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生长课堂的四个“葫芦”特征
2023-04-05洪志明
文|洪志明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艺术讲究意象,教学也要重视意象。在带领学生阅读《我要的是葫芦》时,我们对生长课堂生发一种新的思考,于是,葫芦成了我们语文生长课堂的意象。
意象,寓“意”之“象”,我们把情感、目标、理念寄寓葫芦,结合种葫芦、育葫芦、挂葫芦、读葫芦等活动,从葫芦的自然生长、文化生长和创新生长中,感悟孩子的成长规律,变革课堂学教方式。
我们在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的同时,认识到这种变革不只有细节改良,更多的是结构改造。为此,我们用四句摘自“葫芦文化”的俗语来作归纳引领。
一、“依样画葫芦”:从模仿起步,强化学为中心
“依样画葫芦”的意思是照着葫芦的样子去画葫芦,比喻所有的学习都要从模仿起步。语文教学也不例外,不但要模仿得认真,而且要在模仿中求发展、求创新。
模仿,可分为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模仿、外部模仿和内部模仿等多种类型,是一种学习的必经之路。比如学习绘画或书法,临摹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儿童的动作、语言、技能以及行为习惯、品质等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从模仿起步。
人的模仿力和创造力有明显的个别差异。有的人擅长模仿,而创造力较差,有的人善于模仿,又富有创造力。但是,模仿力和创造力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常常是先模仿,然后再进行创造。科研工作者先通过观察模仿别人的实验,然后才提出独创性的实验设计。学习书法的人先临摹前人的字帖,随后才创作出具有个人独特风格的作品。在这个意义上,模仿也可说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
模仿不是抄袭。茅盾先生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而抄袭则走的是复制克隆“捷径”。结果更不相同。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依样画葫芦”,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能提供高质量的示范,如汉字书写、感情朗读、古诗文吟诵、学法指导、学习策略、习作例文等;二是有意识或随性模仿同学的做法,学习同伴的优势和特点;三是发现和模仿教材内容。“依样画葫芦”词眼在“画”,即学习实践,这对当下课堂改造的启发是:课堂要以“学”为中心。
二、“按下葫芦浮起瓢”:求开放交流,激发课堂活力
“按下葫芦浮起瓢”是一句民间俗语,意思是刚把水缸里漂着的葫芦按下去,瓢又浮起来了,比喻做事顾了这头就顾不了那头,用一句成语叫作“顾此失彼”;但也象征着此起彼伏,打破了平静,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从语文课堂教学的视角,这句俗语又是一个“好词”,我们追崇的课堂活力,不正需要这样的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吗?
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在知识的探索、学力的发挥上,在创造与发现欲上达到最佳状态,使课堂教学获取最佳效益。新型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针对教学过程中要处理的各种关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突出一个“活”字。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协动的多向活动过程。例如在一次作业中遇到一道难题,对于该题的答案,学生有着不同的看法,当时,学生争执得厉害,“我不同意”“我是这么想的”等等。此时教师不必介入,鼓励相互讨论让他们争一争,并适时分清阵营派各方代表发言,看哪一方的发言能取得大家的共识。在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在语文课堂上正需要这种百花齐放的争论。在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之后,课堂气氛无疑是热烈而活跃的。
同样一篇文章,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看法。每个人的受教育和知识文化程度不同,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人生价值取向不同,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不同等等,都会导致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大相径庭。
如何让课堂拥有“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氛围?首先看学习任务的挑战性,好的任务设计,才能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其次是组建好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内的活跃性,有时会远超越全班的活性;第三是课堂民主和课堂生态的重建,强调个体的表达和相互倾听,以及教师随机作出的点赞、补充、否定、质疑等,都体现为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的最佳状态。
三、“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促探究不断,形成深度学习
古时候,道家高士一般用葫芦作为盛放丹药的容器。比如,“八仙”之一铁拐李,就常背一个装有灵丹妙药的葫芦,周游四方,治病救人。后来一些医家看重葫芦之实用价值,用葫芦来保存药物。事实也证明,用葫芦装药比其他的容器,如铁盒、陶罐、木箱等更好,因其有很强的密封性能,潮气不易进入,容易保持药物的干燥。所以又有“药葫芦”之说。
因此,医家背着一个药葫芦,一般人也搞不清楚药葫芦里到底装的什么药,会产生极强的探究兴趣。这应该就是“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的由来。
读书贵有疑。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者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文本是作者与读者沟通的唯一桥梁,读者要真正做到正确解读,才能把握作者行文的情感与理念。要达到对文本进行深入而独到的解读,必然要直面文本,通过文字与作者进行真正的心灵层面的沟通与交流,真正做到走进作者的灵魂,与之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给我们的课堂的最大启发是“深度学习”,必须立足于以“问”释疑:1.有充分的时间批注阅读、质疑问难、思维导图、比较学习,成为常态手段;2.开展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运用STEAM 思维组织探究式、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学以致用;3.大单元学习,建构性学习,适当的学习难度。
四、“葫芦虽小藏天地”:能小中见大,善于网络赋能
“葫芦虽小藏天地”出自陆游的《刘道士赠小葫芦》:“葫芦虽小藏天地,伴我云云万里身。收起鬼神窥不见,用时能与物为春。”这诗句里有浓厚的“真实感”和“想象力”。
“语文天下事”,大到宇宙天体,小到鸟兽虫鱼,所以学语文的要诀之一,便是需要拓展融合。
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和真实兴趣、真实问题和真实情境、真实学习和真实探究,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其教育学意义主要表现在:1.线下线上结合,以线上教学促进课堂模式的改造,把技术赋能的工作做好;2.巩固整本书阅读等经验,把拓展学习做好;3.悬壶济世,从语文工具运用的习惯上抓人文精神的大世界,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