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革命文化资源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研究

2023-04-05连娜

科学咨询 2023年3期
关键词:革命思政资源

连娜

(河套学院,内蒙古巴彦淖尔 015000)

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最终要体现在通过课程改革创新让思政课教学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来,能够让学生听得心服口服。为此,思政课必须坚持系统思维,打好“八个相统一”这一组合拳,从整体上坚持思政课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实现思政课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真正担负起落实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使命任务。革命文化资源的本质特点和价值功能恰与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存在逻辑上的契合点。

一、革命文化资源从思政课价值论层面提升教学效果

思政课价值论层面的基本要求体现在“八个相统一”中的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这三项原则上。

首先,思政课教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兼具价值性和科学性,价值性集中体现在它的意识形态属性(即政治性)上,科学性集中体现在它的学理性上。思想政治教育其本质属性就是意识形态性,思政课决不能搞所谓的“去意识形态化”“去政治化”,必须理直气壮讲好、传播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革命文化资源的产生和形成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进程紧密交织在一起。运用革命文化资源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本质就是一种意识形态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运用革命文化资源进行思政课教学可以凸显思政课的思想引导、道德示范等意识形态特点,保证教学目标的政治方向,强调和突出了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本质和意识形态功能。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世界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突出强调其“意识形态化”和日益加强的政治功能特征,革命文化资源在思政课中的运用恰恰顺应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发展趋势。同时,高校思政课是理论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要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理论上足够清醒,才能有政治上的坚定。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在讲理,要以理服人。革命文化资源内涵丰富、品质优良、理论科学、形式多样,可以为思政课教学提供学理上的支撑。

其次,思政课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种价值目标的实现以知识传授为基础,离开了价值引导的知识传授会偏离正确的方向,离开了知识传授的价值引导又会变成空洞的说教。革命文化资源是一种既有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又有情感性、艺术性、趣味性,其中还包含大量感人至深、可歌可泣的先进英雄人物、先进事迹和诸多治党、治国、治军的科学理论和宝贵实践经验的优质思政教育资源。运用革命文化资源进行思政课教学能够充分实现思政课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德立人、以行导人的教育目标,可以激发学生自主自愿地对所学知识从认识理解到情感认同,然后升华为理想信念,最后转化为行动指南,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生动具体的革命文化资源能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树立科学的信仰。

最后,思政课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进一步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这是建设性的方面,要树立明确的目标。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大学生群体更容易受到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的影响,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依然十分严峻。“凡欲立者,必先破也”。真理是在比较中确立的,这是批评性的方面,思政课教学既要理直气壮地讲清楚正确的观点,又要敢于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我们在批判时,应以历史为镜像,正视革命实践中所形成的革命文化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发挥革命文化价值的重要手段,革命文化资源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运用革命文化资源进行思政课教学可以发挥其历史教育的特点,使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历史教育,并建立起历史思维。高校要引导学生对鱼龙混杂的思想观点进行辨析甄别、过滤净化,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真正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的“解渴”课程。

二、革命文化资源从思政课建设原则层面提升教学效果

思政课课程建设层面的基本要求体现在“八个相统一”中的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这两项原则上。

一方面,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就是其理论性和实践性。理论性是由其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决定的。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特征。课堂教学是理论教育的主渠道,革命文化资源具有科学性、真理性,将其带有真情意蕴的教育方式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可以让理论讲解更加鲜活生动。同时,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实践的理论,思政课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又一显著特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才能让学生领会科学理论的实践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将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目前,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之一便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缺乏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教学仅局限于课堂,而没有走出课堂,这直接影响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革命文化资源具有的实践体验特点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可以把革命文化资源包含的物质层面的内容(如:革命历史遗址,纪念场所及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带领人民创造的革命物质文化产品)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欣赏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使学生在革命文化教育环境中产生心灵共鸣,提高思想觉悟,提升道德境界。高校要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工作,体现着党和国家的意志。课堂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不能“我的地盘我做主”。因此,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既要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要根据不同地区高校的具体情况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地结合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和特有资源,在多样中达成思想共识、实现价值引领,这样才能在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下推进思政课的课程建设。革命文化资源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恰好符合以上要求。首先,革命文化资源形成的历程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也即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寻求真理与价值的历程,它所包含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以及对美和善的追求,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性质和方向。正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我们才能有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和判断力,才能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国家政治局势稳定、意识形态领域一元与多元和谐统一。其次,革命文化资源本身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当它们融入思政课教学时,无形中便影响和促进了思政课教学的多样性发展。革命文化资源运用于思政课教学本身就是思政课教学的一大特色,它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深入挖掘本地革命文化资源,在吃透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提炼出地域革命文化资源的特点、特色,结合学生的需求,将统一的教材变成个性化、差异化的教案,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在特色鲜明、氛围浓厚的教育环境中得到思想的升华。

三、革命文化资源从思政课教学方法层面提升教学效果

思政课教学方法层面的基本要求体现在“八个相统一”中的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三项原则上。

首先,思政课教学要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也就是说,思政课教学要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心理及兴趣差异,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革命文化资源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在运用革命文化资源进行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革命文化书籍报刊,参观革命故地、遗址,观看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传唱革命歌曲,讲述革命经典故事。这样的教学环境实现了对教师讲授内容的场景化再现,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可以独立自主地判断和选择,激发其主体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并形成独立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能力,不断提高其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塑造自己、发展自己,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让学生在革命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得以激发、想象得以开启、心灵得以触动,使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其次,思政课教学的两个有效方法是灌输性和启发性。理论灌输是实现思政课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既必不可少,也无法替代。理论灌输不等于思想强制,教师在坚持“灌输”方法的同时,要注重启发性教育。教师要在平等沟通、民主讨论、互动交流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彰显理论本身的魅力。革命文化资源的道德示范功能可以让思政课的“强灌输”“硬灌输”变成“软灌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力量比抽象的理论更加有效,因为好的榜样及其先进事迹往往具有较强的精神感召力和现实说服力。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倾向于接受实际的生活思维和生活体验,而不是接受抽象的理论思维。革命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内容,将其运用于思政课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革命文化资源所实践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追求可以对学生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让学生明白必须时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革命文化资源坚持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道德判断可以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革命文化资源弘扬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道德风尚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拒绝攀比、浪费、过度消费等不良风尚,使学生形成厉行节约、艰苦朴素的良好风尚。

最后,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一种显性教育。高校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切实做到入脑入心。其他各门课程则是隐性教育,高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课程教学体系之中,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其他课程与思政课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发挥立德树人的最大作用。目前,很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还没有达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理想效果。革命文化资源所具有的心理优化、国防教育、生态保护、审美熏陶、思维训练等功能可以为我们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为真正实现“思政课程化”和“课程思政化”的立体式发展提供新思路。举例说明,理工科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革命文化资源运用于课程思政教育就可以达到提升学生科学思维的效果。革命文化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践体验和互动参与的特点,大量的实践体验、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活动能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哲学思维,使学生树立起“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观点。教师要通过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人物来引导学生转变价值观念,使学生树立起“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科学价值观念。教师要通过革命文化资源所蕴含的革命道路、革命精神、革命文化,培养学生形成敢于创新、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从而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总之,本文所论述的从“八个相统一”角度探析如何运用革命文化资源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细化,但运用革命文化资源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确实是当前我们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钻研的方向。

猜你喜欢

革命思政资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