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话剧《微山湖》的视觉设计与呈现
2023-04-05武逵
武 逵
(四川传媒学院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学院,四川 成都 611745)
话剧《微山湖》以抗战时期活跃在微山湖上的秘密水上交通线为背景,讲述了以微山一家为代表的湖上游击队的英雄事迹。本剧通过虚实融合的舞台空间与演员的表演,讲述了微山湖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守护水上交通线,为完成上级交予的护送任务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的感人故事,展现了抗日烽火中的爱恨情仇,讴歌了微山军民勇于担当、敢于牺牲的崇高精神。
视觉上,为营造身临其境之感,本剧借用了文旅演出中常用的写实手法在观众入场处一直到舞台台口设置可移动芦苇,营造了强烈的氛围感。在战争场面中把原为电影特效的模拟爆炸搬上舞台,增强了观众的沉浸体验;同时,为契合剧中诗化的语言与氛围,视觉上又融合了戏曲写意的表现手法来表现波澜壮阔的微山湖自然景观。
该剧的故事发生在我国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南部的微山湖上,角色的家位于湖上的微山岛,整体舞台视觉造型围绕着湖与岛进行创作。创作人员选取了两块不规则的可移动拆分的斜平台代表微山岛,斜平台的后区高点为主人公微山家的房檐。换景主要依靠转台来完成,转台侧面为院落,将家、院子与岛融合在一组斜平台上,让切换场景可以在不打断演员表演的基础上无缝衔接。舞台上没有选用真实的水来表现微山湖,而是用风机吹动芦苇飘荡,营造出一种风吹湖面芦苇摇动之感,不直接呈现湖面,让观众在联想中感受到微山湖的存在,借用戏曲的写意手法表现了诗化的舞台美学空间。
该剧在舞美视觉上将写实的造景、影视特效与戏曲的虚拟写意相融合,营造了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舞台美学空间。本文结合具体场景中写实与写意的视觉处理,讨论如何在剧场内营造真实而有诗意的氛围,让观众沉浸其中。
一、写实造景与影视特效渲染
随着国内几个文旅项目大获成功,各地纷纷发掘当地的文化特色以适应观众日益高涨的观剧需求。文旅项目的演出通常依托实景山水或特定剧场,以为观众提供更好的体验。《微山湖》的舞美借助文旅演出的创作手法,在传统的镜框式舞台的剧场内增强观众的沉浸感。首先,在观众入场大厅处布置了芦苇与小船,营造出剧本里故事发生地的氛围,观众在走进剧场大厅时感觉仿佛进入了一片满是芦苇丛的湖景,实景的氛围营造让观众在进入剧场前就进入了戏剧氛围。而入场通道两侧的芦苇让进场观众的代入感更加强烈。舞台没有设置传统的大幕,而是运用了乐池作为升降台替代大幕,升降的乐池将舞台分为前区和后区,同时,通过乐池的升降完成剧中部分场景的切换。舞台台口设计有微山湖上的栈桥,一直延伸到前排观众席,突破了传统镜框式舞台中相对割裂的观演关系,把观众席与舞台融为一体。
其次,在具体的场景设计中将自然场景带入舞台,增强真实感。转台的背面是女主角荷花家的房子,房子的设计就地取材,用微山湖上的芦苇做房顶,转台侧面晒着渔网的木架以及院子中摆放的石碾都真实还原了微山湖人民的生活场景,体现出微山湖人民朴实的日常生活。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微山湖人民不惧艰难,拆掉自家的棉被,给八路军做过冬需要的衣服,通过水上交通线运给前线作战的战士们。同时,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与八路军共同组建游击队参与抗日战争,展示了微山湖军民的英勇形象。
再次,剧中部分情节的展现运用了影视特效的处理手法。在第五幕的战争场面中,微山的爷爷许石匠带来了炮楼的图纸,设置了放炸药的机关,微山等游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炸掉了鬼子的炮楼。栈桥与碉楼上的爆炸点均为影视特效模拟爆破,当战争打响,战士手上的枪在发出枪响的同时开始冒烟,碉楼的爆炸点爆炸,火烟四起。该剧在服装上也加入了爆炸点与血粉,战士被枪击中后,血粉喷出,真实的枪火与爆破特效模拟还原了真实战争场面,让观众感觉到战争的残酷,感受到微山湖人民的英勇,从而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二、写意空间与诗化情感表达
“写意”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书画领域,中国传统写意画不注重绘画线条的精细描绘,而强调绘画意境与作者情感的表达。清代画家笪重光在《画笙》中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段话所描绘的中国画的空间处理方法与中国戏曲舞台的空间处理手法相通。戏曲舞台的虚拟处理可使舞台无景处都成妙景,我们常说的“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山河”就是指戏曲舞台所具有的虚拟性特点。国画的写意性与戏曲舞台的虚拟特性有相通的美学意境。在创作《微山湖》之初,如何在有限的舞台上表现广阔的微山湖景象成了主创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戏曲的虚拟性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摆放着芦苇的舞台台面上,微风吹过芦苇丛,演员们划船而出,船为数控移动车台,演员通过特定的动作划船,台板在灯光下瞬间变成了湖面,结合高科技的投影技术,远处的荧幕上波光粼粼,一幅写意的微山湖画卷呈现在观众面前,此时的舞台无水胜有水,展现了微山湖的波澜壮阔。在抒情的篇章中,女主角红菱坐在舞台口的栈桥上,似乎脚下就是清澈的湖水,二人在这里诉说着关于微山湖的美丽爱情故事。
在第四幕中,村民们得知鬼子血洗了附近的杨村,游击队与村里二百多名青年全部战死,微山的未婚妻红菱伤心欲绝,哭倒在微山母亲荷花的怀里,想要荷花给她和微山举办一场简单的婚礼,在唢呐声中,这场缺席了新郎的特殊婚礼在凝重的“端鼓腔”中举行。端鼓腔又称“端公腔”,是发源于山东省微山县境内的微山湖一带的汉族传统曲艺艺术。“咱家的湖水清又清,咱们的微山好名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从小喝的家乡水,一生认定家乡美。谁敢动俺的微山湖,让他有来不能回;亲亲爱爱的微山湖,生生死死咱守护。如果一天风雨来,咱们的肩头扛得住。”剧中这段朗朗上口又独具特色的旋律就用了端鼓腔来表现,戏曲化的唱腔,配以简单优美的文辞,与诗意化的舞美造景相融合,这种强烈悲壮的综合性诗歌化情感表达体现了微山湖人民舍身忘我、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
三、“虚”与“实”的整体诗化表现
话剧《微山湖》在舞美创作上通过“虚”和“实”的辩证统一,完成了艺术的表现,形成舞台艺术的美。在“实”上运用电影美术手法,将电影中的爆破特效运用到舞台特效中,带给观众强烈的视听震撼。在“虚”上运用戏曲舞台的虚拟特性,用写意的手法表现,通过飘动的芦苇与演员的程式化动作表演,结合高科技的投影技术,在有限的镜框舞台上让观众感受到广阔的微山湖。这种“实”与“虚”结合的舞台空间看似矛盾,却非常自然。其实,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也熟练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例如《晚周帛画》、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朝阎立本的《步辇图》等都在空虚的背景上突出表现人物姿态,而省略背景的刻画。这样的处理手法与戏曲舞台的美学相通,戏曲表演艺术家常说“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身上。”演员根据剧情的发展,运用程式化的动作表演来表现剧中千变万化的场景,因“虚”得“实”。中国现代哲学家、美学家宗白华认为:“中国传统艺术很早就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民族独特的现实主义的表达形式,使真和美、内容和形式高度地统一起来。”[1]话剧《微山湖》的舞美创作在“实”中写意,又从“虚”中显实,描绘出一幅史诗般的微山湖人民英勇奋战的图卷,让观众畅游在历史长河里,不忘历史、感知历史、砥砺前行。
当说到诗化的戏剧表达时,人们普遍认为仅仅是台词语言的诗歌化,戏剧的诗歌化意味着编剧用诗体或者诗歌散文体写作,然而,真正意义上诗化的戏剧表达是融合了一切诗化的剧场表现艺术后才创作出来的,在《微山湖》的剧本中有诗歌化的对白,这远远不够,如果没有写意的灯光与舞美营造氛围,那么,诗歌化的对白就显得非常突兀,剧中诗化的舞美造景给全剧营造了写意的空间,才能综合表现诗化的整体效果。但是,全场写意似乎又缺一些视觉张力,该剧选用了“虚”与“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在“实”的地方夸张地写实,甚至超出“实”的概念,把观众带入一种亲临剧中场景的“超写实”观演体验。
在谈到话剧舞美的写实表现时,人们常认为是指用话剧舞美布景再现剧中人物的生活环境,那湖水如何表现呢?不同于实景演出和一些特殊场域演出——人们可以将真山真水借用到演出中来,在传统的镜框式舞台上,要表现真山真水多是用绘景或多媒体,但此类表现手法运用过多就缺乏新意。《微山湖》“虚”与“实”结合的舞台空间表现手法使戏剧整体表现诗歌化,这一话剧舞美设计创作方式值得借鉴。一部剧不要局限于用一种表现手法,戏曲的写意也好,文旅演出的真实造景也好,甚至电影的特效表现手法都可以用到戏剧表现上,只要运用恰当,就可以增强戏剧感染力,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观剧体验,但同时要注意“度”的把握。不要为了表现而表现,不顾剧情和人物的需要强加各种视觉表现手段会让视觉设计成为炫技,脱离了原本想表达的主题内涵。所以,不管是写实还是写意,一定要符合剧目表现需求,合理运用,善于取舍。
话剧《微山湖》于2021 年6 月30 日在济宁声远舞台剧场首演,献礼建党百年。首演现场,有热烈的掌声,也有感人的抽泣,有观众从济南、青岛、临沂等地专程赶来。演出散场,很多观众依旧泪光闪闪,久久不愿离去。首演取得了成功,得到了观众的肯定,也获得了业内专家的认可。随后的2021年7 月9 日,该剧在山东省会大剧院上演,现场座无虚席,观众被其中的红色精神所感动。2021 年9月18 日,第二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优秀舞台剧目展演在山东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该剧再次亮相,并以强烈的舞台戏剧效果让微山湖红色精神绽放绚丽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