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深度学习”发生的数学教学策略
2023-04-05山东省日照市莒县第四实验小学鞠丰连
山东省日照市莒县第四实验小学 鞠丰连
深度学习是当下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种方向、一种取向。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基础上的心智活动”[1]。“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而言的,应当具有深度浸润性、深度认知性、深度整合性、深度应用性等特质。 实施“深度学习”是信息时代数学教学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学生学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诉求。深度学习要引导学生深度体验、深度思考、深度建构、深度创造。通过深度学习,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体现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一、深入浸润:促进学生的深度体验
深度学习首先要求学生要深度参与学习。 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浸润性”的情境,让情境具有濡染、启迪的功能。 浸润性的情境,能促进学生的深度感受、深度体验。深度感受、深度体验是一种较好的参与学习状态,是一种卷入式的学习状态。 深度感受、体验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深度感受、体验是深度参与的升华。
创设深度浸润性的情境,要求情境具有两个方面的特质:其一是情境蕴含着数学学科知识;其二是情境贴合学生的经验,能切入学生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情境具有一种召唤功能,能催生学生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在情境中,学生能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从而能积极主动地经历从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向数学世界的飞升。 比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这一部分内容时,特级教师华应龙创设了一个学生很熟悉、 很感兴趣的情境:出示了三个“滑滑梯”:其中第一个“滑滑梯”很平缓,第二个“滑滑梯”有一定的坡度,第三个“滑滑梯”很陡峭。 这样的一个情境,由于具有“玩”的因素,很快地吸引了学生的目光。 华老师借助于这个情境慢慢启发学生:你喜欢玩哪一个“滑滑梯”?为什么?在选择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第二个“滑滑梯”,因为第一个“滑滑梯”比较平缓,玩起来没有刺激性;第三个“滑滑梯”太陡,玩起来比较危险,没有安全感。 由此,自然生成的一个问题就是:“滑滑梯”的陡峭程度与什么因素有关?“滑滑梯”的角度在多少度到多少度的区间内比较合适? 如此,从情境自然过渡到数学,既能让学生感受、体验到“角的度量”这一部分内容的相关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 又能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发学生的深度探究。
接着,华老师引导学生比较“角的大小”,逐步引导学生建立“度量单位”,建构“量角器”的雏形。在情境之中,学生的数学思考更全面、更深刻。 情境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思考、探究的内在需求。 如此,学生逐步从认知的“浅水区”过渡到认知的“深水区”,形成多层面、多视角的思考、探究,数学学习走向深度、走向深刻。
二、深入加工:促进学生的深度建构
引导学生的深度学习,深度感受、体验是前提条件,深度加工才是中心环节。 深度学习不仅仅关注数学学科知识,更关注数学学科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等。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拓展、延伸学生的数学学习时空,让学生对相关的数学学习素材、资源去芜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的深度加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度建构、深度创造。
为了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深度加工,教师可以设计研发“变式性练习”,通过“变式”,让学生洞察数学学科知识的本质、关联。 在变式之中,学生会展开积极的“比较”,比较“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从而能舍弃数学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提炼出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2]。 比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时,很多教师先呈现一个现成的“长方体”,引导学生观察。 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仅仅诉诸于学生的“眼睛”。 单一性的认知方式,不能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感受、体验。为了深化学生的认知,笔者引导学生动手“做正方形”,在“做”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度加工”,从而自主发现、建构“长方体的特征”。首先,笔者引导学生做一个“一般性的长方体”,让学生应用结构性的素材——“小棒”,引导学生拼搭。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建构“特殊的长方体的特征”,还能将这两类长方体进行比较;最后,引导学生加工正方体,并让学生将“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的特征” 进行比较。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能理解、掌握“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在学生深度加工长方体的过程中, 笔者不仅仅让学生操作,更引导学生记录。 通过操作、记录,让学生的手脑协同活动,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深度加工,学生不仅仅认识了长方体的“外貌”,更知晓了长方体内在性的“性格”。
深度加工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在上述“长方体的认识”教学中,学生借助于具身性的操作,认识了长方体的本质特征。借助于“特殊长方体”和“一般性长方体”的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了长方体的不同的“变式”,进而认识、把握了一般长方体和特殊长方体之间的关系。 操作材料、操作情境的有序“变异”,促进了学生对学习对象的深度理解、深度建构。
三、深度整合:促进学生的深度关联
引导学生的深度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对相关数学学科知识达成一种理解的深度、广度,更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 学科知识关联主要有三方面:其一是数学学科内部的学科知识关联;其二是学科之间的知识关联;其三是数学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经验生活的关联。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以“问题解决”作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知识整合、跨界的知识整合。通过深度整合,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深度关联。
数学学科内部的诸多知识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作为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深度整合相关的数学知识,促成学生对相关联的数学知识进行深度整合。 同时,作为自然科学的皇后,其与相关学科如科学学科等的关联是十分紧密的,与学生的经验、生活也存在“剪不断”的关联。从某种意义上说, 生活就是学生数学学科知识生成的源头活水。比如教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一部分内容,笔者引导学生复习“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并让学生进行相关的计算,对相关计算错误进行纠错。 在此基础上,呈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算法。在这个过程中,有学生由于对复习的相关知识——“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产生了“表层认知”,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为“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有学生对复习的相关知识形成了一种深度性的、 本质性的认知,将“异分母分数”经由通分,转化为“同分母的分数”,进而根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算法,重点聚焦“通分法”。 引导学生比较看似形态不同但本质相同的“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通过比较,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从而建构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法的“上位概念”。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相关的学科知识关联起来,原来的碎片化、单子性的数学知识得到有效的整合。
对相关的数学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数学学科知识结构。 对于学生来说,数学知识结构能有效地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而学生的认知结构能有效地助推学生内化新知。 当学生遇到新知时,会积极主动地调用自身已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进行同化,或者让自身的认知结构顺应新知。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一个生成的、发展的、动态的结构。 通过深度整合,学生能认识到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整体,进而能形成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思维等能够从点状走向线状、网状、块状,学生的思维、认知的断点、裂隙都能得到有效的弥合、连接。
四、深度实践:促进学生的深度应用
深度学习不仅要引导学生深度认知,更要引导学生深度实践。深度实践,要引导学生积极地迁移,引导学生深度应用。 如果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学的数学知识不能有效地应用,那么,该学习一定不是深度学习。 深度迁移,不仅仅是指知识的迁移,更是指数学思想、方法等的迁移,指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迁移,等等。
所谓的“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3]。 在引导学生深度迁移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应用“正向迁移”,消除“负向迁移”。借助于“正向迁移”,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能产生一种碰撞、交融,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能不断地得到丰富、扩展。 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深度实践中,促进学生对相关的数学知识的有效应用。 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学生自我认知结构的重构、重组。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联想、类比、推理。如“量与计量”是小学数学学科“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组成内容,是仅次于“数的认识”的一个板块。教学中,教师可以重点引导学生将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学到的相关经验、方法和思想迁移应用到“角的度量”“认识米”“时分秒”“千克和吨”等的学习上来。 在这样的一些“量与计量”等的相关内容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单位量”的表象,引导学生将相关的“单位量”串接,从而构建相关的测量工具雏形。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于“单位量”去进行积极主动的测量,从而认识到所谓的“测量”就是“测被测量对象中包含多少个测量单位”。 有了这样的一些认识,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时就能积极主动地应用相关的知识、 思想方法等,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究。 深度迁移,有助于活化相关的数学知识,活化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等。
深度实践既是对相关知识的巩固、应用,也是对相关知识的建构、创造。 深度实践是将相关数学知识外显化、操作化、应用化的过程。 深度迁移、深度实践、深度应用,能有效地积累学生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能促进学生对相关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 在引导学生深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自主创造,促进学生的深度感悟。
深度学习是一种追求深度意义、 深度价值的学习,是一种发展学生的高阶认知、高阶思维、关键能力、必备品格的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体悟到数学学科知识的本质、意义和价值,甚至可以体会数学知识承载的情感。深度学习要激发学生的深度想象力、 激发学生的原创力等,从而培育学生敏锐的感受力、体验力,让学生在数学学科学习中确立自己的认知意义和价值系统,从而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促进学生对人的生命意义的建构。 这是一种更为深层次、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更为长远的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