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研究
2023-04-06郭小凡李文慧
王 婷 郭小凡 李文慧
(作者单位: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财金学院)
一、农业农村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文化资源优势。我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历程,实质就是农耕文明的历史。农耕文明的载体在农业农村。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名人典故众多,文化传承有规律可循,民族精神与国家人文理念生动体现了农耕生活。深受自然生态、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的领域也是农业农村,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农业文化所展示的特征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农业特色产品各有千秋,传统乡村风貌保存完整。
2.政策资源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主动部署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扩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措施,在促进农业与农村的发展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果,进行了历史性变革。
3.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优势。农业农村通过乡村振兴建设,通电、通水、通路基本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得到了加强。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提前一年实现较2010年翻番目标。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果,实现了全部脱贫目标。
4.农业农村闲置建筑资源的优势。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在周围县乡购置商品房,农村宅基地多处于闲置状态,历史村落具有文化传承的积淀传承作用,乡土文化、乡愁等,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素材来源。手工文化劳动产品,是乡土文化的载体,具有良好的市场开发空间。以农业农村数字化为契机,将优质的文化创意产业引进农村,挖掘乡土文化元素,既能够降低文化创意企业的经营成本,又能够带动乡土文化的振兴与发展,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并增加农民的收入。
(二)劣势
1.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差异过大。城乡公共服务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一体化差异过大。未建立能够满足农村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需求的县乡村统筹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
2.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程度不高。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融合程度不高,农村缺乏区域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以依托农业农村资源品为主的第二、第三产业未能实现本村化生产,农村吸纳就业能力有限。农业基本处于农产品的原料初加工阶段,附加值较低。
3.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强。由于缺乏支柱产业和特色农业的支撑,村集体经济往往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多处于农产品的初级阶段,不能提升产品价值链,产业收益水平太低。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基础经济安排。
4.对农业农村数字化的内涵认识不足。农业农村数字化是通过数字化的工具实现农业产业的技术提升、农村公共治理水平的提升,通过数字化增加农业生产过程的规范控制和数据价值的实现,通过数据价值作引领,将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引进农业农村,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机遇
发展理念方面,数字化伴随农业农村而生。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数据的实时更新,利用数字化的数字孪生、无限推广性、自我迭代性等优势,实现降低客户查询成本、复制成本、交通成本、追踪成本和验证成本的效用。数字化的过程,降低了交易成本,实现了绿色节能发展的高质量理念。
价值创造方面,农业农村传统价值创造基于农业产品的生产。农业产品的销售主要通过政府引导、农业合作社和“企业+农户”的传统模式和互联网“直播带货”的新型模式。
组织变革方面,农业组织数字化变革必须要完整构建与数字化信息技术相互融通的过程、标准、规范、制度、商业模式、商业逻辑的系统。
生态建设方面,农业农村数字化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需要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化经营管理人才、数字化文化创意人才、资本、土地等要素的持续投入。构建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农业农村数字化生态系统是关键因素。
(四)挑战
缺乏智能化、数字化背景下农业农村经营管理高端人才。深刻理解智能化、数字化背景下新型商业模式规则和新型农业农村商业逻辑的高端农业农村经营与管理人才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农业农村数字化的发展。
二、农业农村的数字化转型路径
一是缺少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案例。农业农村数字化目前仍然处于“互联网+农产品”的网络直销阶段,尚无可借鉴的深化融合数字化转型通用的转型模式和途径。即使有通用性的转型技术解决方案,数字化转换周期长,受自然气候、地域文化差异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及应用。
二是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长期投入,未来数字经济回报具有不确定性。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仍处在摸索阶段,工业数字化阶段下的数据资产交易平台模式因缺乏市场可操作性和数据衡量价值标准,难以发挥作用。
三是缺少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的资金和信贷政策支持。基于“大智移云”(即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云计算)的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生态协同系统不是仅仅依靠农业农村自身要素就能实现,必须形成“政府政策引导支持+互联网平台云赋能+数字化领军企业引领+数字化社会服务机构智库支撑+多元化的农业农村服务数字供应链衍生+工业数据化、文化产业数据化与农业农村数据化相互融合”的总体框架模式。
三、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的通用系统实施方案
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数字化咨询服务产业链的深度应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上云赋能、信息安全的制度性保障等。
一是数字化产业咨询服务产业链的深度应用。数字化是农业产业升级的手段,数字化需要相应的数字化产品设计、研发、创意、创造的深度应用,包括应用软件、应用技术、应用基础设施等的建设和开发。比如在强农惠农政策中,加强农产品保鲜仓储设施建设,基于农业互联网应用平台的供应链仓储系统的应用,实现区域性仓储信息的实时信息共享等。
二是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上云赋能。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是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多种形式,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上云赋能对经营组织结构和生产等环节进行数字化和网络化改造,将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积淀的企业数据化信息上云,为应用大数据分析挖掘提供基础数据。经营主体通过上云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通过农业农村经营主体管理系统等云端化,实现农业新型主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运用下,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赋能是通过数据采集、标注、清洗、聚合、分析等将数据信息渗透到企业经营过程中去。
三是信息安全的制度性保障。信息安全的制度性保障具体包括法律法规层面的保障、技术层面的保障、行业规范层面保障等。从法律层面上看主要是农业农村数字化的数据归属问题,因为农村产业的数字化产生的数据哪些属于核心机密要加保护,目前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解释,从农民生活化视频在消费型互联网应用的实践看,很多农民生活化小视频被盗录到其他消费型互联网上进行盈利或欺诈。
四、结语
通过构建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基础的软硬件设施、加强农业农村数字化信息的法律保护、创新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的金融创新服务体系和运营管理模式、统一农业农村数字化商业规则和数据化标准等举措,降低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成本,为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提供可供参考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