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媒体艺术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应用

2023-04-06李丹

参花(下) 2023年2期
关键词:数字化价值数字

◎李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会逐渐步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媒体不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相比于传统媒体,其传播信息渠道更加多元化,传播环境更加开放。非遗文化传承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媒体艺术为非遗文化传承及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方向,数字媒体艺术多元化的传播载体拓宽了非遗文化的传播范围,高效的传播效率增强了非遗文化的影响力。本文论述数字媒体艺术的特点,分析数字媒体艺术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应用优势,并提出应用策略,以期实现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承及创新传播,助力我国文化建设。

一、数字媒体艺术的基本内涵

首先是技术性,在传统的传播形式中,非遗文化主要借助舞台演绎、艺术作品、手工艺品等方式进行传播,这样导致非遗文化传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数字媒体艺术具有较强的技术属性,可以借助虚拟仿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化技术等实现非遗文化的线上传播,进而增强非遗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如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将非遗文化进行虚拟化模拟,让受众能够借助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进行场景观看。其次是综合性,数字媒体艺术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艺术设计的有效融合,让数字媒体艺术具有综合性特征,在非遗文化的传播上,数字媒体艺术可以实现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信息的传递,让观看者更易获得非遗文化的艺术反馈,从而增强非遗文化元素的艺术感染力。创造者可以对数字化信息进行编辑,让数字化场景更加符合非遗文化的承载需求,让非遗文化的呈现更具有包容性特点。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有效融合,可以极大地增强观看者的视觉体验和审美情趣,从而增强非遗文化的传播程度,增强观看者对非遗文化元素的理解力和认知度。[1]最后是交互性,数字媒体艺术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在非遗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能够表现出极强的交互性特点。借助多元化的传播形式可以深度拉近大众与非遗文化的距离,实现非遗文化的沉浸式体验,让观看者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视觉及听觉的传达效果,可以满足其触觉、嗅觉的感官刺激。如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人机交互,让观察者进入非遗文化元素的虚拟场景中,实现个人情感与非遗文化的有机融合。再如借助4D、5D影院进行非遗文化元素的互动。[2]

二、数字媒体艺术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应用优势

(一)增强非遗文化的传播效果

传统的非遗文化传播是以实物载体为主,在传播形式和传播范围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存在传播成本高、资源消耗过大等问题,不利于非遗文化的高效传播。数字媒体艺术在非遗文化传承及创新发展中的应用,极大地拓宽了非遗文化的传播渠道,突破了传统物理传播的局限性,可以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传递,多元化的传播形式更易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激发其审美意识。同时数字媒体艺术也能够实现受众的裂变传播,借助数字化媒体社会大众也可以传播者的身份出现,进而增强非遗文化的传播效果。

(二)促进非遗文化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受非遗文化的自身因素和传播效果影响,非遗文化的传承正处于不利的局面,我国大量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发展困境。造成这样的传播发展局面一方面是非遗文化传播影响力低,不能在社会范围内吸引更多的人投入非遗文化传承发展中,对非遗文化价值内涵和艺术表现认知不足,使得文化传承人得不到有效补充,仅依靠国家扶持和社会支持难以满足非遗文化的长远发展需求。另一方面是非遗文化传播形式不佳,拓宽非遗文化的传播渠道,增强非遗文化的传播范围才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从而产生浓郁的学习兴趣,实现文化传承人和传播者的接续。但现阶段非遗文化传播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仅依靠实物传播,会导致非遗文化传播局限在某个区域,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可以丰富非遗文化的传播形式,增加非遗文化的经济价值,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协同发展,从而提高非遗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实现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3]如借助数字化平台来承载非遗文化,提高非遗文化的展示范围,从而创造更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由此可见,数字媒体艺术可以实现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彼此间的有效转化,促进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呈现出多元文化发展格局,非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体现着民族精神。当前西方文化的渗透不断压缩非遗文化的传播空间,以动漫文化等外国文化为例,其对我国非遗文化传承及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大部分青少年熟知这些动漫角色的历史背景和故事脉络,但对我国非遗文化却一知半解。因此,加强非遗文化的传播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关键举措,借助数字媒体艺术可以实现非遗文化的创新传播,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可让非遗文化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更具有创新性,更易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感官需求,进而使人们深度理解非遗元素的文化价值,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神内涵,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三、非遗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传承困难

大部分非遗文化体现着当地的民俗风情,是依附着艺术性元素和人们原生思想观念而形成的传统文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多元文化的发展对非遗文化传承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人们对非遗文化传承的思想逐渐淡化。虽然我国文化建设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及传承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依旧面临着文化传承困难问题,受限于非遗文化元素的地域性特点及传播形式影响,除了少数耳熟能详的非遗文化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有效传播外,大部分非遗文化都局限于当地,这样导致熟知非遗文化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的年轻人逐渐减少,不仅影响着非遗文化传承人发展,也影响着非遗文化的传播效果。[4]

(二)传播渠道单一

大部分非遗文化制作工艺复杂、表演形式局限性强,以吉林省非遗文化花棒秧歌为例,其对舞台空间、服装、表演时间等都有着明确的要求,在传统的花棒秧歌非遗文化传播中,只局限在线下传授、舞台演绎两种方式,传播范围较窄,不易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此外,部分非遗文化是基于手工艺品的形式进行传播,手工艺品制作工艺复杂、学习难度高,导致其传承主要是师徒的模式,学徒也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锻炼,才能创作符合非遗文化内涵的手工艺品,仅靠有效的手工艺品来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难以形成社会影响力。可见,传播渠道单一也是限制非遗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5]

(三)经济价值不高

非遗文化的高质量传承及创新发展离不开经济价值的体现,非遗文化具备较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但想要增强非遗文化的传播影响力和传承范围,经济价值占据着重要地位,只有将非遗文化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进行经济价值升级,才能让从业人员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进而提高非遗文化的传播效果。同时,经济价值的凸显也有助于非遗文化传播形式的改革。现阶段,大部分非遗文化都属于公益性质,在传承及创新发展中不能依托市场经济来创新传播模式,如借助旅游产业开发非遗文化文创产品,借助文创产品的发展来带动非遗文化的传播。过度依赖政府部门的规划,导致非遗文化的市场经济属性不高,无法形成文化产业链,使其缺乏传承及创新发展的推动力。

四、数字媒体艺术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应用策略

(一)借助数字媒体艺术拓宽非遗文化的展现形式

非遗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文化魅力,传统的非遗文化传承主要依靠口述、实践记忆等方式。受限于非遗文化呈现的复杂性,目前非遗文化只能依托纯文字、图片、艺术品等方式传播,导致非遗文化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意蕴难以体现出来,造成非遗文化传承效果不佳。基于数字媒体艺术的技术性,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多媒体技术将非遗文化进行形象化展示,从而增强非遗文化的艺术表现力和文化内涵。如在非遗文化工艺品陈列中,可以制作动画二维码,人们在欣赏非遗文化工艺品的过程中,能够深度了解工艺品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切实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和工匠精神。[6]否则仅凭单一的工艺品难以实现人们与非遗文化的情感共鸣和精神共振。数字媒体艺术的创新应用,让非遗文化的展现形式更加多样化,让其突破传统非遗文化传承的局限性。一方面,借助数字化技术、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非遗文化元素的全方位收集,将非遗文化中的表现形式、文化背景、工艺技巧、造型色彩等进行精细化采集。完整、全面的非遗文化更具有研究价值,有利于推动非遗文化资源的全方位共享,在最大程度上降低非遗文化的获取难度,从而提高非遗文化的普及程度,让非遗文化从区域发展转向国家发展。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拓宽了非遗文化的处理方式,创作者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对非遗文化的纹样、色彩、造型等艺术元素进行提取,并采用多元化的形式进行传播,拓宽非遗文化的传播渠道,提高非遗文化的影响力。以川剧变脸戏曲文化为例,传统的戏曲只能按照特定的人物和舞台演绎进行传播,存在时效长、客观影响因素多的问题,而通过技术创新,能够实现多场景的数字化传播,借助新媒体平台、短视频平台进行非遗文化传播,既满足了现代大众的审美需求,也提高了戏曲文化的传播效果。

(二)依托数字媒体艺术创新非遗文化的传播渠道

在传统的非遗文化传播中,主要借助博物馆、文化馆、线下舞台演绎、工艺作品展示等方式传播,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打开了非遗文化的传播思路,

首先在博物馆、文化馆展示性传播中,数字媒体艺术较强的交互性和艺术特征,可以让非遗文化更加灵活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如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沉浸式数字技术、交互投影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来拉近人们与非遗文化的距离,让非遗文化实现对参观者视觉、触觉、体感等感官的深度刺激,让人们深度感知非遗文化的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从而提高对非遗文化的认知程度,实现由参观者向传播者,进而成为传承人的转变。以凤翔泥塑非遗文化展示为例,借助VR技术对泥塑展品进行数字化处理,参观者可以借助VR智能设备进行泥塑虚拟现实场馆游玩,观看泥塑作品的创作过程,了解泥塑非遗文化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同时也能通过智能设备来实现虚拟现实交互,参与泥塑作品创作,感受泥塑创作的乐趣,增强自身的体验感。

其次在舞台演绎、工艺品展现传播中,均依靠线下渠道不利于非遗文化传播及文化影响力提升,数字技术支持下的自媒体平台、短视频平台、社交平台等新型媒体依托智能算法、交互性设计成为当前主流信息传播渠道。因此,非遗文化传播中需要依托数字媒体创新传播渠道,建立非遗文化传播网。以短视频平台传播为例,将非遗文化进行数字化处理,结合短视频的交互性和高效性特点,让非遗文化元素呈现出裂变传播,从而形成良好的非遗文化氛围。中央美术学院以榫卯非遗文化元素构建游戏表现形式,将榫卯的工艺技巧和使用方式进行游戏化处理,进而形成了一种榫卯热,让更多的人深度了解了榫卯非遗文化。此外,借助智能算法,在数字化媒体平台可以实现特定人群的精准传播,有利于非遗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和挖掘。

(三)推动文化创意与技术融合,增强非遗文化的经济价值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艺术融合的产物,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数字媒体艺术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应用,更易将非遗文化的文化价值升级为经济价值。非遗文化具有极强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但受限于传播效果及文化影响力,导致非遗文化发展处于困境。而经济价值是非遗文化突破传承困境的突破口,经济价值的凸显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非遗文化的传承及发展中,以人才的力量推动非遗文化高效传播及可持续发展。增强经济价值须实现文化创意与数字媒体艺术的深度融合,将非遗文化转变为文化创意产业,既能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播,也能借助文化创意产业实现经济价值挖掘。如在动漫产业中,《功夫熊猫》将我国舞龙舞狮、五禽戏非遗文化进行有效融合,既提高了非遗文化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也创造了经济价值。文创产品融入非遗文化元素,极大地增强了文创产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拓宽了文创产品的市场空间。同时文创产品也是非遗文化与消费者沟通的桥梁,消费者能够借助文创产品来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消费者传承及保护非遗文化的意识。

猜你喜欢

数字化价值数字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