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礼县掌叶大黄生产现状的思考
2023-04-05赵仲杰
赵仲杰
(甘肃省礼县中药材开发办公室 甘肃 礼县 742200)
礼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部,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的西汉水上游,全县面积4 299.92 km2,耕地面积203.66 万亩,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最高3 312 m,最低1 080 m,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气候特征明显,年均气温9.9℃,年降雨量600 mm 以上,年均日照1 968.1 h,无霜期183 d。土壤类型多,以山地褐色土、山地棕壤土、草原土为主,呈中性或微碱性,土层深厚,土质良好,土壤肥沃。境内得天独厚的光、土、水、肥、热等自然条件适宜中药材的生长,其生产的掌叶大黄,因栽培历史悠久,产品质量好和有效药用成分含量高等特点,销往全国及欧洲和东南亚等国家地区,深受市场青睐。2004 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礼县大黄实施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认证,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先后注册了“双鹿”“铨水”“祁山”等大黄产品商标。大黄作为礼县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在加快脱贫攻坚,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农村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支撑作用,因此发展大黄产业意义深远。
1 基本情况
近年来,礼县县委、政府紧紧围绕“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中医药与现代农业融合为重点,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培育了中药材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132 家,发展大黄种植主产区涉及8 个乡镇54 个村,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种植模式,大黄种植已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走出了一条集标准化种植、产品初加工、品种繁育和科研开发于一体的产业发展路子。
2 面临问题
2.1 种苗繁育存在短板。大黄大田生产中,一部分大黄种苗除自繁自育以外,还有部分来自宕昌、岷县等外地市场,受产地环境、种质资源、不可控制因素等方面的影响,种苗抗逆性差、优良性状不明显、分级不达标、品种混杂、质量参差不齐、产地不可追溯等,导致大黄产品的道地性不稳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黄生产提质增效。
2.2 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由于地理环境限制、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影响,大黄连片种植规模小,机械化作业程度低,标准化生产很难推进,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合作社运营不规范,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影响了大黄标准化生产的进程。
2.3 生产质量管控体系不健全。大黄种植过程中,药农对测土配方施肥的思想认识不高,有机肥施用量达不到标准要求;对化肥、农药安全使用知识掌握不够,使用量不够精准,对化肥施用依赖性强;大黄有机专用肥替代化肥很难推进,人为缩短生长周期现象普遍;农产品质量监管部门对大黄产品的检测检验延伸不到位,重产量轻质量,影响了大黄的品质。
2.4 科技人才缺少,工作力量薄弱。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链不断延长的需要,对人才的专业结构、综合素质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由于受编制等现实因素的影响,专业技术人员很少,中药材种植、管理、加工、销售等方面的人才严重缺乏。加之缺乏产业协会、销售平台的支持,中药材产品购销存在市场信息不对称,影响了中药材的种植与销售,产品价格及药农收入难以稳定,严重影响药农种植的积极性。
2.5 大黄烘干仍存在技术难题。大黄在烘干加工过程中,农民普遍采用柴火烟熏的传统烘干工艺,既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也不利于节能减排。烘干完全依靠经验,操作费时费工,科技含量不高,不可控因素多,“糠黄”干制品多,难以保障产品质量,附加值不高,经济效益低。
3 基本原则
3.1 坚持县域统筹和企业、合作社、农户抓落实相结合。县上统筹安排,县农业农村局主抓落实,企业、合作社承担建设,大力扶持发展重点乡、重点村,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建立联农、帮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就业与增收,有效提升大黄产业高质量发展。
3.2 坚持主体投入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调动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和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使企业成为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投资主体、创新主体和收益主体。积极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和组织协调作用,进一步健全政策体系,为大黄产业持续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3.3 坚持全产业链与突出重点相结合。树立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发展理念,推动大黄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发展,促进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引导企业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市场开拓与营销创新,提高大黄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以推动市场需求为动力,驱动企业研发产品、改造技术、扩大产能。
3.4 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大力促进大黄产业上层次、上规模、上效益,使大黄产业真正成为推动礼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3.5 坚持产业发展与资源保护相结合。大力推进大黄产业生产加工与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相结合,实现产业快速发展和资源最大化综合利用,保障大黄产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4 发展建议
4.1 加快良种繁育,推广良种良法。以中药材经营企业为主体,依托项目建设,创建大黄种子种苗选育基地、种质资源圃,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进行良种选育试验示范,开展大黄“组培”育苗技术研发,繁育优质大黄纯正种子,改良品种,选育新品种,扩繁优质纯正种苗,实行工厂化育苗,订单模式销售,解决优质种苗的市场需求。同时大力推广良种栽培技术应用,实现提质增效,富民增收。
4.2 打造大黄绿色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和质量安全追溯示范点。在上坪、白关、白河、草坪、桥头、沙金、湫山、洮坪等大黄产区,打造一批面积100 亩以上相对集中连片的示范基地,建设10 个以上质量安全追溯示范点,在示范基地内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集成和示范推广土壤处理、药剂浸苗、生物防治、物理诱杀、科学用药、统防统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推进“宜机化”建设。
4.3 加强产业指导与技术培训。结合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需求,邀请高校中药材种植方面的专家教授,派驻县级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专业技术服务,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结合、课堂培训与田间指导并重、网络培训与现场答疑兼顾的方式,对中药材主产区的基层农技干部和药农轮流培训,建立中药材技术服务体系,除培训标准化种植技术外,强化培训相关人员远程网络学习与市场营销知识,提高服务水平,丰富培训内容,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信息灵、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员。
4.4 建设大黄精深加工生产线。加工依然是大黄整个生产流程中的弱项,存在技术难题,必须依靠中药材经营企业主体,聘请高校、科研和设备制造等部门的高端人才,强强联合组建研发团队,进行技术攻关,研制以新型清洁能源为动力的智能大黄精深加工生产线,建成大黄生产的全产业链,开发药食同源的养生保健品,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加经济效益。
4.5 完善大黄等中药材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依托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种子站、能环站和相关企业的检测中心,加强对大黄等中药材产品质量的检测,增添中药材监测设备,提高检测水平,拓展检测服务范围,开展种子种苗质量鉴定、原药有害成分鉴定、产地环境评估、中药材饮片质量评价、中药材有效成分分析等工作。加强种子生产、种苗繁育、大田种植、产地加工等关键环节的研究,继续修订和完善大黄产地标准并颁布实施。
4.6 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力度。大力宣传农业保险政策,提高农民对保险机制的认识水平,加大对大黄种植的保险力度,调动种植户积极参与种植保险,逐步扩大保险覆盖面,有效减少和化解不可抗拒因素带来的种植损害和风险,增强种植信心,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大黄产业提供风险保障。
5 产业布局
在大黄主产区的洮坪镇、沙金乡、白关镇、白河镇、桥头镇、草坪乡、上坪乡、湫山乡等8 个乡镇54个村,合理布区,有效衔接,建成5 个集纯种培育、优良品种选育、优质种苗繁育功能于一体的种子种苗生产基地,10 个大黄质量安全追溯示范点,一批绿色中药材标准化种植专业村。集中连片建设,整区域推进,打造中药材产业集群,形成“连村成片”“跨乡成带”“集群成链”的大黄产业发展新格局。
6 保障措施
6.1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引导。为发展大黄产业,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主管农业的副书记、副县长为组长、副组长,农业农村、发改、财政、扶贫、气象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各乡(镇)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通力协作,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实。
6.2 加大资金投入,扩大种植规模。通过争取项目、招商引资、政策奖补、农业保险等渠道,加大对大黄产业的投资力度,引导农民积极发展中药材产业,降低生产投入,提高收益,以此扩大种植规模。
6.3 强化科技支撑,加快成果转化。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理念,一手抓科技培训,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解决实践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另一手抓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把先进的生产技术成果和智能生产设备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升级设备,优化工艺,降低能耗,提高产出,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