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戏剧发展探究

2023-04-06张亚男

参花(下) 2023年2期
关键词:戏剧节戏剧校园

◎张亚男

一、引言

校园戏剧是以在校学生为主导的演剧活动,在中国戏剧的发展进程中,其地位不可忽视。校园戏剧以坚持戏剧的艺术本性及其旺盛的创造力为发展准则,日渐成为中国戏剧的一支重要力量。本文以国内校园戏剧的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对当下中国校园戏剧节的优秀作品进行分析,结合校园戏剧创作与探索实践,试图为校园戏剧发展研究拓宽思路和方向,推动校园戏剧的专业化、多元化、持续化发展。

二、校园戏剧的发展历程

(一)校园戏剧是中国话剧的源头

校园戏剧立足于校园,发展于青年学生。我国最早的校园话剧团体是李叔同创建的春柳社,其标志着中国话剧的诞生。20世纪初,学校演剧活动兴起,职业的戏剧演出剧社成立。从此,校园戏剧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0世纪20年代,“爱美的戏剧”兴起,其虽为非职业演剧,但创作过程严格遵守剧本和排演制度,主张使用立体布景,初步确立了中国话剧的演出体制,校园戏剧成为这一戏剧潮流的主体。许多受到新思想影响的学生走上了从事戏剧艺术的道路,成为校园戏剧最有力的实践者和推动者。校园剧社也在这一时期走向成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话剧的发展。随后,校园戏剧历经跌宕,直到1980年以后,校园戏剧的发展呈繁盛态势,一时间,校园剧社普及、演剧活动频繁、剧目种类多样……不断发展的校园戏剧,成为中国戏剧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二)校园戏剧的发展现状

新时期以来,中国戏剧的实践探索进入空前发展阶段。校园戏剧凭借其独特的题材优势和价值引领,发展态势蔚然可观。很多大学都在不同程度上,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举办校园戏剧活动,呈现出广泛的普及性和发展的多样性。

校园戏剧,因其参与者为青年学生,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生命力。同时,大多数校园戏剧是以小剧场的演出形式出现的,因此,校园戏剧已然成为小剧场戏剧的重要力量。集中展示新时期校园戏剧实绩的是“中国校园戏剧节”。中国校园戏剧节是校园戏剧在发展过程中“守正创新”的产物,既能够坚守校园戏剧的优良传统,又能不断进行形式上的创新和突破,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戏剧文化环境,发挥了戏剧艺术的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到2021年,中国校园戏剧节成功举办了七届,纵观历届优秀作品不难发现,校园戏剧越来越朝着专业化、多元化、持续化的方向发展。不论是艺术院校的专业打造,还是非艺术院校的倾力创作,优秀剧目的诞生都得益于专业戏剧力量的加入,专业化的打磨已成为推动校园戏剧发展的重要举措。在专业化的基础之上,创作团队行有余力地进行形式上的创新,实验戏剧、先锋戏剧相继出现,通过丰富的表现方式和创作手法,促进了校园戏剧发展的多元化。青年人是戏剧的未来,校园戏剧以其大胆创新、蓬勃朝气完成了对传统戏剧的突破,也为校园戏剧的持续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做出了成功的尝试和探索,彰显着浓郁的艺术气息和向上的青春活力。

三、校园戏剧的实践探索和影响

(一)校园戏剧的实践探索

校园戏剧从诞生之初到现在,在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中,进行了很多的探索,有的影响颇深,有的昙花一现,但都是在实践过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纵观七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优秀作品,其在题材和内容上的探索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现校园的戏剧,一类是在校园表现的戏剧。两者同属于校园戏剧的范畴,但在作品内容和舞台呈现上却有着很大的差别。

1.“表现校园的戏剧”是以校园生活为内容。作品通过校园环境、校园生活、校园人物,展现青春校园、同学友谊、师生关系、成长规划等主题,主要关注的是校园中的人物。例如解放军理工大学的话剧《青春红肩章》,闽江学院的话剧《青春起跑线》,北京大学的音乐剧《一流大学从澡堂抓起》等,作品均通过当代大学生在校园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彰显着学生的青春活力。

2.“在校园表现的戏剧”是以社会现实为表现内容。作品的内容、主题突破了校园的界限,转向了更为宽广的社会层面。在此类戏剧中,校园仅作为戏剧作品展现的平台,题材内容上具备了生活的厚度和社会的广度,让校园戏剧有了时代感和社会感。例如第五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上,上海戏剧学院打造的话剧《不要担忧》脱颖而出。作品展现的是大学生探访留守儿童的经历,故事既是校园生活的一部分,又触及了社会问题。此类戏剧作品找到了接通校园和社会的途径,对校园戏剧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一定的启发。创作过程中,为找到校园与社会的结合点,创作团队采取“田野调查”的方式,深入基层实地采风,创作组成员走进农村,跟当地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共同生活,以获取最真实、最有效的直接素材,使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的体悟更加深刻,对创作过程更感兴趣,同时也带给当地群众以审美教育。

从两类戏剧题材的内容看,“表现校园的戏剧”受到校园空间和人物关系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戏剧作品擅长表现的命运主题、爱情主题,因囿于校园,不能和社会、历史、现实紧密结合,难以展现其深刻的一面,进而影响整个戏剧作品的深度。因此,近年来,“在校园表现的戏剧”呈增长之势,是校园戏剧在创作视野和发展趋势上的创新。

此外,表现校园的戏剧还有不少表现学校发展历史或著名校友的题材,例如第三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中上海交通大学创作的《钱学森》,第四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中清华大学在《马兰花开》中塑造的“两弹元勋”邓稼先,第五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在音乐剧《元培校长》中塑造的蔡元培等。这种“校史剧”被称为校园戏剧的一种新类型,它没有一般校园戏剧的青春稚嫩,而是呈现出一种历史跌宕的深度和广度,为校园戏剧的实践探索拓宽了思路。

总之,校园戏剧的创作应该从校园出发,在题材上取胜,选取大学生感兴趣的事、熟悉的事、想表达的事,再辅以当代戏剧的表现手法,真诚地呈现在舞台上。

(二)校园戏剧对当今戏剧的影响

1.对戏剧创作的影响——凝练戏剧创作的艺术规律

近年来,校园戏剧的发展如火如荼,使当今戏剧舞台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态,丰富了中国戏剧题材的样式。“选择了一个好的题材,戏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强调了在戏剧创作过程中,题材选择的重要性。一个真正的剧作者应该永远站在时代的潮头,敏锐地感悟到时代的呼唤与观众的心声。纵览七届中国校园戏剧节的优秀作品不难发现,校园戏剧,特别是“校史剧”,在选取题材的过程中,创作者要经过大量的资料查阅、采访调查、深入研究、反复思考的工作。例如第三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优秀剧目《钱学森》,该剧是由上海交通大学根据新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上海交通大学1934届校友钱学森的传奇经历创作的原创剧目。

首先,在题材选择方面。“校史剧”创作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在丰富的素材、庞杂的史料中,进行素材的筛选、加工、整理。全剧以钱学森求真爱国、求学救国、坚持真理、挑战权威、突破障碍、立志回国;归国后不知疲倦地投身于新中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为主线,以钱学森与夫人蒋英的爱情为副线,双线叙事结构。通过“序幕”“国难当头”“毕业歌”“冯·卡门家的圣诞夜”“冲破黎明前的黑暗”“难忘的一夜”“尾声”七个部分,彰显了“爱国、求真、创新、奉献”的钱学森精神。特别是第五幕“难忘那一夜”中,中年钱学森回国后,当“祖国,我钱学森回来了!”这句台词说出后,台下观众迅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一刻,剧中的钱学森精神便通过舞台传递给了每一位在场的观众。

其次,在人物塑造方面。由于“校史剧”中的人物都是有史可寻的真实人物,在创作过程中,权衡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成为每一位创作者的重要任务。一方面,与主要人物相关的重要事件要符合历史真实,不能凭空杜撰;另一方面,要注意到历史剧不是历史课,剧中人物的塑造要符合戏剧艺术的规律,进而实现艺术的真实。戏剧艺术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戏剧性地表现一段生活,就必然会制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情节容量,以至于在选取事件、设置矛盾、刻画人物、提炼主题时都要以戏剧的艺术特征来选择和权衡。

因此,校园戏剧的成功,彰显了创作者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等方面的深厚功力,凝练了戏剧艺术的创作规律,是戏剧编剧理论与技法的有益探索。

2.对创作发展的影响——成为现代戏剧的强劲力量

校园戏剧作为校园中的戏剧,与专业的戏剧活动不同,它的组织者、参与者都是非戏剧专业的大学生及其所组成的戏剧社团,因此,很多的校园戏剧活动没有专业的舞台道具、服装化妆师、灯光音响等。也正是因为种种条件的限制,创作者们将更多的力量放在了剧本创作和舞台表演上,没有道具、音响、灯光的烘托,但却让观众看到了戏剧最纯粹的状态,看到了戏剧舞台上的青春活力。

纵观七届中国校园戏剧节的主题:“和谐校·青春风采”“青春校园·理想人生”“魅力校园·青春飞扬”……其内涵不约而同地聚焦于“青春”二字。创作者们通过团队协作,在校园戏剧作品中彰显着青春与戏剧的融合,这一点也成为校园戏剧的独特优势,表达了青年大学生的青春理想和人生追求。

校园戏剧要想长远发展,不能仅仅停留于校园的主题、青春的主题,还应当有戏剧的主题、时代的主题。因此,校园戏剧的创作,还应挖掘一些人类关心、社会关注的命题,从而使校园戏剧能给观众以生活的思考和人生的启发。只有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真实、深刻的戏剧素材,才有可能创作出有深度、有广度的校园戏剧作品,发出真正属于青年人自己的声音。校园戏剧以其青春的活力、高度的热情,成为现代戏剧的强劲力量。

四、校园戏剧的未来发展思路

(一)突出艺术功能,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校园戏剧是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实践平台,学生在参与、创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以点带面、以艺促教,彰显校园戏剧的艺术功能。打造校园戏剧特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着力优化校园戏剧发展环境,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学校为校园戏剧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演出场所的保障;另一方面,加快引进专业的戏剧教师进行实践教学,设置戏剧课程,强化校园戏剧创作力度,突破人才短缺困境,提高学生戏剧创作的水准。

(二)发挥美育功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戏剧是美的教育,校园戏剧活动的实践性很强,它以一种文化的方式活跃在各高校中,大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其中,通过一系列具有教育意义的戏剧活动,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在体验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艺术中培养审美趣味,在相互交流中激发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由此可见,戏剧有着构成美育的各个元素,作为一门具有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特点的艺术种类,校园戏剧应成为实行美育的重要桥梁之一。在校园戏剧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其美育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强化思想规范,落实立德树人理念

校园戏剧是一种全面的自我教育方式,虽然是业余团体的活动,但也是最能直观表达学生思想的平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手段。校园戏剧的本质意义,仍然是教育,青年学生参与校园戏剧创作的过程,完成了艺术的熏陶、情感的锻炼、人格的塑造。因此,校园戏剧应不断提升作品的思想深度,强化作品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中国校园戏剧节诞生了一批反映青春生活、引导青年追求理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剧目,在提升青年学生艺术素养的同时,寓教于乐,实现了校园戏剧对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

五、结语

校园戏剧之于当代戏剧市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排演经典到更多原创剧目的出现,从简单的舞台道具到多媒体、声光电的运用,青年学生凭着对戏剧艺术的热爱,使校园戏剧的创作回到了艺术的本源,彰显了校园戏剧的活力。校园戏剧的发展离不开校园和师生的共同努力,校园环境和青年学生为校园戏剧的发展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提供了旺盛的创作力量。因此,校园戏剧的发展要立足于校园、发展于校园、繁盛于校园、反哺于校园。校园戏剧应该在守正创新的路上扬长避短、与时俱进,不断朝着专业化、多元化、持续化的方向发展,进而促进校园戏剧的繁荣。

猜你喜欢

戏剧节戏剧校园
学校里的戏剧节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第七届江西艺术节·第十一届江西玉茗花戏剧节演出安排表
戏剧类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第二届中国校园戏剧节演出日程表
第六届江苏省戏剧节、第七届江苏省音乐舞蹈节隆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