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院校产品设计专业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建构研究

2023-11-22张幸荣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产品设计产教融合

张幸荣

(武夷学院艺术学院,武夷山 354300)

产品设计专业是基于人的需求,融创新、人体工学、产品周边系统整合等多重标准体系的专业,从产品外观、功能的设计实现到投入企业生产、销售,是与具体产业紧密结合的交叉性学科[1]。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是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2]。2019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要打造区域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型行业,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3]。

武夷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将工作室模式、师徒制模式理念融入教学,与地方企业、工厂寻求校企合作,近年来,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逐渐形成“创意+工艺”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意”指设计创新体现在传统工艺基础之上,融入现代设计理念,由浅入深,由技入道,崇尚传统文化的创造转化,让传统文化与工艺服务地方经济、服务社会[4]。“工艺”指工艺传承,坚守传统工艺至上,结合地方传统手工艺与学院派背景,以产业需求促进专业建设,让实践教学落地、落岗,优化教学质量。

1 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1.1 现存教学问题研究

在以往的教学中,课程只注重从图纸到模型的转化,忽略了中间对材料与工艺的掌握,忽略了手工参与的作品实现,学生的作品大部分是模型或者3D打印。在教学模式中也侧重于纸面与理论的学习,真正进入实操环节的机会少,对产品制作工艺了解不够深入,掌握产品生产流程环节比较薄弱。学生下工厂、入企业的机会少,对材料与工艺的实际运用少,因此在设计方案时,缺乏实际性。虽然产品设计专业建设已十余年,但仍然未真正从设计图纸中解放出来,学生的设计依然片面化、理想化。学生应当在直面材料与工艺后,通过手工温度带动创作热情,以实践教学来进行创新设计[5]。产品设计专业是应用型交叉性学科,地方性院校存在专业能力、团队协作综合能力人才少的情况,人才同质化现象突出,可替代性强。以往教学过分注重设计结果,忽略设计过程与工艺实现、市场需求,学生眼高手低,过于理想化。

1.2 产教融合教学平台互动不足

目前产品设计专业建设的方向,仅局限于设计型人才培养,大部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薄弱,部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和企业厂家的合作仅停留于模型制作,无实物作品呈现,后续市场反馈机制未达成,依托地方经济的产教融合度不够深入。在家具设计、专题设计等课程中,虽然能以科研项目、赛事带动学生创作,师生共建设计团队,完成系列竹木家具产品、陶瓷产品、漆工艺品的优质课程作业,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缺乏深度与企业进行方案对接、技术指导,未能实现“课堂-工作室-企业-市场”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尚未达成“社会需求-专业建设-教学设置”的教学反馈模式。在产教融合平台整合过程中应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把课堂上的讲授与企业的需求融合到专业建设中。

1.3 实践教学环境及条件

武夷学院艺术学院实验中心设漆器实验室、陶瓷实验室、金属实验室、版画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并配有优良的实验环境与设备,为产品设计专业多材料综合运用、跨学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其中武夷学院陶瓷艺术研究所,在宏扬闽北古代陶瓷文化、挖掘闽北古代文化内涵等研究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建立了多套完善的以闽北建窑为基础的建窑黑釉瓷制作烧成体系,为课程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保障。

产品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在突出传统文化创新应用的同时,实现教学实验室、工作室、实训基地等多模式的技术支撑。与当地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如武夷山九龙窑瓷业有限公司为一家集建窑建盏、青瓷制作、销售为一体的有限责任公司,产品曾获省市级多项荣誉,该单位具有丰富的陶瓷实践经验与市场经验,为项目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产品专业多材料综合运用、跨学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2 产品设计专业产教融合特色建设路径

2.1 选择课程进行试点

产品设计专业开设的快题设计、产品改良设计、文创品设计、陶瓷工艺品设计课程中,地方手工艺人现场讲座授课,竹工艺、陶艺、漆艺、金属、石雕工艺工作室导师现场示范教学,校级三创课程、校级示范课程通过MOOC平台进行线上线下教学互动,并且带动学生在实验室与导师、工艺师互动性实践教学,共同创作,师生实现从图纸方案到工艺制作,最终作品成型的完整教学体系。学院教师与地方工艺师的双师教学模式,在实践课堂上,通过使用工具、感知材料、驾驭设备,学生获得了新的创作灵感,提升了创作技能。在课程建设中需坚持以传统文化资源为导向、地方经济为需求、产教融合促发展,培养全面型实践性人才[6]。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已与多个地方企业搭建特色校企联盟,围绕“传统民艺与文创产品设计、服务地域传统制造企业产品创新设计、朱子文化、闽越文化”等主题进行专项实践教学、专题设计,并建设多个校企合作基地。教学场所不仅限于校内,部分课程实训场所设置在企业,拓展学生艺术视野,提升专业素养,感受企业文化,为社会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人才,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

2.2 搭建“平台-企业-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将工匠精神融入基础教育,推进高校和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武夷学院尝试跨学科多专业交叉融合的可能性,跨学科交叉系列课程建设是产品设计教学模式的趋势所在[7]。专业知识整合实践教学,为地方企业输送专业型人才,武夷学院与九龙窑业多年延续合作,产出多套陶瓷产品设计方案,并在厦门工艺博览会及各大赛事亮相。专业特色建设将地方企业与自身已有优势进行协同创新,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工艺的同时使传统老企业单一、陈旧的建设模式得到创新发展,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专业建设与企业发展协同共赢。

2.3 培养团队合作教学模式

构建具有开放性、包容性、渗透性、关联性的新时代文科产教融合体系(见图1)。

图1 产教融合体系框架

在课程教学中,深入开展科教结合、产教结合、多方交流、校企合作等教学手段,构建“整合式”教学体系。组成教学团队展开教学研讨或请领域专家和企业一线人员进行“混合式”授课,带动学生深度学习。以产品设计专业中陶瓷工艺品课程为例,学生分组进行市场调研、客户调查,做分析表等来研发产品。针对目标设计主题性陶瓷产品,选定主题后,每个创作团队分别对环境、设计的效果进行整体分析,每个人了解自己在团队中的工作目标,主动沟通,制定计划,循序渐进完成课程方案。小组成员各司其职、优势互补、自由组合。从产品市场调研出发,通过策划设计方案、讨论敲定方案、造型制图、功能实现、VI策划、广告营销等环节,使学生真实感知从产品诞生到投入生产,接受市场考验的全过程。教学方式的跨界、课程的交互,深化了学生对产品设计专业的认知,强化了系统设计的能力。

2.4 教学成果联合鉴定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强调“强化行业协调指导,打造信息服务平台,健全社会第三方评价”。教学成果展示实行教师和企业代表、工艺技术指导三方考核,学生的成果会得到更全面的评价,通过作业汇报展览、作品摄影、包装、产品宣传册,后期的课程作品汇报答辩,提升学生对自己作品的宣传和推广能力,模拟学生进入公司企业后,面对职场环境,提升应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作品在校内进行同学互评,再由指导教师、企业代表、工艺技术指导、线上投票等进行综合评价,因此获得双向反馈,企业可获得人才的创新方案,学生可感知市场的设计需求,改变了传统场域内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对自己的作品成果有清晰的认知,对以后的就业有明确的方向。此外,全方位的评价体系,也能让教师获得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特点、优势进行专业指导,实时观测学生的心理动态与设计思路,灵活进行教学设计。

3 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实施路径

3.1 结合闽北地域特色,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完善课程改革

产品在古代称之为工艺美术品,产业化后称之为产品,皆为“造物”的艺术。传统文化是艺术设计的隐喻与象征,人们可以通过产品看世界,它承担着经济文化的需求,有着与人分享和强化文明的力量。而产品设计发展至今,借助于科技、经济、文化的力量协同发展,其已不单是个人风格的表达、美的形式创造,更应该不断探索、完善作品的文化气质和民族精神[8]。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多年的专业建设理念也紧扣“文化”与“地方经济”的协同作用。协同是在“专业已有资源、地方传统特色”两个方向的调和,学科人才资源与地方经济需求互补,实现专业发展能够“服务于学生,立足于地方”。将闽北地区“理学文化”“茶文化”“建窑文化”“闽越文化”等作为专题项目展开学习研讨,以传统文化的当代成果转化为设计理念,做改良设计和衍生设计,形成团队设计小组,鼓励与企业接轨,开展社会服务项目、参与课题研究,参加设计竞赛,在实际学习中提高能力,真正让专业、企业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反哺于教学模式的完善之中。

3.2 优化地方人才培养模式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把专业教育体系、产业发展趋势、人才培养模式三者结合,培养应用能力强、专业知识储备全面的综合型人才。将企业实训课程和校内专业教学合理衔接,拓宽实践教学平台,贴合社会发展需求,整合多方资源。理论教学是校内学院派的优势,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在此基础之上;实验室教学和企业实训教学强化实践技能,凸显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地方特色;团队合作、跨界协同,拓宽了课程内容;人才的优化是培养理论与实践兼备,打破专业壁垒,多专业、多领域的融会贯通的全方位人才的前提[9]。在产品设计专业建设经验上,提出地方经济特色型产教融合体系,探索教学创新、产业需求、文化传承融合发展的契合点,建立具有产教融合特色的实训平台和实践场域等,以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实现育人环境创新。立足于社会环境、经济文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未来专业建设趋势,地方院校的产品设计专业应加强访企拓岗,统筹地方经济与传统文化资源,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业建设贴合地方经济;整合传统文化结合传统工艺的产教融合特色教学模式,产品设计能走多远,与地方经济、文脉资源、创新理念息息相关。武夷学院产品设计专业依托产教融合,与当地现代智能制造企业、机电工程学院寻求创新合作,建立设计专业与科技结合的案例。改革创新多交叉课程,落实“专业课程+实践+融合创新”校选课程建设,如在快题设计课程中,引入当地企业导师授课,漆艺课程等实践内容通过线上线下、校企互动,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升级,结合实训中的主题方向,设计完善的作品方案,人才技能紧扣地方发展脉络。

3.3 跨学科专业交互融合

产品设计的材料语言形式是多样化的,多种材料结合的设计方式,探索产品材料语言的外延和边界,重审传统,立足当下[10]。在产品改良设计课程中,以电吹风机为案例进行产品改良设计。学生在设计中,除了考虑产品的造型、色彩、装饰、功能等设计要素外,还应从市场调研中了解吹风机的国内外发展历史,生产流程、各品牌的产品核心竞争力,市场销售数据从而对产品有全方位的了解,这需要在设计中对电路原理、材料技术、市场营销等学科进行针对性学习,拓展知识面。跨学科的交互融合应当协同专业已有资源、产品创新特色两个方面,如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学生与旅游学院康复医疗专业学生在校级公选课程互动交流,提出人工智能按摩椅的方案研发,康复医疗专业学生对智能按摩椅在功能领域提出专业建议,产品设计专业学生了解到该产品方案研发的突破点应从“人”出发,而非“设计”本身,用户人群的病理特点、需求痛点、用户的物理人体构造和精神条件是该产品设计基础,进而做产品优化改良设计,在现有产品基础上进行质量和创新延展,整合外观设计、结构表现、人机工程学、色彩配置等设计要素,跨专业的设计团队通过多次讨论互动,最终设计出一款功能完备、理念创新的人工智能按摩椅,并被当地康复医疗机构采纳。

4 结 语

产品设计专业是技、艺、工综合性人才培养的重要学科,产教融合背景下实践教学模式的建设和发展,对专业模式和课程体系的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武夷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经过十余年的摸索实践,总结建设经验,建构校企合作教学体系,为地方企业输送创新性人才。近年在对地方传统文化的特色凝练上,更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总结出地方院校产品设计专业学科建设新方向,借此探寻产教模式更精准高效地服务地方经济,在技术、艺术、工艺等领域,使人才培养更符合企业的需求,以创新驱动人才发展的目标,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

猜你喜欢

产品设计产教融合
智能产品设计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融合菜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冷·暖》
《教堂之夜》
《融合》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