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体育有效教学设计探究
2023-04-04林济东
林济东
新时代教育提倡理解性学习,指出教学是一种具有精准意向和目的的行为,必须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目标,设计可落地的评价方案和课堂活动。其中评价是监测目标达成的关键途径,“没有评价的教学如同漫无目的的逛街”。在此理念下,研究推动“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建构显得尤为迫切。小学体育肩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体育素养的重要使命,在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占据重要教育地位,如何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成为所有教师亟待研讨的课题,为此,现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导向,探索适宜的教学设计路径,以期打造体育教育新样态,为深化小学体育改革提供些许参考。
1 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解读
1.1 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内涵要点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度推进,关于“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研究方兴未艾,诸多学者皆做出了许多关于这一教学理念的解读,汇总而言,教学评一致性即指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学评价这三种元素进行统筹规划,以逆向教学思维让课堂的教、学、评互为一体、交融促进,共同为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所服务。深度理解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内涵,需要把握三个核心要点:其一,目标是核心。目标是学生发展的最终指向,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导教、导学、导评”的关键作用,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支架和终点。其二,评价是关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知道其知识技能达到了什么水平,离预设学习目标还有多远,教师皆需要通过教学评价这一载体进行监测,根据目标设计多样性的评价任务,将之贯穿到课堂教与学的始终,使用各种方法来搜集学生是否达到目标的有效证据,从而了解学生学情,针对性调整教学走向,以此作为精准教学的依据。其三,活动是保障。教学活动保障着学习目标的落实,推进着教学评价的实施,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本是一个动态汲取知识、习得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需要以具体化、结构化的学习活动为载体,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内化相关知识技能,生成思维迁移,发展素养能力。
1.2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体育教学设计一般流程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体育教学设计流程主要依托逆向教学思维,将教学设计划分为三个板块,其一:确定预期目标。预期目标即指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学习目标,具体包括学生通过一节体育课应该了解哪些体育知识、习得哪类关键技能,需要在课堂上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做,按照发展学生体育素养的相关要求将内涵化的教学目标具象化,形成一个个可以落地的小指标,通过贴合实际的课程目标重构设计,引导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实现理解性学习、深度性掌握。同时,预设的这些细化目标也指引着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改善了传统教学“无目的漫步”的教学现状。其二:搜集评价证据。即把关于证明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评价任务进行前置设计,围绕细化的教学目标思考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搜集学生评价证据,这也是逆向教学思维以及达成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体现。通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评价任务搜集有效的评价证据,可以精准检测学生在每一个活动环节中的真实收获。其三:设计教学活动。这里的教学活动区别于传统以“活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是在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之后,依标依评再设计的结构化教学策略,其不可分割而为,而是始终在为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服务。同时,还要根据小学生对体育学习的个性化需求保证活动的多样性、趣味性,如此而为方可保障整个教学的有效性。总而言之,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体育教学设计流程便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据体育教学内容、教材要求以及学生学情需求,将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进行前置性设计,之后再依标依评思考教学活动的组织构建,始终做到对学习学习思想和行为的精准监测,审视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评一体化推进,协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2 教学评一致性引入小学体育课堂的重要意义
2.1 提高教学质量
好课的定义必定是“有意义、有理解、有开放性和创新性且学生能够达到学习目标的课堂。”纵观传统小学体育课堂,诸多教师皆存在“以知识点为导向”和“以活动为导向”的教学思想,即知识点教完了、活动结束了课堂教学也便完成了,学生的学习过程看似精彩纷呈、气氛浓郁,但是具体到真正内化了哪些体育知识技能则回答不出,这略微趋于表象化教学、气氛化教学。而教学评一致性理念视域下,学生是真正的课堂主体,课堂教学始终围绕学生学习目标的落地设计,并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最终目的。以学生为中心,先定標、再定评,最后依标依评设计相应教学活动,教师教的有序、学生学的有效,且通过评价做到对学生学情的精准掌控,利于教师及时发现教学问题并调整教学走向。如此而为,体育课不再是混乱的“散沙”,学生对于各种体育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课堂教学自然趋于高质量发展。
2.2 唤醒学习自觉
前文所言,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构建围绕学生主体展开,教学目标指向成学生最终学习结果。在这种模式下,小学体育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感受,为其带来更加积极良好的运动体验,教师需要革新传统教学思维、拓展多样教学路径,让课堂始终保持鲜活的刺激,学生亲自参与到各个教学活动当中,师生互动更为频繁、生生碰撞更为激情,体育教学迸发别样火花。而在这种教学氛围以及明确的目标导向下,学生亦能够清楚的知道自己该学些什么、做些什么,并且通过即时性评价,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运动知识短板、技能短板做到自我审视和判断,从而找准努力方向,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体育学习当中,这是打造体育高效课堂的有力举措。总之,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体育教学理念导向下,学生学习目标更清晰,主观能动性更充足,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其高度的学习自觉加快了体育素养发展目标的落地。
3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体育有效教学策略
3.1 预设学习目标,确定课堂走向
学习目标是打造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模式的基础前提,是教师后续一切教学活动的着力点。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必须先对教材大纲要求、实际教学内容以及学生体育素养发展需求进行深度研读和审视,从宏观内涵层面和微观具象层面两个角度对学生学习目标进行设置和规划,让目标逐渐深入、螺旋递进,切实发挥出应有的教与学导向作用。首先,从宏观内涵方面而言,体育新课程标准一直强调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而体育核心素养又包括体育品德、竞技品格、终身运动意识等多个抽象的概念标准,这些标准无法用具体的指标进行涵盖,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以此作为大面上的参考,并将之作为设置具体小目标的约束规则,避免教学目标设定偏航或者维度过于狭窄。其次,从微观具象层面而言,即指参照体育核心素养发展内涵和小学生的身心特征,把学生在体育课堂中需要了解哪些知识、习得哪些技能、做哪些事情等具体的罗列出来,让其成为指导课堂教学精准走向的标杆。例如,“耐久跑”是小学田径体育中的重要训练项目,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依据核心素养内涵和实际教学内容设定学习目标如下:其一、学生了解耐久跑的运动知识和相关技能,渗透体育文化教学;其二、学生了解并掌握耐久跑的相关技术,包括呼吸节奏的调整、体力的分配、途中跑步伐的频率等等。其三、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训练,彰显主体价值,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其四、以耐久跑相关游戏提高学生训练积极性,并且增强学生团队荣誉感,树立其健康竞技的精神,锤炼其顽强的意志。这四类学习目标设定遵循了由意到难、由理论到实践的原则,兼顾了对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以此为导向,教师教的清楚、学生学的明白,高效体育课堂自然生成。
3.2 搜集评价证据,监测目标落实
将评价证据的搜集进行教学前置并在实际教学中将之贯穿整个体育教学过程的始终,这是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既能够帮助教师在课堂中更为轻松的监测学生学情,了解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还能够根据评价数据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走向,围绕学生技能薄弱点实施针对性优化。学生评价证据的搜集一方面要依标而评,另一方面还要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以此充分发挥出评价的反馈、导学、监控、调整功能,打造更为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实现对教学目标的精准监测。具体而言:其一,通过提问互动搜集评价证据。比如,在教学完“耐久跑”理论知识技能后,教师及时与学生展开讨论互动,抛出预设问题考察学生理解程度,在问中学、学中教、教后问的良性循环中保证学生学习目标的落地。其二,通过各种表现性任务搜集评价证据。通过课中训练、小组合作、竞赛游戏等表现性学习活动,制定相应评价量表,评价量表涵盖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评价、参与态度的评价、情意表现与合作品格、体育精神的评价,教师要基于观察、测试以及定点追踪等方式,将评价量表填充完善,完成对学生诸类学习目标的监测。其三,通过多主体搜集评价证据。即将学生也纳入到评价主体当中,开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等评价活动,帮助教师从更深、更广的角度来搜集学生表现证据,更清楚的掌握学生学情。预设以上评价策略,并将之贯穿体育课堂教学始终,从多方面搜集学生评价证据,如此而为,可做到对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情况的精准监测,能够指引教学目标更为顺利有效的落地。
3.3 立足依标依评,精设教学活动
3.3.1 善铸感官情境,优化知识导入
小学体育教学涉及一些理论知识的教授,夯实学生的运动理论基础也是重要的教学目标板块,而小学生目前仍以感性思维发展为主,若是平铺直叙的对其展开理论知识教育,无疑会形成学生“左耳进、右耳出”的低效教学局面,不利学习目标的落实。因此,教师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思路,通过信息化教学来丰富体育知识呈现,通过颇具色彩的感官情境,激发学生认知兴趣,例如,执教田径跑步相关知识技能时,教师便可以提前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微视频,通过图文讲解、视图讲解让学生明白诸如步频、步幅、呼吸调整、途中跑技巧等相关知识,之后,教师再结合线下演示训练进一步深化学生理解,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3.2 重构合作体系,彰显主体价值
合作训练是小学体育教学中常用的训练模式,一方面可以促进生生互动交流,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训练积极性,对于学习目标的落实具有重要助推作用。但是,传统模式下,部分教师在分组方面缺乏科学性、合理性,这让合作训练实践效果并不能达到预期。基于此,教师需要重构合作训练体系,充分发挥出学生主体的学习活动价值,以翻转课堂的形式推动学习目标的更快落地。仍以“耐久跑”项目训练为例,首先,通过初测掌握学生实际运动水平,并将之隐性划分优、中、差三个层级。然后,秉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科学划分合作训练小组,让每个小组中的优等生作为“小教练”指导其他成员训练,带动全组进步。比如,通過小组集体跑的训练方式,“小教练”积极向同伴传授诸如怎样调整呼吸频率、怎样控制步幅、怎样分配体力等,并及时为同伴加油打气,促成整组训练目标的达成。通过对合作小组体系的合理微调,学生训练积极性更高,荣誉感更强,教师也拥有更多时间观察评价学生,课堂教学收获满满。
3.3.3 创新体育游戏,实现寓教于乐
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游戏对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所以教师需要将体育训练和竞技游戏相结合,创新活动方式,寓教于乐中激发学生潜力,助推目标落地。例如,“耐久跑”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可以锤炼学生意志,但其本身是一个较为枯燥乏味的运动过程,而教师通过创新体育游戏的方式能够极大程度弱化该项目训练的枯燥性,如“转圈跑淘汰赛”游戏,让所有所学在规划的跑圈中循环慢跑,跑完一圈可以获得一分,如果中途有学生坚持不住可以跑出圈外,直至剩下最后一人,根据学生实际得分来决出“王者”。想要不被提前淘汰,学生需要将习得的耐久跑技术技巧充分运用,这一过程也是深化学生理论知识理解与实践的过程,而且趣味性更浓,对于提高训练成果而言大有裨益。又如“团队接力赛”游戏,将学生划分各个比赛阵营,让学生为自己小队起个响亮的名字,制定鼓气口号,以游戏竞技的团队荣誉感驱动学生爆发潜力,在挥洒汗水的过程中体验运动的乐趣与激情,通过游戏对抗彰显体育魅力、弘扬体育精神,促进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总之,教师需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不断创新体育教学活动,为学生带来持续的感官刺激,打造体育教学新样态,助推学生体育素养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先进理念优化小学体育教学设计,于教于学而言皆有裨益,不仅能够提升体育教学有效性、精准性,还能够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趣味性,或将成为体育新课改的关键举措。教师需要明确“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内涵和一般流程,并立足体育核心素养要求以及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预设教学目标、丰富教学评价、精设教学活动,以此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第十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