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赛证课”三位一体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2023-03-31王冠
王 冠
(大连财经学院管理学院,大连 116622)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对于高等教育工作而言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和智能化发展的背景下,工程管理教育不仅前途广阔而且大有可为。工程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主要特点表现为以技术为支撑,以管理为核心,充分融合了工程技术与管理学课程知识,因此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当前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与日俱增。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工程管理专业应致力于增强专业培养的认可度、吸引力和实效性[1]。“赛证课”三位一体融合培养模式,不仅是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有效支撑保障,也是提升学生日后就业竞争力的创新法宝,更是实现工程管理专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手段。
1 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概述与教学现状分析
1.1 专业简介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产业分工越来越明确和精细,近年来我国很多高校设置了工程管理专业。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以土木工程技术为支撑,学科领域包括管理学、社科知识、经济学、法学、工程技术和土木工程等课程,学科知识相对宽泛,具有交叉融合的特点,专业侧重培养学生建筑数字化软件应用以及工程建筑管理方面的核心技术能力[2]。通过对经济、管理、法律法规以及信息化建筑技术应用知识和土木工程方面专业领域的学习,有效掌握现代工程管理的科学知识、方法和实操手段,使学生具备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实践素养,为日后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夯实基础,最终成为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应用型优质管理人才。
1.2 就业方向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十分广阔,主要面向建筑业、房地产业两大领域。根据数据调查显示,国内工程管理毕业生在建筑行业、房地产行业就业的比重分别达到45%和30%。毕业生既可选择在金融、证券及保险企业工作,还可选择制造类企业、中介及服务类企业发挥专长,更多的优秀毕业生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建筑业及投资业等企业[3]。
1.3 就业前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提速,国内工程建设、建筑业、房地产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国即将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无论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还是房屋建筑产业升级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是为建筑业、房地产业培养新时代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基地,面对我国城市建设、城镇建设的蓬勃发展,加之工程建设、建筑业、房地产业智能化转型对新型建筑类人才需求更为迫切,为此社会对现代经济管理核心素养的工程管理人才需求十分旺盛。
1.4 教学现状
目前,在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工程管理教学本身具有实践性特征,为了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深入土木工程的施工一线必不可少。然而高校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难以开展大规模的实践活动。因此部分学校会利用视频或案例教学代替现场教学,不利于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实现无缝衔接。其次,当前高校仍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教学目标针对性不强,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很好地体现,因此造成学生在教学中缺乏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4]。最后,为了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很多高校加强了对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考取以及报考条件、备考过程的指导。学生通过跟进教学进度扎实学习专业知识,从而快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然而部分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热情不够,加之专业课程教学知识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缺乏精准对接,导致学生备考出现慌乱和盲目心理。
2 “赛证课”三位一体的作用与价值
“赛”是指技能展示或竞技大赛,“证”是指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课”是指专业教学及育人课程。鉴于新时期社会对高校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规律和特征,将“赛证课”三位一体相互融通,是应然之归。通过构筑集成化的育人系统和方法范式,实现三者有机互动和无缝贯通,体现出新型育人模式的智慧视野,具有巨大的推广潜质和价值[5]。
2.1 实现产教融合的有效抓手
产教融合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本质遵循和必由之路,也是顺应新时代建筑产业人才需求的必然之举。然而就当前的实践反馈而言,产教融合仍存在诸多痛点,包括融合深化浅显、长效难求、效度乏力以及创新不足等问题。因此,高校深化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需要与时俱进地寻求新抓手和新落点。而“赛证课”三位一体化育人模式侧重关注岗位与职业教育的关联性,主张岗位标准与课程育人、技能大赛、书证融通相统筹,这些都与产教融合不谋而合。基于“赛证课”三位一体模式加快工程管理育人体系改革,一来有助于增强高等教育的育人质量,二来能够全面助力产教融合目标得以高效实现。
2.2 推进专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实践范式
新时期在科教强国的战略背景下,高等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体现了自身寻求转型、突破、升级的使命与担当,同时也是实现为国育才的重要根基和支撑保障。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嘱托和愿景,为高校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然而我国高校高质量人才培养工作知易行难,除了需要加强理念更新之外,核心根本在于依托创新驱动和创新赋能,以期循序渐进提升专业教学高质量发展。“赛证课”三位一体融通育人培养模式侧重增强教育的普适性和针对性,是一种新型育人实践范式的典型[6]。通过将教育的相关要素有机整合、协同一致,打造成为全新生态体系下的模式链接,这将成为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创新业态和必要选项。
2.3 推进工程管理专业协同育人效果
协同育人机制的机理在于通过精心组织设计和合理运行安排,将相关内部各要素有机整合,以保证实现预期的目标。基于当前工程管理专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性,为增强适应性的导向诉求,单靠制度本身很难实现,需要依托健全的创新运行机制以及与时俱进的笃行力才能将目标落地为成果。“赛证课”作为一种融合型育人机制,将具有内在关联的三个核心内容有机通融,形成了系统性的三位一体化的综合育人机制。从三者的衔接协同审视,通过功能各异的要素加合,各个要素环环相扣。依托由课而赛、由赛而证,致力服务于育人的整体目标的突破性实现。
3 基于“赛证课”三位一体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为了确保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保持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新时代育人的现代化服务功能,“赛证课”三位一体化融合不能单纯停留在概念的创生上,而是要根据学校实际和学情特点,找准“抓手”和“落点”,不断向协同培养实施模式层面转化,确保三者充分发挥育人的实效和功能,以期为工程管理教育提质培优保驾护航[7]。
3.1 有机平衡“赛证课”的关系
在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要求高校全方位围绕教学目标层面,预先精准设计“赛证课”三位一体化的实施方案。结合建筑及房地产行业岗位需求,重点优化健全课程学习标准。通过完善整合课程内容设置,从而贴合社会就业方向的岗位需求,对接建筑领域中的职业标准和产业工作过程,有效引入行业最前沿的新知识、新理念、新工艺和新方法。加强校企合作的开发力度,为学生提供岗位技能实训、生产技术实践应用等内容。总体而论,基于“赛证课”三位一体融通模式下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还需要从以下环节着力,实现课程育人的创新。首先,坚持“赛”是课程育人的深度展示,牢牢抓住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赛事平台的机遇,打造以“赛”促“教”的新型教学机制,全面提升工程管理教学水平。其次,遵循“证”是课程专业教学质量的行业检验,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考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和等级证书的基础上,为学生开发创设顺利通过的教学知识体系,形成以“证”为带动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教学新路径,旨在拓展学生创新视野、就业本领及核心竞争力,以期有效解决当前人才供需的矛盾失衡[8]。最后,秉承“课”是教学改革的基础,以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为课堂教学赋予生机与动能,同时致力于创设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情境,最大限度适应差异化学情的需求特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打造因地制宜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3.2 着力“赛课”融通推进“教学做”一体化
实践技能比赛是反馈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试金石”,也是专业教学创新、提质培优、赋能育人的“指挥棒”。技能大赛的价值体现在有利于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观念更新,彰显新时代高校育人的特色,推动课程改革深化,促进人才培养机制的升级,助力教学质量提质增效。基于岗位-竞赛-教学的视角出发,无论是致力于需求融合和标准融合,还是过程融合与评价融合的有机衔接,都需要“产赛教”机制支撑。首先,将工程管理技能大赛与课程有机结合,这也是实现“赛证”融通的必要路径。如将工程管理专业的土木工程施工、建筑识图与CAD制图、工程造价管理、绿色建筑技术、房屋建筑学、建筑信息建模BIM基础教学内容与国家级BIM应用技能大赛以及建筑软件认证大赛分别对接;再如将工程经济学、房地产营销策划、房地产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训、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教学内容与大学生房地产策划大赛、建筑企业经营沙盘大赛、建筑估价模拟实训大赛分别对接。通过着力“赛课”融通,完善“赛教”融合方案,将比赛要求全面融入教学过程,促进“教学做”一体化,以期实现共同指导赛训的目标,解决了以往困扰技能竞赛与课程教学相脱节的问题。其次,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应打造“赛教”融通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全天候”惠及全体学生的实训场所环境,确保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自主进行学习和训练。与此同时,技能大赛要做到赛项资源普惠化,避免出现“精英”教育以及“掐尖”教育。而是要营造公平的空间和氛围,让更多的学生在参与技能竞赛备赛中享用优质教学资源,这也是“赛课”融通的本心和初衷[9]。最后,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赛事训练要注重实战化。一方面,应设置真实化赛项,选择与建筑行业和房地产行业岗位对接的真实典型项目,确保岗赛一致。另一方面,比赛技能的比拼应凸显标杆、导向效能,力求与时俱进地吸纳工程管理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以期产生引领作用。此外,赛程训练应系统化和严格化,以过程项目为载体,赛果评价公正化。赛训过程既要精益求精,而且评价结果要保证客观、公正。
3.3 依托“证课”融通强化证书的含金量
证书是行业标准,也是体现专业人才技术能力及学习结果达标的一种证明。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应以岗位职业技能需求为抓手,以技能掌握及高质量人才培养为目标,致力于将课程教育与机能培训有机结合。因此,高校需要全力提升“证课”融通力度,基于建筑企业实际任务为载体,融合行业认证标准,选取贴合的实际案例,侧重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工程管理工作的实践能力[10]。首先,高校应按照行业标准规定,强化证书的含金量,逐渐优化高质量应用型人才评价证书体系,不断健全职业能力考核办法。依托建筑和房地产行业最新的需求导向,结合产业结构调整规律和趋势,实施专项职业能力的考核办法,由此推动工程管理课程教学向技能教学顺利转型升级,高效完成理论向实践的转变。其次,高校应该健全教学标准体系,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确保教学过程与工程管理实践有机匹配,不断提升本校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同时结合行业企业认证标准,按部就班地优化工程管理技能教育培训标准,规范技能鉴定活动,确保毕业生通过个人努力即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工程管理技术技能人才成长保驾护航。最后,为了实现证书验收达标化,避免没有达标学习以及注水假冒证书现象的出现。要求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贯彻落实执行“1+X”证书制度,筑牢完整的人才培养链[11]。因此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对双证获取、双证就业以及“课证”融通过程赋能的重视,与当前建筑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保持同步,针对行业标准、岗位要求,融合行业标准和典型趋变。基于职业工作过程,梳理相关考核要点,以期为学生毕业持双证就业提供支撑,从而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
3.4 基于岗位需求定向培养工程管理人才
近年来,国内外建筑行业发展突飞猛进,新技术及其相关标准不断衍生,市场对于新型工程管理人才的岗位需求不断增强。对于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而言,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提升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最大限度满足建筑企业的优质管理人才需求,这就要求在课程体系改革创新环节下功夫,以期精准对接行业需求特征。首先,高校应该牢牢把握岗位技能标准,不断调整改进专业课程内容。结合实际调研,掌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未来的职业岗位特征,并将其作为逻辑主线推进课程优化。同时秉承“够用、实用、应用”的原则,以课程整合、内容综合为引领,确保学生达到上岗即能操作。其次,紧扣岗位技能标准严把实训教学关,按照工程管理岗位技能要求,编制岗位实践指导手册,完善“赛证课”融合的课程体系,契合生产或工作过程,增强学生的拓展受益面,使岗位工作向任务化转化,与行业企业用人标准无缝对接,助力学生后续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以工作任务课程化为根本遵循,坚持岗位倒推确定课程内容,设置内容必须瞄准岗位需求[12]。通过建构“三型递进”课程结构体系,打造“五层进阶式”教学评价模型,培养面向产业特色且极具工作胜任力的新型工程管理人才,实现课程育人的创新和硬核效用。
4 结 论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对于高等教育工作而言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智能建筑转型的浪潮背景下,满足新时代建筑产业对工程管理人才的新需求,高校加强工程管理专业改革任重而道远。“赛证课”三位一体融合育人模式为人才培养指明了出路和方向,要求高校不断加强“赛证课”融合的宣传教育,侧重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密切关注学生差异。通过全方位优化课程供给,深化产教融合,构建“赛证课”融合育人课程体系,深入健全技能等级证书培训与考评机制,以期实现岗位工作任务化、工作任务课程化、赛教融合一体化、证书验收达标化,从而畅通新时代工程管理技能人才成长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