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生态化班级管理方式及其意义
2023-04-05呼和邵娜娜
呼和,邵娜娜
(1.琼台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海口 571100;2.海南省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研究基地,海南海口 570204;3.海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海口 571199)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班级管理工作是我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抓手,也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方式。科学化和生态化的班级管理方式有利于学校培养德才兼备、人格健全的高素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然而,西方文化入侵带来的价值观念的变化,使得部分学校的班级管理理念较为滞后。基于此,人们开始从生态学的角度重新审视班级管理工作。学校要将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全面革新班级管理的方式,努力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力和内在的生命活力,营造和谐的班级管理环境,培育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的学生。
一、生态化班级管理的科学内涵
生态包含自然生态(人与自然)、类生态(人与人)和内生态(人与自我)的“三重生态”。班级作为教育教学中的一个生态系统,包括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等因素。班级内部的各要素在同一生态位中,共同遵循着动态平衡、共荣共生的原则,为整个生态的“完整、稳定和美丽”贡献自己的价值,不断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归属感。
生态化班级管理方式是指在班级管理中,以生态学理念来考察班级内部多个生态因子,使各生态因子之间相互融合、共生发展。班级管理可以推动学生群体向“生态人”转化。创设共生共荣的班级管理情境有利于营造圆融互射的班级管理和育人氛围,使“班级”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概念,而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理想与希望的文化场。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控和维持功能,这些功能可以帮助生态系统实现生态平衡。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用生态的原理和方法去观照、解释班级中存在的各类问题,积极把握学生的个性特质和行为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班级个体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构建起和谐稳定、开放共享的班级管理和育人环境,使班级更加团结统一[2]。生态化班级管理方式的根本目标是推动班级管理由约束型向发展型、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化,让班级内部各要素共生共荣、相簇而茂,使班级内部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形成和谐包容、多元共生、积极进取的氛围,全面提升育人效果。
二、传统班级管理的现实困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自我意识逐渐被唤醒,商品经济带来的思想多元化趋势逐渐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然而,传统班级管理工作中依旧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师生沟通渠道不畅、班级生态化环境缺失、班级管理制度不健全等,这些问题给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不利影响,成为当今教育事业发展的阻碍。
(一)师生沟通渠道不畅
传统的班级管理和育人具有浓厚的师道尊严背景,教师拥有绝对的发言权和控制权,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同时,天性往往受到束缚。第一,学生的主体参与度受限。当前的班级活动大多为传统意义上特定的系列活动,内容较固定,形式较单一,脱离了学生的兴趣范围,导致大部分班级成员往往只是按照指令被动参与活动,学生无法与教师搭建起平等开放的对话平台,其主体优势得不到发挥,其内在价值感和认同感得不到体现,无法构建起富有活力的班级生态文化场;第二,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准确。教师认为自己只是教书者和管理者,而不是育人者,因而他们的班级管理和育人工作往往只是执行学校和学院的文件,却忽略了学生的内心需求。表现为只注重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只负责教学和管理而忽视学生的品德教育。这种班级管理模式建立在“价值条件化”的基础上,异化了班级管理的观念,不能具体考虑到每一位班级成员的实际情况,教师与学生之间主导和主体的关系被异化为灌输和接受的关系,最终导致班级中师生、生生、班级精神信念以及班级文化等生态链因子无法呈现和谐发展的协同共生态势。
(二)班级生态化环境缺失
当前的班级管理模式缺少特定的空间能量和生态环境的支撑,使得个体成员在同质化的班级中失去个性和活力,难以形成团结和谐、互动友善、生动活泼的班级氛围。第一,班级活动呈现出依赖网络的趋势。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学校班级活动也呈现出依赖虚拟网络的特征,班级内部成员的交往常常通过班级微信群、QQ群等网络载体进行。班级活动依赖网络导致班级内部较少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班级活动,因而班级生态个体从一定程度上易脱离班级固定的空间环境,个体间的交流与互动相对缺失。第二,家校共育环境尚未建成。世界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不是部分处于整体之中,而是整体处于部分之中。班级以外的家庭因素(如家长的素质水平、家庭的整体文化氛围等)也会渗透到班级管理和育人中。一方面,家庭教育理念陈旧,部分家长往往对学生采取刻板管束的教育方式,从而塑造了一批在课堂上很安静的“乖孩子”,使得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以形成科学规范的价值标准和思想体系。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生的天性受到束缚,主体性地位被弱化,导致其较难进行彰显个性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活动;另一方面,家庭和学校的连接渠道(如家长座谈会、网络交流会和通讯沟通会)不畅,导致家长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不易形成全员协同参与育人的格局。
(三)班级管理制度不健全
班干部任职不合理、班级信息流通不畅、班级协同管理不力等顽瘴痼疾严重阻碍了班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协同共生能力的提升。第一,班干部选拔和任用制度不规范。一方面,班干部往往由教师指定任职,公平性缺失。部分班干部任职不经过班级成员的投票选举,而直接由教师提名,导致班级管理和育人中容易出现号召力、组织力和凝聚力不强等问题。另一方面,班干部任职固定化。班长往往一人干到底,容易出现权利独享、滥用权力、职责交叉等问题,不利于激发班级其他成员参与班级管理和育人的积极性。第二,班级信息传递的制度不科学。部分班级信息传递的方式往往是教师下达指令、班干部主动执行、其他学生被动服从,这种自上而下、层级式的单向式传递模式极易造成部分学生话语权缺失、师生良性互动不足等问题。这种以指令代替指导、以维持秩序代替培育能力的机械强硬式管理方式也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叛逆行为,无法构建激之自教、导之自行的班级自主管理和育人模式。第三,班级协同管理制度不完善。部分班级管理往往只注重单方管理和指示这一层面,却忽视了共同维护和协同推进的重要性。班级管理工作主要由班干部完成,其他班级成员则无法参与进来,这种直线型班级管理模式易导致班级其他成员逐渐丧失责任担当意识,阻碍了班级成员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生态化班级管理的时代意义
班级是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是搞好教育和学习的基本保障,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在把握新形势、新任务的前提下,善于从生态学的角度重新审视高校班级管理工作,将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运用到班级管理中,革新班级管理方式,营造和谐的班级管理环境,加快班级管理方式的生态化转向,进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现代化进程。
(一)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要求
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日趋多元化,社会的每一个微小变化都能通过多种渠道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去,由此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特征愈加鲜明。由社会和时代变迁带来的学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化对革新教育方式提出了新要求,这就要求教育者要从创新班级管理和育人方式出发,逐渐将班级管理和育人方式从“硬性指令”转变为“灵活导引”,从“固化管理”转变为“柔性管理”,在人人参与、互教互学的生态化班级管理和育人过程中构建起师生平等对话、包容互信的良好关系,为时代发展培养一批与时俱进的新型人才。一方面,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和激励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发挥自身潜能和个性特点,进而真正成为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另一方面,学生要牢固树立起责任担当意识,在参与班级管理和育人的过程中,学生要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水平,在新时代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勇于奉献自己,为时代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客观要求
好的教育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也是提高人民获得感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教育正从传统的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教育过渡,这就对班级管理弘扬学校人文精神、改善学校管理方式、提高育人质量提出了严峻挑战。在政策引领和过渡期诉求的背景下,班级的管理水平乃至学校的教育水平成了人民关注的焦点。这就要求各学校从班级管理和育人方式出发,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遵循教育管理的客观规律和学生的多元化需求,重视班级管理工作的普惠性、协同性和持续性,努力提高生态化教育管理的质量和水平,真正做到班级管理工作能够回应学生关切、满足学生期待、促进学生成才。一方面,教师要在班级管理和育人中尊重学生的成长特点,用“移情性理解和接纳”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在认知自我和反思自我的过程中拓宽思维空间和行为空间,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一批优秀的新时代人才;另一方面,学校应通过弘扬以人为本的生态化教育理念,引导班级内部成员和谐共处、互商互议,帮助学生在不断探索的实践过程中锤炼敢于担当、乐于合作、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给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希望、以方向、以力量。
(三)推动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
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科学的班级管理方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方式能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群体来自不同的地方,他们的性格特质、成长经历和家庭环境都不尽相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质和社会情感,在交往中善于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跟外界进行交流。生态化班级管理和育人方式要求个体在对话与反思中探讨切磋、平等交流,实现班级内部成员话语权的共享,这种管理和育人方式能够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符合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一方面,学生在主动管理的实践中,其知情意行得以协调发展,自我意识和自我潜能得以发挥,他们能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积累独特的管理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学生在感受班级服务情怀、体验自我奉献价值的同时,会逐渐成为“依据自我个性和特质”制订行为方案和目标的“自我教育者”,进而生成智慧、积淀文化,打造出自身独特丰富的精神世界,实现千姿百态、生机勃勃的人生发展状态。正如冰心所说:“像野花一样自由生长。”在生态化班级管理和育人方式的引导下,学生能朝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实现全面发展,达到启发爱和智慧、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育人效果,进而让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永葆生机与活力。
综上所述,将生态学理念融入高校班级管理方式的创新有利于营造健康和谐、团结协作的良好班级氛围,推动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促进教育的生态化和现代化转型。因此,学校要积极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去研究班级管理工作,通过采取尊重班级个体价值、优化班级生态环境、丰富班级活动内容、健全班级管理制度以强化班级生态化管理的生命力、渗透力、感召力、约束力等举措,鼓励师生在平等交流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营造和谐的班级环境以及强化生态参与协同度。将生态学理念融入高效班级管理能进一步激活班级管理的内生动力,帮助学生净化心灵,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奉献意识,在持续交流的环境中使班级管理变得更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打造动态循环的班级管理和育人“生态系统”,最终使班级管理呈现出一幅充满活力、多元参与、共生共荣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