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的情感表达及审美特征
2023-04-06秦祺
◎秦祺
舞蹈是来自于生活的艺术,包含着人们各种各样的情感。而优美的舞蹈动作能够实现生活中情感的表达。这种艺术性表达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审美特性。本文主要论述民族舞的情感表达和审美特征。
一、民族舞情感表达的形式与意义
如果舞蹈没有情感的融入,就只是机械的肢体动作,那就没有美感可言。所以说,舞蹈之所以动人心弦,就是因为它完美地把肢体语言与人的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这些特点在民族舞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一)民族舞中情感表达的形式
与其他一些舞蹈相似,民族舞丰富的情感会借助独具特色的动作展示出来。比如,维吾尔族舞中的“打指”“翻腕”“移颈”都蕴含着某种愉悦与乐观的情感;蒙古族舞蹈中的“马跳”生动地反映了这些马背上的牧民奔放、豪爽的性格;东北秧歌小调中大幅度的扭胯和甩手展示着人们快乐、激情的生动场景。
除此以外,民族舞的情感表达也可以借助某些特殊道具来体现。如秧歌舞中飘逸的大红色宽绸带,绸带飞舞的形式将舞者愉悦的情绪表现出来,再加入人们最喜爱的中国红,欢快的情感跃然而出。傣族的伊拉贺舞是傣族新年“泼水节”和“开门节”必跳的舞,其间,所有盛水的工具并不是具体的造型、色彩需要,但是这里必须盛着清水,在高度的转动中,各式各样的器具夹杂着晶莹的水珠四散起来,让人情不自禁地跟舞者一同舞蹈,表达对新一年的期望。
音乐也是民族舞表达多彩多姿文化与情感的主要部分。各个民族基本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音乐,所用乐器的外形、色彩、曲调多种多样,并且与本民族的音乐特点极其相配。如蒙古族的马头琴,声音悠扬而凄美,使人不禁联想到大草原,有了流浪的孤寂感觉;新疆的传统手鼓,鼓声清脆悦耳,使人联想到新疆甜蜜的水果和活泼可爱的小女孩;江南的舞曲通常使用古筝、琵琶来演奏,声音清新透明,出色地反映出江南山水的自然特点,以及江南百姓安详平和的性格。另外,也有山东、河南用的胡琴、板胡、坠胡等,朝鲜族用的长鼓,傣族常吹的葫芦丝、巴乌,波斯舞中的鼓、唢呐等。每个民族音乐都有自己的特色,而民族乐器的恰当使用不但能够配合民族舞的表现,也能够使观者更好地融入音乐意境之中。
(二)民族舞中情感表达的作用
在我国的56个民族中,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表达方法,再加之我国地大物博,人们缺乏深入的联系,更是由于话语障碍和距离远,而没办法实现直接的交流与联系。但是,民族舞解决了这一问题。舞蹈语言艺术在情感上是共通的,虽然舞蹈家和观舞者可能是不同年龄、不同人生背景的人,但舞者能够借助舞蹈语言的情感共通性,只是借助身体和声音的表现力,来完成某种艺术上的情感沟通。也许就是由于这一点,在我国舞蹈团远赴欧美演出的时候,连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也会为震撼的舞蹈连连喝彩。或许他们从不曾见过外观、音质如此独特的民族舞,虽然他们缺乏对优秀民族舞中艳丽多姿装束、头饰的了解,但他们却读懂了舞者的喜怒哀乐,因为他们在舞蹈中实现了与舞者艺术情感的沟通。
民族舞中的情感表达也可以提高舞蹈的感染力与亲和力,促进民族舞的蓬勃发展。丰富的情感是一切艺术创造力的源泉,为使一种艺术或者某种艺术形态拥有持久的创造力,就需要把真挚的情意融入其中。环顾当今舞蹈界,各类舞姿既缤纷复杂,又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态,而民族舞怎么样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呢?情感表达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只有牢牢把握住听众的情感,与之在精神上形成某种共振,才能将民族舞的魅力发挥出来,使其真正成为被大众认可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
(三)民族舞的动作形态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民族舞有许多不同的种类,而且各个民族的代表性舞蹈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在民族舞的演出实践中,舞者会通过肢体动作把民族舞蕴含的情感表达出来。例如汉族的秧歌,表达高亢、激动的情感状态;蒙古族的马舞,表现出洒脱自在的达观精神;傣族的孔雀舞,以轻柔优美的舞姿传递出欢快的情绪。此外,在民族舞的技巧表现中,会使用到配套道具,而这种配套道具能够使民族舞的思想与情感表达更具特色。比如汉族的秧歌舞会使用扇子、红绸等,通过挥舞使用这种工具将人们的欢悦之情和激动情绪尽情展示。
跳舞是一种情感表达艺术,必须做到肢体动作和情感的完美结合。演员运用双臂双腿的灵巧运动,以及灵动眼神表达情感,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也使欣赏者的情感有了传递与表达的途径。民族舞家会通过优美的肢体语言和独特的舞姿来传达情感,捕捉美的形态,并使之通过动作加以表达,最后与欣赏者达到精神上的共鸣。由此可见,民族舞的动作形式与情感表达存在着天然而密不可分的关系,唯有把肢体动作与情感充分结合,方可体现民族舞的内涵。
二、民族舞情感表达体现的审美特征
(一)民族舞的意境美
知名舞蹈家贾作光精辟地阐述了意境观念:“意境便是景与情的交汇,客观的境与主体的意完美融合。”舞蹈是一门意境营造感极强的艺术形式,它是利用直接可感的、具有艺术性的、充满动感的人体动作来传情达意、状物表情的。如果说动作不活泼,无改变,形式不新奇,无审美,或平淡无奇,那就没有这门艺术独立存在的意义。所以艺术家唯有把主体热情倾注到舞蹈当中,做到“形”与“神”,“情”与“景”的有机结合,舞蹈才能产生美的内涵。傣族舞蹈《邵多丽》体现了傣族的特色,其曼妙的舞步,美妙的韵律,将人们带入傣族那神奇的民俗文化之中。意境犹如“诗”和“画”,因此,舞蹈要像“诗”一样感情激越、对比鲜明;像“画”一样,讲究神似。力求运用概括、夸张、抽象等手段来表现舞蹈的气氛、精神以及情感。太“实”就失去了意思。群舞《荷花赋》表达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思想;《黄土黄》展示了黄土高原地区农民粗犷、豪放的性格和他们对生命的向往,其精神震撼人心,催人前进。舞蹈是在运动中创造形体动作的,既然有了动作就应该有动作的方式和轨道,这也正是跳舞的基本路线,但也要与某些情绪相对应。如横线给人以平稳、宁静之感,竖线则有直逼而来的压迫感,斜线似乎前程更远大,而曲线、波浪线则给人一种婉转柔美、富有变化性的美感,等等。如群舞《小溪、河流、海洋》就是运用曲线的变形,表达出涓涓细流直奔河流海洋的意象。
(二)民族舞的情感美
舞蹈是一种长于抒情、拙于叙述的艺术形式,舞蹈艺术通过动植物的特点以及自然界景色的形态变化,借物比兴,托物寄情,寓情于景,情境融通,来表达人们的内在情感。
舞蹈中要有特定的思想、内容或主旨,也许是表达心中的喜悦之情,也许是表现好朋友之间的友谊,也可能表现青年男女的情感。总之没有一个主题思想的舞蹈表演是不存在的。通过对世界各民族的传统民族舞艺术研究可以发现,人们更多想表达的是情感美,而这些情感美又包括性格美、道德美、意志美等。我国的舞蹈以强烈的身体律动,表现人们的美好愿望和对世界的认知,而通过其流畅激越的运动韵律,可以看出表演者强烈的情感表达意愿。我国的舞蹈往往如诗如画,含蓄隽永,情感美能够让观者获得很好的情感呼应。“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者,谓之有意境。否则谓之无境界。”朝鲜族舞蹈《苍山绿浪》,歌颂人们绿化土地的意识,蕴藏着生机勃发的诗意。这是由舞蹈表演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舞蹈是由一个以形象可感的、具有艺术性的、形象生动的人体动作来传情达意的。
明代乐曲家朱载堉就在《乐律大全》中指出:“乐舞之妙,在乎进退屈伸离合之变态,若非变态,其舞不神,不神则欲感动鬼神,难矣。”基于“跳舞的各类运动姿势是人类创造的优秀技艺之一”这一论断,首先把跳舞定位于人,包括人们所作出的各种运动,以及创造出的千姿百态的“优秀技艺”。这恰恰是一个活生生的“工艺”,表达了当时当地人的思想、心理、情感等。古人能将审美对象的表演方式阐述得这么精辟,充分说明了当时舞蹈表演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人们对舞蹈美学的理解高度。傣族人民普遍喜爱并崇拜孔雀,独舞《雀之灵》超凡脱俗,情感含蓄,音乐词汇丰富多彩,音乐形象富有强烈的雕塑感。体现出孔雀“神明”“圣灵”的特质,杨丽萍的双目总是似睁似闭,沉浸在对心灵的顿悟当中。她不看其他人,就是仰头,眼神仍是高贵地俯视,人神一体,不染凡尘,她所表现的正是孔雀的空灵与圣洁,以及傣族人民对孔雀的喜爱,表现自身对美好生命的热爱,这也正是民族舞所要寻求的人物情感美。
(三)民族舞的韵律美
现实中的舞蹈动态美会引起超越真实的感受,就是因为舞蹈中的人们经过了舞蹈家的匠心经营,对人体美进行了形态化、秩序化、规则化的处理,成为有意义的形象,表达人们复杂的思想感情。
舞者的动作是一种超出日常生活的身体动感,同时,舞者的节奏蕴藏于韵律当中,旋律的起伏反映了人内在的情感变动。孔雀舞在傣族传统舞蹈中是很有特色的舞蹈,由于各地孔雀舞的跳法不尽相同,因此根据艺人各种不同的动作特点,而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孔雀舞。独舞以模仿孔雀行走、飞跑、抖翅、展翅、开屏等动作,来表现孔雀静止时的娴雅温顺和行动时的优雅灵活。双人孔雀舞亦被称为“凡南诺”,“南”意为“高贵的女子”,“诺”意为“雀”或“鸟”,主要是展示雌雄两只孔雀或飞翔或相对而舞的场面。
山民们长期跋山涉水,一蹬一颤充满弹性的律动,往往形成他们的舞蹈基本动作。但是,同样的颠颤,高山上的舞蹈会有豪放、粗犷之感;河谷地区的舞蹈,则表现出柔韧的水的秀雅。在人数很少的小部族的传统舞蹈中,通常在膝的弹动以外,还强调了臀部动作,通过胯的自主震荡,暗示着潜在的生殖崇拜。文化上较成熟的地方,对于这种臀、髋乃至腰、肚的动作,却每每趋于内敛,而相对多的则是自我意志的导引,向着美的韵律的方面延展。佛鼓是在佛教仪式中晋升佛爷地位或迎接外寺长老时,在佛寺的广场上与“象脚鼓舞”一起表演的。此为男子团体舞蹈,舞者有敲佛鼓、敲钹、敲铓共三人,在象脚鼓舞蹈圈中演出,但鼓点、动作和象脚鼓舞蹈均不一样,象脚鼓舞蹈气氛热闹欢乐,佛鼓较严肃庄重。陇川地区的佛鼓或抬鼓舞,由两名男青年用竹签把鼓举起,行走在舞蹈队前面,每人双手各执一棍敲鼓跳舞。《蒙古秘史》中,描述成吉思汗的外祖辈呼图刺被推举为“汗”的大会上,“于豁儿豁儿纳黑川,绕蓬松茂树而舞。直踏出没肋之蹊,没膝之尘矣。”从直踏出没肋之蹊,没膝之尘的情况判断,踩的速度是有力的,全身动作沉稳,踩的距离长,越踩兴致愈高,只踩得大地“颤抖”,才产生这样壮丽的场面。
三、结语
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说:“在艺术里,这些感性的形状和声音之所以呈现出来,并不只是为着它们本身或是它们直接现于感官的那种模样、形状,而是为着要用那种模样去满足更高的心灵旨趣。”①“有形”的动作,蕴含了“无形”的情感。民族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生活中发展演变而来的,其情感的表达具有丰富性、独特性,更是蕴含着丰富的审美特性。
注释:
①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