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块链+公共培训服务”:为共同富裕赋能

2023-04-05张双志

中国成人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区块培训

○张双志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共同富裕是一个有丰富内涵的马克思主义命题,其不仅是要实现人们在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的共同富裕,也要实现教育文化等精神生活方面的共同富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人,本质上就是教育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2]那么,教育作为实现人的社会贡献最大化和人的幸福感最大化的基础性工具[3],有助于在达成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为共同富裕的扎实推动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实现共同富裕的治理目标和实践路径”作为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的第一个议题,提出“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4]。因此,公共培训服务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定位、覆盖范围和建设水平,成为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亟待破解的教育民生重大议题。随着《“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的深入实施,社会公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培训服务给予了极大关注。那么,如何精准识别和智能筛选公众对培训服务的需求信息,成为破解公共培训服务在不同区域、城乡、群体之间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前提条件。

区块链作为价值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凭借其安全可信、去中心化、自动履约的技术特性,在社会治理领域初步释放了应用潜力。2021年12月,发改委、中宣部、教育部等21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也明确要求“探索‘区块链+’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运用”[5]。准确把握人口发展大势,充分发挥教育在破解“一老一小”问题中的基础性作用,提供更加公平和更高质量的公共培训服务,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成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主要内容。鉴于此,本文在厘清公共培训服务推动共同富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后,构建“技术逻辑——创新应用——风险挑战——路径选择”的分析框架,对“区块链+公共培训服务”赋能共同富裕展开系统性考察,以期为面向共同富裕的公共培训服务提质增效提供学术洞见。

一、公共培训服务推动共同富裕存在的突出问题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系统梳理后,发现当前公共培训服务面临数据信息碎片化、组织结构中心化、资源配置不优化等治理难题。这可能会导致公共培训服务存在供需不匹配的矛盾,继而不利于共同富裕的扎实推动,需要引起学界和实务界的高度重视与积极探讨。

(一)公共培训服务推动共同富裕存在数据碎片化的问题

“万物皆可数字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深度嵌入,预示着人类社会即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文明形态——数字文明[6]。那么,数字时代的公共培训服务也开启了全面数字化转型之路,但学校、行业企业、社会培训机构等组织之间彼此割裂、互不相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各自掌握的培训服务数据呈现碎片化的状态。从纵向角度来看,这种以部门为主体、以项目为中心的公共培训服务数据建设模式,在推动各部门迅速掌握本系统内海量数据的同时,也形成数据孤立割裂不能向“块数据”发展的数据烟囱现象[7]。就横向角度而言,各部门之间“条数据”由于科层制的运行机制,不可避免存在公共培训服务数据不开放、不共享的数据孤岛现象,这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培训需求所要求的资源整合相去甚远。简言之,数据烟囱、数据孤岛等数据碎片化现象的存在,不利于为解决不同区域、城乡、群体之间公共培训服务的供需鸿沟提供大数据技术支持,最终制约了共同富裕的扎实推动。

(二)公共培训服务推动共同富裕存在组织中心化的问题

公共培训服务中心化问题的产生,与教育组织之间林立交错、壁垒分明息息相关,“对上负责”的行政逻辑也削弱了相关机构为人民群众创造丰富多样、便利可及的公共培训服务的意愿和能力。当前,公共培训服务治理模式以政府为主体,呈现“中心—边缘”的传统二元结构特征[8]。基层政府为完成上级政府的考核任务和寻求晋升机会,将相关资源主要聚焦于可量化、可外显的公共培训服务项目,并不认真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培训消费需求,这就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屡见不鲜的“教育政绩工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列为2035年要实现的八大主要发展目标之一[9],表明社会力量在公共培训服务运行机制创新中扮演重要角色。质言之,面向共同富裕的公共培训服务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放宽市场准入门槛,支持行业企业、公益组织、社会公众等利益攸关方积极参与公共培训服务的供给,形成协同发力、共建共享的公共培训服务格局。

(三)公共培训服务推动共同富裕存在资源错配的问题

从区域差异来看,尽管近些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等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行政区域之间(如省际、县际)主要宏观指标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但公共培训服务的差距缩小并不如社会预期。就城乡差异而言,受制于自然条件、历史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公共培训服务在农村地区的供给存在覆盖半径更大、单位成本更高的困境。这导致“城优乡差”“城多乡缺”的局面更加突出,农村居民在获取和享有公共培训资源方面存在较大短板。就群体差异来说,2020年底脱贫攻坚战宣告全面胜利,标志着中国已彻底消除绝对贫困,但也要清醒认识到低收入群体的占比还是相对较大[10],他们往往也是公共培训服务享有不充分的群体,解决公共培训服务领域的“相对贫困”依然任重道远。简言之,公共培训服务的供需结构失衡,是导致其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出现资源错配的主要原因,未来可从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以及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进行多举措发力。

二、“区块链+公共培训服务”的技术逻辑

公共培训服务便利共享水平的大幅提升,并不能单纯地通过制度建设本身取得突破性变革。面对传统公共培训服务模式所存在的重重挑战,“区块链+”所产生的可追溯验证、去中心化、去信任等技术特性,在未来有望重构公共培训服务体系,以达成全民共同富裕的发展愿景。接下来,分别阐释共识算法、分布式账本和智能合约在破解公共培训服务数据碎片化、组织结构中心化以及资源配置不合理方面的技术逻辑。

(一)共识算法赋能公共培训服务数据的集成交互

公共培训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当前制约共同富裕扎实推动的突出问题之一。那么,加快公共培训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实现公共培训服务供需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特别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对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产生了变革性影响,沉浸式数字虚拟体验成为学习场景的未来趋势。如何精准描述学习者数字画像和快速识别现有培训存量,需要广泛搜集公共培训服务领域供需双方的多重数据。其中,数据安全可信既是培训交易顺利进行的基础性保障,也是培训服务数字化转型的前提条件,这就亟待构建一种新型的数字化系统信任机制。区块链技术在本质上是解决信息一致性的分布式网络,利用哈希值标记链上不同的区块(Block),通过点对点传输(P2P)实现任意节点的对等式跳转,从而保证链上数据的多方互信、安全可靠和不可篡改[11]。当然,数据的机密性和不可篡改源于共识算法,即在一个时间段内对事物的前后顺序达成共识的一种数字代码。这为公共培训服务数据的集成交互确定了运行规则,提高了培训服务交易的处理效率,也显著降低了培训组织的运维成本。

(二)分布式账本赋能公共培训服务组织的去中心化

公共培训服务组织的科层化,虽是集体理性行动的选择结果,但其理性秩序已成为强有力控制培训组织的手段。这可能会削弱利益攸关方的参与积极性,导致公共培训服务的效率降低与成本增加,也被迪马乔和鲍威尔称为“科层制悖论”[12]。为破解培训领域存在的组织壁垒,以及提升组织运行效率,可通过分权与合作重塑培训的组织架构,从而实现“去中心化”战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公共培训服务组织未来形态的塑造提供了机遇,关注培训服务“共同生产”的去中心化组织也孕育而生。分布式账本消解了当前互联网对中心服务器的依赖,赋予链上每个节点平等享有数据存储、传输和证明的权限,这超越了传统意义上需要中心节点权威背书的信息验证模式,从而构建起一种分散的社群化的数字信任范式[13]。换言之,分布式账本为政府、学校、公众、教育场馆等节点在链上分别构建了可信的数字身份证,有助于将培训从供给到消费的一系列行为记录在一本公开透明的数字账本上,为共同生产公共培训服务创造了无限可能性。

(三)智能合约赋能公共培训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

库恩(Thomas Kuhn)认为,一种新的范式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却能引起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为解决问题提供多种多样的新方案[14]。那么,智能合约的协作机制带来的正是这样一种范式变革,链上节点之间的互相配合、紧密协调,助力涌现出大量的高级别群体智能行为,从而创造了相比以往更加可观的发展成果。在共同富裕的推动过程中,公共培训服务资源的高效化、创新化、价值化利用是关键性的实现路径。显然,智能合约可以灵活地定义协作机制,将公共培训服务资源进行颗粒化分割和流通,打破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壁垒,即链上需求者也是公共培训服务的价值创造者。究其原因,可能是链上每个节点不需要预先被设定角色,可通过发布任务通知书成为消费者,也可通过应答任务通知书成为生产者,这就有助于弥合供需之间客观存在的鸿沟。当然,各利益攸关方在链上实现激励相容的关键,是智能合约提供了一种被誉为数字代币的“通证”(Token),其为公共培训服务引入竞争机制,使得资源闲置的培训组织可以最大限度地参与协作生产,最终实现链上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区块链+公共培训服务”赋能共同富裕的创新应用

“区块链+”的目的不仅在于实现公共培训服务的系统性变革,更在于通过技术赋能为全民提供高水平的公共培训服务,进而为共同富裕的扎实推动贡献培训领域的力量。因此,有必要在厘清区块链嵌入公共培训服务的技术逻辑后,进一步论述数据集成交互、组织去中心化以及资源优化配置对公共培训服务可能会产生的赋能效应,从而推动共同富裕从理念构建到实践落地。

(一)数据集成交互助力公共培训服务的智能决策

如果只是把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作为公共培训服务的工作重点,可能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区块链的共识算法实现公共培训服务数据的集成交互,这在提升公众培训获得感的过程中具有基础资源与创新引擎作用。当然,实现分散、异构的各子系统数据的集成交互并不是“区块链+”的主要目的,如何对标注化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和展现,为公共培训服务打造统一的智能中枢运营体系,才是构建数据集成交互平台的价值所在。由于缺乏对公众培训需求的快速筛选和精准识别,传统的公共培训服务通常以“整齐划一”的方式进行,无形中会出现信息零散、系统重复建设的问题。那么,高度集成交互的数据平台有助于达成服务标准化统一的目的,大幅降低公共培训服务过程中的运维成本和快速提升资源配置的处理效率。质言之,推动公共培训服务的数字化转型,为学校、行业企业、社会培训机构等利益攸关方智能决策、精准服务和资源调配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弥合共同富裕在不同区域、城乡以及群体之间的培训差异。

(二)组织去中心化助力公共培训服务的多元供给

源于美国“重塑政府运动”的共同生产理论,强调公众(个体或群体)与专业公共服务提供者(政府或非政府组织,例如行业企业、非营利性组织等)联合供给公共服务,然而在实践中成效甚微[15]。但数字技术加持下的共同生产,为公众在公共服务供给中扮演更为积极主动的角色,提供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有效途径。因此,“区块链+”再造了公众在公共培训服务中所扮演的角色,即其不仅是公共培训服务的消费者,也是公共培训服务的生产者。那么,公众的角色再造可从数据生产和服务生产视角进行论述。在数据生产阶段,要么是公众主动搜集或提供政府需要的数据,要么是政府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捕获和集成公众便携式智能设备所产生的数据,这些海量数据为刻画公众培训偏好的群体画像以及优化公共培训服务流程,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基础。在服务生产阶段,分布式账本构建起一条从开放数据到“众包服务”的全链条公共培训服务体系,便于公众在日常生活中根据自身知识能力、消费需求和客观条件接包完成公共培训服务的供给任务,进而更有针对性地破解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

(三)资源优化配置助力公共培训服务的便利共享

“区块链+”将有助于重塑公共培训服务的供给、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并进一步扩展行业企业、社会公众、公益组织等利益攸关方的培训资源利用创新模式。首先,以工作量证明(PoW)、权益证明(PoS)等为代表的共识算法,其信息核验和追踪溯源的特性,在促成数据集成交互的过程中,能实时精准描绘“由谁提供、提供给谁、提供什么”的公共培训服务画像。其次,分布式账本将公共培训服务的每个环节在链上进行数字化关联,各利益攸关方都可以随时查看、互相监督和持续共同参与公共培训服务链的任一环节。最后,公共培训服务从供给到消费的全过程都能以参数的形式输入到智能处理系统中,一旦链上节点之间的协作出现任何异常或违反既定规则的行为,智能合约的相关预警操作将会被自动触发[16],这样便达成了对公共培训服务的实时追踪与监管。当然,链上代码作为智能合约的本质属性,推动公共培训服务资源的算法化,在可编程交易和嵌入式监管中实现公共数字培训资源的高流通性,这为共同富裕在不同区域、城乡以及群体之间的“触手可及”创造了多样化培训方案。

四、“区块链+公共培训服务”赋能共同富裕的风险挑战

区块链的不可篡改、可追溯、共同验证等技术特性,有效保障了公共培训服务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在链上直接实现公共培训服务数据的资产确权与可信交易,有助于充分释放数据在公共培训服务中的生产潜力,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培训领域的数字解决方案。但“技术利维坦”(Technical Leviathan)的客观存在[17],使得“区块链+公共培训服务”在为共同富裕带来一系列创新应用的同时,也可能会产生数据延迟低效、组织数字集权以及资源治理失控等风险挑战,这需要在学理层面予以梳理和探讨。

(一)共识算法可能会导致公共培训服务数据面临延迟低效的风险

区块作为一种记录交易的数据结构,是区块链得以存续发展的基本元素。假如将一个区块视为账本中一页记账数据的话,其会完整地记录公共培训服务的发生时间、行为特性、供给方和消费方的相关信息等。换言之,公共培训服务数据的上链,是以区块为单位产生和存储的,并按照时间顺序连成一个完整的链式数据库。因此,政府、职业学校、行业企业、社会公众等链上节点,都能共同参与公共培训服务的数据验证、存储和维护,从而很好地解决了各利益攸关方之间的协作和信任问题。但共识算法所产生的数字化去信任机制,源于链上大多数节点都需要实时同步更新全网的记账信息,参与记账节点的数量多寡取决于系统所采用的共识算法模型。这给容量有限的区块造成了算力紧张,导致出现平均每10分钟才生成一个区块、每小时才能确认一次交易的延迟低效局面[18]。因此,当前共识算法的算力效率并不能有效支撑大规模协作的计算需求,可能会致使公共培训服务数据出现严重的系统错误、数据前后不一致等问题。

(二)分布式账本可能会导致公共培训服务组织面临数字集权的风险

P2P网络中的节点各自拥有一套完整的数据副本,可以实时访问链上绝大部分现有数据,这就直接导致了传统中心服务器的权威消解,在理论上形成一种去信任化的信息验证范式,也显著降低了信用的建立成本。简言之,分布式账本是一种基于某个特定共识机制,在开放式网络中由多个节点对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多方分享和共同维护的区块数据库。因此,社会公众、行业企业、公益组织等利益攸关方,可以直接共同参与公共培训服务从供给到消费的全过程,打破了政府对公共培训服务的中心化控制,有助于供需双方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但褪去区块链“规制技术”的鲜艳光环后,发现旨在达成公共培训服务组织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其实只是将由政府为中心的传统治理模式,置换为算力更为强大的节点,以实现数字集权治理[19]。这是由于链上节点的权益是与算力挂钩的,只是权益的大小与分布式账本采用的共识算法有关。节点的算力越强,其获得记录权利的概率就越高,那么收获的“通证”(Token)奖励也就越多,在分布式账本中就越能掌握话语权,也直接导致系统中出现了新的中心节点。

(三)智能合约可能会导致公共培训服务资源面临治理失控的风险

智能合约可以理解为一种协议,其代码逻辑是“如果发生事件X,则执行任务Y”,这种执行是在没有第三方参与的情况下发生的,大幅减少了其他不必要的交易成本。也就是说,公共培训服务资源的配置不受合约交易双方意志的束缚,而是深受智能合约核心底层技术算法的规制,合约的制定、执行与监督既由算法数字化表征,也由算法智能化触发。然而,算法作为数字技术的核心,在自适应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连算法工程师等专业人员都不能理解的“黑箱”(Black Box)问题。究其原因,在于算法并不“认识”这个世界,其对事物的解读更多是停留在相关分析层面,这并不能揭示非线性世界的因果关系[20]。进一步,考虑到公共培训服务资源在不同区域、城乡以及群体之间的分布差异较大,通过共识算法集成的数据可能存在结构性缺陷,这也给算法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造成较大的干扰。可见,智能合约虽有助于将公共培训服务从“需求识别——服务供给——绩效评估”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但算法之治可能并不会真正实现公共培训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甚至还会引发智能合约出现系统失控的问题。

五、“区块链+公共培训服务”赋能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

区块链嵌入公共培训服务在助力共同富裕的同时,也会由于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导致公共培训服务存在数据延迟低效、组织数字集权、资源治理失控等风险挑战。但这并不能否认区块链在公共培训服务领域的广阔应用价值,需要利益攸关方对此积极作为,不断试错,才能找到发挥区块链价值的可行路径,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做出贡献。鉴于此,从技术路径、组织路径、制度路径等多重维度,分别阐述对“技术控制困境”(Technology Control Dilemma)的消解之策,以期为公共培训服务的治理创新提供潜在方案。

(一)技术路径:打造一站式数字平台

“区块链+公共培训服务”的设计、应用及推广应该是一个整体性方案,核心在于通过激励相容机制调动学校、教育场馆、社会公众、行业企业等链上节点的参与积极性,为公共培训服务的提质增效赋能。但许多学校、行业企业、社会培训机构等组织无力统合散落在不同系统和平台之中的数字技术,从而导致其不能充分释放出链上数据的真正价值和生产潜力。因此,政府作为公共培训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应积极布局和组织大学、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对公共培训服务链的关键技术、交互平台、应用场景等进行项目制攻关,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公共培训服务的目标是在公共培训服务领域同时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服务溯源,对公共培训服务从供给到消费提供安全可信、全程可追溯的数据记录与验证;二是服务决策,集成交互的公共培训服务数据为政府制定相关公共政策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性资源;三是服务生产,利用“通证”释放链上数据的生产潜力,为助力共同富裕的扎实推动提供更高水平的公共培训服务。

(二)组织路径:构建联盟链组织架构

公众既是公共培训服务的消费者,亦是公共培训服务的生产者,这就要求公共培训服务的组织向去中心化变革。那么,根据去中心化的程度差异,可将推动公共培训服务共同生产的组织架构分为完全去中心化的公有链、部分去中心化的联盟链以及非去中心化的私有链。但任何节点都可以参与的公有链,有可能会由于节点数量的激增而出现算力内耗的现象,导致发生以公平交换效率的“去中心化悖论”[21]。而私有链的中心化属性,却与公共培训服务共同生产的变革诉求不相符合,在本质上只是将传统的组织架构通过数字代码的形式转移到线上。因此,介于公有链和私有链之间的联盟链,其部分去中心化的属性比较适应中国语境下以政府主导、各利益攸关方共同参与的公共培训服务格局,这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公平与效率双重功能的兼具。联盟链组织架构在塑造政府充当整合各方资源“黏合剂”角色的同时,也为协作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有效途径。

(三)制度路径:设计循证式服务制度

“区块链+”实质是通过可编程思想将公共培训服务从供给到消费的全过程算法化(Algorithm),政府、学校、教育场馆、社会公众、行业企业等链上节点以数字代码的形式规制合约双方的交易行为,一旦预先规定的前提条件达成时合约就会被智能系统自动触发,这就直接去除了第三方组织参与的可能性。但区块链技术引发的“算法之治”可能与现行的规章制度存在诸多结构性冲突,即算法所奉行的线性规制并不能对非线性运行的现实世界做出较好的回应[22]。换言之,算法为追求数据分析的效率,通常采用的相关关系分析模型,忽视对数据背后的因果关系展开探讨,也就不能精准揭示处于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世界的本质。鉴于此,为构建从数据到证据的循证机制,需面向共同富裕重新系统性思考公共培训服务的发展目标,科学开发可量化的评估指标体系,使相关目标能有效化为各利益攸关方的具体行动。那么,区块链的嵌入为公共培训服务的循证式共同生产提供了技术可能性,上链数据处于一个动态化的监测和评估过程,其生成的证据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助力公共培训服务的目标任务保质保量完成,从而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培训领域的解决方案。

六、结语

持续推动公共培训服务供给方式创新,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一环。但立体覆盖的公共培训服务供给体系,不能单纯完全依靠政府供给而全面获得。那么,在确保政府投资保障基本公共培训服务供给的基础上,引入市场机制推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非基本公共培训服务的供给,有助于为实现全民共同富裕提供丰富多样的培训服务产品。然而,公共培训服务在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过程中,却面临着数据碎片化、组织结构中心化、资源配置不优化等治理难题,这可能无法通过制度建设本身得到有效解决。数字技术的纵深发展推动公共培训服务的数字化转型,为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的公共培训服务供给提供了可行路径。《“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也明确要求“探索‘区块链+’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运用”。质言之,区块链嵌入公共培训服务领域的应用价值,在于充分释放培训数据的生产潜力,即在链上直接实现培训数据的资产化和确权化,进而达成培训数据在不同节点之间的安全可信交易。培训数据的畅通流动是深化公共培训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有助于激活职业学校、社会公众、行业企业、培训机构等利益攸关方的参与积极性,加快推动培训存量资源转化为提供更加公平和更高质量公共培训服务的生产要素。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区块培训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区块链:一个改变未来的幽灵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区块链:主要角色和衍生应用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区块链+媒体业的N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