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积极心理学融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2023-04-01龙喆

文教资料 2023年19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双减政策

龙喆

摘 要:“双减”政策的颁布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给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的积极体验与健全人格,强调营造积极的社会环境,将其融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顺应“双减”政策提出的育人目标与要求,并且也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新方向。

关键词:“双减”政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简称“双减”),“双减”政策的实施开启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时代。“双减”政策要求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也纷纷出台。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指出,要继续把“双减”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重中之重,特别强调要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要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培育学生积极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紧随“双减”政策实施后出台的心理健康教育政策也顺应“双减”政策提出的育人目标和要求,更加强调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个人品质,重视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双减”背景下,如何夯实和优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了基础教育的重大课题之一。[1]

积极心理学最早由塞利格曼和米哈里提出,是当今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认为心理学不应只关注消极的心理问题,也应该关注心理的积极取向。积极心理学强调要关注个体积极的情绪和主观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的社会环境,引导个体对过去、当下和未来都持有积极的体验,注重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让个体在更加健康、积极向上的环境中成长,使自身获得有意义的发展。[2]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不仅顺应了“双减”政策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目标和要求,也与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政策要求与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个人品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相契合。因此,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仅与当前基础教育的相关政策提出的理念和要求相呼应,并且也能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形成积极向上的个人品质。[3]鉴于此,本文将探讨在“双减”背景下积极心理学融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一、积极心理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一)顺应“双减”政策育人目标,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新方向

积极心理学研究侧重关注和挖掘人的积极品质,这与“双减”政策注重个体全面发展的目标相契合。“双减”政策要求教育工作者坚持以学生为本,回归教育初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为本,引导个体获得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形成积极向上的个人品质。“双减”政策提倡的育人目标和要求符合积极心理学倡导的价值取向,这说明积极心理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顺应“双减”政策的目标和要求的,不仅能够对“双减”政策的实施起到辅助性的作用,也能帮助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收获积极的体验。具体来说,可以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个人品质起到支持和指引,以及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将积极心理学融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顺应了“双减”政策下的新时期基础教育的育人目标和重点,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明确的方向,二者相辅

相成。

(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转变心育导向

将积极心理学理论融入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以新的视角充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建立更行之有效、符合“双减”政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优化和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内容。“双减”政策要求减轻中小学生的作业和校外培训的负担,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成长。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更应以学生成长中的积极体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等“发展导向”内容为主,而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比如克服心理障碍、缓解压力和焦虑等“问题导向”内容为主。[4]

积极心理学关注心理的积极取向,提倡在关注学生心理状态的同时,利用科学的手段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困难和压力,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可以说,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心理问题,也能够引导学生收获成长的愉悦体验,成为积极向上的人,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够优化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结构,以“发展导向”为主,“问题导向”为辅,二者齐头并进,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

(三)帮助健全心理健康评价体系

“双减”政策实施后,学校更重视学生全面、健康的身心发展,不再“唯分数论、唯排名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应该紧跟“双减”政策的目标步伐,健全心理健康评价体系。这要求心理健康工作者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构建和健全更完整的心理健康评价体系。[5]积极心理学以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为主要研究方向,能够更全面地对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进行评价,帮助建立一个符合“双减”育人目标和要求的,更成熟、科学和完善的心理健康评价体系,而不只局限于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测评。因此,积极心理学融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建立更完善的心理健康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二、“双减”政策下积极心理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双减”政策围绕学生综合素质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对作业设置、课后服务、课堂教学等教育教学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将积极心理学融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路径应该从如何让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形式等更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入手。为了顺应“双减”政策,积极心理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更重视帮助学生收获积极情绪和体验,塑造健康向上的教育環境,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基于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在“双减”政策下重构新的教育目标,优化课程内容和形式,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充分利用家校共育制度。因此,我们将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重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拓展与优化、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的营造,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共育,探讨“双减”背景下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一)重构目标:明确“双减”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在“双减”背景下,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就应该顺应“双减”政策的育人要求,重新构建和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双减”政策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要求下,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将积极心理学的积极、发展的取向深化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中,以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使其更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为方向。[6]重新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等于摒弃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仍要重视对心理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培养情绪调节能力,避免学生产生心理问题。[7]总而言之,在“双减”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为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环境,帮助学生获得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培养和提升学生自信、乐观、坚韧等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可以说,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对明确“双减”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向和内容、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和适应性具有重要作用。

(二)优化教育内容:顺应“双减”政策育人要求,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课堂教学和心理辅导为主,主要内容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双减”政策强调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教学,重视学生的健康成长,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后,教师应该更关注如何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设计增强学生积极主观体验的课程与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第一,基于“双减”政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应该考虑和尊重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需求,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的指导性,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8]积极心理学对个体积极的心理体验和积极的人格品质都十分重视,这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应以“积极”导向为主,帮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困难。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学段,有针对性地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框架。[9]例如,一个学期可以设置“积极体验、积极品质、积极成长”三个主题,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需求,不同的主题可以设置两到三个课时的课程内容,以此有根据地、循序渐进地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帮助学生积极成长。

第二,“双减”政策在提出要减轻学生的作业和校外培訓负担的同时,也要求适当提升学生的课后服务质量和时长,在课后服务中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将是一个创新性视角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10]心理教师可以在课后服务中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编排心理情景剧和专题讲座等心理健康活动。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情景剧都是能让学生拥有直观体验的感受性心理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以积极心理学为主题开展这些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绪和心理体验。心理教师也可以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切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相关感受性专题讲座,比如提升自我效能感、树立自信心、挖掘潜在才能和培养积极的人格品质等。

(三)环境育人: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教育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要关注如何营造积极的教育环境,使学生适应“双减”政策引起的课堂形式、课程设置和作业设置等的变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社会环境对人形成积极品质和促进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个体的体验、积极品质与社会环境是具有联系性的。“双减”政策出台后,学科的课堂设置、学生的作业设置、课后服务的时长和质量等都有所改变,学校倡导的育人理念也因此产生变化。“双减”政策引起的教育教学环境变化和积极心理学的观点都要求学校应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于如何为学生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环境,首先,学校应该将“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理念和目标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在学科教学中摒弃“唯分数论、唯排名论”的观念。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帮助师生和生生之间建立积极的互助关系,使其在互帮互助的环境中体验成长。积极的师生和生生互动关系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积极的体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教育环境总能在无形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产生影响,在“双减”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并落实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教育环境,让学生在积极的环境中保持积极体验,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

(四)凝聚力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强家校合作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亲子相处的时间变长,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变化有更快更精确的感知,更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学也强调积极的社会环境,比如家长和教师提供的支持在个体的成长和自我实现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双减”政策下,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共育制度也应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作用,[11]在家校共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首先,家长要明晰责任,意识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不是学校单方的责任,而是自己与学校共同承担责任。只有家校加强合作共育,家长和教师保持密切沟通,才会让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及时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发展问题,共同引导和帮助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其次,心理教师要帮助家长转变观

念。[12]大多数家长可能认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服务的,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心理教师要帮助家长意识到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内容就不只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更应该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积极品质的个体,让学生在成长中收获积极的体验,以此引起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最后,学校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以积极心理学为主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课程和交流会等,帮助家长理解积极心理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和理念,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与教师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之,将家校共育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能够更加有组织、有计划、有根据地开展。

三、结语

在“双减”背景下,将积极心理学融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迎接“双减”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蓬勃发展也有着推动作用。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应对“双减”政策带来的教育教学的变化,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积极品质、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的人。

参考文献:

[1] 韦志中,卫丽.“双减”政策下教育改革的逻辑、难点和策略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32):22-24.

[2] 周嵚,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129-132.

[3] 王高良.积极心理学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融合路径[J].天津教育,2023(14):4-6.

[4] 王蓉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3(1):43-44.

[5] 魏爱芳.构建心育体系 助力“双减”落地[J].好家长,2022(14):22-24.

[6] [12] 刘爱萍.“双减”背景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J].新课程研究,2023(4):104-106.

[7] 吴锡慧.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5(6):11.

[8] 余厚石,陈玉融,叶汶婷.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中小学个性化课程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22(8):90-93.

[9] 蒋馨茹.积极心理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22(25):28-30.

[10] 刘春玲.心理活动课在课后服务工作中的探究与实践[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12):22-25.

[11] 杜巧梅.“双减”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探究[J].教育探索,2023(5):90-93.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双减政策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