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受文化色彩 领悟遗产真谛
——以《身边的文化遗产》一课为例

2023-04-05佳木斯市第二十中学王雨清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赫哲族文化遗产作业

佳木斯市第二十中学 王雨清

《身边的文化遗产》选自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 对本单元起着总结与升华的作用。作为古代的经典名篇,本单元课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对学生进行感情、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材料。

新课标明确提炼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核心素养目标,而且把“文化自信”放在第一位,进一步强调以文化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课程功能。 所以以“文化自信”为重点,本节课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文化自信:认识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意义,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培养学生文化自信;2.语言运用:通过搜集身边的文化遗产活动,学会筛选主要信息,自主完成资料卡并撰写申请报告;3.思维发展:在完成资料卡和申请报告过程中,自主梳理调研所获得的信息,条理清晰地完成任务,并思考可以作为申遗成功的候选遗产的原因;4.审美能力:在调研文化遗产项目的过程中,以及小组同学的展示中,感受文化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中国是文明古国, 蕴藏着人类共同拥有的文化遗产,但现如今很多学生对于文化遗产的了解都停留在浅显的层面。 长期以来综合性学习迫于考试压力已流于形式,所以在本课综合性学习教学中,我创设了问题情境——文化之旅,课堂共设置了“了解文化遗产”“寻找文化遗产”“申请文化遗产”“传承文化遗产”四个环节。紧扣“身边”二字,聚焦典型遗产,明确寻找任务,走进真实情境,开启了一场探究与实践紧密融合,寻找与传承兼收并蓄,遗产和自信巧妙渗透的说走就走的旅行。

在这节课中我改变了从前“教室即课堂”的教学模式,力求实现综合实践课“实践化”,将学生“兵分六路”,分别完成自己小组所承担的任务。 黄玉峰老师说过,课堂教学的成功,必须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熟悉所教文本;二是找到破译文本的突破口。 我将“寻”和“申”作为本课突破口,通过“两寻”“四申”落实重点任务,让学生兴致盎然地寻,有理有据地申。 我以问题领起课堂教学,分别指向小组汇报、“为什么要申请这项文化遗产”、“你要支持哪一样文化遗产? ”让全班学生参与这场申遗之旅。

在第二环节“寻找文化遗产”环节中,我利用周末时间带领学生通过实地调研、采访相关专家和身边亲友、网上搜集资料等多种学习方式,找到已有的家乡文化遗产“赫哲族鱼皮制作工艺”和“赫哲族萨满舞蹈”。“赫哲族鱼皮制作工艺”小组在赫哲族人民的家乡实地考察之后,录制了一段小视频,向同学们介绍了鱼皮制作工艺,还带回了小组成员亲自做的一幅鱼皮画,让没有到过赫哲族人,家乡的同学亲眼看到、触摸到了鱼皮;“赫哲族萨满舞蹈”小组的学生在调研时,有幸和当地居民学习到了简单的舞蹈动作,在课上给同学们进行了展示,通过他们的舞姿其他学生立刻发现这些都是捕鱼的动作, 通过自主讨论,得出——赫哲族是以捕鱼为生的少数民族。通过感受赫哲族文化遗产的魅力和申遗成功给赫哲族人民带来的好处和变化,学生明白了申遗的原因和意义,从而自然引出下一环节——“寻找有价值的备选文化遗产并申请”。

接着在第三环节“申请文化遗产”当中,学生自主推选出四项“申遗”候选项目,分别是:三江口的传说、东北方言、知青文化广场、小鸡炖榛蘑。“三江口的传说”小组在课堂上讲述了一段古老的传说故事,神话传说往往带有价值观的传递,是文化积淀到极致的结晶,传说往往寄托着远古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第三小组同学凭借古老神秘的故事、对以和为贵的渴望,受到同学们的一致好评,让我们都熟悉的家乡染上了神秘浪漫的色彩。“东北方言”小组汇报展示过程处处充满思辨,闪现智慧的光芒:“东北方言很老土,没有北京话高级”,面对同学质疑,第四小组同学把东北方言和其他方言进行比较,并拿出冬奥会中东北方言的流行和在异国他乡那份情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在思辨中明确东北方言表达上的独特魅力。“知青文化广场”小组,利用2 分钟的VCR 带领全班同学了解了上世纪50 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往事,让大家重温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知青文化广场作为佳木斯市的地标建筑早已成为佳木斯人的骄傲,第五小组深情地向同学诉说自己的想法,让全班同学陷入了深思。“小鸡炖榛蘑”小组端来了一道真正的菜品,让班级同学品尝,从这道菜的食材和工序两方面说明了他们小组想要申请文化遗产的原因,将课堂氛围推向了高潮。 四个小组竞争激烈,每个小组都拿出杀手锏,使出浑身解数来争取观众的投票。

六个小组的展示异彩纷呈,准备过程和展示环节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还提高了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等品质,更唤醒学生对文化所包含的语言文字、民俗历史、山川地理、音乐舞美等方面的渴望与热爱,在审美鉴赏过程中提高了个性创造力。 学生还拓宽了自己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整合地理(知青广场、三江口等)、历史(赫哲族的历史文化、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生物学(鸡肉蘑菇的选择)知识,对文化遗产进行寻找和总结,融合多个学科知识,用舞蹈、音乐,化身导游、厨师等方式进行汇报展示。

在四组学生对四项文化遗产候选项目展示完毕后,教师需要对四项文化遗产进行评价和选择,在这里我没有选择传统的等级性评价,因为学生在调研和准备过程中都付出了努力,应该被鼓励。 所以在总结中我选择了别样的做法——分类,将四组待申请文化遗产分出“最亲切”“最美丽”“最鲜美”“最期待”申遗项目,评选的过程中既让每个小组都收获了实践后的快乐, 也鼓励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

在第四环节“传承文化遗产”中,学生各抒己见,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收获,真真切切感受到祖国的文化遗产带给国人的文化自信,并且发自肺腑地想要传承我们的优秀文化,这令我非常欣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语文课堂承担着立德树人的责任,多年之后,学生已长大成人,可能已经忘记曾经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很多知识,但若能在学生未来生活、为人处世中留下某些痕迹,那就是语文素养的体现,也是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的最终作用。

最后的环节是本节课的作业设计。作业是语文教学实践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具体教学效果有显著的影响,所以在作业设计时要做多方面考量。 尤其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教师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心设计作业,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节课的作业分为两部分。

课前筹备时,我鼓励学生以多种灵活形式来完成准备作业。 我们在课堂上看到,有的学生以小记者身份进行了采访,有的学生以小摄影家的身份进行取景拍摄,还有学生以小舞者身份呈现本组构想,另外还会有许多的伙伴们在幕后出谋划策,这样的作业形式使学生关注了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学习的能力。

设计课后的作业时, 我选择以手抄报的形式来呈现本节课的文化遗产项目。手抄报的作业是一个全神贯注、手脑并用的创造过程,能锻炼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也能锻炼学生绘画、版面设计的能力。但是部分学生没有任何绘画基础,在完成手抄报时会有难度。如果在课后作业中,我添加一项基础型作业(也是教材中的作业),即以“我与文化遗产”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谈谈你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思考,进行分层作业,也许会更好。

猜你喜欢

赫哲族文化遗产作业
传承赫哲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赫哲族滑爬犁的演化及在赏冰乐雪活动中的应用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黑龙江省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保护项目现状解读
作业
赫哲族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