发湿疹,赤小豆当归散可有效治疗。当归味苦而温,解毒散瘀补血,使瘀血得去,新血得生;赤小豆甘酸而平,入血分,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渗湿排脓。二药配伍,则水湿从下而去,热毒自内而清,故便血、湿疹除。

4.3 蛔厥、久利

乌梅丸祛邪扶正,蛔厥和久利均可治之[16]。张仲景唯独在《伤寒论》厥阴病篇使用当归,是因其功在循肝经而走,养血则木气得遂,血足则肝阳不动,补足肝体[17]。当归有“血中气药”之称,张仲景用其共治土木,厥阴肝寒,经脉不通,配伍细辛、桂枝以通阳治疗蛔厥。肝用不足,升发无力,肝气郁滞不疏,克于脾土则生泄泻,当归补肝体、养肝血,调肝理脾则久利止。乌梅丸证患者素体阴血不足,用当归体现张仲景“存阴液”思想同时,也考虑到阴虚则阳无所附,肝体阴而用阳,肝阳虚证更应在温肝用的同时以补血药补肝体。

5 结语

无论经方还是时方,当归使用频次都很高,《本经》述药证而不谈方证,《伤寒杂病论》言方证而不谈药证,思索《本经》当归功效的深层内涵,与经方相联系,这种从流溯源的方法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经典,掌握精髓。但张仲景并非拘泥于《本经》,而是据此基础上有自己的理解和创新,对药物的功效进行延伸拓展,其组方精简巧妙,别出心裁。医圣孙思邈提出“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学习经典最终要回归临床,正所谓“师古不泥古”,在临床实践中做到融会贯通、守正创新、灵巧运用,方能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

猜你喜欢

奔豚神农本草经升麻
升麻的品种考证
从《神农本草经》论述干姜在经方中的应用
针药与推拿罐结合治疗奔豚气案
升麻之思辨及临床应用❋
奔豚病机和方证临证探讨
升麻蜜制工艺的优化
桂枝加桂汤治疗奔豚证
《神农本草经》中与神志相关的药物归类分析——胡随瑜教授《神农本草经》讲记(四)
古今奔豚气病脉证治
升麻解毒汤治疗慢性鼻窦炎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