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2023-04-01玉妮玉明隽

传承 2023年4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乡村振兴

玉妮 玉明隽

[摘 要]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城县寨隆镇大力发展桑蚕产业,获得了良好成效。文章分析该镇发展桑蚕产业采取的有效经验和面临的发展机遇,并针对其存在问题,提出在产业统筹规划方面,应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强化科技支撑、做好市场价格指导和管控;在产业融合方面,要坚持“党建+N”引领,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在打造农文旅品牌方面,可深度挖掘桑蚕文化内涵、将乡镇文旅项目规划融入当地文旅“大品牌”格局中,并通过“数字化”助力乡村文旅融合,从而促进农村特色产业持续发展,推动全面乡村振兴、村民共同富裕。

[关键词] 乡村特色产业;桑蚕产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柳城县寨隆镇

[基金项目] 国家文化艺术和旅游项目“乡村文化振兴战略背景下广西非遗手工艺传承发展路径研究”(19DY02)

[作者简介] 玉妮(1985— ),广西柳州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广西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文化产业研究部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文化产业、东南亚文化;玉明隽(1973— ),广西柳州人,广西柳城县寨隆镇中心小学教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中小学教育。

DOI:10.16743/j.cnki.cn45-1357/d.2023.04.01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1]这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的新部署,是党对乡村特色产业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成效的肯定,也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战略路径方面接续性的体现[2]。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意味着人民对乡村生产生活质量有着更高要求,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一方面能够为人们提供更丰富、更优质、更安全、更绿色的高质量农产品,给农民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加快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能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吸引有志于“三农”工作的优秀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为乡村振兴汇聚人才资源和人力资源,从而不断壮大农村实力、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推动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

一、广西柳城县寨隆镇桑蚕产业发展情况

中国桑蚕丝织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标识之一。2009年,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参见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https://www.ihchina.cn/sangcansi.html)。。2022年,我国生丝产量同比增长2.23%,绢丝产量同比增长17.74%[3],多年来一直居于世界前列,续写了“一带一路”新辉煌。过去,广西壮族自治区蚕茧产量长期未能进入全国前五名,自2006年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之后,我国西部蚕区蚕茧产量在全国的占比由2001年的35%增加到2020年的79%[4],广西蚕茧产量也由此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茧丝质量、经济效益和产业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截至2022年,广西蚕茧产量占全国总量的56.8%,连续17年保持全国第一;桑蚕丝产量全国占比33.7%,连续12年位居全国第一[5],创造了我国蚕业史上“世界桑蚕看中国,中国桑蚕看广西”的广西现象[4]。

广西柳州市柳城县在20世纪60年代就被列为“广西蚕业县”,如今被评为“广西桑蚕发展十佳基地县”。“十三五”期间,该县积极推广桑蚕种养新技术,先后实施了“国家‘东桑西移工程桑蚕基地建设”“桑蚕优质高效种养及深加工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广西桑蚕标准园建设”等项目,为农业和农民增收、县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寨隆镇位于柳城县西部,东临大埔镇,西接冲脉镇,南靠马山乡,北连古砦仫佬族乡;镇人民政府驻寨隆圩,下辖寨隆1个居民委员会和鸡楼、寨隆、更祥、下寨、下尧、独石6个村民委员会以及36个自然屯。该镇自然环境优美、民族风情浓郁,有壮族、土家族、仫佬族、苗族、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以壮族为主;交通便利,接通柳城县“三纵三横”外联路网,境内铁路有枝柳线跨境,设有寨隆火车站;公路有柳六公路穿过,设候车亭2个,全镇实现乡乡通四级(或三级)公路,行政村全部建设水泥(沥青)路,通屯道路全覆盖。

桑蚕产业是寨隆镇的传统产业和多年来的支柱产业之一。该镇素有柳城县“桑蚕之乡”的美誉,全镇人口主要从事农业和桑蚕产业,是“柳州市桑蚕生产十佳基地镇”。1964年,柳城县率先建立县蚕种站,地址就设在寨隆镇(寨隆蚕种站)。“十三五”末期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以后,作为柳城县“东桑西移”工程的重要部分,寨隆镇桑蚕产业又成为该地促进乡村振兴的主要产业力量。

近年来,寨隆镇加快推进新品种种养、新技术应用,蚕丝加工水平不断提升,蚕农养蚕收益显著提高,已初步形成产业化发展格局。寨隆镇政府宣委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镇桑园面积达1400公顷,从事养蚕人员8100余人,有小蚕共育户1家,小蚕共育率连续三年为99%左右。2020年至2022年,全镇每年发放蚕种保持在4万张以上,平均鲜茧产量为0.48万吨,平均鲜茧产值1.61亿元,人均养蚕年收入最高达到2万元数据来源:广西柳城县寨隆镇政府宣委。。3年来,虽然受到消费低迷等外部因素影响,但该镇的鲜茧产值和人均养蚕年收入仍然有小幅度提升,寨隆镇桑蚕产业在小幅度波动中仍保持基本稳定的发展态势。

二、广西柳城县寨隆镇发展桑蚕产业的主要措施和亮点

“十三五”期间,寨隆镇依托种桑养蚕等当地特色产业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村产业持续发展,“十四五”时期,该地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从振兴乡村特色产业入手,构建桑蚕产业发展新机制,探索新型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加强科技应用,延长产业链,促进全面乡村振兴,推動村民共同富裕。

(一)党建带动产业

进入“十四五”时期,寨隆镇坚持推进党组织建设、发展和培养党员,强化新堡垒、夯实新基础、增强新活力,以党建带动乡村振兴工作持续开展。

一方面,做好党组织建设,搭建平台,发挥村级党组织作用,扩展党群致富联合体,在“特色产业促脱贫,党旗引领奔小康”基础上持续推行“三培两带两服务”活动,即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服务农民生产经营、服务农民生活改善;以桑蚕、甘蔗、艾蒿等乡村特色产业为纽带,引导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中组建党小组,并健全完善党小组的各项规章制度,推动党小组深度参与农业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开拓了该镇党建引领促脱贫致富、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

另一方面,做好党员培养,推进党员发展工作。把思想品质较好、文化程度较高、发展潜力较大的致富带头人作为发展党员的重点对象进行培养;加强惠农政策、产业发展、实用技术、农村电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村党员致富能力,把有能力的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加大对党员带头致富的支持力度,确保每个有劳动能力的党员都有自己的致富项目。例如寨隆镇寨隆村龙大屯就是在党组织引领、党员努力下,率先建设了集种桑、养蚕、蚕茧加工为一体的桑蚕产业培育综合示范基地,带领乡村走小康道路。

(二)创新运营模式

围绕传统桑蚕产业,寨隆镇以党建为引领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由党支部牵头,统筹流转整合农民土地和村屯闲置资源,实行了“村委+合作社+农户+企业”的集体经济运营模式。依托“寨隆镇高科种养专业合作社”等桑蚕合作组织平台,采用了“统一供种、统一催青、统一供药、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小蚕价格、统一售后服务”的“六统一”服务模式,对分散经营的蚕农进行桑蚕种养集中规范管理,促进了该镇桑蚕产业的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在企业带头和基地引领的基础上,寨隆镇寨隆村成立的蚕业合作社年供应小蚕4800张,以赊销方式供应小蚕给蚕农,签订合同,统一收购蚕茧,并且租赁村委会的场地经营合作社。因为允许赊销蚕种,销路也有了保障,蚕农们种桑养蚕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村委会也因合作社获得了收益:寨隆镇寨隆村每年因出租场地给合作社,集体经济收入增收7万元,并以10%比例逐年递增数据来源:广西柳城县寨隆镇政府宣委。,达到共赢的局面。

(三)應用科技成果

近年来,寨隆镇大力引进和应用种养新技术突破养蚕技术难点。例如,寨隆镇寨隆村龙大屯建设的自动化养蚕基地占地1000平方米,总投资60万元,改善了饲养条件,确保了饲养成功率,使每张蚕实现增产15余公斤、增收600元以上数据来源:广西柳城县寨隆镇政府宣委。。

柳城县还通过“优桑、优茧、优丝”综合科技工程和“知识更新”工程,为村民提供专业化、标准化的生产技术服务,以“一批基地、一支队伍”标准,大力培养县、乡级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民技术辅导员,编织“县、乡、村”三级蚕业技术服务网络,拓宽技术推广覆盖面,形成“以科技促产业”格局。多年来,该县坚持开展种桑养蚕技术集中培训,组织科技特派员下村指导,为农民传授技术、分析蚕茧市场行情,并根据实际情况指导蚕农及时加强管理,为村民解决种养技术难题。

柳城县蚕业发展服务中心持续在柳城县寨隆、凤山、冲脉等桑蚕产业大镇派出多名县级科技特派员,以授课教学、现场指导等方式面向广大群众尤其是贫困人员培训系统、科学的养蚕技术。如今,在县级科技特派员及技术团队指导下,柳城县的寨隆、冲脉、六塘等乡镇陆续建立起小蚕共育基地,通过小蚕共育,解决了小蚕难养的问题,降低了蚕农的养殖风险,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养蚕能手,有力助推了柳城县的桑蚕产业发展。

三、广西柳城县寨隆镇桑蚕产业面临的机遇

桑蚕产业自古以来是我国一项重要产业,曾为中华民族发展、中国文化传承乃至对世界人类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数智创新、文旅融合、经济向好等各方面有利因素为寨隆镇桑蚕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赋予了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

(一)数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1]目前,全国各地都在进行种桑养蚕科技创新,除了在生物技术、材料技术等方面进行传统技术革新,还出现了智能化监测管理系统等信息技术的变革。例如2022年,广西移动河池分公司联合众志公司推出广西蚕桑大数据云平台——“智慧蚕房管家系统”,该平台通过“5G+数智化”技术,将养蚕技术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从源头助推现代蚕桑产业化发展。数字和智能化创新技术为传统产业提供了更多便利,与先进地区同步、及时引进高新技术、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科技数字化手段成为各地乡村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二)文旅融合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市场需求变化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必然要求。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培育田园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鼓励发展具备旅游功能的定制农业、会展农业、众筹农业、家庭农场、家庭牧场等新型农业业态,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美丽休闲乡村”[6]。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1]。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是当前产业融合的趋势之一,寨隆镇具有区位优势、生态环境资源优势、民族文化优势,在政策推动下,将桑蚕产业与文化旅游相结合,探索“文化+旅游+桑蚕业”的全新业态,将是一条前景广阔的新路径。

(三)经济向好

根据中投顾问产业投资大数据网统计数据,2022年寨隆镇的整体经济实力、经济发展质量、区域开发强度评分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柳州市均列第二梯队,在全国县城排名中均居于中等程度,尤其是区域开发强度指标得分超过了全国60.9%的乡镇,与凤山镇等周边乡镇经济发展相对平衡参见柳城县寨隆镇投资环境评估分析报告(http://d.ocn.com.cn/analyse/guangxi/zhailongzhen.shtml?share_token=09617372-a97b-4c65-a53e-7db1ed796ae9)。;而寨隆镇所在的柳州市和柳城县的经济发展综合评分和投资环境综合排名在广西均处于第一梯队参见柳城县投资环境评估分析报告(http://d.ocn.com.cn/analyse/guangxi/liuchengxian.shtml)。。寨隆镇依托柳州市和柳城县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在总体向好的经济环境下,仍有很大空间吸引外部投资。

四、寨隆镇发展桑蚕产业促进乡村振兴的对策和建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提出“立桑为业”为广西桑蚕业适应市场变化、多元发展提供了思路,寨隆镇发展桑蚕产业,不但要继续吸引资金,提升科技含量,坚持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道路,还要在一二三产业融合、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方面下功夫,将本地桑蚕产业从经济层面提高到文化层面,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从规划入手,统筹布局

如今全国桑蚕产业竞争激烈,要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不但要加大领导力度、宣传力度、基地建设力度,打牢基础,脚踏实地开展桑蚕生产工作,还要自上而下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写好剧本”,做好本地传统桑蚕茧丝绸产业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以创新思维弯道超车,避免同质化发展,引领当地桑蚕产业走向规模高效、生态多元、健康持续的发展之路,在“一带一路”建设和乡村振兴中再谱新篇。

1.突出产业发展重点。相比周边凤山等乡镇的蚕业现代化发展程度,寨隆镇从事桑蚕生产的家庭多为散户,各家各户零星种养,蚕农在家中简易蚕房里养蚕,饲养规模小而分散,自发组织生产的能力较低,产业规模化效应未得到最大限度体现,存在专業化、产业化水平低的问题。因此,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大财政扶持,开放吸引资金,坚持“因地制宜,相对集中,适度规模,重点发展”原则,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要求,建成规模大、质量优的桑蚕生产基地。完善“企业+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推行订单合同收购机制,采取“价高随行就市,价低保护收购”措施,使分散经营的蚕农有效组成经济互助共同体,推进产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推动桑蚕专业合作社的健康稳定发展。

2.强化科技支撑。当前寨隆镇还没有全面普及平台化、统一化、标准化管理手段,其集约化、规模化程度较弱。由于该镇蚕农年龄结构不平衡、老龄化严重,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综合能力欠缺,对于新技术上手慢、对新器具适应性差,导致新技术和新器具普及率低下,产业竞争力不强。针对这些问题,一是要争取自治区蚕业管理总站的支持,引进智能化设备和大数据云平台,在栽桑、管桑和养蚕新技术、蚕桑机械化、省力化实用技术方面进行示范和推广。二是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引进年轻化专业人才,按照本地蚕桑产业发展情况配齐蚕桑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提高行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三是制定全乡镇蚕桑生产技术培训计划,完善县乡蚕农科技服务体系,提高科技入户到位率,确保重点时段、重点环节、重点区域入户指导到位。四是做好自动化蚕房建设,提高饲养水平。

3.做好市场价格指导和质量管控。近年来,寨隆镇桑蚕种养受外部价格波动影响比较大,出现了种养过剩、劳民伤财的现象。加上当地经营许可制度不够健全,市场监管没有统一质量标准,产品质量不统一,离全面科学经营和高质量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对此,可以延长产业链,实现全方位综合开发:一是加大建设和引进蚕丝深加工和生产高端丝绸产品企业;二是改造升级原有缫丝企业,使其通过自我深加工能力来进行当地鲜茧价格调控;三是政府和合作社要全面掌控国内外茧丝市场行情,每年提出鲜茧指导价来指导种养规模,避免村民盲目种养;四是对标国际和全国标准,统一制定产品质量标准,严格进行质量管控。

(二)从富民入手,产业融合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一二三产业融合是现代桑蚕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寨隆镇的蚕丝业加工仍停留在缫丝卖丝这一初级阶段,甚至还在手工制作蚕丝被产品层面,未能有效引入机械化生产,在质量和效率上仍需提高。养蚕产生的桑枝和蚕沙等废料也未得到有效二次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而且该镇尚未抓住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契机来发展桑蚕旅游,仅仅停留在种桑养蚕浅加工的粗放阶段,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较低。因此,寨隆镇要坚持“党建+N”工作模式引领,立足传统桑蚕文化,加入创新创意,结合自然生态,形成本地优势特色。

1.次生品二次加工。除了多渠道解决丝绸深加工、开拓国内外市场问题,该镇还需立足当地自然生态,加强桑枝和蚕沙、蚕蛹等次生品的二次利用,例如桑枝可以用于培养食用菌,蚕沙能够堆沤有机肥、提取叶绿素,蚕蛹可以用于提取蛹油、做食品罐头等,既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又能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同时还可以增强农副产业和“绿水青山”生态竞争力。

2.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寨隆镇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方便、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民族风情浓厚,具有发展桑蚕旅游的得天独厚条件。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寨隆镇依托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可将桑树生态、桑基鱼塘、果桑采摘、蚕期饲养、桑蚕丝绸生产等元素融为一体,开发桑蚕文化的研学旅游项目,实现桑蚕文化与旅游业有机融合。由此,寨隆镇可抓住桑蚕养殖各环节的特点,开发桑蚕及茧丝绸旅游特色产品;并借助周边较成熟的乡镇旅游,例如古砦民俗风情村的民族文化旅游、洛崖知青城的红色文化旅游、凤山镇的古镇旅游、沙埔镇的红马山水上漂流项目等,大力宣传推广本镇文化旅游产品,不但能够为当地居民拓展各类桑蚕特色产品的销售渠道,还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三)从文旅入手,打响品牌

在新时代,农文旅融合发展逐渐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一种具有实践意义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能够将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进行有机结合、跨界创新,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形式、以文化为灵魂,推进农业结构转型、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技术链、人才链的融合,创造全新业态,带动农村高质量发展,进而达到互利共赢、共同富裕。

1.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我国桑蚕文化源远流长,留下了大量相关的传说故事和文献记录。广西自古以来种桑养蚕,文献记载中与桑蚕文化有关的诗作很多,例如南宋淳祐年间全州知县朱子恭诗作《全州即事》诗二首:“经行阡陌日迟迟,桑柘才方吐绿枝。只为峭寒交节晚,村家却是拂蚕时。”[7]这首诗反映了广西种桑养蚕的景象,说明广西种桑养蚕历史悠久,有着深厚文化底蕴。清代两位广西巡抚大力发展桑蚕业,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广西巡抚沈秉成“抚广西时,教民蚕桑”,并著有《蚕桑辑要》[7];光绪十五年(1889年),原任广西布政使的马丕瑶升任广西巡抚,亲写《劝民种桑歌》:“养蚕先养桑,无桑空自忙,山脚水旁,下湿平冈,城市村庄,近岸沿墙,凡有空地,植桑皆良。”“缫出一把丝,换得两月粮。”[7]他劝务蚕桑,设立蚕丝机房和收购茧丝的商行,并在各州县开办蚕业学校,普及植桑养蚕缫织之法[7],成为广西桑蚕史的靓丽一笔。

将自古流传的故事、美谈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充满特色的文化资产,进而有效凸显其包含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产业化保护的新形式、新方法[8]。广西地处“一带一路”节点,又处于桑蚕产业繁荣发展的关键时期,更应结合当地风土人情,给本地桑蚕产品赋予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以县为单位统筹规划布局,依托桑蚕产业园区和基地,有计划地在乡镇建立桑蚕文化馆、科普馆、体验馆等,在我国历史悠久的桑蚕文化基础上融入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讲述“广西桑蚕新故事”,通过文化宣传、研学旅游、国内外贸易,向全国和世界传播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

2.融入文旅“大品牌”格局。柳城县依照“一心两带三区”(“一心”为县城旅游集散中心,“两带”为融江山水文化风情旅游带、沙埔河漂流精品体育旅游带,“三区”为古砦民俗风情旅游区、凤山古镇度假旅游区、太平休闲自驾旅游区)文化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實施了以桑蚕文化为主题的“农业+文化旅游”举措,打造以山水观光、乡村休闲、养生度假为主的环都市山水田园度假区,至2021年已初见成效。该县率先在凤山镇形成“蚕—禅”文化旅游精品路线,逐步推出桑叶茶、桑葚酒、蚕丝被等桑蚕文化旅游产品,邻近的寨隆镇示范基地也相应开展了桑枝食用菌种植、桑园套种蔬菜、蚕沙无害化处理等综合利用项目。还根据桑叶“药食同源”的特性,结合本镇艾蒿种植基地,推出了各类桑枝艾叶大健康养生产品。

寨隆镇地处凤山镇和古砦乡之间,交通网络便利,生态环境优美,近年来通过开展“美丽寨隆·幸福乡村”建设,获自治区“生态乡镇”称号,其下辖的鸡楼村和独石村获“市级生态村”称号。寨隆镇应当积极融入柳城县全域旅游大格局中,将“生态宜居”理念贯穿全镇整体规划,依托本地自然环境和蚕桑产业基地等旅游资源,与周边乡镇联合打造蚕桑主题观光精品线路和体验项目;下一步再通过点线建设,将蚕桑文化、农耕文化与节庆活动、研学产品、民宿打造等相结合,设计开发桑蚕文创产品,发展桑旅融合产业;深度挖掘本镇特色,与周边乡镇形成差异化发展,逐步树立以桑蚕业为品牌的“寨隆形象”,以桑带旅、以旅促桑,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提升。

3.“数字化”助力乡村文旅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1],高度重视城乡协调发展以及科技赋能乡村高质量发展。当前,数字乡村建设已经在乡村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初步显现出强劲动能,寨隆镇应当在技术层面进行提高,加强智慧农业、农村电商、智慧党建、“互联网+政务服务”、农村普惠金融等的应用;引进和推广种桑养蚕智能化设备以及大数据管理云平台;还要抓住人们亲近自然、回归田园、返璞归真的“乡愁”心理,利用当前火热的“网红经济”和自媒体流量,结合本地产业特色和文旅资源,进行线上线下宣传推广,还可以依托VR技术、数字产业化等技术持续升级,打造现实和虚拟相结合的乡村文旅新场景,使科普直观化、路线个性化、导航数字化,从科技方面探索“互联网+文化旅游+桑蚕产业”的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人民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王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路径研究:以广西蒙山县农村综合性改革为例[J].传承,2023(1):111-118.

[3]钱有清,刘文全,柳恩见.数据报告:2022—2023年中国丝绸行业经济运行分析及展望[J/OL].丝绸:1-8[2023-06-2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3.1122.TS.20230620.0914.002.html.

[4]钟欣,王田.“东桑西移”的变与不变[N].农民日报,2022-06-17(8).

[5]谢洋.广西桑蚕丝产量连续12年位居全国第一[EB/OL].(2022-11-26)[2023-08-29].https://s.cyol.com/articles/2022-11/26/content_18Q5wOSY.html.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8-03-09)[2023-08-09].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8/content_5280575.htm.

[7]李树.传承远古农桑文明的古建筑叠彩山蠺神庙[N].桂林日报,2022-08-18(8).

[8]王文浩,侯旭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江苏徐州马庄香包为例[J].传承,2023(1):119-124.

[责任编辑:廖玉彦]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乡村振兴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共同富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