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研究

2023-04-01周明鹏金昕

重庆社会科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精神生活文化自信共同富裕

周明鹏 金昕

摘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宣传思想文化建设和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具体实际,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文明观为重要理论支撑,赓续、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葆有鲜明的时代创新力、理论深邃性和历史厚重感,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标注了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精神向度,彰显了人民群众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自觉、自为、自立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共同富裕领域的具体展开和集中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寬广的历史视野和全面的战略考量,成为新时代沉着应对风险挑战与补齐发展短板,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引领、理论方略和行动指南。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文化自信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0后大学生美好生活观的样态、形成及培育研究”(21BKS055)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11-0029-0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3.011.003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了思想精深、内涵丰富、体系完备、逻辑严密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1]。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习近平文化思想紧紧立足于党的百余年宣传思想文化建设实践和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具体实际,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文明观为重要理论支撑,赓续、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葆有鲜明的时代创新力、理论深邃性和历史厚重感,“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2]。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持续深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稳步推进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不可逆转的战略全局,提出了“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3]501这一全新论断,形成了丰富的有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深刻论述,以促进人民群众共建共享优质的、高水平的、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与服务,满足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共同富裕领域的具体展开和集中体现。因此,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导向,深入探讨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全方位部署和系统谋划,具有一定的理论意蕴和实践价值。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理论精深、体系完备,兼具深刻厚重的历史感和观照现实的时代感,是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遵循、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需要,也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表征。习近平文化思想中蕴存丰富的有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深刻论述,并以宽广的历史视野和全面的战略考量指引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呈现新气象和具有新作为。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政治智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呈现出交流交融交锋、相互激荡的复杂态势,我国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文化强国建设取得开创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但是社会思想观念、意识形态领域仍然存有不可忽视的全新情况与现实挑战。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者的远见卓识、恢弘视野、政治勇气和使命担当,立足于历史与现实相贯通、国内与国际相联系、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广阔视域,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置于治国理政的显著地位,针对文化强国建设和文化工作布局,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方向性、决定性、全局性意义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论断。习近平文化思想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极具战略性、科学性、前瞻性地阐释了新时代我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原则遵循、价值意蕴和实践要求,回答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责任使命、创新范式等一系列重大命题,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深刻诠释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1]。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系统化、学理化、丰富拓展的思想文化体系,“在立足文化实践中扩展思想视域”[4],无论是文化理论观点,还是在文化工作实践战略等其他方面均具有突出的原创性贡献,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深入考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品格和政治智慧。其一,高度的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命题之一。在2016年7月召开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创造性地将“文化自信”融入“四个自信”重大理论命题之中,并特别加以阐释。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性成果,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自信”[5],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支撑和现实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的深厚力量和文化根基。其二,首次提出“两个结合”重要论断,更加凸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维度。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征程上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6]。作为彼此契合、互相成就的有机整体,“两个结合”的正式提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引,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进文化样态,同时也“标志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成果已经成熟”[7]。其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作为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根植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灿烂文明的沃壤,具有一脉相承的历史连续性、文明发展性以及多元融合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作为现代文明的中国发展样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又生成于整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创新性和民族性。其四,从世界文明发展客观现实出发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以及现代化之问郑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议,着力倡导尊重世界文明的差异性现实与多样性魅力,鲜明主张世界范围内的不同文明之间应该共生并存、交流互鉴、对话包容,倡导文明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并且以共同发展和共享发展的理念共识,携手推进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进程。除此之外,全球文明倡议还提出以实现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增进全人类共同福祉为目标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祛除意识形态的对抗,揭露“普世价值”的虚伪本质和深层弊病,超越偏狭的国家利益观。

(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要义阐释

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特征、核心目的的时代彰显,也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与使命、协调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着力点,有利于促进社会全方位进步和现实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之下,凝聚奋进伟力,稳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顺利完成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科技水平得到新提升,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奠定了极为重要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3]501。作为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继承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推动实现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要通过高品质精神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生产与公平供给,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交往、精神消费、精神享受等精神实践活动,以促进城乡、区域、行业之间精神生活均衡化发展为内在要求,最终达到个体维度精神文化享受得以满足和自由全面发展得以实现、社会维度精神文明集体跃迁和精神风貌澄明向善、国家维度文化自信自强和凝聚民族精神力量的目标样态。

第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标注了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精神向度。立足于新时代新征程,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包括但不局限于丰富的、更高质量的物质性需要,更加关注物质性需要满足过程中的公平性与合理性问题,聚焦民主、法治、权利、正义、生态环境等社会性需要,追求积极向上的心理生活、意义丰盈的文化生活、崇高深邃的信仰生活等精神性需要,呈现出多样性、层次性和动态变化性特征。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统筹兼顾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从宽广的社会空间领域观照人民群众需要层次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跃迁,从精神向度有力回应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化解。第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彰显了人民群众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自觉、自为、自立的主体地位。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坚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导向,凸显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背景下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和创造性活力,充分确证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价值理念,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全面发展水平,助力实现人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具体能力现代化。第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汇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能。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也是逐步展开和渐次升华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实践过程,不仅有利于促进现实个体的精神生活由自觉转向自为,也助推国民素养的整体擢升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新局面的开创,生动展现了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整體精神面貌和精神气息。由是观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助于在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中弘扬人民群众的主体精神,充分释放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凝聚价值共识和强大精神力量,激发以实干创造成绩的内生动力。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

在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过程中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有利于科学掌握社会思潮的发展动向和传播逻辑,并以高度的理论自信和思想定力应对各种异化挑战,以主流意识形态强化思想引领。有利于在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中统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建设,防止因依附于物质利益,过度追逐“物化”生活而忽视精神世界建设,也避免脱离物质基础过度引导人民群众追求精神满足的“空中楼阁”。有利于在精神生产活动、精神资源分配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固本培元,强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引领

近些年来,以“重新评价”为名的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等错误社会思潮暗流涌动,且善于借势竞相发声,试图以其隐匿的意识形态图谋消解与耗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和主导性,蛊惑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精神追求、价值取向,致使产生精神失落、价值观异化、道德滑坡等社会危机,极大地离散了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构成一定威胁。我们深刻地注意到,泛娱乐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竭力放大、鼓噪、渲染享乐意识,企图以“消费至上”理念、泛滥的物欲享受、肤浅的感官欢娱、庸俗的文化审美等错误倾向降格人民群众精神生活质量,分化和污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多种社会思潮借助新媒介技术拓展传播边界、扩充生存空间和突破时空限制。在大数据析解、智能算法推荐等技术的加持之下,错误思潮或思想观念实现自动识别、个性化供给、精准推送、隐性传播,严重影响社会舆论环境,妨碍现实个体的精神成长和文明体认。总体而言,在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过程中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有效强化主流意识形态思想引领必然选择。

第一,有利于厚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呈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丰富实践中所孕育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相继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九个坚持”,在党的二十大上提出“五个方面”,在2023年6月召开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提出“十四个强调”等一系列具有战略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的重要论述。不容置辩地说,这是新形势下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历史地位、使命任务、实践面向等诸多规律性认识的深刻总结,同时也是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引领。第二,有利于祛除错误思潮对于现实个体心理和思想层面的分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强化阐释力、宣传力、感染力,以通俗易懂的话语表达体系和理论叙事模式不断拉近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凸显其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有利于人民群众厘清错误思潮的内在本质和演变规律,主动澄清其思想上的模糊观念和认识上的分歧,在追求多样化高品质精神需求的实践中主动觉察、坚决抵制错误思潮的传播与渗透,以无比清醒的头脑化解自身可能存在的错误言论或偏差行为。第三,有利于广泛聚合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共识、价值认同和精神力量。作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道德根基、价值观念内核和精神力量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建设之中,引领道德建设方向,有利于夯实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之基和培塑个体层面高尚的品德修养、道德情操,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审美品位,满足其多层次、宽领域、高质量文化享受权利,化解消费主义等错误思潮隐秘渗透带来的思想贫困、道德偏移以及精神荒芜危机。

(二)辨明关系,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生活协调发展

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野,我们不难发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互相影响、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一是物质资料生产实践活动对精神文明具有本原性、基础性决定作用。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的“‘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8]533,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现实个体的精神生产、精神交往最开始是其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8]591。二是精神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现实个体所构建的“意义世界”对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恩格斯就曾鲜明地指出“物质生存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生存方式起作用”[9],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不仅如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物化逻辑支配的资本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协调、共同发展的社会样态,意即社会物质财富丰裕充盈的同时创造了更多有价值、意义深刻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放眼当前我国发展的具体实际,高度关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共同发展,认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10]。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11]22。

综上,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有利于更加明确物质生活是人民群众最为基础的需要。有利于我们在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过程中坚持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始终贯彻新发展理念,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动能转换、经济增速放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的新常态,明确什么是高质量发展以及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切实改善民生。有利于在全球局势和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东升西降”的态势之下,有效应对国内国际挑战,以构建国内大循环谋划内生发展之道,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自主性、能动性、稳定性以及可持续性,构建国际循环寻求外延发展之路,开拓海外市场,促进我国企业“走出去”,着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与此同时,有益于培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机遇,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实践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奠定稳固的物质基础。有利于将精神文明建设摆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突出位置,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水平。有利于进一步明确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相对独立性和相对超越性,充分认识到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繁榮有序的文化图景、砥砺奋进的精神自觉能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必要的内生智慧和注入强大的精神动能。

(三)厘定本质,有利于聚焦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以实现个体自由发展和个性独立为最高目标的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命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马克思超越经院哲学式讨论,将人的全面发展置于社会发展的现实实践之中,从经济基础中探寻实现现实个体全面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质言之,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并非是外在力量作用之下强加在个体身上的要求,而是个体需要的产生和发展构成了全面发展的内生动力和逻辑起点,其实质是推动以劳动能力为核心的能力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最终实现现实个体自由发展和个性独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致力于追求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致力于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奠定政治基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制定与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三大改造”等实践,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发展聚焦经济建设和解放生产力,积极探索、建立、巩固和发展最利于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等等。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有利于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对于美好生活的内在需要,“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12]。

一方面,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有利于精神生产活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作为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前置性环节,精神生产直接关系精神财富的创造,影响着人民群众精神享受、文化审美、道德自知、自我发展等能否得到有效满足。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之下,有利于精神生产不仅仅关注生产规模如何扩大、产品数量如何增加或者产品种类如何丰富,更加注重科学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辩证关系,关注所生产的精神产品能否满足人民群众对于自尊自信、向上向善、自由发展的渴望。例如,文艺工作者在参与精神生产过程中既要紧跟时代步伐激发创作灵感,亦要扎根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创作出能够反映人民群众真实呼声和热情关切的优秀视听作品,以启智润心的文艺力量促进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有利于精神资源分配坚持公平公正原则,贯彻人民群众共同享有的价值理念,促进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平等享有全面发展权利。“精神资源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依托,精神资源分配的公正性是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的保障”[13],在精神文化产品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分配原则和配置手段决定了人民群众获得精神文化产品的比例和精神生活的富足状态。换句话说,公平公正的精神资源分配并不等同于绝对平均主义,只有精神资源的极大充裕、均衡供给、合理配置,才能有利于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生活需求与社会精神文化产品、服务等资源供给高度匹配,有利于人民群众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向

习近平文化思想葆有“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重要理论品格,不仅确证了新时代背景之下我国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也为推动实现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意蕴深厚、相互贯通的“七个着力”是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体谋划,同时为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

(一)培铸“根”与“魂”,确保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性质

百余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继承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精神生活理论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成果,致力于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艰辛探索与宏伟实践。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提出鲜明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属性,展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人的主体性建构,进一步深入拓展和持续深化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因此,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之下,培铸“根”与“魂”,确保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

第一,确立中国共产党在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的领导地位。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1],强调党的文化领导权,本质上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问题。我们注意到,“政党领导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起关键作用”[1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仅关系着我国文化发展,还是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保障。具言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精神生产过程注重回应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注重创新驱动与提质增效相融合,科学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张力;领导精神产品的供给与分配注重公平正义,保障现实个体精神生活的权利享有,弥合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因社会资源配置差异而导致精神生活内容、品质等落差;领导精神消费有效处理审美价值与经济交换价值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促进人民群众超越精神消费的物化样态,以绿色健康的消费陶冶文化情操、满足精神需要和升华精神境界。

第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根基和思想根基。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内蕴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内涵、本质要义、价值基因、践行路径等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科学回应。因此,一是通过构建完整的培育和践行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深度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融入日常生活的过程中既顺应“时”与“势”,即着眼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要求,亦运用“道”与“术”,根据不同群体的差异化特征、异质性需求,采取不同方式循序渐进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生活,为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提供情感支撑和建构道德规约。二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建设发展之中,强化协同治理思维,为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供价值指引,适应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又促进社会稳定团结和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增进人民福祉。三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之中,认真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能够深刻体现国家的价值目标、彰显社会的价值取向以及突出公民的价值准则。

第三,坚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正确方向。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强调“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以科学系统的思想体系、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和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引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立足于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15],以完善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牢牢确立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魂脉”,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精神生活建设中的根本指导地位和绝对话语权力。通过构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中国智慧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现形式,旗帜鲜明地阐释好党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政策方针、决策部署,理直气壮地批驳和推翻一切污蔑、诋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科学性、正义性、人民性的罔顾事实或别有用心的言论。

(二)融通“古”与“今”,汇聚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磅礴精神伟力

文化作为实践中生成的一种最为深沉且持久的力量,“是延续社会文明和维持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16],直接影响着实现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和实践图式。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融通“古”与“今”意即融通五千年以来凝结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代以来形成的红色革命文化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当代实践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高品质精神食粮,滋养、浸润、塑造全体人民的精神世界与心灵家园,在增进文化自信自强的过程中系牢人民群众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而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除此之外,“今”还指涉应切实观照当今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的精神追求,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网络空间的广泛传播。

第一,赓续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明基因的独特优势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在激活独特基因和彰显民族智慧的同时,积极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内涵和现代化叙事形式。作为中华文明的思想精华和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葆有道义担当的人格精神、天下为公的德性伦理以及经世致用的实践理念,不仅能够厚植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体意识和独立精神,而且凝聚起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力量。质言之,“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是培育主体文化自信的认知源头和民族根脉”[17]。是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容涵和负载的文化艺术、美德教育以及地方特色文化等宝贵资源,滋养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以仁爱忠孝等道德规范、天下己任的责任担当、刚健有为的奋斗品格、修齐治平的道义伦理、厚德载物的精神追求等思想文化资源建构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故鼎新,“构建中国文化基因理念体系、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18]。例如:在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科学扬弃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的思想主张,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要求;超越“大同社会”的传统理想诉求,以构建新发展格局筑牢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精神根基,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等。

第二,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要“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11]2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建立、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探索、开创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中创立生成的思想文化体系,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价值引导,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因此,赓续传承葆有真理的力量、理想的力量、人民的力量以及创造力量的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大力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优化文化育人模式和提升育人实效,充分释放先进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激发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精神和内生性驱动力,广泛参与到推动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中。

第三,运用现代信息传媒技术,在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过程中强化主流媒体舆论引领和其他大众传播媒介的正向宣传。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1],既要把握新闻舆论工作规律,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还要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加强新时代全媒体传播体系全方位建设。需要指出的是,伴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勃兴,网络空间成为人民群众追求丰富多样精神生活的新场域。因此,通过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营造良好网络生态,一方面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网络空间的广泛传播,积极引导网络空间的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以及精神消费与主旋律价值观念、正能量思想内容同频共振和相向而行。另一方面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领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为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保驾护航。

(三)兼修“内”与“外”,提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文化内涵

一方面,提升内在本领,优化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1],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求持续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聚焦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内容质量提升和文化内涵丰富,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心理满足感和精神幸福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此前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19]。其一,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不断健全法制体系和完善政策体系,确保各项文化服务活动体系化、标准化以及均等化发展。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律体系建设加速推进,行政规章正在合理有序制订和完善,地方性政策法规相继颁布且愈加健全。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大力度促进相关配套制度、法律的出台和健全,高度关注实施过程中落实不全面、执行不到位等具体问题,消解痛点和打通阻点,化解制度笼统、法律空白、配套不完善等困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法律、政策体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践的衔接和协调。其二,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高质量全面发展。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补齐产业发展短板,打造优势品牌,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顺应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潮流,抢占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以确保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进程中的高质量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例如:数字信息技术、区块链技术促进数字化文化品牌和数字化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迅速兴起,实现了文化产品服务、供给的快捷精准触达、交互和沉浸式体验,数字化转型将会成为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向。

另一方面,加强对外交流,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增强文化自信和汲取文化养分。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1],秉持开放、包容、平等、创新的基本原则,“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20]。立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要求,多元人类文明之间的人文交流、沟通对话、互鉴互通具有重要意义。其一,以文化自信为基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话语体系、叙事体系,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我们应该致力于面向世界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兼收并蓄、美美与共等传统价值理念,注重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之间的深度融通,增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文明成就在国际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促进民族特色与世界文明的交相辉映,从而增强中华文化对于我国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建设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其二,保证中华文化独特性和发展自主性的基础上,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基本原则博采众长、融合创新,充分汲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先进文明中蕴存着该民族最为深沉的精神追求,彰显着该民族文明的独特魅力和精神标识,在交流互鉴过程中能够有效补裨于丰富我国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为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优质文化资源供给。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N].人民日报,2023-10-09(1).

[2]  曲青山.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N].人民日报,2023-10-24(13).

[3]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4]  郑敬斌.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J]. 理论导报,2023(10):37-39.

[5]  陈金龙、何希贤.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N]. 光明日报,2023-10-17(6).

[6]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3.

[7]  新华社记者.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评述[N].人民日报,2023-10-16(1).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1.

[10]  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103.

[1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46.

[13]  商詩娴,王建新.困境与优化: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的当代透视[J].思想教育研究,2023(9):82-88.

[14]  刘嗣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与路径[J].重庆社会科学,2023(7):6-17.

[15]  欧阳雪梅.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品格、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N].重庆日报,2023-10-16(9).

[16]  董潇珊,陆永胜.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向度及价值逻辑[J].重庆社会科学,2023(5):17-29.

[17]  曹劲松.文化自信: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内核[J].南京社会科学,2023(11):1-9.

[18]  田鹏颖.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认识达到新高度[N].辽宁日报,2023-10-12(07).

[1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5.

[2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6.

Research on 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 Leading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Spiritual Life

Zhou Mingpeng  Jin Xi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Jilin, Changchun 130022)

Abstract:  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 is based on the concrete reality of the CPC's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s of propaganda,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in the new era, takes the Marxist cultural outlook and the concept of civilization as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support, continues to carry forward and develop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maintains a distinctive innovation of the times, theoretical depth and a sense of historical seriousness, This constitutes a cultural chapter of Xi Jinping's socialist ideolog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spiritual life marks the spiritual dimension of the people's need for a better life, highlights the people's subjective position of self determination and self-reliance in the path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nd is also the specific development and concentrated embodiment of 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 in the field of common prosperity. Xi Jinping's cultural ideology, with a broad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considerations, has become the ideological guidance, theoretical strategy, and action guide for calmly responding to risks and challenges in the new era, filling development gaps, and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people's spiritual life.

Key Words: Xi Jinping's cultural ideology; Spiritual life; Common prosperity; cultural confidence

猜你喜欢

精神生活文化自信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现代室内设计的几点思考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诗歌的无用之用
浅谈如何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农村留守老人焦虑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