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冲突论视域下家庭体育发展的困境及解决措施

2023-04-05扈春荣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3期
关键词:家庭成员冲突家庭

扈春荣

(衡水学院 河北衡水 053400)

体育强国的建设不仅需要竞技体育的国际强盛地位,还需要群众体育的夯实基础,发展群众体育既保证了我国国民整体的身体健康,又保障了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的产出,对于青少年体育健康的关注,不仅是学校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教育的责任,也是家庭体育教育的义务。家庭作为人接受教育的场所之一,对社会人身体健康的发展提供首要环境。因此,家庭体育负担着增强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作用,家庭体育在时间上可以扩展到一个人的终生,在空间上可以扩展到社会健康程度,重视对家庭体育的研究,是因为所有的体育人口(显在的、潜在的)和所有的体育工作者(直接的、间接的)都寓于家庭之中[1]。

由于家庭总是居于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中,家庭体育终究要面临着一些内在和外在的发展矛盾与冲突。冲突理论认为,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通过政策的合理改善,可以减少和降低冲突的发生。达伦多夫从自己的社会观出发,认为冲突对社会体制有整合功能,在冲突中帮助已经暴露的问题找寻有害因素,对重建团队和社会变革有着促进作用。家庭体育的发展在教育体系中应与学校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教育共同合作发展。在行为科学中,冲突理论更多强调互相之间的信任,在有限的条件下寻找更有利的渠道,促进组织发展。为此,借鉴冲突理论,有助于认识我国家庭体育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矛盾、冲突,进而找寻推进新时代我国家庭体育发展的措施。在行为科学中,冲突理论更多强调互相之间的信任,在有限的条件下寻找更有利的渠道,促进组织发展。

1 家庭体育发展的必要

1.1 新时代的呼吁

新时代社会主义进程的教育模式中,人们对教育仍然依赖学校教育,家庭在社会前进中的教育功能开始逐渐外移,表现在家庭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方面,快节奏的社会发展让家庭成员将生活的重心放在更多的社会服务中,使家庭越来越倚重于学校教育机构和社会教育机构,无形之间打破了教育系统内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权责的平衡局面,引发教育系统内部冲突。

国家教育政策对体育教育部门的政策倾斜,淹没了家庭体育教育对学校体育教育必要的调整、补给和对社会体育支持的价值,由此带来的教育系统内部因素之间的冲突问题日渐明显。从家庭成员参与体育方式来看,虽在不同社会变迁时期,体现出活动方式、方法、手段均存在较大差异性,具备不同的符号特征,但最终的语义内涵是紧密结合的。该文试用家庭体育教育在社会变迁发展中的冲突矛盾视角,梳理家庭体育教育的重要价值,揭示家庭体育教育对维持社会稳定,培养社会人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一,促进社会稳定。家庭作为社会组织中的一员,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主要体现在家庭成员兼任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角色的调换和适应是保持社会发展秩序的重要因素,因此家庭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影响着社会的稳定[2]。家庭成员中长辈的行为潜移默化影响着后代的言谈和举止,这是社会代际传承的一种自然的社会现象,同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建立在行为和语言的基础上,在家庭中,使用行为进行交流的方式都建立在互动的基础上,在互动中就有了肢体动作的配合,而体育活动的发生是伴随着肢体动作的运行而开始,采取合理的家庭运动能够很好地帮助家庭成员疏解情绪,这对保持社会稳定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第二,培养社会人才的价值。家庭教育是个性化发展的摇篮,在家庭中父母很容易看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优于其他孩童的技能表现,后期家庭予以重点培养,就形成了具有特长本领的携带者。在我国依靠家庭育成才的有优秀的斯诺克运动员丁俊晖,网球运动员李娜,高尔夫运动员冯珊珊、李昊桐模式等[3],他们都是家庭教育培养的运动人才。

1.2 社会发展进步的需求

社会人群对体育的普遍认识是国家以竞技体育方式对外社交带来的国家荣誉感,在政府主导下,体育展现给人们更多的是政治的外交价值。而学生群体参与体育,更多的是在学校期间进行的体育课程活动,相关部门以学校体育课程作为发现体育人才的眼睛,寻找可以进行培养的体育运动员,为国家竞技体育输送新鲜血液。群众参与的是社会体育活动组织,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正式实施,体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最终的目的,走入人们的视野中,导致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是由国家荣誉感到社会配合的传统思维,与新时代体育活动是保证个体身体健康的基本需要这个命题有着强烈的冲突感,人们并未以自身的角度审视健康问题的根本之所在,也未意识到国家社会发展体育事业并激励和鼓励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这些就影响了家庭体育发展中家庭人员对体育教育的价值判断,对体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缺乏,造成了家庭体育发展的弱化。

第一,社会人群体质下降。伴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转变,我国已进入科技型发展国家行列,越来越多的人口已摆脱贫困,人们也被生活中的各种智能产品代替自身的劳动功能,肢体得不到更为深透的舒展,造成了身体素质的下降。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人群,肥胖、近视、体弱现象较为突出,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的主要问题。1985 年,国家就开始重视对青少年体质进行监测,效果甚微,直至2014年,青少年体质健康成绩才略显提高,但距离真正标准意义的健康水平仍有很大距离。

第二,体育终身体育思想的建立。人的思想和行动受思想的支配和引导,只有思想的重视才会有行动的驶向,家庭是培养人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最为长久的场所,不同于学校体育的短期培训过程,对人们的思想认知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早期的身体教育启蒙影响着个体发展的身体健康。家庭体育是终身体育的起点,对学龄前儿童的健康、生长发育、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4]。在家庭中,父母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与孩子进行身体上的互动,不仅可以促进亲情的交流,还会提升家庭幸福指数。

2 冲突理论下家庭体育发展的困境

冲突是社会普遍的现象,有人的地方和有群体存在的地方都会有冲突现象。家庭体育在社会中面临的冲突更倾向于认识性冲突类型,也就是社会中不同的群体和个人在对待某些问题上由于认识、看法、观念之间的差异而引发的冲突[5]。在我国,家庭体育面临着政策偏向、经济增长的社会变化等家庭外部冲突;内部家庭成员体育认知的不同的冲突、家庭重组带来的家庭内部冲突等。家庭体育活动方式不仅促进个性品德和人格形成,在成员共同活动过程中,共同追求胜利过程中无形间化解了家庭成员的矛盾,对家庭冲突产生起到了避免和阻断的作用。家庭中的冲突是人类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正是有了冲突的存在,家庭体育教育才会进步。

2.1 家庭体育发展的内部冲突

2.1.1 生活压力下家庭体育开展的时间、精力冲突

家庭经济水平是保持当前追随社会发展的最直接反映,但在城市化进军中,出现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现象,造成了家庭内部成长环境的失衡现象,引发身心健康和物质追求家庭观念冲突。家庭核心人员追求家庭经济提升,忽略了家庭成员身体健康,将子女教育寄托于学校体育教育,学校成为培养社会人的最主要场所,人们完全依赖学校教育,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环节,在家庭体育教育上,家庭监督责任缺失,是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弱化的原因之一。

家庭体育教育是社会个体从幼儿到老年的起点,也是终点,家庭成员的体育健康观念、体育示范作用对家庭子女有着深刻的影响作用,家庭核心成员的体质健康带动着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动向[6],学校教育是集中教育的批量化方式培养,并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需求。因此,家庭体育教育依然承担着子女个性化发展需求的重要责任。

社会快速发展带给人们更加紧迫的节奏感,越来越多成年人在工作中感到时间紧迫,进行体育活动锻炼的参与次数也很少。胡爱武[7]对家庭健身情况的调查显示,父母经常锻炼的人数只占23.6%,其余大部分均为偶尔或根本不进行体育锻炼,原因是工作紧张、家务忙、体力不支、没场地、没时间等。儿童青少年群体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也受到社会和家庭带来的紧迫感,不仅体现在学校中,还体现在各种其他教育中。在对儿童调查中发现,80%的儿童都是喜欢体育活动的,但在家庭生活中能经常进行体育活动的则为数极少,主要是因为作业偏多,除了学校布置的,还有家长的“额外作业”。

2.1.2 不同习惯下家庭体育开展的情感、兴趣冲突

家庭是一个人生命开始的地方,在当今时代,中国家庭的婚变速度和家庭成员离开家庭为获取高经济资本的社会现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递增,这些家庭广泛存在于现实社会中,对成长中的儿童教育过程有着不可逆转的影响,影响孩子的正向发展。在对全国32个省的325个区县调查形成的《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中显示:“父母”排在学生最崇敬的榜样第一位;在学生的观念里“有温暖的家”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家庭是学生生命中最重要的追求,反映了学生内心对家庭的期待。但是,现实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家庭已经脱离了家庭原有真实意义。如特殊类型的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和离婚家庭)、留守家庭等,此类型家庭的背后隐藏着众多鲜为人知学生们的叛逆、虐待和不为人知的学生群体的人格分裂、心理失衡等现象。现象的发生单靠法治的强制性力量对此进行消灭和制止只会治标不治本,控制不当还会适得其反。

在当今的社会现象中,阻碍家庭体育开展的因素更多的是家长有更多的自己个人空间需求、孩子有更多的个人兴趣和爱好,以及家长和孩子不成熟的逆反心理等现象,都是打破家庭体育关系平衡的主要原因,但家庭的稳定发展应遵循社会生态平衡原则,这就要求人们对所产生原因进行疏导。体育活动自身的优势是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将体育活动引入到家庭亲子关系间就是人们常提出的家庭体育,家庭体育共同活动中,父母与孩子不仅有陪伴性的亲子关系,还有着功能性的“同学”关系,起到了激励的作用[8]。家庭成员参与体育活动中,在活动过程中与他人产生互动,且体育参与过程能产生愉快感,有助于提升心理幸福感[9]。在社会学研究中,以社会资本视角,提出个体在体育参与过程中与他人产生社会互动、社会交流可以产生如信任和社会支持等方面的社会资本,进而能够提升参与者的快乐感知[10]。

2.2 家庭体育发展的外部冲突

2.2.1 传统观念下家庭体育的重视程度和时间投入冲突

由于战争年代带来的社会元气损伤,国家科技、经济、教育均处于薄弱时期,为短时期内提升国家能力,提出“科教兴国”的治国口号,1977 年恢复中国的高考制度,倡导“高考改变人生”,鼓励我国各阶层人士积极参与,被认定为引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重大事件。国内有志之士开始了寒窗苦读的高考生涯,高考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改变了众多中华儿女的命运,这种重大的改变人生机会的事件,在中国社会群体中已经有了根深蒂固的认知,从高考恢复年代发展至今在社会中的认可程度仍未被改变。

国家的政策导向引领人们向前走,从国家层面上来看,要科教兴国;从社会层面来看,知识提高社会群体素质;从家庭层面来看,知识是打破家庭社会阶层的武器。每个家庭中,孩子是家庭向上生长的希望,但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长时间的低头苦读,静坐不动,带来的身体健康的损害日渐明显。根据全国大学生健康体质调查部分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身体健康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11]。

国家倡导人们劳逸结合,通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等口号,来提醒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然而家庭成员迫于社会竞争压力,劳碌于自身所在岗位,没有真正意识到身体健康的价值所在。为改善人们身体亚健康状态,我国于1995年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对社会成员进行身体活动引导,全民健身活动参与频率随着计划的普及深入展开越来越高,社会自主性的体育健身意识逐渐增强,但家庭体育教育在社会中仍然像没有根的浮萍,随家庭经济压力的变化情况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这种情况延续下去直接影响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弱化,体育健身意识薄弱,同时家庭的健身知识、健身环境、健身条件阻滞了家庭成员对子女的体育教育行为产生。

2.2.2 非均衡发展条件下家庭体育的基础、层次冲突

家庭体育是多方面环境的培育过程,以家庭体育为中心,外围受社会大环境中的政策引导、社会经济水平;内受家庭小环境中的父母体育知识掌握、家庭体育活动气氛等影响。家庭体育发展受内外环境双向干扰时,自身承受能力弹力差过大时,就会出现家庭体育生态环境失衡,导致系统遭到破坏。家庭体育内环境发展缓慢主要原因是家庭成员体育知识缺乏造成的想练不会练、想示范不敢示范的教育僵局。这种僵局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成员欠缺对体育运动技术的掌握和运用,此原因反映出家庭成员在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过程中,对体育技能运用手段的欠缺。

国家正处于现代化国家的转型时期,社会群体的身体健康是社会稳步向前的基础力量,家庭体育在国家全民健身社会外围环境中享受着社会给予的健身便利条件。但只受外围的健身条件支持并不能达到家庭体育应发挥的作用效力,打破社会进程中的社会分层现象,还需要家庭内环境予以配合,人们更应重视的是,不能把全部希望寄予学校教育中,这样才能形成内外兼合的良好运转方式。

学校是普及体育知识、孵化社会体育工作者和社会体育指导者的专业基地,但目前教育资源的区域性不平衡,使我国高等院校出现了同区域内不同院校资源不均衡、东西部体育教育资源不平衡现象[12]。体育教育资源不均衡带来社会体育发展区域性差异特征,中国体育资源配置表现为“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且中部地区的四川、河南以及湖北等省份在中西部地区中享受高配置资源优势。学者张孔军课题组对河南省13 所民办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调查研究显示,在体育教师的数量上,13 所高校体育教师与学生之比约为1:45,而国家规定的师生标准比例为1∶120~150[13]。体育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供能不平等问题影响到高等教育直接效果产出,也正向影响到我国家庭体育区域性平衡发展。

2.2.3 政策供给权力失衡阻滞家庭体育发展

我国家庭体育政策法规不健全致使家庭体育在社会实行和发展中无法可依。国家政策发展不平衡是家庭体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是我国社会发展追求的公共理想,但政府呼吁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共治但实际落实政策与计划愿景相差甚远。

查阅国家现存政策指导性文件并未发现有指定文件对家庭体育进行规范与指导,相关家庭体育的指导意见常见于教育范畴、体育范畴和社会范畴的政策法规中。如在教育范畴中《义务教育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终身学习法》《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中均对家庭体育提出指导意见,但最多的是让家庭配合和监督家庭中在学子女的体育参与情况,并未在真正意义上对家庭配合相关教学部门对在学子女作出明确要求。

在体育范畴中,1995 年《体育法》中将家庭成员分割为群众和青少年,随后推出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同样是对家庭成员成年人参与体育活动进行指导和规范。在社会范畴中,《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 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文件指导意见开始提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结合的育人机制,但家庭体育发展的规模取决于政策对家庭体育的需求和供给,在教育体系实际运行中,家庭体育缺乏家庭自身评价系统和相关部门的监管,使家庭体育本身只是实现社会参与行动一种影响,并未发挥自身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

3 新时代家庭体育发展的解决措施

家庭体育作为影响体育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与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协同推进教育事业转型的同时,自身也在转型发展。因此,教育转型与家庭教育发展的互动互构、协同共进,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的一大重要景观。家庭体育教育失灵,从而寻找新的合作秩序,将冲突转变为平衡发展的动力因素,促进家庭、社会和学校和谐发展。

3.1 内部解决措施

3.1.1 提高体育健康标准相关知识的社会普及

家庭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影响着国家发展的前进速度,发展全民体育运动,提高人民身体健康是我国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基础[14]。提高家庭体育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保障,而科学的家庭体育观念是影响家庭体育环境建设的重要因素。但我国全民健身自1995年至今的实施过程,随着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带动了全民健身意识相应地提高,但社会群众对国家身体的健康标准并不熟知,也认识不到科学健身带给家庭的良好带动影响效果,国家有健康体质监测相关部门应在实施计划过程中,将科学健身标准普及于群众,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身体的状态,用科学方法来调节家庭体育锻炼方式,提高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社会应通过电视广播媒体、学校等公共场所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进行宣传和解读,让人们能够深刻地对自我身体形成认识,从而更好地带动家庭其他成员参与体育活动。

3.1.2 提供家庭的体育活动参与机会

家庭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美化形体,提高家庭成员的身体素质[15],还对家庭关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16]。1917年,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就提出,“体育,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业”,科学的家庭体育观能促使家庭成员进行主动的体育锻炼,家庭成员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不仅有强健锻炼者个体自身筋骨、增强锻炼者坚持不懈的意志、增加自身体育知识、调节家人之间感情的作用,还具有培养人的团结精神,在家庭中夫妻之间和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就是一种互相团结、互相帮助的关系,体育对促进家庭和谐、提高家庭活力有着推动作用。在我国以国家体育总局为首的体育部门,应对家庭体育活动开展给予积极支持,这对提高全民健身有着较为深远的意义。家庭体育活动开展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或其他社会组织提供活动参与机会和场所,这样才能调动整个社会家庭参与的积极性。

3.2 外部解决措施

3.2.1 提高对家庭体育活动的认知

科学的体育锻炼是促进学习的首要因素,很多人对家庭体育认知还停留在传统的体育本质功能上,以增强体质为个人的锻炼目的,没有意识到科学的家庭体育活动对自身、孩子和家人身心健康带来的影响作用。在我国,人们对家庭体育活动认识还不够,尤其缺乏家庭体育活动的社会组织,这种现象不利于我国家庭体育活动的发展,应提高社会对家庭体育活动的认知程度,积极促进家庭体育活动的积极开展。对长沙休闲体育消费品调查显示,人们在家庭体育消费方面侧重于对运动衣物的消费,但这种消费结构并不合理[17]。

目前,我国国民生活水平已满足社会人群的温饱需求,人们对体育锻炼的认知得到提升,体育锻炼改造个体发展的简单、直接、有效的工具。我国体育消费物品随着社会进步发生着变化,2014 年人们的体育消费大都是购买体育服装用品,与其他体育消费所占比重差距较大;到2018年,人们的消费项目逐渐多样化且消费趋于平均化,这说明社会群体对体育活动认知在不断提高。

3.2.2 融洽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教育共育机制

学生群体是接受教育的特殊群体,在上学期间,学生不仅受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会受到社会教育。社会中,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关注点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引导,这种现象阻溺了学生形成自主锻炼意识的培养,保持学生的自主锻炼,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更需要政府环境、家庭环境以及其他环境营造的氛围给予支持和帮助。人是以社会属性彰显生存基本状态的,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是需要条件赋予与支持条件的,健身意识建立、健身习惯形成的内生状态以及健身行为实践的外在条件支持都是不可让渡的,构建有利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支持体系,是形成大学生自主锻炼的基本保障和优化措施。学生自主锻炼社会支持体系包括行政部门、组织机构及相应的法规、政策、群体文化性征,明晰影响学生自主锻炼的社会支持体系维度,探析学生自主锻炼社会支持体系中存在的阻滞缘由,继而疏通、优化并建立高效的三者融合机制,以强化学生自主锻炼的意识形成与行为,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从而走向社会后进行体育教育的反哺。

3.2.3 提高家庭体育外部冲突的政策法规监管制度

新时代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承担着国家教育部署工作。2015 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家庭教育职责,是当前最明确家庭教育职责的指导性文件,在文件中提及:家庭中家长应起到教育的主体责任和榜样作用。2020 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中,民进中央提交备案中显示,中国现有68%的家长对孩子教育感到比较焦虑、非常焦虑,家庭教育理念存在差异,家长缺乏家庭教育知识,多省代表同时呼吁将家庭教育纳入法制化发展轨道中来。同时,学校教育领域也认识到,家庭教育已是教育改革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力量[18]。

在家庭体育教育中,家长对体育认知程度决定了孩子对体育启蒙认知深度。我国在1995年颁布《体育法》,该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体育工作进入依法行政、依法治体的新阶段,但该法则包含附则在内的八章内容,并未对家庭体育教育进行说明。现阶段,国家教育最大的挑战是家庭体育有关政策、法规的出台,实行由政府机构监督,家长指导实施,孩子受益的三位一体模式[19]。在社会发展进入新纪元时期,家庭在社会变革中的教育功能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痛点,家庭体育教育的重要价值应被社会、被学校、被家庭所认可。

4 结论

新冠疫情的暴发,是世界性质的生态系统失衡。无论是医疗、卫生、经济,还是各国在世界中的政治格局,都有着激烈而又轻柔的变化。世界格局之动荡,唯一在世界中保持高度一致的是人们身体健康。人们在正视疫情肆虐威胁下开始明白,身体健康才是一个人立足不断变化发展社会的基本,并且积极进行个人和家庭成员的体育锻炼活动。家庭场所作为这次疫情的特定环境,体现出自身多样化功能性价值所在,家庭成员组织并且互相监督运动参与程度,家庭体育随着社会经变迁调整着自己的社会角色。新时代社会对家庭体育的需求是完善家庭体育教育知识,增强家庭成员身体素质,用体育运动调节家庭成员的精神和身体健康。虽然家庭体育教育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已成为现代群众体育发展的基本点,但家庭体育教育发展的政策监管环境还未成熟,家庭教育政策及体育法律法规并未涉及专项指导。

猜你喜欢

家庭成员冲突家庭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家庭成员的排序 决定孩子的格局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论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成员赴法勤工俭学之原因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