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川南珙县山歌传承发展的两种方式
2023-04-05徐寒梅
徐寒梅
(四川师范大学 舞蹈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6)
“传承”原指师傅和徒弟间关于技艺、经验、学问、教义的传递与继承,以田野、乡间的口传心授方式为主。如今,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概念已延伸至多个领域,其内涵更加丰富,既有学术、技术上的继承与发扬,更有方式上的多样性与时代性发展。本文将珙县山歌在当地民间田间地头的传承形式称为“乡间方式”,将其在音乐院校、高师院校中的音乐教育活动中的传承形式称为“校园方式”。
一、珙县山歌的传承现状
珙县山歌是川南地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加强保护、促进传承是发扬当地民间文化、促进民族文化建设、培养地方音乐人才的重要手段,在促进旅游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珙县山歌传统的传承方式以师徒间口传心授为主,师徒多为亲朋好友、劳作伙伴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地文化工作者组织建设了各类民歌传承组织,如民歌专题培训班、兴趣班、传习所等,培养了不少当地民歌爱好者,关于珙县民歌的丛书不断问世,音像制品等相继出版。尽管如此,珙县民歌的影响力依然远不及一些流行小调,民歌培训班、传习所的学员以中老年业余爱好者为主,没有青年人的参与,缺乏活力与生机;没有具备一定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员参与,缺少专业性、创新性,也很少有新作品问世。在当代社会,吸引年轻人的关注,促进音乐专业人才加入学习与研究,才可能提高民间传承组织的专业性,并为其带来新力量、新思维。因此,珙县山歌的传承方式必须除旧立新。在21 世纪的信息化时代,珙县山歌仅靠民间传承远远不能吸引当代人的注意,其深厚的文化根基、淳朴的音乐风格、特色的歌词故事都需要借助新时代的新手段才能得到广泛传播。乡间的传承方式是一种音乐教育行为,这种教育需科学规划,再与系统的校园音乐教育相结合,借用时尚的表达手法完整呈现传统艺术的优势与魅力,才是培养传承人、促进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二、传承珙县山歌的乡间方式
山歌等原始文献的深度搜集、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地方保障制度与政策的制定,都是完善乡间传承路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文献资料保障
目前正式出版的珙县民歌文献极少,可见的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珙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著的《珙县民歌》(珙县文史资料第34 辑)。此书汇集了一些珙县民歌歌谱,均为简谱,并对民歌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类讲解,有利于业余爱好者学习。但就面向全社会的长期普及而言,这一文献资料缺少规范的五线谱歌曲集,缺少器乐伴奏部分的配写,限制了专业团体的学习研究、演出传播。同时,音乐创作尤为重要,新时代的新生活、新思想必须通过新作品进行表达,新的优秀作品是促进山歌流传、继承的重要载体。必须将专业乐谱集的编写出版、研究型著作的问世、月刊季刊等周期性刊登珙县山歌新作品的出版物的发行相结合,才能构建科学合理的传承珙县民歌、山歌的文献保障体系。
(二)传承人保护
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至关重要,地方政府应对资深传承人进行保护,给予传承人相应的社会地位,建立与其在民歌传承领域所作贡献相符的奖励制度,明确认定、颁发“传承人”荣誉称号。大部分老一辈传承人以务农为生,在其年迈后对其给予经济支持,可以为其在晚年继续为文化传承作贡献提供生活保障。文化传承的脉络必须被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培养新一代传承人是文化传承后继有人的关键。要通过政府建立民间歌班、传习所、培训班等,引导非营利性质组织传承人、专家进行教学、讲座,吸引更多年轻人尤其青少年的加入,重点培养年轻一代爱好者。
(三)网络传播
利用网络建设宣传、普及、教学平台,建立地方文化部门的微信、抖音等账号,定期推送珙县民歌、山歌相关音乐知识;定期对在线教学课堂进行网络直播,由传承人、专家、有一定专业知识的爱好者进行教学,分期分重点讲解、教唱珙县山歌,面向全社会进行讲授;定期推送短视频,展示乡间音乐活动、舞台演出,突出趣味性、现代感,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喜爱珙县民歌、山歌。
三、传承珙县山歌的校园方式
(一)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针对珙县山歌的文化传承研究缺乏以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为核心的分析和研究。高校音乐专业教育是培养音乐教师和舞台艺术人才的关键,其课程设置、专业训练等决定着毕业生的专业能力、舞台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也直接影响着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水准。如今,绝大多数高校音乐专业在校生学习声乐时极少选用权威教材以外的作品,导致学生对地方音乐的人文历史等认识非常有限,掌握的地方音乐作品数量较少,其结果是,学生在就业后的音乐课堂和个人舞台表演上对民间音乐的认知与体会比较肤浅,缺乏广阔的音乐文化视野,因而,新一代传承人的培养应从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开始。
(二)融入地方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
音乐学专业应设置《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该课程是从社会音乐学的角度讲授优秀的、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目的是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之美,是新课标下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珙县隶属四川宜宾,在该地区的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中渗入本土民歌文化,既可以实现文化传承,也可以弘扬先辈的优良精神。把珙县山歌作为特色教学板块融入《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于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开设,32学时、2 学分,修订教学大纲、计划、教案,从音乐本体、传承与发展角度作深度剖析,引发学生思考、热爱、掌握珙县山歌(教学计划见表1)。
表1 音乐学专业《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珙县山歌”实践教学学期计划
声乐演唱教学内容也应当做相应的修订与调整。声乐教学以训练发声技巧、演唱作品、作品艺术处理为主要内容,在有限的课堂中,教学内容应该包含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练声、唱歌、作品处理的时长分配应科学、系统、规范、灵活。可在大学三年级两个学期设计相应的珙县山歌教学环节,在保证原教学计划内的声乐演唱教学的同时,每学期选择3 到4 首珙县山歌代表作进行特色教学,教师在完成发声训练后重点解析作品演唱难点,深入讲解音乐特征,引导学生细腻处理作品,要求学生有情景感地演唱,激发学生的表演兴趣和表演欲望,为山歌传承培养音乐教师及专业型演员。
(三)音乐剧专业声乐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
音乐剧是集表演、演唱、舞蹈为一体的舞台艺术,它运用歌曲演唱、肢体动作、台词表达等多种艺术手段刻画人物,表现故事情节,传达艺术思想。在高校音乐剧专业融入珙县山歌的教学,可再现劳动人民的音乐生活,把古老的深山艺术用现代舞台进行呈现,为传统民歌的传承开辟一条新颖、有趣、可行的道路。
声乐演唱是音乐剧教学的重点,在保证音乐剧演唱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把珙县山歌教学深度融入声乐课堂,将本科三年级学生作为实践对象(三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演唱和表演基本功,有独立的分析和思考作品的能力,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把大三学年教学大纲、计划、教案等按每学期16 周(每周1 学时)进行科学分配(教学计划见表2)。
表2 音乐剧演唱与珙县山歌声乐教学实践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教学期间,每4 周进行一次舞台考核,让学生将所学作品进行舞台呈现,要求学生声情并茂地演唱,同时注重人物角色的塑造和戏剧化的表演,四次考核成绩的平均分作为平时成绩。该学年两个学期期末考核均以音乐剧演唱50%+珙县山歌演唱50%为标准,总评成绩(100%)由平时成绩(*60%)与期末舞台实践考试成绩(*40%)相加构成。
(四)声乐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以上六首歌曲为珙县山歌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声乐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在于:1.解读歌曲蕴藏的故事梗概、人物内心、情景氛围。2.分析音乐特征,尤其是音乐本体的旋法特点、曲式结构、调式调性走向等。3.在学生演唱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歌唱技巧、作品处理、情感表达等问题。《大田薅秧角对角》音域a1—g2,要解决最高音“梳”字的松弛度,才能展现山歌自由、辽远的音色。这首歌曲一个乐段变奏一次,演唱需特别注重第一乐段与变奏乐段的层次对比,音乐的感染力即在于细腻的层次对比中,演唱时应在歌唱力度、情绪上突出递增关系。歌曲为变换拍子,4/4、5/4、6/4 相结合,这也是演唱该歌曲的一大难点,教学中需特别强调节拍的准确性。神歌《凉风悠》很有特色,包含许多倚音、滑音、波音等,且有变化音;调式调性在同宫系统上转调,演唱的情感表达要求较高。教学重点应放在装饰音的微妙处理上,既要唱准确也要突出画龙点睛的装饰效果,展现悠扬、自由的歌声,体现出主人翁逍遥、乐观的心境。《大河涨水小河浑》的教学重点在于突出前后乐段的对比,两个乐段有一定统一性,虽然并非完全对比,但必须通过演唱体现主题的层次感。难点在于,歌曲节拍变换了三次,演唱时既要保证节拍的准确性,又要兼顾变换拍子时音乐的流畅感,应表达出洒脱、乐观的劳动精神。《猜歌》《山歌对唱》为对唱形式,教学重点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山野情景的再现。两首歌曲都以问答形式对唱,一问一答、风趣幽默,教学应强调舞台表演性,要求学生在对唱时注重空间想象,代入一定的戏剧感,以充分表现劳动人民豁达、开朗的性格。《奴家今年一十七》是一首具有语言艺术特点的歌曲,“肯”字与偏音“si”相结合,精准巧妙地渲染了地方特色,教学时需特别强调“肯”字的处理,语气应有力而不厚重,音色应弱而不虚。
(五)采风与演出实践
组织音乐学专业三年级学生到珙县地区采风,深入田野考察,感受乡土文化,体会民风民俗,搜集音乐素材,为学习、研究、创作奠定基础,积累经验和灵感。建立专业性强的文化传播团队,以高校文艺分队定期演出为主,以学习、慰问、交流的方式在剧院、乡间演出,这种方式既能传播珙县山歌、弘扬民族文化,又能锻炼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甚至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由高校在校生在社区等场所开展公益性质的音乐活动,为群众讲解、教唱珙县山歌,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教学能力,让学生完成专业实践,为毕业实习和就业奠定基础,又能服务大众、丰富社区文化生活,还可以提高民间培训班的专业性,促进民间音乐的传承。
四、结语
珙县山歌作为川南地区民歌文化的象征之一,见证了当地的历史与人文发展。如今,所有的民族文化都在探寻着自身的新的发展之路,珙县山歌走进校园即是一种突破和改变。本文着眼于珙县山歌的传承,期望通过对其在当代社会的两种传承方式的探索,为其在校园中寻求一条可行的发展道路。对于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我们应当在更广阔的思维与视野中寻求新的、可行的实践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