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冬小麦种植管理技术

2023-04-05白亚利

现代农村科技 2023年1期
关键词:粒重菊酯分蘖

白亚利

(河北省无极县农业农村局 河北 无极 052460)

石家庄是小麦种植集中区,该地区小麦种植特点是种植面积大、单位产量高。如果在小麦播种时期遭遇连阴雨,小麦播种日期也会比往年同期较晚,加之气温较低,对小麦的发芽率和分蘖情况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将会导致小麦总体苗情较弱。为避免小麦因苗弱减产,特提出以下管理要点,供种植户参考。

1 小麦越冬期管理

小麦越冬期一定要注意浇好冻水、镇压保墒,确保苗田安全越冬。浇冻水的目的是保证小麦越冬期有适宜的水分供应,巩固冬前分蘖,促进新生分蘖,以利于年后早春保持较好的墒情及壮苗的形成;同时促进微生物活动、加速肥料的分解转化,为小麦年后生长发育提供更多的养分。浇冻水不仅可有效缩小田间温度变幅,防止因温度剧烈升降造成冻害死苗,还可踏实土壤,冻融风化坷垃,弥补裂缝,消灭越冬害虫,更有利于促进分蘖。浇冻水最好选择在日平均气温稳定于3 ℃时进行,以浇透为好,但切忌大水漫灌。

播种后镇压可压碎坷垃、沉实土壤、增加土壤紧实度、连接土壤毛细管,使土壤下层水上升,有利于保墒、提墒,从而提高麦苗抗寒、抗冻和抗旱能力。还可使种子和土壤进一步紧密结合,促进麦苗扎根,提早出苗1 ~2 d,平均单株分蘖可增加0.4 ~0.6 个,并缩小大小蘖差距,保苗转壮、生长整齐,提高粒重。

2 小麦返青期管理

开春季节,随着温度的回升,小麦逐渐进入返青期,这个时期的管理非常重要,是小麦第2 次分蘖高峰,可增加30%~40%的分蘖。

在石家庄中南部区域,其表土层化冻时,对小麦弱苗地块可进行中耕划锄,趁墒(雨)亩施尿素8 ~10 kg、磷酸二铵5 ~6 kg,或浇少量水,浇水量以能够溶解化肥即可,如果水量过大,土壤无法及时吸收,容易导致沤根窒息,严重的时候会使幼苗死亡。同时严禁镇压,以便促使弱苗转壮,构建丰产群体。对正常苗可镇压提墒,蹲苗壮蘖。

石家庄北部区域可在3 月上旬进行中耕划锄、施肥。实施麦田化学除草前应关注天气预报,选择晴好天气于上午10:00 ~下午4:00 进行化学除草,喷药前后3 d 不宜有强降温天气,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 ℃以上。小麦4 片叶以上时,可根据杂草类型选择喷施唑草酮、甲基二磺隆等药剂进行科学除草。

3 小麦起身期管理

小麦起身期管理的关键是促穗分化,增加小穗数。随着气温的升高,杂草发生量增加,病虫害进入高发期,因此,小麦起身期注意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对于以阔叶杂草为主的弱苗麦田,应在小麦起身期日均气温10 ℃以上时,选用阿维菌素、戊唑醇、三唑类等药剂,科学防治红蜘蛛、锈病、纹枯病、茎基腐病等病虫害,期间要重点针对吸浆虫进行防治(均匀撒施辛硫磷颗粒剂配制的毒土)。小麦起身后至拔节前,亩用多效唑或壮丰安30 g 兑水40 kg 进行茎叶处理,可抑制小麦茎基部伸长,防止小麦倒伏。

北部区域防治病虫害,在小麦3 叶后镇压提墒,实施化控防倒。对于未浇冻水及整地质量较差的缺墒麦田此时开始浇春1 水;对于浇过冻水的主体麦田,浇水时间应推迟到起身末拔节初进行,结合浇水亩追施尿素20 ~23 kg 或碳铵50 ~60 kg,浇水量控制在40 m3左右即可。

4 小麦拔节期管理

小麦拔节期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促使大蘖成穗,并保证成穗数。小麦在气温达到10 ℃以上时即开始拔节,茎叶生长速度加快,吸水量随温度上升而增多,幼穗分化形成,是小麦一生中吸收营养最多的时期。此时若水分不足,会影响穗数和穗粒数,因此需浇好拔节水,否则干旱会导致株高降低、亩穗数不足等。4 月上旬要注意加强小麦拔节期水肥管理,一般亩灌溉量50 m3,并随灌溉追施尿素15 kg/亩左右。4 月中旬,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喷施芸苔素、复硝酚钠、叶面肥,叶面肥的种类有磷酸二氢钾、草木灰水、过磷酸钙、尿素溶液、氨基酸类叶面肥等。适当浇水预防倒春寒,同时要注意及时防治病虫害的发生。尤其要密切关注小麦条锈病发生情况,一旦发现病叶或发病中心,立即利用戊唑醇、三唑酮、烯唑醇、丙环唑、氟环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等单剂或复配剂进行喷雾封杀,同时对周边小麦进行喷雾防治。要注意严防病害扩散蔓延。

5 小麦抽穗扬花期管理

小麦在抽穗至扬花前,病虫害发生率较高,我们可选用噻虫嗪、吡虫啉、高效氟氯氰菊酯、联苯菊酯、烟碱苦参碱等单剂或复配剂,加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嘧菌酯、氰烯菌酯、丙硫菌唑、嘧啶核苷类抗菌素等单剂或复配制剂进行全麦田喷雾,以防治蚜虫、白粉病、锈病、赤霉病、根腐性叶枯病等;同时加入磷酸二氢钾、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等可预防干热风。若麦田有小麦吸浆虫且前期没有进行防治,则可以提前到小麦抽穗露脸50%以前进行防治,虫害严重的地块扬花前再防治1 次,在喷施药剂中可添加灭蝇胺等。期间配合喷施硼肥,可提高结实率。

小麦开花至成熟期耗水量占整个生育期耗水总量的1/4,需要通过浇水满足供应。干旱不仅会影响粒重、抽穗、开花,还会影响穗粒数。所以小麦扬花后10 d 左右应浇开花水或灌浆水,亩浇水量40 m3左右,并增施5 kg 尿素,以保证小麦生理用水,同时还可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高温对小麦灌浆的不利影响,抵御干热风的危害,提高籽粒饱满度,增加粒重。在此期间浇水应特别注意天气变化,不要在风雨天气浇水,以防倒伏。成熟前土壤水分过多会影响根系活力,降低粒重,所以,小麦成熟前10 d 停止浇水。

6 小麦灌浆期管理

小麦灌浆期的管理是关键环节,在这个阶段,由于小麦根系吸收能力减弱,因此要对小麦喷施叶面肥,这样可延长小麦叶片功能期,提高光合作用,防病抗倒,加快灌浆速度。可亩用0.3%磷酸二氢钾加1%~2%尿素混合液,或加其它生态活性肥进行叶面喷施。扬花后5 d 左右喷第1 次,间隔7 d 后复喷1次,可提高千粒重,优化改善籽粒品质。

在病虫草害的防治方面,可用高效氯氰菊酯、已唑醇、氰烯菌酯、芸苔素内酯、尿素、磷酸二氢钾等根据实际情况选配,进行1 ~2 次一喷三防,药剂现用现配,防病防虫防早衰。在蚜虫、百穗虫量达到500 头时,可利用噻虫嗪、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联苯菊酯等药剂进行防治;在发现小麦叶锈病病叶率达到5%~10%时,可利用三唑酮、戊唑醇、烯唑醇、丙环唑、苯醚甲环唑等药剂进行防治;当白粉病病叶率达到10%时,可利用丙环唑、戊唑醇、丙硫菌唑、苯醚甲环唑、嘧菌酯、吡唑嘧菌酯等药剂进行防治;在赤霉病病穗率达到5%时,可用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等进行防治,防止病害大面积扩展。同时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进行少量浇水以预防干热风。

7 小麦成熟期管理

小麦产量的高低,关键是及时收获,减少损失,确保丰产丰收。小麦成熟期也是小麦生产中的最后一个生长时期。小麦进入籽粒成熟阶段以后,最大特征是干物质积累变慢,籽粒中水分很快下降,籽粒体积开始萎缩。小麦成熟后,要适时收获,采收时间关系到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小麦收获过早或过晚都会造成减产。收获过早,籽粒成熟度差,粒重低,同时由于茎秆和籽粒含水量高,不但脱粒困难,而且晾晒时容易生热发霉;而收获过晚,干物质不再增加,但是茎秆呼吸作用仍然很旺,容易消耗养分。而且,完熟期一过,植株全部枯黄,自然落粒,也会降低小麦的产量。所以,最好在小麦蜡熟期结束前采收,最晚不得晚于完熟期。如果蜡熟末期和完熟期有降雨,应该雨前收割完,以防麦粒在麦穗上发芽,给生产带来损失。

小麦收获可利用小麦收割机携带的秸秆粉碎装置,将麦秸粉碎至5 cm 以下(比例占80%以上),实现秸秆还田。小麦收获后要立即进行灭茬、旋耕、清除秸秆等操作,充分利用生态调控技术,破坏麦茬上覆盖麦秸的田间生态环境,预防二点委夜蛾的危害。

猜你喜欢

粒重菊酯分蘖
干热风对冬小麦不同穗粒位粒重的影响效应*
离体穗培养条件下C、N供给对小麦穗粒数、粒重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玉米自交系京92改良后代单穗粒重的杂种优势研究
5%氯氟醚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悬浮剂正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欧盟拟修订高效氯氟氰菊酯在芹菜、茴香和大米中的最大残留限量
梨使用氯氟氰菊酯后安全间隔期为21天
小麦光合器官对不同穗位和粒位粒重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分蘖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浅析水稻分蘖与产量
提高冬小麦有效分蘖的技术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