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3-04-06蔡秀珍
蔡秀珍
一、 引言
小学教育阶段是我国教育中的基础阶段,而语文学科同样也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基础课程,因此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渗透德育对提升学生的个人品质和道德素养具有积极影响。但是结合当前“双减”政策,如何在减轻学生不必要课业负担的基础上渗透德育成为语文教师授课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对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此,文章从多角度出发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途径,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
二、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渗透德育的相关概述
(一)“双减”政策让教育回归本质
据相关调查发现,过重的校内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学习压力,如果学生的抗压能力较弱,那么其可能会出现逆反心理,降低对某学科的学习兴趣,甚至对某学科产生抵触心理,此种现象的存在丢失了教育的本质意义。而“双减”政策的提出,缓解了学生的作业压力和校外培训压力,但是也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保障教学质量,也就是说在确保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的基础上减少其学习压力和负担,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感受学习和生活的美好。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在享受学习的过程中健康成长,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则会让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产生错误的认知,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改革教学模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双减”政策下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价值
其一,有利于挖掘语文学科中的德育功能,语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基础学科,其在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教会学生掌握基础的拼音、识字,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等。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那么教师则会在语文学科中挖掘出丰富的德育元素,如爱国主义精神、尊老爱幼品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以上德育元素融入语文课文中,实现理论知识和道德品质的共同进步。
其二,有利于帮助小学生塑造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相比较而言,语文学科中的德育教材更加丰富,教师可结合课文知识拓展德育,比如在《父亲、树林和鸟》的教学中,让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养成热爱大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德育的渗透,将语文教学的价值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三,有利于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情感的感染力,部分课文中蕴藏着跌宕起伏的思想情感,如果在该部分课文的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共情,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情感感染力,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知识的基础上,丰富情感世界。
三、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基本要求
(一)提高德育的效率
“双减”政策在小学语文学科中落实时要求语文教师通过改变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优化课后作业等方法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在此基础上渗透德育,实现语文教育与德育的高效融合,在保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渗透,以此来提升德育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个人素养。
(二)增添德育的乐趣
“双减”政策提出及实施的主要目的是让教育回归本质,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使其在快乐学习中健康成长,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氛围和采用有趣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在“双减”政策下,要想实现德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同样需要教师坚持趣味性原则,让学生对德育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的欲望,如此才能提高德育的教学效果。
(三)强化德育的实践
“双减”政策的落实让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去参加自身感兴趣的实践活动,但是并不意味着学生对课余时间有绝对的支配权,此时需要教师或家长的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具有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如参加植树活动或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让学生通过参加有趣且具有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德育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的意义是促进学生个人素养的养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德育局限于理论教学中,应强化德育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知。
四、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现状
(一)德育理念脱离了当前的时代背景
育人是语文实践教学开展的主要目标,在此背景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且清晰的阐释。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教师逐渐将课堂中的教学重点转移到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评价上,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虽然教师的教学模式逐渐发生变化,但是从语文教材中提炼出的德育元素,其理念脱离了当前的时代背景,大部分学生无法深入体会到语文教材中德育元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而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德育的教学质量。为此,在新时代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还要搜集新时代中具有代表性的德育元素,如何将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是当前语文教师探索教学中渗透德育实践路径中的重要内容。
(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一般情况下,义务教育阶段中各学科的每节课教学时间为45分钟,所以教师在正式授课之前,需要根据教学任务和教材内容提前制定该节课的教学计划,但是综合小学生的学情,部分学生的语文学科基础知识掌握得并不牢靠,加之其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弱,导致课堂授课的整体效率并不高。同时在“双减”背景下,要求教师必须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虽然教师逐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其尽可能地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如果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德育的渗透,那么教师则只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对德育进行简单带过,而此种教学行为并不能将德育的渗透价值表现出来。
(三)传统教学方法比较落后
据不完全统计,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的知识灌输,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此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虽然能够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却无法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学生也无法从此种教学方法中获得更多的德育知识,同时也无法接触到与德育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从而对其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产生阻碍作用。
五、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途径
(一)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
语文教师综合素养的高低会对德育的渗透实践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双减”背景下,要想提升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效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认识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效融合的必要性,促使其在实践教学中转化理论知识,在理论教学中反思实践活动,从而形成清晰且完善的教学思路。因此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其一,增强教师的德育意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德育已成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师教学中完成立德树人的首要目标,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时,需要认识到德育开展的重要性,强化德育意识;其二,教师在参加教研活动时,可结合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情况确定教研主题,与其他语文教师积极探讨德育渗透的方法,实现德育与语文教材的一体化。
(二)深入挖掘和提炼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相比较而言,语文教材中含有的德育素材要远远多于其他学科含有的德育素材,比如吃苦耐劳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尊老爱幼的优良品德等。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动下,语文教师在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还要认识到德育在该学科中渗透的意义,并深入探究教材中能够促进学生个人良好品质养成的德育素材,将德育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德育渗透的价值。但是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时需要确保德育内容的开展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效率,降低德育开展的刻意性,提升德育质量。
当教师在对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一课进行教学时,需要对本节课的教材内容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分析,然后打开眼界,在教材中深入挖掘和提炼与德育素材相关的知识内容。从题目来看,该篇课文属于科普文,好似无法对其进行德育渗透,但是教师如果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则会发现该篇课文中潜藏着较多的德育素材,如“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需要学会发现和思考周围事物带来的启示,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又或者是“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此语句中蕴藏的德育素材是引导学生在做任何事情时,需要具有坚持不懈的毅力,从而获得最终的成功。教师将从课本中挖掘和提炼出的德育素材代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考虑到部分学生在学习、完成作业和参加实践活动中经常出现半途而废的局面,语文教师决定以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品质为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的渗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会根据提前制定好的教学计划开展语文知识的教学活动,如选择几名学生领读课文,在学生领读课文的过程中要求其他学生跟随领读学生的节奏认真阅读课文。当学生完成课文阅读后,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然后带领学生一起学习雷达工作原理和发明过程,在该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开始进行德育的渗透,对科学家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重点分析,记录每次实验结束后获得的实验结果。在教材的第七自然段第一句的表述中提到了“反复”和“终于”,其中“反复”词语在文中想要表达的含义是科学家在研究蝙蝠时进行了多次实验,说明科学家工作态度的严谨性;而“终于”想要表达的含义是研究过程的不易,体现出了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精神。总之,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情况是否良好,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在教材内容中对德育素材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提炼,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课本知识的教学,那么其在进行德育时可能会简单带过,从而无法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德育品质。反之,当教师从教材中深入挖掘德育素材时,那么其在教学过程中则会潜意识地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到勇于面对困难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使其在未来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不轻言放弃。
(三)实现德育在语文教学各个环节中的渗透
语文课本中的教学内容本就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所以小学生对语文教学知识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将德育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能够更好地激发小学生对德育的学习兴趣,同时对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有积极作用。此时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围绕教材内容的核心思想搜集更多与之相关的生活案例,让德育更加接近学生的生活,从而让学生更容易产生共情。
完整的教学流程是课前预习指导、课上教学指导和课后复习指导,所以当德育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渗透时,可以从不同的教学流程中分别进行德育的渗透。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之前,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制定微课视频,在微课视频中体现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和德育的相关知识,让学生通过微课视频的预习,认真思考人与自然应该如何和谐相处;当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授课时,教师可以将提前制作好的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实例视频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播放,让学生了解当前各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同时让学生认识到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与人类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有密切的关联,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当教师完成课堂教学后,为了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渗透得更加透彻,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校园环境服务活动,使其为校园环境保持整洁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创新语文教学模式
教师是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有序开展的主要人物,因此要想实现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深入渗透,就需要教师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应用弊端,引导其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对语文教学中应用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从而更好地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实施下,语文教师在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时,需要特别注意德育的渗透和学科素养的提升,从而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目的。比如为了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出与课本知识和德育知识相关的音频和视频,给学生带来听觉和视觉上的冲击,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同时利于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
文言文寓言对小学生来讲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如果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那么对教师来讲则具有一定的教学难度,因此要想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高效渗透,则要求教师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发挥好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作用。因此当教师在对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一课进行授课时,可以改变以往单向知识传输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课本知识与德育知识进行有效融合。首先,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借助注释对文言文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该文言文中想要表达的基本内容,并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农夫会被宋国人笑话?”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让每组选择一名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当完成该部分教学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提前制作好的相关视频,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认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农夫在树桩旁捡到死去的兔子是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并不是必然发生的事情,从而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能存在侥幸心理,要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此时,教师还可以将搜集到的《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通过多媒体设备让学生对此产生一定的了解,并从中获知做事要遵循客观规律,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完成自己的学习流程。
(五)通过语文实践实现德育的渗透
1. 积极组织课内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该环节的实施不仅能够丰富小学生的写作素材,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应用能力。但是就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讲,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将阅读教学作为重点教学内容,所以导致当前阅读教学的开展只是为了满足应试教育,忽视了阅读教学中潜在的立德育人目的。对此,语文教师需强化对阅读教学的认知,结合素质教育理念,完善阅读教学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语文教材之外的阅读材料中学习德育知识,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比如,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创建阅读角,鼓励学生选择一本自己认为具有较高德育价值的课外书籍放置到班级阅读角,与其他同学共享,在学生互换阅读书籍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每节课上课之前,鼓励学生向同学分享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读物片段,然后教师将学生分享的知识延伸到教材内容中,让学生在接受德育的同时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其在阅读过程中深刻感受阅读材料中的思想情感。
2. 积极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及实施,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理论教学,还要在完成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正所谓实践得真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德育知识渗透时,不能将眼光局限于课堂之上,而要将眼光放长远,将德育延伸到课外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将课堂中学习到的德育理论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使其在参加课外实践活动中更直观地感受德育情感,从而对学生产生情感态度熏陶的效果。但是教师在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时,需要考虑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得课外实践活动德育得以高效渗透。
比如,当教师完成《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教学后,可以围绕该节课中获取的德育知识,组织以“红色主题教育”为主题的课外实践活动。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时间组织学生参加红色文化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对自己所熟知的红色事迹进行朗诵和表演,让更多的学生可以通过此活动加深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了解更多英雄的英勇事迹,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学习的斗志,使其明白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发展,还是为了中华之崛起。
六、 结语
通过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的分析后获知,“双减”政策的提出符合新时代社会对教育领域的发展要求,同时对各学科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首先需要对“双减”政策产生全面且清晰的认知,结合素质教育理念,实现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对此文中提出了德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几条路径: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将德育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增加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学习德育知识,培养其个人素养,为其日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