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教融合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改进研究

2023-11-22李井刚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体教课外融合

李井刚

(福建中医药大学体育部,福州 350122)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指示精神,高校应全力以赴地凝聚学校体育改革新理念,根据当前人才培养规律,坚持一体化推进的实施原则,不断研发新方法、新模式、新路径,以具体落实体教融合政策的新理念与新内涵,确保高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从深化体教融合的背景出发,研究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优化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积极响应。通过构建科学、实效的评价体系,既可为教学决策层提供各项指标,包括评价学校教学水平以及质量的数据,又可以从各个维度上推动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质量的改进。高校大学生身心强健水平与国民素质及国家兴衰息息相关,构建满足大学生需求以及响应国家体教融合政策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激发释放体育教学的综合育人功能。

1 体教融合的内涵

1.1 体教融合的基本概述

二十世纪八十年,我国为了推动竞技体育实现可持续良好发展提出了体教结合的发展理念,旨在通过优化运动员文化知识教育,为其退役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体教结合基本理念的提出满足了中国体育早期的社会发展需求,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创造了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我国体育事业战略发展的优化调整,体教融合理念的发展核心逐步发生了转变,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等院校在体教融合视域下逐步进行教学模式的优化改革,才能满足新时期我国体育事业高速发展对专项人才的迫切需求[1]。体教结合与体教融合二者本质的区别体现在目标与内容方面的差异。体教结合思想主张体育部门应发挥主导性,体教融合则是基于新时代的背景,在原有体教结合的基础上的突破与升级。体教融合理念更加强调参与者文化素养和锻炼竞技的协同统一,力求形成育体和育人一体化格局。

1.2 高校开展体教融合的价值意义

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普通高校,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当代高校人才培养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高校体育专业为了适应人才培养的全新需求,应秉承开放性和包容性对教学模式进行推陈出新,进一步优化竞技人才培养工作,创新优化已经势在必行。体教融合是理念的变革,在价值、功能及目标等领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2]。高校体教融合的开展对高校体育多元建设和系统性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采取何种具体措施,高校都应明确体育工作改革的任务,需要紧紧围绕“全民健身的理念导向加速推进体育和教育完美对接”,力促学生健康成长。体育是教育的重要核心组成,也是终生教育的一部分,在体教融合的引领下,让体育真正回归教育的真谛,才能最终实现凝心聚力、协同育人的效果。一方面,对高校而言,学校体育工作面向的目标群体是在校大学生。在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体教融合教学模式对推动体育发展的作用极为显著,能够帮助高校大学生养成更好的运动习惯,使学生在体育竞赛中锻炼身体、愉悦身心,形成终身体育学习意识,将体育教育从幕后推至台前,促进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全方位发展。另一方面,体教融合能够迎合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人才需求,在专业体育教学的基础上,通过体育竞赛拓展素质教育,增进同学情谊,丰富大学生活,实现综合型人才培养建设,使体育竞技人才实现综合层面的跨越,开拓高校体育的新范畴[3]。

2 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优化的现实背景

体育是教育的因子,同时具有体育特有的属性特征。无论是教育还是体育,自二者诞生之日起,评价模式就与其共生共存。多年来,我国教育、体育快速同步发展,对于评价理念和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仍保持着价值判断的价值;另一方面,评价数据除了反馈效能之外,还对教学工作起着关键性的主导作用[4]。

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方法对于整体高等体育教学改革推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特别是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虽具有相通之处,同时区别也很大。其相似性在于与其他课程相比,高校体育教学评价需要摆脱终结性评价的束缚,主导诊断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需要三者能够协调融合。举例而言,一些大学生先天素质薄弱,但是特别喜爱体育课程。然而无论课上多么认真,课下多么努力,依然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此时就需要基于学生的平时表现和运动成绩给予最为恰当评价,这也是其他学科评价所遵循的。差别之处在于体育评价注重发展性评价,而其他课程评价却无法比拟。新时期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要改变以往运动技能培养的定式思维,逐渐向健康第一育人方向过渡转型,通过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逐渐达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行为。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而言,应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技能和知识,还需要实现教学绩效向课外的拓展,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在课外体育活动或比赛中得到历练,助力学生强化增强体质、健康第一的信念。然而这一目标如何能够通过体育评价体系进行体现还需要深入探索和实践。

与此同时,高校体育与其他学科相比,在教学内容多样化方面表现出显著的特点,因此对于教学评价工作提出了更精准考验。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出现部分学生在某一项目相对擅长,但体育成绩结果却差强人意,使得该学生群体对体育课出现“身动心违”的态度或行为。体育教学评价的宗旨必然是全面性、综合性的评价,然而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评价的问题亟待解决[5]。

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改进,无论是从理念方面还是到模式优化方面,都应该得到充分重视,这已经远远超脱了评价方法固有的学术和实践意义,更关乎着高校体育改革的成败。体教融合的理念为高校体育教学和评价改革带来新的契机。高校应该抓紧时机,全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地[6]。

3 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与标准的设计

3.1 设置目标及要求

体教融合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改进应该侧重课内外育人相结合,向学生传达正确的健康理念,同时应将其贯穿于整合评价体系的全过程,侧重从目标设计着手,循序渐进地对学生产生健身意识价值观的渗透。与此同时,过程性评价必不可少,通过释放过程性评价的多维价值,针对大学生课程的多维指标开展与之对应的评价。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除了要掌握基础性的知识技能,还要督促自我养成与自身相匹配的锻炼习惯,使自己处于健康的身心状态下,能够根据自身锻炼需求做出有策略性的调整,善于客观、理性地评价自我,真正贯彻体教融合应达到的既定目标和内容。

3.2 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结构详见表1。

表1 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3.2.1 学习态度指标 主要评价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表现和投入程度。遵循严格考勤的执行理念,评价指标实现了定量与定性评价的精准对接,并视为综合评定的主要参考指标。

3.2.2 身体能力指标 参照最新《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要求,体育教学应致力于提高学生心肺功能,而且锻炼内容在30%以上,表明心肺功能是身体素质的重要考核之一。为此,考试分数的权重应在30%以上。此外,综合评定学生课内外的表现,将其作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一环,评价方法以定量考核为主。为此,每一学年的上半学期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学生体育成绩进行考核,下学期将速度、弹跳、力量素质作为考核依据,根据学生的体能素养,增强学生的上、下肢力量和爆发力以及速度,全面为学生身体素质能力的提升保驾护航。

3.2.3 运动技能教学指标 高校体育教学涵盖丰富的项目群,而且不同的项目群具有各自的特点。基于不同的项目类型,体育教师应把握项目精髓开展评价,在侧重考核学生技术技能熟练程度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结合学生先天的运动基础和提升幅度,综合评价学生的基本技术能力和技术技能的运用能力,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程度和进步程度。运动技能教学指标评价方法需要实现考试项目与竞技活动参与有机统筹,实现师评与学生自评、互评相一致。

3.2.4 课外锻炼指标设计 按照政策导向要求,高校应多元化课外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周能够参加3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课外活动与竞赛的组织对于高校体育课程育人是极大的考验,高校需要在维护课堂教学秩序的前提下,能够有目标、有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体育赛事活动,同时将学生参与课外体育竞技活动的情况与综合成绩测评对接。课外体育竞技赛事活动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为学生自主性的课外活动,其二为学生在学校组织下所参与的赛事活动。前者的评价方法以学生参与情况为主要考察点。后者主要强调对学生主动性参与的考察,掌握学生在评价标准范围之内的有效完成情况。

4 优化结果与分析

4.1 教学评价优化的价值

4.1.1 将体教融合理念深入植根于评价体系 为了全面培养高校大学生校内外自主健身健体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积极响应新时代的体育运动理念,高校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并将其作为评价体系的主要指标,才有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体系,是体育课程评价改革的重要范畴,折射出体育锻炼形式的丰富性,有助于课内外体育的对接与反哺,助力课内外模式的一体化[7]。

针对大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和赛事活动的需要,课后参与赛事能够继续巩固学生对体育课上学习内容的理解与吸收,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体育赛事活动中,激发了学生自觉、自愿参加体育运动的欲望。大多数学生对此较为认可,详见表2、表3、表4。

表2 课外赛事活动认同调查(N=654)

表4 体教融合认同调查(N=654)

4.1.2 评价体系侧重多维性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采取科学化设计,形成最具实效性的评价方式,做好课内外体育教学的测定、统计、分析、比较。针对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影响,不同学生在体育学习进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态度、个性轨迹。而学习态度、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课外活动以及竞赛参与这一评价体系转变了以往专项技能考试的局限性,集中体现在体育学习评价日益多元化。分析表5和表6的调查结果,多数学生对体育课程评价中的体育专项测试并不认同,而希望是体育学习情况的综合反馈。

表5 教学评价认知调查(N=654)

表6 评价体系认同调查(N=654)

4.1.3 评价优化模式应凸显方式与方法的多样性 体教融合背景下的体育教学评价改革,摒弃了以往唯考试成绩论的单一形式。在具体的评价考核实践中,学生成绩评定需要基于考勤数据表、课堂参与、不同运动项目课程学习、身体机能转变以及课外活动与竞赛成绩等五个方面进行全面评定。如果学生最终不及格,则没有补考的机会,只能等待重修。

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改革侧重过程性评价,有效规避了过度量化考核引发的危机,使得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到同步改观,助力学生形成个性化认知,生成拓展性思维,让学生信心十足地投入学习[8-9]。

4.2 结论与建议

4.2.1 结论 体教融合视域下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改革,需要保证评价体系的公平性,严格规范的执行,改革结构考核、综合评分模式,完善考核内容,客观评定成绩,重视个性差异,改革评分方法,严格技术标准,考试运作规范,循序渐进地不断优化和修改。

4.2.2 建议 高校应加强课堂规范和考试规范,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完善助教选拔和考核机制。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即时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消除体教部门之间的思想壁垒,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中心的转移、评价方法的多元化、评价功能的转化。高校需进一步加强发挥体育课程多元育人作用,促进课外助教课程的质量和效果,共同促进高校体教融合深度创新、多元发展[10]。

在体教融合理念引导下,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改革工作任重而道远,对推动高校体育工作革新影响深远。时下体育教学改革面临前所未有机遇和挑战面前,针对高校教学评价工作中不可忽视的瓶颈现象,要求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明晰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结合学生在课内外教学中的学习态度,开展最为科学、全面、客观、合理、公正的体育教学评价。当然教学评价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集中全民精力聚焦核心点,以期推动高校体育教学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

猜你喜欢

体教课外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转动小脑瓜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