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戏剧融入幼儿园德育课程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3-04-05叶蕊
叶 蕊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一、引言
戏剧作为一种贴近人们生活的表演艺术,是传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方式之一,有其独有的教育功能,如道德教化功能、知识传承功能、心理疏导功能等。[1]儿童戏剧作为戏剧的分支,不仅具有教育功能,也贴合幼儿兴趣和身心发展规律。因此,儿童戏剧可作为幼儿园德育课程的教学资源,为促进幼儿道德品质发展,塑造幼儿美德、培养健康人格及发扬积极品质奠定良好基础。
二、价值意蕴
当戏剧作为一种教学媒介时,其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可以在教学中得到有效展现。[2]一方面,戏剧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促进幼儿觉察力的发展,让幼儿在想象中发现世界的独特之处和探索行为蕴含的行动意义;另一方面,戏剧教学也能对学生的情感、德行与心灵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3-4]张伯苓也曾提出戏剧是对学生的美育和德育起重要作用的艺术门类。[5]总之,儿童戏剧与德育课程具有高度耦合性,对提升幼儿道德品质有积极作用。
(一)养德:儿童戏剧是构建道德认知的有利选择
儿童戏剧融入幼儿园德育课程是塑造幼儿道德认知的有利选择。儿童戏剧为幼儿的认知发展提供了一个释放空间,幼儿可以自由地对戏剧内容进行思考,并运用自己的方式将其用语言或行为的形式加以表征。[6]儿童戏剧的创作题材符合幼儿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语言表达和肢体动作倾向于夸张化、童稚化,内容积极向上、富有童趣、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因此,教育者在运用儿童戏剧进行德育活动时,可先引导幼儿从中唤起生活经验,在亲身体验中进行独立思考;再帮助幼儿将德育知识内化,以此塑造道德认知。
以自我为中心是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之一,幼儿参与的活动大多选择围绕“自我”开展,而不是以“非我”的状态进行活动,因此幼儿难以对他人产生共情。[7-8]此外,幼儿对道德知识的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执行,也仅是听从权威者的命令和要求或避免受到惩罚。[9]根据幼儿思维发展特点来看,他们更容易接受具有直观性、情境性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一些戏剧向幼儿传递了孝、悌、忠、信等中国传统文化,同时还能帮助幼儿树立报效祖国、孝顺父母、刻苦读书等道德观念。戏剧本身具有的道德教化功能说明了戏剧适合走进教育环境。[1]在儿童戏剧中,幼儿通过角色扮演在情境中体验他人视角,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审视生活,这有助于打破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带来的困境。儿童戏剧与幼儿园德育课程两者皆以幼儿生活经验为基础,并使用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内容和言语,这是两者的共通之处,也是互相融合的前提条件。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源的系列儿童剧《比翼鸟》,其内容取自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山海经》,主要演绎了崇吾山下古代部落的居民在受到自然灾害时不畏艰辛、乐观面对困难的故事,传递了远古时期人民坚强勇敢、齐心协力共建家园的优良精神。该儿童剧将生动有趣的故事内容与丰富多变的肢体语言结合起来,表演者以文化传承者与艺术表演者的双重身份向幼儿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促使幼儿萌发爱国思想和文化自信。
(二)树德:儿童戏剧是养成道德行为的有效途径
儿童戏剧融入幼儿园德育课程是养成幼儿道德行为的有效途径。多萝西·海滋考认为戏剧的教学目标是为幼儿创设一个独立思考和分析生活经验的舞台,幼儿可以在其中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10]可以说儿童戏剧为幼儿的道德行为发展提供了一个缓冲平台,幼儿从中获得道德认知,再将道德认知转换为道德行为,以此完成道德发展的阶段性转向。由此幼儿既能在其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道德行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道德行为的试错成本,这就使得戏剧的教育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主要形式,幼儿通过观察他人,从而让自身的行为得到强化,班杜拉指的观察学习就是模仿学习。[11-12]处在学前阶段的幼儿,模仿是他们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13]因此,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教育者利用儿童戏剧构建道德场景,让他们通过观察戏剧中人物的言行举止,促使幼儿主动接收及践行戏剧中蕴含的社会规则。[14]此外,幼儿在面对戏剧中出现的冲突、矛盾、是非问题时,能够调动已有的经验处理当下所面临的问题,并将自身内化的价值观、德育知识通过行为和言语表达出来。例如,儿童戏剧《从前从前天很矮》运用富有童趣和哲理的手法向观众传达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富有生命活力的对白,让幼儿联系到生活实际,并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和对待大自然的态度,从而促使他们做出思维、态度、行为方面的反思与改变。儿童戏剧倾向于“行”,德育知识侧重于“知”,两者在相互结合时产生的互补性价值,不仅丰富了幼儿的认知结构,也加快了幼儿的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从而使幼儿的道德发展得到快速提升。
(三)育德:儿童戏剧是丰富道德情感的有效举措
儿童戏剧融入幼儿园德育课程是丰富幼儿道德情感的有效举措。道德情感作为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道德规范中既是一种具有导向性的情感,也是促进道德认知发展和形成道德判断的重要基础。[15]教育戏剧是指在教学过程或社会文化中运用戏剧方法与元素,让学习者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和目的,注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和体验性,而非注重表演结果。[16]教育戏剧作为一种戏剧教学法,先采用问题导向、提问策略、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等方式,推动师幼双方对戏剧情节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再由教师唤起幼儿的情绪感知;最后让幼儿主动感知剧中人物的情感变化,由此自发地产生情感体验。[17]教育戏剧通过让学习者参与德育活动,使其产生道德认知;再对学习者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力、道德行为进行培养;最后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18]
道德情感将移情、同理心作为具体内容,旨在培养学习者的移情能力和同理心,促使他们产生利他行为。在戏剧中,幼儿通过体验角色所处的环境及问题情境,从角色内心出发,不断增强其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并通过“教师介入”的引导方式,对剧中人物情感做延展性思考。[17]例如,儿童剧《巨人和春天》主要讲述了巨人在房门前救了一个叫春天的孩子。春天的到来让巨人感受到了幸福,于是巨人便想私自将春天留住,但巨人经过思考后,还是决定让春天回到人间,至此人间又充满了希望。该儿童剧富有哲理性,诠释了爱是分享的理念。该剧需要教师的引导与解读,教师应先让幼儿对剧中人物的道德情感有一定的认识;在幼儿理解人物情感的基础上再引导幼儿代入故事情境,帮助其理解巨人的所思所想,使幼儿发自内心地懂得分享的意义并理解爱的内涵,最后他们才能在生活中产生利他行为和同情观念。
三、实践路径
德育课程是学校将德育内容与学习经验传授给受教育者的一种组织形式,德育课程作为学校传播道德教育的系统性载体,是德育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中介,也是实现幼儿园德育目的的重要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道德经验,并促进幼儿塑造良好道德品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19]因此,儿童戏剧融入幼儿园德育课程是实现幼儿德育目标的重要依托。
(一)课前:解读戏剧脉络,初建幼儿道德认知
1.选择戏剧题材
儿童戏剧的题材种类丰富多样,包括历史剧、现代剧、神话剧、童话剧、民间故事剧、科普剧。理解戏剧是进行戏剧表演的前提条件。教师在选择戏剧题材时,应注重联系幼儿实际生活,选择富有童趣且符合幼儿道德认知发展水平的戏剧题材。教师在戏剧题材的选择上应注意“低龄化”与“低智化”的区别,在内容上应注意选择道德观念正确、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丰满的戏剧。当儿童戏剧能够有效地吸引幼儿注意力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时,儿童戏剧的教育功能才能有效发挥,也能促进幼儿的道德品质培育。
2.解构故事情节
教师应结合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戏剧中的故事情节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教授给幼儿,与幼儿共同探讨戏剧中的角色特点,引导幼儿梳理故事的逻辑结构。教师可在该环节适当运用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故事情节中以问答的方式,对故事内容进行深层次解构,促进幼儿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并启发幼儿的道德认知。以儿童剧《艾特熊和赛娜鼠》为例,教师可根据故事情节进行提问。例如:“艾特熊遇到了被饿晕的赛娜鼠,如果你是艾特熊,你会怎么做?”“艾特熊为什么要救赛娜鼠?”“艾特熊生病时,赛娜鼠为什么要照顾艾特熊?”“他们为什么会成为好朋友?”教师通过简单的问答法,鼓励幼儿进行自主思考,以及引导幼儿领悟艾特熊与赛娜鼠具有的无私、勇敢、正义、善良等品质特征,以此帮助幼儿构建道德认知。
(二)课中:开展戏剧活动,观察幼儿道德行为
1.巧设故事留白,丰富故事情节内容
在课程中,教师可利用故事情节留白设置戏剧冲突。留白是在幼儿对故事情节的逻辑结构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教师对前部分故事情节详细解读,但对故事情节的后部分留存想象空间。当故事情节中的留白转移至戏剧教学中时,教师便可观测幼儿是否会根据大脑中已有的故事情节推测人物动作、是否会根据故事中的人物性格特征解决后续出现的问题、是否理解故事情节中所蕴含的道德知识。例如,在《艾特熊和赛娜鼠》中,艾特熊和赛娜鼠为了躲避猎人的追杀一起逃跑,但艾特熊认为熊和鼠是生活在不同地方的动物,熊是生活在地上的动物,鼠却是只能生存在地下的动物,因此,赛娜鼠不配和他一起逃亡。该戏剧揭露了社会上存在的阶层歧视,艾特熊受到负面观念的影响,产生了错误的价值观。该戏剧的主要冲突是艾特熊在面对内心道德与外在规则产生对立时,是应该坚持固有观念赶走赛娜鼠,还是遵从内心的善意接纳赛娜鼠。在该戏剧教学中,幼儿在教师的指引下学会明辨是非,发展批判性思维,从而使得幼儿的思维能力更加活跃。同时,该戏剧有利于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幼儿在面对社会偏见和人际交往时,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2.适当介入,助推故事情节发展
教师介入是为了让戏剧教学在课程中顺利进行,并能有效解决戏剧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当幼儿对故事情节产生理解偏差,导致戏剧教学难以进行的状况出现时,教师可扮演戏剧中的“权威角色”,带动幼儿入戏,帮助戏剧教学顺利进行,在戏剧故事回归正轨后,教师便及时退出戏剧情境。例如,《艾特熊和赛娜鼠》中的“艾特熊生病”情节,由于幼儿生活经验有限,他们不能运用正确的方式照顾生病的艾特熊,此时,教师可充当剧中的“医生”角色,照顾生病的艾特熊,以此引导幼儿模仿教师行为,进而帮助幼儿获得照顾生病的朋友这一道德行为。经过不断地模仿,幼儿在面对相似的场景时,便能调动已有的行为经验应对问题。
(三)课后:回顾戏剧情节,升华幼儿道德情感
1.师幼互动,促进幼儿道德情感完整化
在课程结束后,教师通过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的形式,引导幼儿回顾戏剧中的故事情节。这一阶段幼儿仍停留在戏剧情境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及时帮助幼儿将道德性情感进行延展。在《艾特熊和赛娜鼠》结尾,艾特熊认为不管是熊还是鼠,不管是生活在地上还是地下的生物,都平等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不应该被区别对待。教师借此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培养幼儿将戏剧中的道德情感转移至生活世界,让幼儿学会用正确的道德情感面对生活,帮助幼儿将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转化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2.师幼探讨,促进幼儿道德情感实践化
在课程结束后,教师除了运用师幼互动引导幼儿回顾戏剧中的故事情节、引导幼儿领悟其中的道德情感,还应对课程中的双方表现进行探讨。儿童剧《艾特熊和赛娜鼠》不仅表达了友情需要尊重与爱,而且也批判了社会歧视现象。教师与幼儿共同探讨艾特熊和赛娜鼠之间的友谊,引导幼儿联想实际生活,引发幼儿思考友谊之间的尊重、关爱、理解是否可迁移至其他关系。教师亦可抛出问题,让幼儿之间进行问题探讨,鼓励幼儿说出自己对其他人际关系的态度。若幼儿能在教师的指引下,表达出在亲情关系中也需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和互相关爱,这就说明幼儿的道德情感得到了发展。此外,教师应根据本次课程的实施效果,为后续课程积累更多教学经验,善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例如,本次课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理解尊重和爱存在于不同的关系,教师可在后续课程中对幼儿进行爱家乡、爱民族、爱祖国的情感教育,使得幼儿的道德情感进一步升华,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四、结语
综上,儿童戏剧具有丰富的德育价值。幼儿教师应积极将儿童戏剧融入德育课程中,在课前、课中、课后巧用儿童戏剧,提升德育课程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