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时代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和实践路径

2023-04-01张琪

文教资料 2023年19期
关键词:家校协同育人

张琪

摘 要:教育领域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正在发生新的模式变革,其中家校社协同育人作为国家近些年重视的育人模式,也受到数字技术发展的影响。因此,本文分析了数字化时代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发现家校社协同育人基于数字化的相关资源和平台有利于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促进教育领域的变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制度层面和家校社主体层面的实施路径:制度层面上,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创设数字化育人平台和构建协同平台;主体层面上积极融通协同观念,完善主体间沟通机制和健全评价体系。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新时代的育人体系必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2023年初,为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相关内容,教育部等十三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事关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在当前的数字化时代,随着外部教育环境的变化,包括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教育领域正在经历直接且深刻的转变。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模式、新业态融入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促使教育领域发生模式变革、理念更新和体系重构。在此环境下,探索数字化时代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和实践路径尤为重要。

一、数字化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指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不同的主体为了实现育人目标而相互协作的过程,其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过程中,三个不同的主体相互补充、协作发展,共同推动目标的达成;同时三者也在协作中各自获得发展和进步,从而使共同的目标得以达成。在数字化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基于信息化的平台和相关资源,可以更好发挥三个主体的育人作用,促进协同育人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有利于育人的全过程和终身化

以往家校社协同教育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以德育为主的全面发展,之后随着教育形势的变化,逐渐演变成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这种目的具有一定的偏向性,也不符合我國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当前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是通过三大主体发挥各自的教育优势,相互补充,除了协助学生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之外,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从而达成立德树人的目标。育人主体利用数字资源进行教育的强弱程度,可能会直接影响育人效果。[1]例如,数字化时代可以通过网上浏览、线上参观等方式增加学生的不同体验,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协调,有利于育人效果的提升。

数字化时代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在横向上涵盖了以家庭、学校、社会和网络为主体的学生成长全过程,避免出现育人的盲区死角,更全面地保障了教育工作的全过程性[2];在纵向上强调打破各种教育体系之间的隔阂,确保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的有效沟通与有机衔接,实现教育的终身化。学生在数字化信息平台上通过慕课或微课可以接受终身教育,使数字技术和教育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二)有利于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

首先,家校社协同育人有利于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教育质量的高低,不只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情况有关,还涉及学生的心理、身体、情感发展和创造力等诸多方面,但而学校单一主体的“象牙塔”式育人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人的多方面发展也不应只靠学校教育一方面努力,而是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主体整合多方资源,即采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模式,在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还有利于建立起公平优质的教育体系。

其次,数字化时代的独特教育方式同样助推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数字化技术使得教学方式多样化,将教学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例如教材中二维码扫出的音频使教学内容“活”起来,其生动有趣的内容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同时,数字化教学还提高了课堂的活跃度。例如在思想政治的学习中,教师为学生播放 3D影片,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方面的快速发展,更易于理解相关知识和政策。

数字化时代下家校社协同的育人模式将协同的育人模式和数字化技术手段相结合,两者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促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逐步向“智慧育人”的方向改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为教育智能化的实现提供了可靠载体,实现了高效育人。同时,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创建在线学习社区可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合作,加强家校社三大主体之间的沟通联系,有助于及时发现教育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供相应支持。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利用数字工具对学生进行行为监测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从而助力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有利于发挥有效资源作用促进教育变革

数字信息技术超越时空、开放共享等特质能够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便捷的条件和良好的契机。将智能信息技术融入教育的全过程,有利于打造终身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教育体系,构建持续可学的终身教育模式和一个处处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同时,数字化时代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能够充分发挥数字信息资源和家校社多方主体的有效资源作用,促进教育方式的变革。例如,“双减”政策期望通过全面减轻学生和家庭的负担,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3],而数字化时代下的家校社三者可以充分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发挥各自独特的优势,从而增强三者之间的沟通合作,更好地促进教育变革。

二、数字化时代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

数字化时代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关键在于明确数字信息融入协同育人的全过程,同时家校社三方加强合作育人。然而当前一方面数字化时代下的相关信息技术并未真正融入协同育人中,另一方面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因各主体育人理念差异、角色关系模糊等问题而不能真正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这阻碍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利用数字化信息实施协同育人。

(一)制度层面的实施路径

1. 营造数字化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环境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创设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模式,构建全过程的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助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当前一方面家校社协同主体缺位,未形成良好的协同条件,另一方面数字信息难以真正被运用到协同育人中,这使得家校社无法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协同育人,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其主要外部原因是没有营造数字化时代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环境场域,因此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建立家校社主体间的沟通平台和机制。例如,学校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问题咨询、专题讲座、家访指导和混合式学习等家校互动,还可以整合利用相关社会资源进行“亲子活动”,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参观博物馆、共同读一本书,利用各方资源凝聚育人力量。社区可以专门推出阅读室、学习室、信息室等场所,供家长带领孩子在社区的学习场所进行阅读和网上学习,从而增进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之间的叠加联系。

2. 创设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数字化平台

加快数字建设的步伐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要在协同育人的目标下,以数字化基础设施为平台,打破传统的教育路径,充分利用网络空间和信息技术手段,以新的发展方式搭建新的教育发展空间;要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使用畅通的数字化渠道,凝聚教育合力,形成畅通有效的协同育人新平台。例如,社会和学校通过建立规范的数据中心,汇集育人过程中全方位全过程的及时有效信息,实现家校社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交互可用,真正为协同育人提供支撑。要建立基于学校的家校社资源共享与管理平台,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相关资源纳入平台,通过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除了利用数字信息搭建数据和资源共享平台,学生学习平台的搭建也必不可少。为学生提供有着丰富学习资源的新平台,可以使学生在家也能更有针对性地学习,从而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3. 构建家校社、数字信息协同育人的新机制

构建数字化时代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机制就是要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和信息平台多方的育人优势,使各方在补齐短板、相互补充的同时,协同培育人才。相对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更加系统化和体系化,应当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家庭教育具有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独特作用;社会教育具备丰富多元的资源,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起到育人的依托作用。同时,应将各种数字化工具和信息技术纳入协同教育的整个过程,以支持高质量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工作。在此基础上,应探索持续保障机制、反馈评价机制等协同机制,运用多重运作机制共同维护协同育人的有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家校社主体层面的实施路径

1. 融通家校社数字化协同育人观念

长期以来,家庭和学校的协作一直是传统育人模式的核心。因家长工作繁忙或者文化程度不高,家庭教育都是起辅助学校教育的作用,即使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相关意见颁布后,这种错误认知依然影响着协同育人的发展。除此之外,社会教育一直在家校社教育的“团体”之外,其育人效果有限,甚至难以真正融入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中。

在这样的困境下,首先需要家校社三方融通育人理念,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共同育人目标出发,凝聚三方共识。在此基础上明确家校社三方扮演的角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由学校承担主导责任,以系统和科学的方式育人,同时需要家长和社会主动参与教育过程,为教育过程提供有益补充,并在社会实践中增强教学效果。家校社三方需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及时转变思维,运用数字化思维开展协同育人。这一过程绝不是数字技术与育人的简单叠加,而是以微信公众号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与传统沟通方式互相配合,使家校社三者的育人联系更加密切。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学校相关教学信息,以帮助学生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相关政策和教学方案等有效信息,还可以通过软件平台或媒体工具,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日常表现和学习情况,引导家长主动关注育人过程,增强家校沟通的及时性和互动性。

理念是文化在行为实施中的诠释,利用育人文化的调和作用,建立协同育人的文化交流体系,促进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协同育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各自探索自身的文化独特性,以实现协同育人的平衡,做到严慈相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 在协同实践中完善沟通机制

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当前协同育人的沟通主要以学生学习和安全为主要内容。这种沟通内容具有功利性和突发性,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日常表现和思想、审美等多方面的发展。家校之间的沟通因在沟通机制上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定期性的特点,难以有足够精力进行即时且有效的互动交流。同时,社会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特殊节日,且重情轻知,缺乏足够有效的沟通途径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

因此,在协同实践中强化沟通机制更为重要。一方面,学校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沟通方式,注重平时与家长分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对于社会而言,社会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可以通过开放各个社区的线上服务平台,加强家校社沟通,还可以通过发布公众号文章等手段宣传并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吸引学生参加各类活动,吸引家长参与各种专业教育培训。[4]另一方面,搭建数字沟通平台,促进平台发力。数字信息融入家校社协同育人要在实践中落实。例如,适度利用网络媒体平台和相关资源,构建有利于家校社协作的育人平台,将学校、家庭和社会拥有的资源上传到育人平台,供各方共享使用,让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都被关注到。数字化的沟通平台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育人。

3. 在协同育人模式中健全反馈评价体系

要建立全过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除了融通协同育人观念和增強沟通,还需要健全反馈评价体系,对育人效果进行评判和衡量,确保及时改进不足之处。

首先,评价体系中要包含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突出思想品德方面的内容,加入对体育、劳育、美育等的评价,突破传统评价方式中注重智育和结果性评价的限制。同时,协同育人模式中的评价体系应重点关注学生的安全健康和育人质量,促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其次,选择适合协同育人的评价方式。反馈评价主要侧重于过程性和描述性评估,将结果性和数量化评估作为辅助手段。另外,构建的反馈评价体系应当具有科学性,且相关评价须客观、公正。例如,对家庭教育中学生日常表现的评价可以采取具体分析、及时反馈的方式进行;社会育人的评价结果可公开,鞭策社会在育人中发挥更显著的作用,并对影响学生成长的各种问题进行督促整改。[5]

三、结语

在数字化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除了需要主体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和协作外,还需要积极探索数字技术的应用,从而使学校、社会等各方丰富的资源得到真正有效的利用,探索完善协同育人的协调机制。只有完善了沟通协调机制,家校社之间的协同育人工作才会真正转向“提质”,助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江华,王静贤.乡村教师如何常态化按需应用数字资源:阻碍因素与对策探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6):77-86.

[2] 李海龙,李广海.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困境与实现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2(24):1-6.

[3] 邵晓枫,郑少飞.新形势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特点、价值与机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5):82-90.

[4] 李明蔚,王玲,吴林波,等.以信息化平台助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3(14):24-26.

[5] 刘正华.数字化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要义、要素与要径[J].新课程评论,2023(Z1):14-25.

猜你喜欢

家校协同育人
家校距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
协同进化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