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新鲜感” 促进儿童语言经验的自主积累
2023-04-05安徽省潜山市教师进修学校傅煦霖
安徽省潜山市教师进修学校 傅煦霖
安徽省潜山市黄铺中心小学 叶 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 ”[1]怎样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习得优质语言经验呢? 吴忠豪教授指出:“学习语言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文章里有积累价值的词句,培养学生主动积累有新鲜感词语的意识和习惯,将会终身受益。”[2]当下,小学生对语言经验的积累缺乏自主性,由此思考:教师应在教学中发掘文本中词语句段、语言形式、语境组构、语篇特色等方面语用经验价值的“新鲜感”,培养小学生主动积累有新鲜感的语言经验的意识和习惯,从而丰富、优化个体语言经验。
一、“新鲜感”之于语言学习的特质属性和意义
“新鲜”在《辞典》(修订版)中有三个义项:(1)鲜洁不陈腐。(2)新奇、罕见。(3)新颖、崭新。鉴于此,“新鲜感”在不同的语境里,可以理解为:鲜洁不陈腐的感觉;新奇、罕见的感觉;新颖、崭新的感觉。“新鲜感”既然是人们对事物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好奇、新颖的感觉,那么在学习领域中儿童所表现出的“新鲜感”,就是儿童的好奇心,对某个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高涨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儿童深度学习的良好内驱力。儿童对文本中某一个字词的使用、某一个句子的表述或某一个语段的构成等语言现象产生了新鲜感,这正是教师要呵护、珍视并紧紧扣住的教学生发点。
下面是笔者曾执教叶圣陶先生《爬山虎的脚》(四年级上册)课后反思片段:
初读课文后,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新鲜感受”。 其中一位女生说:“傅老师,我觉得爬山虎很神奇! ”神奇? 我怎么没感觉出来呢? 下课了,细读《爬山虎的脚》一文,真是满篇的“神奇”感受的新鲜词句啊!“嫩红”“嫩绿”“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叶子神奇;“反面”“枝状”“六七根细丝”“变成小圆片”——脚神奇;“巴住”“弯曲”“紧贴”“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蛟龙的爪”——爬墙过程神奇。 上第二节课时,我与学生一起用心读文,透过新鲜感的语言文字去感受爬山虎叶子、脚和爬墙的神奇。学生激情飞扬,有的用小手模拟爬山虎的“脚”在黑板上“紧贴”着交替地“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有的兴奋地大声朗读、背诵课文,充分吸取了文章的语言经验。
学生初读课文的“神奇”新鲜感受,源于叶圣陶先生对爬山虎细致观察和准确形象的语言表达而生发的直觉语感。 第一节课中,我对学生“神奇”新鲜感受的放弃感到惭愧:没有以儿童的视角去体会成年人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事物和语言现象, 对学习主体的感受和学习需要的轻视。我应该把学生对语言的新鲜感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生发点,顺势生成教学内容,并由此展开教学活动进程,将其巧妙地嫁接在课程教学内容视域之中,使得课堂教学动态地实现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相映成趣,浑然一体的和谐教学境界。
“新鲜感”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的“愤悱”之始!教师应敏锐地抓住此时学生语感的灵光之现,发挥主导作用,创设教学情境,引领他们畅游文本语言场景,领悟文本意境,让学生如睹形色、如闻声音、如知味滋,得以窥探和感悟文本的语用之妙,激发他们主动学习语言经验,积累语言材料。
二、“新鲜感”在教学活动中的谋动策略
对于小学生语言材料积累的“新鲜感”,教师须启发指导培育,需要发掘文本中语言运用经验的核心价值,并在教学情境创设、方式选择中启发、指导儿童学习,永葆儿童对文本范式语言经验积累的“新鲜感”,进一步培养儿童主动吸纳新鲜优质语言的兴趣和习惯,更好地发展儿童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从文本语料范式经验处积累
“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是指文章中比较特别的、有特色的、陌生的,包括特殊结构的词语、句子,如成语、特殊短语、修饰语句,等等。
如三年级上册第六课《秋天的雨》一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 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展现出一个丰收、美丽的秋天。第二自然段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 原文如下: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教学时,关注“五彩缤纷”这一有新鲜感的词语,先让学生联系文中描写颜色的词语来理解该词语的意思为“颜色繁多”。 接着教师追问:“五彩缤纷”还含有什么意思呢?教师播放秋天的美丽画面视频:金黄的银杏树叶随着微风缓缓飘落,阳光里火红的枫叶在枝头摇曳,丰收的田野和五颜六色的菊花……学生兴奋地观赏着, 哦,“五彩缤纷”不仅指颜色多,而且指色彩绚丽富于动态。文中的“频频点头”一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菊花在秋风中的婀娜姿态,显得生动活泼。学生带着喜悦之情朗读着,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秋天的美丽, 沉浸在这优美的语言中被感染熏陶。此段文中两个有特色的语言形式:“扇哪扇哪”“飘哇飘哇”,学生一边念一边做动作,读着读着,学生依照文本语形迁移拓展说出了“唱啊唱啊”“游哇游哇”“转哪转哪”“笑哇笑哇”等一系列语言经验顺应下的新词语。 学生借助新鲜感词语,在情境中体验并理解,在熟读中背诵吸纳。这样的教学使得学生积累了文本语言经验,提升了学生个体的语言品质。
(二)从文本语言形式范式经验处积累
如六年级上册《桥》,教师在完成初读课文后,问及学生对课文哪些地方有“新鲜感”。几位学生答曰:“文章句子短、自然段落还特别多! ”“文章共27 个自然段,就有18 个自然段都只有一句话,跟以前学过的文章很不一样。 好奇怪!”很显然,此时是陌生的“多用短句构段”的文本语言形式给了学生罕见、崭新的视觉冲击而生发了“新鲜感”。 当教师微笑着追问学生:这篇课文的语言形式为什么会这么的特别呢?学生皆摇头说:“不明白。”好,阅读期待起来了,积累文本范式语言经验生发了。接下去,教师顺势而为,开展了播放山洪爆发的影音视频营造情景,想象朗读理解短句子,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关注标点符号,读出环境危险紧张的氛围和感受老汉镇定果敢的品质……这些语言实践活动过后,教师别出心裁,将原文27 个自然段的《桥》合并成只有三个自然段的《桥》,出示在大屏幕上,请学生比较、辨析、讨论。学生初步体认到该文独特言语形式表达的特点——用短句构段渲染紧张气氛, 给读者以视觉冲击,凝练有力的短句表达使得小小说这一体裁的文本内容,在有限的时空里给读者以丰满的想象张力。这正是《桥》的语言形式的特色经验价值。 对于这一文本范式经验的体悟,将会给小学生阅读和尝试描写紧张环境,奠定了读写语用经验基础。
(三)从文本语境范式经验处积累
如二年级下册《青蛙卖泥塘》,文中写到青蛙四次“卖泥塘喽,卖泥塘”的吆喝声,可这四次吆喝声的提示语“青蛙站在牌子边大声吆喝” 的位置却不尽相同。 教学中,以“这是为什么呢? 是不是作者写错啦? ”这样的探究性发问来激发学生的“新鲜感”,诱导探究“同一内容的表达却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实现”以及“话语和提示语”的语用经验。趣味发问和句子出示后,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感情朗读、联系上下文语境加深理解语言经验积累实践活动,了解到青蛙四次吆喝时心境的不一样:第一次是因为青蛙急于卖掉池塘,所以吆喝时采用“话语+提示语(在后)”的表达形式;第二、三次分别是因为老牛和野鸭对池塘的建设条件不中意,青蛙显得信心不足,但是他还是想卖,所以用“提示语(在前)+话语”形式;第四次的语境比较丰满,因为很多动物都分别给出了不同的建设建议,青蛙把池塘建设得更加周全和美好,青蛙对卖出池塘信心十足,在吆喝后还介绍了功能齐全的池塘,所以选择“话语1+提示语(在中间)+话语2”的表达形式。
(四)从语篇范式经验处积累
“陌生化语言经验”于小学生的先有经验而言是陌生的,具有新奇性和独特性,具有极高的积累价值。体验并习得“陌生化语言经验”是培养小学生深层语感能力和丰富儿童语言经验积累的需要。“新鲜感”介于陌生感跟熟悉感之间,教师可以采取亮出“陌生感的语言现象”来引发他们的“新鲜感”的教法,以激发探究兴趣。
如五年级语文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文章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按照一般经验,文本应该详写圆明园毁灭的经过才是,可实际详略安排却“剑走偏锋”——详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略写文题指向的“圆明园的毁灭”[3]。这一欲抑先扬、打破详略常规的陌生化语言经验正是《圆明园的毁灭》的语篇范式经验。由于陌生化语言经验具有新奇性,所以能有效引起儿童探究积累的“新鲜感”,教学时,可采用链接学生先有语言经验,变序惯常的由阅读吸纳到迁移运用的读写方式, 以问题激发探“幽”(陌生化语篇经验)的“新鲜感”——师问:如果请你以“圆明园的毁灭”为题写文章,你准备重点写哪个方面的内容呢?学生依据先有经验,说:重点写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师:本文内容的详略安排果真是这样的吗? 请大家静下心去读课文……
从教师的角色定位看,“教师是引起、维持、促进学习者。 ”[4]统编小学教材所选的课文文质兼美,教师要潜心研读教材,在文本语句、语形、语境、语篇等语用经验特色处发掘语言范式经验,以文本范式语言经验魅力,引发学生主动积累,并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学习,永葆学生对文本语言材料积累的“新鲜感”,培养他们主动吸纳新鲜优质语言的兴趣和自主积累的习惯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