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新意涵探析

2023-04-01李霞

传承 2023年4期
关键词: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

[摘 要]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立足自身国情,特别是中国的社会制度、历史条件、传统文化等现实,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现代化发展路径,最终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路,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因此,基于发展视域下深刻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本真意蕴及文明超越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文章基于发展视角,运用比较研究方法,从发展模式、发展过程和发展前景三个维度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新”展开探究,全方位研析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贡献。中国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相结合,立足自身发展的实效,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场域,展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模式;中国式现代化以社会内驱动力为基础,突破了西方式现代化的发展逻辑,向后发国家展示了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径;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以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最终目标,既扩展了社会主义的高度和宽度,也彰显了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广阔发展空间,擘画了人类文明发展新图景。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文明新形态;创新与超越

[基金项目] 天津市委党校宣传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课题“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新意涵”(XTZX2206)

[作者简介] 李霞(1982— ),天津人,博士,中共天津市滨海新区委员会党校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发展中国家发展史。

DOI:10.16743/j.cnki.cn45-1357/d.2023.04.001

世界现代化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发展历程,直到现在,对于怎样才算是实现了现代化,仍然流派纷纭、莫衷一是,但有一点越来越清楚,现代化没有唯一的、标准化的模式,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原样照搬别国模式,都必须走出符合自身特点的现代化道路,才有希望获得成功[1]。中国的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的长镜头来看,中国发展是属于全人类进步的伟大事业”[2]。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立足自身国情,特别是中国的社会制度、历史条件、传统文化等现实,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进一步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3]所以深入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蕴,对进一步坚定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推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围绕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国内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三次主要浪潮。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学者们主要围绕“现代化是什么、应该如何实现现代化”等社会发展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这次讨论主要达成的共识就是“现代化”的核心内涵应为“工业化”,但如何实现工业化并没有形成定论[4]。改革开放后,随着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学术界以罗荣渠、钱乘旦、章开沅等为代表的学者,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为出发点,剖析相关现代化理论的来龙去脉,批判性总结其理论特性和缺陷,梳理已有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为中国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借鉴,此为第二次浪潮[5-7]。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目标,特别是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8],理论界迅速掀起关于中国现代化相关研究的第三次热潮。尽管学者们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迥异,但总体而言都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何以“新”、“新”何处、如何走好这一“新”路等重要问题。理论界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不仅事关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且对世界未来包括发展方式、解决极端贫困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且深远的影响[9-11]。但全面系统地从人类文明发展角度探究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且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并不算丰硕。因此,从发展视角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真意蕴及其文明超越性进行深入诠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基于此,文章将在发展视域下从发展模式、发展过程和发展前景三个维度就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新”展开研究,全方位探赜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贡献。

一、發展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场域,展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模式

中国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相结合,立足自身发展的实效,成功开创了人类现代化新路,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活力和生命力。

(一)在实践中创造性回答了“马克思之问”

几百年来,西方国家沿着西方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构建了以西方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而且在观念上建立了“现代化=西方化”的思维定式和话语霸权。对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影响,马克思曾进行了很多客观描述,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赞同落后的民族和国家想要继续存续就必须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道路是否可能呢?通过对马克思关于落后国家的一系列论述分析可以发现,马克思对此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认为在落后的国家“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12]。

历史和实践证明,马克思给出的理论可能性在中国变成了社会性现实。中国以马克思的社会“五大形态论”为理论支撑,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实践是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中国发展的特殊国情相结合,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深刻理解和生动诠释。作为曾经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后发国家,中国跨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呈现出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一种跨越。

(二)在实践中更好地解答了“列宁之问”

“列宁之问”由理论界对列宁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如何建设和发展”的系列问题提炼而来[13-14]。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需要满足两个主要条件:一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现代工业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二是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政治条件。但是列宁思路鲜明地从俄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比如在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验时,直接用算术公式将“社会主义”表述为:“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15]实践表明这种模式虽然在推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确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其弊端也是客观存在的。

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如何建设和发展,中国也进行了艰辛探索和尝试,最终还是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6]。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创造出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落后面貌。毫无疑问,关于“列宁之问”,中国共产党给出了更为明确的时代答案。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作了系统论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实践基础上对如何立足国情建设现代化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可以说,在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基于社会形态的跨越,成功开启非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发展之路。中国式现代化不只是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时间延伸和存在范围的时空拓展,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纵深推进。

二、发展过程:中国式现代化突破了西方式现代化的发展逻辑,展示了人类文明发展新路径

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先后出现了多条现代化道路,代表性道路之一就是西方式现代化道路。这种以外向扩张为主要驱动力的现代化道路,发端于英国,继而扩展到西欧和北美,然后流布于世界其他地区。与其不同,中国式现代化以社会内驱动力为基础,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吸收和利用世界的优秀文明成果来推动自身的现代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向世界展示了一个人口体量大、起步晚且底子薄的后发国家追赶现代化的现实路径,这是对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在发展逻辑上的突破。

(一)重新定义了现代化的性质和方向,为广大后发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范例指引

事实上,现代化是唯物史观视域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性生成阶段。西方现代化虽然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火车头”,但实际上也只是整个人类社会宏观发展视野中的一部分。围绕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西方现代化理论主要凭借其在世界历史的时空优势以资本单向度为主导进行全球性拓展,以西方政治经济制度的简单复制作为现代化的载体和模板,并将其视为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然之路。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该理论依据西方工业化的历程提出,一个国家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需要依次经过的6个阶段 即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准备阶段、自我持续增长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以此来取代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并建议后发国家在对外政策上以扩大自然資源出口,大规模举债等方式吸引外资。实践证明,这一理论虽然帮助了一些后发国家开辟了通往现代化之路,但也容易引发一些问题,比如对西方国家的经济依赖等。需要明确,西方式现代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服从资本逻辑的现代化,后发国家如果不克服西方式的资本逻辑,其现代化道路终归是西方式现代化的翻版。实际上,有一些后发国家在以西方式现代化为模板进行现代化建设时,在事实上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后果的承担者,即使能够在起飞阶段抓住发展机遇,也会因为在根本上受到结构性危机的约束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其现代化改革和尝试,非但未能如愿以偿,反而陷入发展困境。毫无疑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可以为它们走出迷茫、摆脱困境提供范例指引。

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中国坚持“两个结合”,以人民为主体,开拓创新,走好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以罕见的规模和速度实现了人民生活条件的根本性改变,给世界现代化展示了一个新的发展范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创,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偏颇观念,表明现代化并没有固定的发展模式,每个国家都应该根据自己国家的历史和现实,独立探索适合本国实际的现代化道路。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才获得的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这一宝贵经验为世界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建设提供了参考。

(二)丰富了现代化的推进方式,为后发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规范参考

西方式现代化与欧洲历史变革息息相关,因其关联了思想启蒙、科学技术发展、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往往被标榜成解放、进步和社会现代化的典范。在19世纪,西方的现代化将世界一分为二,一部分是少数先进富裕的特权国家,另一部分是多数被殖民剥削的落后贫困世界。即使在当今全球化时代,这种二分法依然使得科技和发展大部分成果被一小部分特定国家攫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无疑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规范。

第一,走群众路线。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就已深刻认识到,“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17]。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一切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核心指向,坚决走人民道路,让人民群众最大化地共享现代文明成果,“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18]!事实上,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后发国家想要实现现代化并非易事,政党必须扩大群众基础,不断强调组织使命,汇聚组织情感,凝聚组织力量,才能为本国的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第二,奉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原则。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发展道路。各国现代化都应在遵循普遍规律的同时,立足自身的历史传统和基本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符合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这是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前提。中国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反对不公平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始终坚定地同广大人民群众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2018年中国更是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但走对了、走通了,而且未来还会走得更稳、走得更好,因为这条新路既能实现自身发展又能够造福世界。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中国人民经历了千辛万苦开辟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赋予现代化以新的内涵、新的价值和新的规范,为那些在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后发国家树立了可供学习和借鉴的鲜活榜样。

三、发展前景:中国式现代化昭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擘画了人类文明发展新图景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19]。在实践中,中国追求现代化发展的复杂程度和难度在人类现代化史上并不多见,从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和历史启示,也就更容易超出一国之范围。因此,充分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性历史意义和价值意蕴,对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一)提升了人类文明坐标

中国式现代化解决了千百年来困扰中国人的绝对贫困问题,凸显了以全体人民幸福美好生活为追求的文明坐标。几千年来,摆脱贫困、过上小康生活,一直是中华儿女的强烈愿望。消除贫困、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脱贫工作不断取得令世界人民瞩目的成就。随着中国宣布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20],极大地加速了全球消贫减贫进程。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但按照规划在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本国的脱贫任务,而且提前十年完成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减贫目标,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饥饿问题,成功创造出人类减贫治理的“中国奇迹”。与此同时,中国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支持和帮助其他国家完成脱贫任务,帮助相关国家努力摆脱极端贫困和中度贫困[21]。未来,中国依然会积极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消除贫困而努力,为世界上其他国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提供助力,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

(二)改善了人类文明结构

西方式现代化具有单线性特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接续发展,可以称之为“串联式”发展过程,“资本主义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层局限性,不可能协调发展,物质领域的文明成就往往是以其他领域的文明丧失或沉沦为代价的”[22]。而中国的现代化是“并联式”过程,即上述“四化”叠加发展,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非线性逻辑,这既是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和时代条件的内在规定所致,又是吸取了西方式现代化的反面教训而作出的正确选择。中国式现代化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涵盖了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等内容,且“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短”。从本质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以推动“五个文明”全面提升为重要目标,以“五个文明”协調发展为总格局的全新文明结构。既体现着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又蕴含着基于新实践新探索而总结提炼出的整体协调、多元包容等新理念。

第一,物质文明是经济发展的现代化,指向的是人与物的关系。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有高度文明的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既重视物的现代化又强调人的现代化,追求在极大地增加现代社会的生产力总量基础上,实现全体中国人民共享物质成果的高质量发展。

第二,政治文明是有关政治制度及其运行体制的现代化,指向的是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就本质而言,中国的政治文明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三,精神文明意指思想文化的现代化,主要指向的是人与自我的关系。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内在地规定了其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中国的精神文明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对时代精神的弘扬,奉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爱国情怀、“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诚信准则、“求同存异”的包容精神等价值要求。

第四,社会文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它意指宏观的社会文明进步,涵盖了社会各领域,但是在狭义上,重点指向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高度注重社会和谐,认为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为实现人与人的平等自由、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等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第五,生态文明主要指向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在最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为顺应时代和实践需要而产生的新形态。当前,中国大力推进绿色发展,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目的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走的不是单向度文明而是整体性推进的多向度新路,为人类开拓出更优秀、更美好的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

(三)彰显了更高的人类文明担当境界

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就新在与既有文明形态的区别上”[2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跳出了“国强必霸”的传统发展模式窠臼,在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该怎么办”的时代课题时,深刻把握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走世界和平发展道路,彰显了以促进世界和平为己任的文明担当,丰富了人类文明内涵。在价值观念上,中国式现代化积极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将维护世界和平为始终秉持的理念与准则;在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摆脱了“文明优越论”和“文明冲突论”的观念干扰,自觉遵循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化,促进人类多元文明的共生共存。

从发展趋势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同向发力、同频共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中国的高质量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已经并将继续充分展现其以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为己任的文明担当,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

结语

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推进现代化发展之路上砥砺奋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推上了新的高度。通过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可以发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发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和历史渊源,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和超越性,是中国向度与世界向度相互交织的现代化新路,具有深刻的文明意涵。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扩展了社会主义的高度和宽度,也展现出了广阔发展空间。它向世界成功传递这样一种信念:社会主义走得通,人民力量靠得住,历史文化站得稳。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离不开人民大众的支持,更离不开对基本国情的充分考量和历史文化的有力支撑。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魅力,也是鼓舞人心的坚定信念。

[参考文献]

[1]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50.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13.

[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4.

[4]黎学军.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化问题的探讨及其启示[J].广东社会科学,2021(4):113-120.

[5]罗荣渠.“现代化”的历史定位与对现代世界发展的再认识[J].历史研究,1994(3):153-165.

[6]钱乘旦.欧洲国家形态的阶段性发展:从封建到现代[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36-44.

[7]章开沅.走自己的路——中国史学的前途:在暨南大学“星期一史学沙龙”的演讲[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01-107.

[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9]杨值珍.和平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9-18+176.

[10]邱海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及其重大意义[N].光明日报,2022-12-06(6).

[11]赵昌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人类文明的主要贡献[J].红旗文稿,2021(24):29-31.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8.

[13]任平,郭一丁.论新现代性的中国道路与中国逻辑:对五四运动以来百年历史的现代性审思[J].江苏社会科学,2019(2):1-12+257.

[14]鞠晓生,刘政灵.“列宁晚年之问”的发端、实质与中国实践[J].当代经济研究,2021(10):58-68.

[15]列宁.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20.

[1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1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95.

[18]习近平.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19.

[19]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EB/OL].(2023-03-15)[2023-06-21].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3/content_5748638.htm.

[2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R/OL].(2021-04-06)[2023-06-21].http://www.scio.gov.cn/zfbps/ndhf/2021n_2242/202207/t20220704_130673.html.

[21]WORLD BANK. Poverty and Shared Prosperity 2022: Correcting Courses[R].Washington DC: World Bank,2022:5.

[22]顏晓峰.创造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明新形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7):28-34.

[23]王玉堂.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世界意义: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J].传承,2022(4):9-17.

[责任编辑:廖洁玲]

猜你喜欢

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俄罗斯职业体育发展再思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简约化的发展道路
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几点思考
浅析民航飞行员发展道路及存在的问题
崇左市糖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对广西产业创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