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凭借力
——利用四大名著主题式阅读提高小学高段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初探
2023-04-05郑琼
郑琼
(成都市机投小学校,四川成都 610000)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9年修订版)》要求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使学生得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阅读承载“优秀文化”的古典名著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至关重要。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是古典名著这顶皇冠上的璀璨明珠,具有非常宝贵的育人价值。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在作品构思、人物塑造、主题意蕴等方面都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精神,体现了民族性格,也传达出对美好品德、情感的赞颂,对不正确、不道德思想行为的批判。四大名著中蕴含的真情、正气能为读者提供丰富的精神和道德方面的滋养,影响着一代代读者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具有生生不息的文化价值,亦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资源[1]。
对于四大名著的教学,现有的研究方向不尽相同,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深入挖掘四大名著中蕴含的育人价值。无论是写作手法、具体的修辞手法运用,还是对人与事物的描写,古典名著都有其优秀之处。古典名著涉及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情节尤为生动曲折,因此具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和育人价值。在教学中,老师通常会从一个点入手,引导学生认识人物形象、感知语言的表达效果、体会其妙处。
小学高段学生当前在四大名著的阅读上往往存在以下困难:
1.缺乏阅读兴趣。整本书阅读,兴趣为上。前期问卷调查显示,不喜欢阅读的学生占27.3%,喜欢但不能坚持读完整本书的学生占50.2%,喜欢且能读完整本书的学生占22.5%。四大名著篇幅长、故事曲折变化、人物关系复杂、语言表达形式为古白话文,且故事发生的年代离学生比较久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故而缺乏阅读兴趣。这就导致学生无法顺利地接受四大名著优秀文化的浸润,学生也无法通过阅读四大名著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2.浅层阅读。大部分学生阅读时只关注精彩的情节,不深入思考,采取跳跃式的阅读方法,囫囵吞枣、一目十行、不求甚解,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的愉悦。这样的阅读不能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不能使学生在思想方面得到良好的引领。
3.缺少阅读时间。学生的在校时间有限,且科目比较多,学生能用于自主阅读的时间很少。由于缺乏规划和督促,学生在回家后能用来阅读的时间更少。
4.缺少合适的阅读方法。倡导名著阅读是基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的,符合为学生的人生“打底子”的需要。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倡导名著阅读是必要且可行的。但综合教育实际来看,学生缺少自主阅读的机会,也缺乏阅读技能。
因此,在小学高端学生的四大名著阅读中采用构建主题式阅读模式很有必要。构建主题式阅读模式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能获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美国学者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合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相当于现在的研究性阅读)。按照这样的理念,学生可以研究老师提出来的问题,并尝试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研究,学生的阅读不再是浅层次的阅读了,而是一种深度的阅读。学生还能从中获得个性化的理解与体验。
主题式阅读模式合理地分解了阅读任务,降低了学生的阅读难度,有利于推进阅读速度慢的学生的阅读进程。老师可以根据古典名著的体裁特点,从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拟定阅读探究的主题,采用“两月一本书、两周一主题”的阅读活动方式,将内容较多、理解较困难的古典名著阅读任务进行分解,让学生阅读的目标更明确。主题式阅读模式能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加快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分阶段、分主题地推进阅读也能让阅读习惯正在养成中、阅读进度滞后的学生受到良好的阅读氛围的浸润和感染。为了更高效地推进阅读,老师可以给学生推荐“跳读”策略。“跳读”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跳过那些与主题关系不密切或暂时无法理解的地方,以最快的速度披沙拣金,寻找自己所需要的细节。
在开展古典名著的阅读教学时,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形成一个阅读主题,并按照“读一读—看一看—写一写—说一说—演一演(唱一唱)”的模式开展线上线下的阅读活动。通过主题交流,学生将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主题,从而得到更加深入的熏陶和感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从《三国演义》中悟“忠义”
(一)设计三种阅读课型探讨英雄品质——“忠义”
围绕“忠义”这一主题,老师可以设置三种课型:导读课、推进课、交流课。
比如,老师可以在导读课上提出探讨话题“谁是英雄”,并从三国时代金戈铁马、龙腾虎跃、崇尚勇武、看重智慧、人才辈出、群英荟萃的总体特点引入课程,接着播放《煮酒论英雄》的影视片段,激发学生对“英雄”的探索兴趣,再解读曹操心中的英雄:“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然后,老师可以让学生畅谈自己心目中的三国英雄,由此使学生对“英雄”这一概念产生初步的认识。下一个环节是例析学生较为熟悉的“关羽”形象,让学生通过关羽威武的外貌、勇猛的行为初步理解“英雄”的含义。老师要让学生明确每天的阅读内容和要求,要求学生要有计划、有方法地阅读,从而为在交流课上继续探讨英雄的话题做好准备。在结尾时,老师可以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尾曲,让学生透过画面和音乐进入历史的氛围,感受英雄的气息,余音绕梁、意犹未尽。
在推进课上,老师要通过谈话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后面关于英雄的讨论指导做准备。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徐州之战”中的人物关系,使学生把握情节、更全面地感知英雄人物的形象。用流程图、思维导图理清故事脉络和人物关系是阅读名著的好方法。像《三国演义》这样的大部头小说,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如果不理清楚人物关系,学生在阅读时难免会顾此失彼、陷入混乱、望而却步。对此,运用流程图、思维导图,围绕中央核心词,让分支、文字和图片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组成一个发散图像,借助内部联系,用连线、图像、箭头、代码或颜色将这些过程或关系表现出来是最好的解决路径。
在交流课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探讨“何谓英雄”,引导学生通过分享阅读单来评价三国的英雄人物,总结英雄人物的特点,形成对“忠义”的正确认识,从而形成对英雄的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学生要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忠义”全面、辩证的认识和如何在实践中践行忠义。
总之,三种课型一脉相承,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探讨能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英雄“忠义”的品质特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二)研学活动
老师组织学生到武侯祠等地研学可以让学生看到一段厚重的三国历史、了解精彩纷呈的三国人文、感知各具特点的三国人物,从而加深他们对三国历史和人物的理解,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忠义”这一主题,以此达到春风化雨般的育人效果。
单一的语文学科的知识铺陈只能停留在文字表达层面,如讲解历史、背诵诗词、制作小报、写作文章等,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表达需要。因此,在三国研学课程活动实践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将思考融入实践。研学前,老师要指导学生查找、筛选、整理相关资料,提出自己的疑问;研学时,老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做好笔记;研学后,老师要带领学生做好归纳、交流。在文学和艺术的双重熏陶下,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对“忠义”的理解也更上一层楼了。
二、从《西游记》中学“坚持”
围绕“八十一难哪个最难”这个主题,老师可以开展“读一读”“看一看”“写一写”“说一说”“演一演”等系列活动。
“读一读”:老师制作读书卡和任务单,布置每天的读书任务,指导古典名著阅读方法。学生按照阅读计划完成每日的阅读任务,线上打卡,填写阅读卡,做阅读批注。
“看一看”:老师组织学生线上观看“猴王出世”“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降伏红孩儿”“三调芭蕉扇”等影视视频。
“写一写”:老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在唐僧师徒经历的磨难中,哪一难是最艰辛的,为什么,并将其写下来。
“说一说”:老师组织全班讨论唐僧师徒降妖除怪的过程中哪一难是最难战胜的。
“演一演”:老师指导学生创编剧本,然后由学生选取自己最喜欢的西游故事,小组合作演一演。
多种形式的活动能激发学生阅读和探讨古典名著的兴趣,能锻炼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同时,多种形式的活动也能让学生领悟到求取真经的不易,使学生体会到主人公为了实现理想而勇往直前、不懈努力的精神。
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他们非常需要正能量的引领。《西游记》这部优秀名著能给予学生丰富的营养和无穷的力量,能为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
三、从《红楼梦》中寻“美”
围绕“谁最美”的主题,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黛玉葬花”“晴雯撕扇”“刘姥姥进大观园”等电视剧片段,并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细节描写,通过具体事例感知人物形象特点,制作学习单,评选“我心中的最美人物”。学生共同讨论出“选美”规则,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人物描写语句,在旁边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并完成学习单的填写。
接着,老师要运用成果展示法来加深学生对探讨主题和整个作品的理解。萧伯纳曾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之后,我们就各自有了两种思想。”阅读《红楼梦》这样的中国古典名著时,学生如果只是闭门造车,学生的想法、感受没有交流表达的平台,这就会降低他们的阅读兴趣。反之,继续围绕相关主题搭建一个线上交流平台,让学生能时刻展示自己的阅读感悟,无疑能借助同伴的力量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线下搭建校园展示平台定期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并进行评奖,有助于学生从阅读中获得成就感。
此外,老师还可以教学生唱《红楼梦》电视剧的主题曲和插曲,引导学生体会歌词大意,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的理解。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很多歌曲,如《枉凝眉》《葬花吟》《晴雯歌》等,其内容都与剧中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有密切关联。学生在聆听和学唱歌曲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歌曲的无穷魅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又能真切地体会到人物身上各种类型的美:从林黛玉身上可以感受到外表美和心灵美的完美结合,她多愁善感、柔情似水、善良纯真;从薛宝钗身上可以看到拥有才干和能力的美,她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处事灵活;从晴雯身上可以探知率性而为、真诚纯净的美,她心胸坦荡、性情直率、命运不济。这一系列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令学生感慨万千,学生思索回味时,这些人物的命运会对其人生观、人际交往、家庭观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
《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不仅凝聚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而且囊括了中国传承千年的德育思想,值得深入阅读和认真探究。小学高段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阅读《红楼梦》这样的好书尤为有益。
四、从《水浒传》中尚“义气”
《水浒传》以宋徽宗时期为历史背景。当时朝廷腐败,贪官们把持朝政,社会十分黑暗,民不聊生。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好汉们以“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2]为宗旨,旨在惩恶除暴、劫富济贫、救民于水火、替天行道。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这些英雄好汉们挺身而出,抵抗辽军,竭力消除边患,再次体现出为国为民舍生取义、救亡图存的精神。
老师要围绕“梁山好汉谁最重义气”这个主题,引导学生梳理人物故事,找一找最能体现人物“重义气”的事迹,然后再在全班进行交流。此外,老师可以组织课本剧表演,选取“武松打虎”等情节,统计班级群点赞投票,评选优秀表演小组。著名的儿童戏剧表演家朱曙明说:“儿童戏剧的本质就是游戏。”阅读积累后的游戏让学生有了真实的阅读输出,能加深学生对阅读的理解,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作恶,恶自有余”。除恶即是行善。梁山好汉身上虽然优缺点并存,上梁山前品质也显得参差不齐,但他们总体上都嫉恶如仇、见义勇为、行善除恶、善良正义。带领学生阅读作品时,老师可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作品和人物,使学生以历史和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塑造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学生就不会只粗浅地把这部名著看成是一部欺世盗名的盗寇小说,也不会简单地去模仿里面打打杀杀的情节,而是会记得很多充满正能量的情节:本身就不宽裕的鲁智深见义勇为,还把身上所有银两都拿来救济金氏父女;武松打虎为民除害;林冲解救李小二等。这可以很好地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相比于传统的说教,显得更有效,学生也更易于接受。
总而言之,“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3]。我国经典中的四大名著经过历史长河的淘洗,已成为文学史上的丰碑,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德育价值。利用四大名著主题式阅读提高小学高段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且有章可循、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