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2023-04-05彭颖怡

中国成人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育人管理工作管理

○彭颖怡

互联网作为新型信息技术,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带来了深层次的思维变革,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方式。时至今日,互联网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显示出了超强的影响力,几乎辐射到了各行各业,高等教育亦被包含在其中。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势在必行。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提升工作能效的重要选择。

一、高校教育管理现状

教育管理是高校育人体系中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以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引,维护着正常的教学秩序,兼顾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双重职能。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尤其在素质教育改革引领下,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实践中收获了巨大成果。但是客观上讲,我国一些高校尚未形成健全、完善的教育管理机制,在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下(包括学生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等)部分问题突出。一方面,工作理念迟滞。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行政化色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弱化,管理明显高于服务,常常以刻板的制度对其进行强行压制,忽视了他们的个性发展需求,容易激起反抗心理。另一方面,工作路径单一。现阶段,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多以行政命令的模式展开,习惯用训导、堵截、灌输等方式,师生间的情感交互缺位,很难激起学生的认同心理,自我管理的效能不足。最后,工作队伍薄弱。教师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学生的个性认知不足,关注点更多落在学业上,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储备不足,无法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全面性的成长需求。

二、互联网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互联网作为这个时代最鲜明的标志,对社会各领域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具体而言,创新2.0驱动下的“互联网+”进一步丰富了高校教育教学载体,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海量数据承载特性,加之虚拟仿真技术应用,降低了知识讲解难度,促进了学生沉浸式学习,并且基于开放、自由的情景,有效释放了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毋庸置疑。同时,互联网突破时空的特性,还促进了高校教育管理内涵的延展,不再局限于课堂上、校园内,而是关联到了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辅助教育工作者更加全面地关注学生成长动态,从而及时发现问题,提高了教育管理的针对性、时效性,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思想的重要路径。此外,互联网的动态交互特性,还有利于促进高校教育管理的透明化,提振了包括政府、家庭、企业等社会各界的参与热情,继而从不同维度视角切入给予大力支持,有利于形成多元主体联动的良好局面。

(二)消极影响

对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而言,互联网的出现与应用可谓一把“双刃剑”,在带来重重机遇的同时,亦发起了严峻挑战。在高度开放、自由的互联网虚拟空间下,各类信息冗杂在一起,质量参差不齐,其中不乏错误思想、恶劣影响,冲击着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事实上,在互联网这个特殊的“大熔炉”里,西方资本主义的渗透间隙有所扩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夹杂在网络信息中,而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判别能力有限,可能会不同程度动摇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持,加大了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难度。同时,互联网作为新的经济发展高地,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投入,网络游戏层出不穷,丰富大学生课下生活之余,还容易使之深陷其中,尤其是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导致学业荒废,是高校教育管理不容忽视的重点,且治理起来存有一定难度。此外,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亦滋生出严重的信息安全问题,诸如黑客攻击、病毒攻击等现象屡禁不止,危害着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需要根据育人工作环境与要求的变化,以创新为驱动,推进教育管理模式得以持续优化。从整体方向上来看,高校需要重视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重点发挥学生群体在教育管理中的主观能动性,在促使管理空间向校外延伸、管理技术得以有效更新的基础上,让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呈现出更为立体化、现代化的特征。从模式构建来看,“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可以划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大模块,家校协同教育机制、高校与社会合作育人机制则将三个教育阵地紧密结合起来。在学校教育中,包含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第二课堂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要素,重点在于以学生满意度、参与度为导向重塑教育管理体系,确保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与新时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需求相适应。由此可见,高校既需要拓展教育管理工作覆盖面,也需要探索学生群体主观能动性发挥路径和自我教育能力提升路径,通过做好师资队伍建设,为教育管理工作成效的提升提供保障。在此教育管理模式中,互联网在教育管理信息共享以及教育主体沟通交流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支撑要素。

新的教育管理模式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点特征:一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强调。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群体不仅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主体,而且也具备了参与高校教育管理的技术条件与平台条件。例如,学生群体可以使用新媒体,向教育管理工作者反馈自身信息,也可以依托评价系统,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开展评价。这些因素都让高校中的学生干部、学生会组织、宿管会组织等能够更加深入、高效地参与教育管理工作,从而促使高校教育管理水平得以有效提升。在此背景下,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以学生满意度为导向推进教育管理工作得以持续优化,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得以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二是教育主体与教育载体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在发挥高校教育管理主体主导作用,重视引导学生参与教育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包括政府部门、大众媒体在内的社会教育主体和学生家长群体也能够参与到教育管理中。这既有利于推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与社会发展需求、学生家长群体期待实现良好对接,也有利于提升教育管理工作的全面性。在教育载体方面,互联网、新媒体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则能够促使教育管理工作突破时空限制,实现空间跨越,有利于强化教育管理工作的广泛性与影响力。

四、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新模式的实现路径

(一)改革服务理念

高校教育管理的核心价值是服务,最终落脚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目标上。互联网时代,基于高度开放、自由的虚拟空间,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及能动性得到了进一步释放,使得高校教育管理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挑战。对此,新时期,高校应牢牢抓住教育管理的本质,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改革育人理念,实现“以生为本”的旨归。具体而言,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教育管理,应当以全体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导向,有效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并有机地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以及全方位育人”统筹起来,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正确的认知,从而促进“他管”向“自管”的过渡升华。同时,互联网时代,社会的开放程度进一步升级,并由此表现出更高的包容性。因此,高校教育管理还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自由,包括身心素质、价值取向、道德认知等,充分运用唯物辩证法理性审视问题,在合乎道德、法治要求的框架下释放学生的天性,保持大学生应有的生机与活力。此外,“互联网+”已然上升至国家战略层级,并驱动着高校教育管理深刻变革,要树立信息化思维意识,有机地将之运用到高校教育管理体系中去,打造更加广阔的交互通道,为生成全方位、广领域的育人格局筑基。

(二)升级师资队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互联网时代,教师是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轴心”,扮演着组织者、实践者以及监督者等多重身份,迎来了更加严峻的职业挑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工作,提出了“做教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的殷切期望。因此,无论何种境遇下,高校教师都须坚守育人初心,做学生成长中的“大先生”,以丰富的学识、高尚的人格积极影响学生,并善于运用互联网相关技术,加强彼此间的动态交互,将教育管理贯穿全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依托微信、微博等平台建立班级群组,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实时关注学生动态,包括思维想法、情感变化、学习情况等,将育人服务辐射到课堂之外,有针对性地介入指导,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健康心理状态。如此一来,师生间深层次的心灵交互、情感共鸣,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能够欣然接受教师的指导,教育管理工作事半功倍。由此来看,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亦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创新的重要驱动力。除了教师个体努力之外,学校方面也要给予足够支持,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教研活动,不断充实教师的知识结构,及时更新其工作理念,分享有效实践经验,继而有力激发其创新活力。

(三)多元主体联动

“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高校教育管理作为一项庞杂的系统化工程,其根本指向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与国家兴旺、民族振兴、家庭幸福、行业发展等紧密相关,要逐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机制。全面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互联网则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具体而言,家校联动方面,依托互联网畅通双向交互渠道,共享学生成长动态信息,尤其要关照其日常生活,以师生情、友情、亲情带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鼓励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在上述工作基础上,高校还须加强家庭教育宣传与指导,传输正确的育人理念、方法,积极吸纳家庭方面的意见建议,有的放矢地调整教育管理方案。社校联动方面,强调政府、企业及其他社会团体广泛参与,以互联网为载体整合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第二课堂”,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成长。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有机地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以家庭养成教育为基础、校园德智教育为中心、社会实践教育为重要形式,开辟工作新格局。

(四)革新管理技术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机遇,特别是在技术供给方面,促使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具备了得以与时俱进的重要支撑。高校教育管理主体需要认识到新时期革新教育管理技术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及重要性,通过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具有的技术优势,进一步提升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水平。在教育管理技术的革新实践中,高校教育管理主要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高校教育管理主体需要着眼于学生成绩测验工作需求、学生与教师评价工作需求等,有依据地制定教育管理技术革新规划,设置专项创新资金,确保高校教育管理技术的革新能够有条不紊地得以科学开展。其次,高校既需要依托微博、微信等媒体与学生群体开展沟通交流,也有必要将大数据等技术引入教学管理实践中,从而通过学生群体获得更多的教育管理优化依据,促使教育管理改革方向与学生需求实现良好对接。最后,高校教育管理技术的革新需要呈现出动态性特征。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都处于持续发展、动态变化的过程中,为此,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管理技术革新工作不能一成不变,而需要紧随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对教育管理技术革新方案进行动态化调整,为高校教育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注入活力。

(五)优化管理环境

《荀子·劝学》中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环境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作用毋庸置疑,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切入点。互联网时代,各类信息交织更迭推动着多元文化共融发展,填补大学生精神空虚之余,还冲击着他们的价值认知,使得高校教育管理环境愈加复杂、多变。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创新,应当牢牢把握互联网时代的脉搏,瞅准机遇、迎接挑战,重点加强信息安全建设,创造公平的社会环境,营造清朗的校园环境,打造干净的网络环境。简单来讲,创造公平的社会环境,要更正不良社会风气,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依托国家政策导引,保障教育、就业等民生工程,维护好学生群体的利益,使之深刻感受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暖,从而激励其自觉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营造清朗的校园环境,需要“软硬”两手抓,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提升建筑群体、绿化景观的美感,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包括多媒体教室、图书馆等,切实解决教育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渗透浓郁的人本主义关怀,组织多样化的文体实践活动,如文艺汇演、科技竞赛等,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打造干净的网络空间,需要政府、学校乃至全社会协同发力,加强网络信息传播治理工作,时刻警惕不良思潮的渗透,严把准入关,引导正确的舆论走向。此外,高校还须重视信息安全建设,在推动“互联网+管理”升级的过程中,升级安全防护装备,如防火墙、病毒查杀软件等。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势在必行。作为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要客观看待互联网的影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全面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有的放矢地加强建设。在此过程中,高校要切实转变工作思维,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依托互联网平台,加强师生间的深层交互,促进心灵共振、情感共鸣,并积极借力其他教育主体优势,包括政府、家庭及其他社会组织,协同营造良好的学生成长空间。

猜你喜欢

育人管理工作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对干休所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