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逻辑的三重维度及其相互关系

2023-04-01杨长福陈寒马小帅

重庆社会科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理论逻辑

杨长福 陈寒 马小帅

摘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努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理论结晶,内涵丰富,有着鲜明的理论特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有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理论逻辑上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原则、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两创”和实现“第二个结合”、加强国际传播与文明交流互鉴三重维度。三重维度之间既独立成为逻辑发展线索,又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和作用,使习近平文化思想得以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思想体系。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路径研究”(2022ZTYB24)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11-0015-01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3.011.002

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进程,在中国经历了从社会主义建设到改革开放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道路和制度上,都取得了全面胜利,在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的基础上带来了文化自信。理论、制度和道路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前提,文化自信则充分彰显了理论、制度和道路的自信。文化是精神,是国家软实力的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在文化上自信,表明它已经得到历史的证明和人民的认可,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的理论结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彰显。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更高的成就,以文化自信充分显现社会主义优势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得以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有其理论、历史和实践逻辑,其中,理论逻辑包含三重维度,学界对此已经展开了全面的研究,也有了比较丰硕的成果。本文立足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逻辑进行深入探究,通过对其三重维度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试图更加深入地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精髓,进而在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上给人以启迪和帮助。

一、学界研究进展

在习近平的相关思想和论述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学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相关文化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文化元素的探寻、对于文化相关思想继承性与超越性的梳理和对于文化相关思想实践指向的揭示。研究成果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基因来源为历史文化底蕴、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时期精神和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思想精华、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三个方面实现了对中华文化的继承与超越[2],并充分继承了毛泽东同志的文化观,实现了与其文化同根、理论同源和价值同向[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从兴邦逻辑、时代担当、精神主题、进取意志等多个方面昭示着鲜明的实践品格[4]。

“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之后,学界立即展开了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追溯、理论建构、实践指向及战略内涵等方面的研究。在文化发展脉络追溯中,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同革命时期党的文化思想一脉相承,实现了对四十余年来改革开放文化思想的创新发展,也是新时代文化思想的凝练升华[5]。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中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6]。在理论建构与特征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新时代的理论指向[7],独创性地构建了文化使命论、文化主体论、文化自信论和文化创新论[8],是具有宽广视域、独创性贡献和体系化、学理化特征的理论体系[9]。习近平文化思想突出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与价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与方法以及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10],具有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文化主体性与文化多样性、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民族立场与国际视野有机统一的鲜明特征[11],蕴含着“体”与“用”“古”与“今”“本”与“新”“根”与“魂”“党”与“群”“时”与“势”交参互涵与联结统一的辩证逻辑[12]。在实践指向上,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以服务人民群众作为文化思想的发展理念、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华现代文明和以文化自信铸就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13],建设中华文明是其中重要的发展愿景和文化使命[14]。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战略视角上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丰富的战略内涵[15]。

综合来看,现阶段对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系统研究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对于理论逻辑的维度及其相互关系深入探讨的成果仍有待探索和拓展。因此,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特征和理论逻辑的三重维度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系统探讨,为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参考。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与理论特征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建设规律上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最新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文化篇章。习近平文化思想回答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样”的重大时代课题,完善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体方略和总目标中文化领域的重要版图,强化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程中形成的,思想内涵丰富,有着鲜明的理论特征。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和提出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过程中,有两个环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是在地方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的认识和思考,二是在成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之后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和思考。在地方工作中,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里,中国农村的贫穷和落后使年轻的习近平同志直接感受到了文化在决定人们地位和改变命运中的作用,他利用劳动之余广泛涉猎古今中外的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以及自然科学文献,不但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也充分认识到了文化对于个人、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在河北正定,习近平同志抓好了思想解放和推进改革开放工作,同时在文化方面做了大量重要并且有价值的工作。对文物的整理和保护,电视剧《红楼梦》外景地的兴建,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到了福建省,对特色地方文化,无论是物质形态的,还是非物质形态的,习近平同志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积极地推广,使其文化特色得以彰显。主政浙江之后,高度重视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浙江有着以“红船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经济建设领先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此为基础,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主张。从梁家河、正定县、福建省到浙江省,文化在习近平同志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明晰,对最终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家和民族高度,对文化的作用和重要性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思考,由此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中华土壤里生长、壮大的,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革命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发生作用,推动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军事思想反映了新时代军事建设在国家安全和强大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习近平外交思想表现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的大国方略,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国家发展和保持强盛的根本指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明了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与自然新的和谐,习近平法治思想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方法,习近平文化思想则是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自信的直接体现。这些思想同系列重要论述共同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宏伟蓝图,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战略指引。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对文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的深入思考,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创新性理论,如把文化自信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等。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新时代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特征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文化领域的实践总结,具有鲜明的特征。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科学性与实践性兼备、整体性与阶段性联动、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并存的特征。

1.科学性与实践性兼备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化理论和文化工作两个层面都有着深刻的论述,既研究了文化理论的“体”,也关涉文化工作的“用”,集中体现了“体”与“用”的辩证关系,强调了理论智慧与实践指导的科学结合,具有科学性与实践性兼备的特征。

习近平文化思想注重理论创新和实践升华,以深刻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完成了理论体系的科学建构,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文化使命的明确。首先,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独立完备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将党的领导置于首位,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媒体舆论引导、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文化产业发展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形成了一个系统而完整的文化建设框架。其次,习近平文化思想深深扎根经济社会现实,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现实材料。如何把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运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大潮之中,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何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如何优化网络文明建设,如何构建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如何构建中华民族先进文明以强化文化自信,都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问题意识和思想素材。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在紧密结合中国文化发展重大课题,立足全球文化视野和五千多年文化底蕴基础上形成的。

习近平文化思想还注重对文化工作的引领。强调在认识世界基础上更加注重改变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16]。习近平文化思想通过文化建设多方位路径建构,文化繁荣多角度发力,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多维度部署,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引。扎根实践、引领实践,也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实践材料,使习近平文化思想最终形成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从“九个坚持”到“十四个强调”再到“七个着力”,标志着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实践探索中不断走向系统,体现了党在文化建设实践中不断走向自觉。

2.整体性与阶段性联动

习近平文化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目标,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追求相协调相一致,同时充分展现新时代的特色,表现出整体性与阶段性联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战略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其阶段性的特点,需要具体的文化建设策略,以保持文化体系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全局谋划与阶段引领的综合考量,既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特色,也是其战略智慧所在。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整体性宏观引导,是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全局中强調并突出文化的地位与作用,在全面把握时代特征基础上提出文化建设的整体策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指导下,从整体原则出发,长远谋划。文化是社会意识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形象和国家软实力的体现,文化建设的现实成效和理论建构既是推动社会整体进步的动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组成部分和国际竞争的决定性环节。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充分表现在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定位和样态、文化发展的人民立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红色革命文化的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等诸多方面,包括意识形态的引领、文化产业的引导和对文明新形态创造的推进等多领域、多层次的部署。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立足全局、系统性地表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同时,也针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性提出阶段性的目标和要求。面对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牵涉文化的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给予了积极的回应。这些回应解决了来自经济生活、科技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等诸多方面的挑战,推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内涵。在面对当前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和矛盾时,习近平文化思想更是提出具体的阶段性任务,如推进全民阅读运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等,具有阶段性的前瞻性和前进性。

3.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并存

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理论指导,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优秀传统文化成果、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所取得的文化理论成就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二个结合”。在这个结合中,既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更有立足新时代的创新发展,表现出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并存的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其文化理论为指导思想的,但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这种指导是在一般原理上的指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具体任务中,由于其个别性因而需要从具体实际出发,需要中国化时代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指导。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是党和人民艰苦斗争的实践经验升华。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需要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由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保证了结合的可能和实现。有鉴于此,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7]。“第二个结合”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延续,是在“第一个结合”基础上的继续,这本身就是一种历史传承性的表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已经存续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年代的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先进文化相结合,不但是对历史的传承,更是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不只是停留在传承上,传承只是起点,核心是要在此基础上展开创造,要创造出反映新时代特色、代表新时代文化发展方向的文化思想。因此,习近平文化思想强化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突出地位,突出文化建设的人民情怀,贯彻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坚持守正创新,实现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全面深化和拓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这种新气象新作为就是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18]。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文化创新的重要性,认为要激发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创新和创造活力,唤起人民在文化领域的潜能,要鼓励人民创造新的文化产品、发展新的文化形式,以文化产业、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使文化不断焕发生机,在增强中华话语权和实现文化自信上发挥应有作用。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成果,有其生成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更有彰显其思想性的理论逻辑。三条逻辑进路共同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本文的着重点是讨论理论逻辑的各个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需要首先对理论逻辑展开讨论。综合已有的关于习近平文化思想及其相关的研究文献,其理论逻辑可归结为三重维度:一是同本源之间的关系,即同马克思主义原理之间的关系;二是同本土之间的关系,即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三是同世界文明之间的关系,即如何同世界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蕴涵在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生产之中,主要以思想自信的方式对人发生作用,进而推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反映了无产阶级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文化思想则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因而在理论缘起和思想方法上,同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传承。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有着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社会主义在理论、制度和道路上,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延续和发展。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无论是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思想,还是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先进、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都发挥着指导性、决定性的作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就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在新时代的崭新再现,它指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阐明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文化服务的任务。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是要达成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向无产阶级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习近平文化思想做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有自己的文化,而且让人因为拥有这种文化而骄傲自信。有文化自信,表明了一個民族拥有充分的精神底蕴。同时,只有在物质和精神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会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同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一道构成“四个自信”。这表明文化既是精神底蕴,也是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9]536。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运用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文化事业的发展,由此所达成的文化自信,起到了中华民族价值认同的作用。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中的创造性表现。

(二)实现“第二个结合”的创新和思想解放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并产生的,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吸收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先进文化,融合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优秀的传统文化,共同形成新的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此同时,中华民族拥有的五千多年的思想文化传统虽不能带领中国社会步入现代社会的行列,但其中的优秀成分却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丰富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在确立文化自信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四个自信”说到底还是要坚持文化自信,因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0]。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又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一定会胜利前进。

因其悠久历史,我国在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然在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真正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就必须同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由此带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既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又有文化传承的自信。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同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相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融入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中,二者的有机结合,实现了“第二个结合”。这一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又一次创新,同时也实现了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依据时代变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正是实现“第二个结合”的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义正在于此[2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工作中,首先,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原本”的挖掘和阐发。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繁芜,必须通过艰苦的工作将其挖掘出来。然后对其内容进行阐发,以尽可能展现传统文化的思想全貌。其次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的弘扬。依据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和方法对浩瀚的传统文化思想进行选择、取舍、分析、批判,把能够同当代文化发展相适应、能够同现代社会相协调的内容,也就是优秀的思想内容保留并广泛宣传,使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并不断同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融为一体,进而成为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内容本身。随着“第二个结合”的展开,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联结在一起,优秀的历史传统同现代社会的发展同样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对于先进与传统、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在思想解放的进程中也树立了新的样板,所以,“第二个结合”的进行和实现,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运动。

(三)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相互融合

人类发展总是表现为一定的文明形式,世界的发展总是表现为不同的文明并存。中华文明古老又崭新,既为世界文明作出了表率,增添了光辉灿烂的内容,又不断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动中丰富和发展着自己。中华文明同世界文明一直处于相互交流和不断融合之中。习近平文化思想是这一逻辑路径的继续,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创造性的新内容。

中华文明能够跨越五千多年而未消亡,甚至不曾中断,其根本原因在于始终扎根于人民之中,反映人民的意愿,表达人民期望,再现社会发展的真实面貌。这样的精神追求和现实表达,让中华文明始终充满活力,指引着人们不断向上向前,对未来怀着美好的憧憬。这种积极乐观的精神态度造就了中华民族积极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形成了大量独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将一直在中华民族的进程中存续,并表现为独特的民族精神。中华文明还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历史上,外来民族和文化同中华民族和文化相互接触,相互融合,共同演变成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当今世界,随着开放和交流的不断加强,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的接触与交流在增强之中,文化因互动而更具世界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此作出了表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融合在新时代的样板。

中国文化曾经在世界上发出过灿烂的光辉,成为人类发展的标志,为其他民族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过巨大的力量,也从其他文化和文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在21世纪的今天,中华文明在回答和解决中国自身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把华夏文明推向世界时,也为世界提供了应对重大问题的模式。因此,中华文化既要独立地发展自己,又要向世界开放,在发展壮大的基础上“走出去”和“引进来”。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必须要展现出能够表现中国立场、智慧和方案的理念和主张,通过这些理念、主张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也让中国更加融洽地同世界结合,进而产生出人类文明的新阶段和新内容。

四、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逻辑的三重维度及其关系

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逻辑的三重维度,涉及“本来”“源来”和“外来”,“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结果,包含了“源来”和“外来”的融合;“源来”主要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包括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外来”在开始的时候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但在中国化时代化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本来”,“外来”仅仅指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思想理论。因此,三者之间必然存在关系。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就能够正确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了。

(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是根本维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展形成的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逻辑的第一重维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其成果必须反映社会主义文化思想观点,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首先表现为党在文化工作中的领导地位。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表示,党对宣传文化工作拥有领导权。突出并坚持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最大中国特色,也是我国文化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的根本保证,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联结的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但传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更是在传承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创造性发展。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培养完备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这些都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创造性超越。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论述思想文化建设的同时,也揭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建设的重要性,认为“文化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21]309。这就把文化同经济联系了起来,论证了在文化方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习近平文化思想还坚持群众史观,认为文化发展必须站稳人民立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创新必须立足人民的愿望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实际,并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权益的基本途径。”[21]310-311因此,“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22],就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

(二)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路径维度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根本坚持和发展是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路径来完成的,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逻辑的第二重维度。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取向,培育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中国大地的发展路径。

在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其“挖掘和阐发”,弘扬其“文化精神”[20]。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使用和服务对象甚至语言特色,都深深地扎根于中国大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思想文化中优秀传统文化始终相伴随,任何思想表達都同其紧密相联,都要用到其中许多的表达方式和素材。习近平文化思想同样如此,并且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底蕴和根源,是其中“中国特色”“中国元素”至关重要的支撑,涵养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更高水平地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能解决现实重大课题的深刻智慧和方法。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强调既要运用人类今天的智慧和力量,也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就具有时代意义和价值。

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扎根于中国历史文化,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使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服务现实。“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准确地再现了这一事实和历程,也揭示了党推动理论创新和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第二个结合”所指明的理论创新和文化使命,包括以中国式表达和民族运用形式实现对外来科学理论的深刻吸收,以现代科学世界观改造、以儒释法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

(三)同其他文明的互动是价值维度

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国际传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因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19]228,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逻辑的第三重维度,即弘扬传播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和文明走向世界,同时加强同其他文化的交流互动,体现中华文化的价值。中华文化既对外传播,也广泛吸收其他文明的丰富养分,既壮大中华文明,也求得诸多文明共存的多元文化交融格局。

文化既是全人类的,更是民族的。在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动中,前提和基础是中华文化。无论是对中国的讲述,还是中国与世界的交融,都必须坚持以中国为主,保持中华文化的纯正性和独特性,扎根中国文化土壤,立足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元素、基本国情。至于在提炼中华文明特有的精神标识和思想精髓,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用中国话语、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故事,打破叙事体系的壁垒与隔阂等关键问题上,更是必须坚持以我为主,形成内容形式具有特色性、表达具有针对性的新时代中华文化,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在同世界文明的交流中,还包括国际传播能力及其加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以及中国国力和世界影响力的增强,中国参与更多国际事务并不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此时,拥有强大而完善的国际传播能力就十分重要了。在日益开放的当今世界,任何“失声”或由他人代言都会给国家和民族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和损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使得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其中就包括国际传播能力的增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21]316,已经正当其时。

中华文明还要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丰富和发展自己。文化因交流而互通,因互通而交融,在交流互通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要求尊重民族文化,中华文化要以积极的姿态融入世界文化,致力于实现多元文化协同发展。中华文化只有以如此开放的态度才能够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来丰富自己。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文明交流互鉴,强调在与各国人民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相互尊重中,让国际世界了解中国进而支持中国,完成“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23]537这一根本任务。

(四)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逻辑三重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逻辑的三重维度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理论框架,使习近平文化思想有了深厚的历史底蕴、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广阔的国际视野。三重维度相互交织相互支持、构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又各有侧重、指向各不相同的领域。

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事业上的指导地位,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引,确保中国的文化建设和发展始终能够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出发点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入中国、融入时代,“化”或融入的对象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在“化”或融入的进程中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不能将马克思主义“化”为非马克思主义或其他什么理论。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两创”、推进“第二个结合”的过程中,更要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为引导,为中华文脉的赓续提供统一的思想框架和方法,确保文化传承的稳定性和连贯性。“两创”与“第二个结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今日仍然发挥作用的必由之路,但却必须在创造和结合之后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思想,不是传统文化,或传统文化的简单翻版。中华文化在与全球文化的交流传播中,首先是要以我为主,然后才是吸收外来文化、其他文化的养分发展自己。在此进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能够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多元意识形态的冲击中屹立不倒,始终以清醒、扬弃的态度审视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

其次,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进行“两创”并实现“第二个结合”,既是对中华文脉的赓续,更是对民族文化的坚守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中华民族所创造的辉煌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考、伦理观念和审美取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文化基质和重要切入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先进性和革命性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传统思想文化中相应的优秀思想予以再现和表达,使之成为人民群众耳熟能详、能够理解、能够传诵的“大白话”“普通话”,这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但毕竟是过去时代的产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传统文化能起到凝心聚力的作用,但却必须在新时代条件下发挥作用。因此,传统文化只有经过“两创”,实现“第二个结合”,方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才能为时代的发展提供思想纲领和力量。中华文化能够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立足,是因为其固有的思想内容和民族特色。经过“第二个结合”和“两创”之后的中国文化,也就是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将继续拥有鲜明的思想内容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特色。正是这些思想内容和民族特色使中华文化在同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中既展现中国特色又不断吸收丰富营养,并发挥思想力量。

最后,国际传播的影响力和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强大包容性的体现,是中华文化发展能力的逻辑必然。马克思主义能够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結合,证明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接纳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实现同其他文化交流互鉴,同样证明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接纳能力。中华文化“两创”的实现,除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原则,对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加工改造之外,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先进思想和积极成分,做到“洋为中用”,同样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有效路径。中华文化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传承和发展必须走向世界,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得到进一步赓续,并被其他文化认同。同时,中华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互动中既实现了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与融合,也有助于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完善自身,进而塑造出更加精彩的中国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24]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各项工作中,不忘对文化工作的重视,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有其理论逻辑,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原则、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两创”和实现“第二个结合”、加强国际传播和文明的交流互鉴三重维度。三重维度之间既独立成为逻辑发展线索,又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和作用,共同使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21世纪的中国既保持了理论的先进性又将现代性和世界性融入其中,并进行了全新的创新,从而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具凝聚力、包容性和影响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产生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在新时代,研究和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要用更为深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18]。

参考文献

[1]  丁存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基因[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7.

[2]  孟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创造性升华[J].东南学术,2022(4):1-11+246.

[3]  郑东艳.毛泽东文化观与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的同构性[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8-25.

[4]  王天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实践品格[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2):17-23.

[5]  刘成,李建军.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J/OL].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12.[2023-12-2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023.c.20231016.0954.002.html.

[6]  胡佳,田探.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选择——基于对“三大文化”的继承、弘扬与发展[J/OL].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13.[2023-12-2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023.C.20231024.1728.004.html.

[7]  黄伟.习近平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指向[J/OL].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11.[2023-12-2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023.c.20231030.1032.002.html.

[8]  付文军.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J/OL].宁夏社会科学,2023:1-7.[2023-12-2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4.1001.C.20231103.1014.002.html.

[9]  方世南.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J/OL].学术探索,2023:1-6.[2023-12-2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3.1148.c.20231011.1057.002.html.

[10]  林国标.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与弘扬[J/OL].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2023-11-03]https://doi.org/10.15886/j.cnki.hnus.202310.0366.DOI:10.15886/j.cnki.hnus.202310.0366.

[11]  陈金龙,蔡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征[J/OL].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7.[2023-12-26]https://doi.org/10.14100/j.cnki.65-1039/g4.20231101.002.

[12]  岑朝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辩证逻辑[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8.[2023-12-2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3.1069.C.20231101.1555.002.html.

[13]  姜汇泳,王旭东.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与实践进路[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8-14.

[14]  魏崇辉.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基本定位、方法遵循、根本依托[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23-34.

[15]  胡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战略内涵[J].青年记者,2023(21):36-40.

[1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2.

[17]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02).

[18]  本报评论员.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论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N].人民日报,2023-10-12(001).

[19]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36,228.

[20]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7.

[2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09,310-311,316.

[2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會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3.

[23]  习近平.论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537.

[2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4.

Three Dimensions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s in 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Yang Changfu1  Chen Han1  Ma Xiaoshuai2

[1.School of Marxism,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2.School of Marxism, 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andong Academy ofSciences), Jinan 250353]

Abstract: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is a crucial component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representing the theoretical culmination of the efforts made by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ith Xi Jinping at its core, in advancing the cause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Party. This ideological framework is rich in content and exhibits distinctive theoretical features. The Formation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involves theoretical, historical, and practical logics. In terms of theoretical logic,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is guided by Marxist principles, engages in the "two innovations" rooted in China's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chieves the "second combination," while simultaneously emphasizing the strengthening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mutual learning through cultural exchanges. These three dimensions constitute independent logical threads that intertwine, mutually promote, influence, 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This intricate interplay allows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to take shape, forming a rich and comprehensive ideological system.

Key Words: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Theoretical Logic;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猜你喜欢

理论逻辑
论财产权思想史中的蒲鲁东与马克思
重新整合经济生活教材内容的思考
谈历史虚无主义在认知上的几点谬误
五伦五德思辨
推拉理论视角下农业共营制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依赖与超越
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浅谈供给侧改革
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逻辑与模式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