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分析
2023-04-05赵德云定远县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处
赵德云 定远县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处
事业单位作为我国重要的基础职能部门,随着其不断地发展内部控制的价值也更加凸显。利用内部控制这一手段,不仅能对事业单位运行期间产生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规避,还能对事业单位的财务业务活动进行科学规范。在这种情况下,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对于促进内部工作的高效开展,加强事业单位社会效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第一,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效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单位资金流通的完整性与安全性,通过对资金的控制与监管,使得成本支出得到了缩减,从而能够达到服务效益最大化的最终目的。事业单位内部资源分配制度的不断优化、完善,能够极大程度上确保资源使用效益最大化,实现事业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有效协调,进一步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力度[1]。事业单位通过内部控制手段,能够加强资金收支体系的完善,有效规避风险,并对单位的日常开销与业务活动进行合理控制,从而有效降低了事业单位各环节的成本支出。第二,内部控制的强化能够很大程度提高事业单位财务规范化。通过内部控制手段,事业单位能够在预算的编制、执行环节进行有效的科学控制,加强绩效考核与评估,从而搭建出科学的、合理的绩效评价机制,能够很大程度上反映单位的预算实施效果,并为事业单位的后续预算编制提供有效参考。内部控制的全面强化,能够使事业单位在理念层面上优化单位内部组织架构,对岗位职责进一步细化,明确工作权责。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权责的明确能够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开展,从根源上减少违规现象的发生。第三,内部控制的加强,有利于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机制的完善。因为内部控制能够对事业单位各环节产生的信息数据进行全面收集,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更加真实、完整。在这种情况下,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透明度将更加明显,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比,还能结合各层面充分了解单位的真实财务状况。单位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内部控制的管理结构搭建有着正向的直接关系,优化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进而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高效性与合理性[2]。第四,有效降低了事业单位的运营成本。随着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不仅能够加快事业单位改革进度,还能实现单位资源的优化配置,打造出与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相适配的运行机制,从而有效降低事业单位运营成本。一方面,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与预算资金核算随着内部控制的加强,在内容和方法上也进行了规范,预算管理体系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将事业单位的经营情况与收支明细也囊括其中,从而加强了收支工作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另一方面,内部控制的落实能够加强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增加财务信息的科学性,从而对事业单位的运营成本、收支明细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准确呈现。在这种情况下,事业单位能够更加客观的、科学的评估单位内部财政资金使用情况,从而健全事业单位预算体系与核算体系,为部门制定预算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事业单位运营成本,对于资源的合理利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单位内部控制环境不够完善
因为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运营特殊性,使得许多事业单位领导层较为忽视内控环境的打造,更加关注如何提高社会公众服务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单位领导缺乏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使得事业单位其他员工不具备内部控制意识,进而导致对内部控制失去积极性。另外,因为部分事业单位缺乏对内部控制先进知识的宣讲与学习,使得许多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缺乏内部控制意识,为事业单位的内控工作造成了许多阻碍。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业务活动来说,内部控制是其规范化开展的先决条件,但是因为诸多因素影响,导致许多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导致内部控制落实力度较低。因为体系的缺失,进而导致事业单位的工作权责不明确、责任落实制度不完善,问题产生时不能进行及时反馈,解决问题也并不彻底[3]。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没有重视内部控制落实,进一步削弱了事业单位内控落实条件,无法确保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内部控制的落实与执行增添了许多不利影响。
(二)没有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机制
随着大数据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普及,事业单位面临的风险因素越发复杂、类型更加多样,风险的不确定性再次提高。内部控制的价值实现,就是能够对事业单位各活动开展期间遇到的风险进行有效处理,内部控制也是事业单位风险防控制度的主要基础。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许多事业单位没有具备充足的风险防控意识,风险防控管理重视程度不足,难以发挥风险防控的有效价值。另外,因为事业单位的职能核心为公共服务,却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事业单位的资金效益指标。因为缺乏风险评价制度,导致风险评估工作表面化、形式化现象严重,风险防控体系存在许多纰漏,对于风险的预警与评估缺乏有效性。在这种情况下风险评估也缺少实际的动态化思考,不能发挥风险评估的有效价值,事业单位难以正确的、及时的对业务财务活动中存在的隐藏风险进行辨别。
(三)单位内部信息沟通存在滞后性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的引进已然成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效率与质量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但是从实际情况来说,部分事业单位的内部信息化程度较低,信息传递存在较大的滞后性。因为事业单位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特殊性,内部信息与外部网络之间存在一定的阻碍,传统内部控制管理方式难以满足信息化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另外,在事业单位的财务共享信息层面上,也存在很大的信息整合难度,各部门信息独立性较大,不能满足内部控制的信息需求。
(四)缺少有效的评价监督机制
根据经验,能否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监督机制,对于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来说具有相当程度上的影响。但是依据我国目前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部分事业单位没有制定内部控制的评价监督机制,缺乏有效的评价监督与全过程管理,使得失误和漏洞频繁出现,使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受到了很多不利影响[4]。另外,虽然部分事业单位制定了相应的评价监督机制,但是在日常工作开展时却没有做到切实落实,仅仅停留在表面阶段。而且,部分事业单位的评价监督工作只关注常规性经济活动,对其他工作却没有做到有效落实,导致一部分工作人员视若无睹,对于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情况、制度实施情况以及财务信息披露情况都需要健全有效的评价监督机制来进行管理,如果事业单位缺少甚至没有制定相应的评价监督机制,那么就将导致内部控制工作只是偏向形式化,没有实际效益。
三、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
(一)应以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作为内部控制的实施基础
为了促进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全面性与科学性发展,就需要以事业单位实际情况为基础,实现与内控制度的充分融合。在内部控制工作中必须遵循“实事求是”原则,顺应国家政策要求,对解决方案进行进一步优化。与此同时,通过不断的制度实践与探索,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不足、总结经验,从而发现内控制度中存在的缺陷,针对性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实现内控制度的全方面优化,能够更全面的与单位各环节工作相接轨。相反,如果内控制度与时代相脱离,制度陈旧、传统,就会对事业单位的发展起到很不利影响。例如,部分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难以对资金流转情况进行全面把握,制度不合理性较大。因此,事业单位需要就原本的诸如收付实现制转变为权责发生制,从制度层面上规范财务活动。事业单位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明确内控制度的根本需求,使制度具有可行性,促进事业单位的全面发展。
(二)建立全面的风险评估体系
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工作以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为基础,实现对事业单位资金运转风险的全面识别。事业单位风险评估体系的搭建,需要从单位内部资金周转的各个环节出发,以预警为主、防控为核心,从根源上减少风险的存在。风险预警作为事业单位风险防控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对事业单位各项业务活动实现全过程检测,风险预警与事业单位经营运营的有机结合,能够加强风险预警的实时性与效率性,实现风险的集中统筹。事业单位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完善事业单位财务预警机制,对单位的资金流转与财务活动进行量化处置,在数据的直观呈现下深入风险成因,明确风险产生的区域与根源,并结合风险因素与单位实际情况针对性提出改进措施。一方面,需要结合资金的流转、使用情况,全方面落实事业单位发展战略要求;另一方面,事业单位也需要对自身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完善风险防控机制,促进事业单位的长期、健康发展。在风险评估体系建设过程中,事业单位需要针对内部各层级员工,实施分批次的培训学习活动,针对风险防控的内容提高相关人员的风险意识,帮助员工加强风险预警能力,确保内部控制能够在员工日常工作中得以体现。
(三)构建现代化体系,优化财会管理
事业单位需要通过现代化体系的搭建,促进财务管理质量的提高,并对财会管理实行全方面监管。第一,事业单位需要结合内部职能部门的实际需求,细化财务指标,以过去的预算编制情况为基础,从而实现对事业单位下一阶段的合理、科学测算,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有效规划。同时,事业单位也需要将预算编制做到进一步细化处理,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对应到与之相关的具体项目中,使预算资金得以节省[5]。另外,事业单位还需要加强对费用报销的管控,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减少铺张浪费的情况出现,对不合规定费用支出不予报销,并切实落实实报实销的要求。之后,事业单位应将费用报销的细则明确统一录入相关系统中,将费用报销的问题从根源解决,优化财会管理。事业单位还需要在人员层面上,建设资产审计小组,通过相关权责的划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构建财务分析平台,实现对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信息的全面整合,并制作出书面报告,对财会管理实现进一步优化,实现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常态化管理。同时,得益于信息技术发展,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也得到了一定程度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开展期间,必然会面临许多的信息数据,通过严格的权责划分,能够提高内控工作效率,并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四)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实施全面监督
部分事业单位在内部监督机制层面缺乏优化建设,监督工作开展往往是事后监督,对事前、事中阶段的控制力度较为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利用审计手段,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与发展需求,实现内部监督机制的全面建设与有效完善。事业单位审计部门在开展审计活动时,也需要通过其他制度的搭建进行规范,实现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各环节的全面渗透,确保工作人员能够在明确自身工作职责的前提下,落实监督机制要求。另外,随着内部监督机制的建设,审计部门工作人员也应具备一定的独立性,直接向事业单位的领导层负责,确保监督机制的全面落实渗透。在这种情况下,事业单位审计部门的内部监管工作开展期间,不仅需要审计部门自身进行负责,更需要事业单位的其他部门提供帮助,为内部控制监督工作的全面完善相配合,提高内部控制工作的安全性和效率。
(五)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在意识层面,事业单位需要就我国现行的政策与法律基础,作为培训学习的主要内容。部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执行力度不足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对内部控制工作形成正确认知。在这种情况下,事业单位就需要加强风险防控、会计核算、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培训宣传,积极组织人员加强学习,将内控责任意识根植到员工的思想层面,结合本单位情况,制定学习手册,使单位元能够树立明确的内控工作观念,增加内部控制执行力度。因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落实情况,与人才专业能力有着极为关键的影响[6]。在这种情况下,事业单位就需要重视人才培养,利用多种人才培养方式,加强内控人员的专业水平与职业素养,持续的、针对性的建立高素质、高水平人才队伍,实现内控工作质量的全面提高。事业单位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组织专题培训、座谈会、内控培训等活动,针对性提高事业单位内控人员的专业能力与水平。另外,事业单位还可以就法律层面对内控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学习,使内部控制人员能够在工作期间坚守法律底线,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能够严格落实相关法律制度要求。内控人员在正式上岗前必须参加相关培训,对岗位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后持证上岗,实施上岗考核制度。事业单位还需要对聘请制度进行优化,大力吸收新鲜血液,对事业单位原有的人员结构进行优化整改,确保单位内控队伍拥有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全方面加强内控制度的建设。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在性质上具有不盈利特征,且具备着一定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对于保障社会的有序运行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利用内部控制手段,加强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规范程度,对于加强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能力、减少事业单位运行成本有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