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冬奥会场馆赛后利用研究
2023-04-05程腾飞王武杰李柯燕
程腾飞 王武杰 李柯燕
(1.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0;2.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0)
2022 年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后,北京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双奥城市”,留下了丰富的“奥运遗产”,对政治、经济、社会及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要贯彻好新发展理念,让冬奥遗产惠及长远,发挥冬奥遗产服务人民,促进发展的重要功能[1]。这充分表明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赛后场馆利用,具有打造高质量休闲体育发展模式,提高中国冰雪运动竞技水平,弘扬体育大国形象的重要意义。体育场馆作为本次冬奥会最直接的“奥运遗产”,具有规划建设水平高,区位优势突出,生态环境优越及科技赋能充分等特征,其赛后利用问题也成为国际奥委会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2]。鉴于此,探究冬奥会场馆赛后利用的现实价值,梳理冬奥场馆赛后利用面临的现实困境,借鉴国外相关类型体育场馆赛后再利用的典型案例,设计合理的冬奥会场馆赛后利用路径,从而打造符合中国国情的冬奥会场馆利用的新标杆、新示范。
1 北京冬奥会场馆赛后利用的现实意义
1.1 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需求
体育赛事场馆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开展体育运动第一步便是建设基础设施。2019 年,国务院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提出将体育产业培育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场馆服务业作为体育产业重要细分行业,大型体育场馆的有效开发利用也在助推体育产业健康发展,为早日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目标提质增效[3]。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举办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在促进我国体育产业转型、夏季和冬季项目平衡之余,也进一步发挥了2008北京奥运会的场馆资源优势[4]。2022 年,北京冬奥会的场馆大多是原先场馆的改建,而对大型赛场场馆赛后利用的研究有利于提升场馆的利用率,减轻政府的经济压力,提高场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1.2 绿色办奥理念的落实
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各国在筹办奥运会时也逐渐朝着大型化和现代化的方向迈进,但较少考虑奥林匹克场馆建设对城市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体育场馆的前期规划、建设以及赛后的利用方面。国际奥委会作为世界知名的体育组织,长久以来都致力于通过体育赛事来促进生态保护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022 年,北京冬季奥运会是我国重大历史节点的重要标志性国际体育活动,其场馆在建设及比赛过程、赛后利用方面都坚持绿色低碳管理机制,取得了绿色能源、绿色交通、体育场馆再利用等显著成果。这既是对奥林匹克宪章要求的充分响应,也是对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理念的接力传承。
1.3 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
奥运场馆一直是举办城市的文化名片,不论是在筹办奥运会过程中,还是在赛中和赛后,都将成为城市体育、经济、国际交往的重要地标建筑。如果没有充分的赛后开发及利用,必定会对举办地经济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北京2022冬奥会后,冬奥会场馆等设施势必会成为世界性遗产。根据奥林匹克运动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奥运遗产将会在奥运会之后发挥自身的作用,特别是带动区域内的全民健身、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等。随着北京冬奥会的“圆满闭幕”,怎样提升场馆的利用率,最大化实现赛后场馆经济效益等问题不可回避[5]。因此,如何充分开发利用北京冬奥会场馆和实现场馆的赛后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
2 北京冬奥会场馆赛后利用面临的发展困境
2.1 场馆赛后运营理念难以兼顾
奥运场馆是为满足奥运会举办而建设的,场馆的建设具有规模大、要求高、使用时间短的特点,赛后的运营管理是场馆实现盈利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根据调查可知,北京赛区竞赛场馆在冬奥会结束后,主要是用于满足竞技体育、大众健身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发挥奥运场馆社会功能和城市文化名片的功能,将北京市打造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以公益性为主发挥奥运场馆的社会作用。而管理团队和运营主体在考虑其公益性的同时,也要兼顾投资人的需求,导致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场馆的多元化、市场化发展。虽然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在建设和改造场馆过程中极大地节约了资源,满足了办奥需求,但奥运场馆在赛后也受制于其管理模式,使得场馆的功能定位有所偏差,产生了公益性和经营性的矛盾。
2.2 场馆赛后利用专业人才匮乏
当前冬奥场馆赛后利用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尤为突出[6],体育场馆运行管理团队中,员工素质是影响场馆管理工作与运营水平的重要因素。经调查得知:一方面,场馆中从事管理的工作人员在知识结构、人员构成、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问题,导致出现专业管理型人才缺乏,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能力与工作不相匹配等问题,阻碍了体育场馆的运营发展;另一方面,缺乏懂体育、善管理、精场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导致了场馆经营工作管理方法守旧,效率低下,无法发挥出奥运场馆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体育场馆专业管理人才的缺乏是北京赛区奥运场馆在赛后开发利用方面面临的问题,也是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通病。
2.3 场馆赛后成本利用高昂
2022 年北京冬奥会的场馆建设成本较高,因为北京地区冰雪场地和基础设施基本属于空白,为满足冬奥会高标准的场馆设施要求,北京冬奥会预计用于竞赛场馆和非竞赛场馆的资本投资高达22.39亿美元,不包括国家速滑馆的建设成本。北京赛区竞赛场馆中新建的国家速滑馆和首钢滑雪大跳台,为满足冬奥会比赛的规格要求,建设投资分别为14.2亿元和5亿元,建造成本相当高昂[7]。其中,国家速滑馆采用了亚洲最大的全冰面设计,面积达12000m2。另外,冰雪场馆由于其项目的特殊性,场馆内的各种器械设备维护与清洁、电费等耗资巨大。因此,在场馆赛后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建设成本高昂和场馆规模巨大,导致赛后运营的成本巨大,如何在满足举办奥运会需求的同时,将场馆在赛后进行合理开发利用,避免“蒙特利尔”陷阱,也是北京冬奥会所要考虑的问题。
2.4 场馆赛后文化品牌建设乏力
在许多发达国家,无形资产经营收入是体育场馆的重要收入来源,其利用也是提升差异化竞争优势,打造独立品牌的重要方式。奥运场馆作为奥林匹克运动遗产,相较于其他大型体育场馆有其独一无二的独特文化价值。由于北京冬奥会刚刚结束,赛后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情况尚未清晰,该研究主要分析北京“双奥”场馆在北京奥运会结束后的无形资产开发情况,即国家游泳中心、首都体育馆、五棵松体育馆和国家体育馆。得知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各体育场馆主要是通过举办大型文艺演出活动为主要营收方式,忽视其他自主性经营,体育场馆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国家体育馆、国家游泳中心等虽然均已实现盈利,属于奥运场馆赛后运营的典范,但没有借助奥运会契机打造属于自身的品牌形象,在无形资产的开发上不尽如人意,影响后续的开发建设。
3 北京冬奥会场馆赛后的利用路径
3.1 服务大众健身,助力体育强国建设
奥运场馆作为北京冬奥会的重要遗产和北京市城市地标,在冬奥会结束后承担着推广普及冰雪运动和为大众提供优质基础设施服务的责任。首先,定期为大众提供多样化、大众化、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如社区冰雪比赛、相关知识竞答、冰雪场馆定期免费开放等。场馆要满足北京市居民对体育场馆的需求,实现场馆和周围居民广泛互动,主动与体育协会和周围社区进行合作,开展公益性的体育赛事,带动大众健身和巩固“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果,也通过活动的举办充分利用场馆资源,实现场馆可持续发展。其次,奥运场馆可以根据场馆功能和定位进行合理开发。例如,五棵松体育馆作为青少年冰球训练基地,开展冰球运动的推广普及;“冰立方”进行冰壶运动的推广普及等。充分发挥各场馆作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重要载体的作用,吸引更多人参与大众健身,满足群众多元化的体育需求,持续创新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将体育融入百姓生活,促进全民健康,助力体育强国建设,推动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
3.2 发挥场馆优势,探索全季运营模式
冬奥会场馆在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对于设备和场馆功能都进行了全面的升级,使场馆成为可承接世界级陆上赛事、冰上赛事、大型室内活动的现代化、多功能的大型冰陆两用综合化场馆。冬奥会结束后,各场馆为提升场馆利用效率,可以积极探索场馆的全季运营模式。
在北京受气候因素影响,冰雪运动一般在12 月至次年3 月的冬季进行,时间周期短且场地维护成本极高。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国家速滑馆、国家体育馆、首都体育馆、五棵松体育中心等封闭式场馆在冬奥会后可以快速实现冰上项目与普通陆上场地项目之间的转换,可以在春、夏、秋等季节开展夏季体育运动,而在冬季场馆则可以通过快速转换进而开展冰上项目,满足不同时期社会大众的健身娱乐需求。首钢滑雪大跳台作为开放式场馆,冬季可承办国内外大跳台比赛,成为专业运动队的比赛、训练场地;在春、夏、秋等季节利用地形条件,开展滑草、滑水等项目,打造适合大众的体验项目。实现场馆的全季运营,必然离不开场馆自身所拥有的基础设施和智能化的管理系统,而充分发挥场馆的资源优势,是实现全季运营的基础。
3.3 开发文化遗产,打造独特的奥运品牌
北京是世界上唯一一座既是承办夏季奥运会,又是承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而奥运场馆作为冬奥会最直接的遗产,应深度挖掘“双奥场馆”文化遗产,充分利用体育遗产、文化遗产、城市发展遗产等显性的文化遗产和隐性的文化遗产,打造体育文化旅游和全面健身融合发展的新名片。首先,以奥林匹克公园为主要承载区,与北京中轴线联动发展建设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服务于各种全民健身普及活动、商业会展、游客观光旅游等,通过建设“体育+文化+旅游”的体育文化旅游线路,对场馆资源进行充分开发,提升场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次,积极承办冰雪运动的国际赛事。新冠肺炎疫情下很多国际大型体育赛事被迫停滞,北京冬奥会的如期举办使得诸多大型体育赛事看到了希望,尤其是参与国家和参与人数较少的冰雪运动。积极承办冰雪运动的国际赛事不仅能提升我国冰雪运动竞技实力,也能提升场馆的影响力,实现场馆的多元化开发利用。
3.4 引进专业团队,提高场馆专业运营
奥运场馆的赛后运营是开发与利用的核心。随着体育场馆数量增多,大型体育场馆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北京赛区各场馆在升级场馆的基础设施以及整合现有资源外,还需要进行市场化运营,从而提升场馆的市场竞争力。显然,赛后场馆的市场化运营离不开专业团队,国外很多奥运场馆,在赛后发展过程中运用专门的场馆运营集团,对整个场馆进行系统的分析,科学、专业地开发场馆资源,以提升场馆的经济效益[8]。
专业的运营团队有丰富的经验,优质的市场资源,可以规避很多市场风险,提高整体的运营能力。一方面,依托专业团队尽力挖掘场馆资源,承办大型的体育赛事和休闲娱乐活动,以延长场馆的产业链,走国际化、专业化赛后一体运营;另一方面,运营团队要对场馆奥运遗产、品牌方面等进行科学的规划,通过专业的运营机构打造出中国特色的场馆运营体系,为赛后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4 结语
推进2022 年北京冬奥会的赛后场馆利用,是打造高质量休闲体育发展模式,提高中国冰雪运动竞技水平,实现冬奥会遗产惠及全体人民,弘扬体育强国形象的必然趋势。虽然在竞赛场馆设计和改建之初充分考虑了赛后场馆的开发与利用,较之普通大型体育场馆的设计、建造、规划、管理等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同样面临运营费用巨大,品牌建设乏力,运行机制不畅,专业人才缺乏的困境。所以,应充分结合中国国情和冬季运动的特点,借鉴国外相关类型体育场馆赛后再利用的典型案例,通过冬奥遗产品牌效应,设计符合中国国情的冬奥会场馆利用路径,助推2022年北京冬奥会场馆实现赛后高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