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仪器分析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实践
——以绪论章节为例
2023-11-22孔令瑶薛晓丽马朝红
孔令瑶,薛晓丽 ,马朝红,刘 强
(1.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吉林 132101;2.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实验检测中心,吉林 132101)
教育部在2020年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出,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用于专业学习,所以专业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最主要的依托[2]。
仪器分析课程是以研究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从而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和形态分析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是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应用化学、食品工程、制药工程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围绕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对标“两性一度”课程标准,将仪器分析课程与思政及科学伦理教育紧密相连,培养学生追求科学真理、勇攀高峰的责任感和报效国家的使命感,教学团队从优化教学大纲、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挖掘课程中思政素材等多个方面开展课程改革,使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
1 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难点与解决方法
1.1 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不够
课程思政难点在于专业知识教学侧重于知识的“求真”,而思想政治教育则要求“真善美”的统一[3]。如何将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是课程思政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人类知识结构自17世纪开始逐渐分工细化,专业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公式定理的应用,导致知识本身所蕴含的人文价值感逐渐被弱化,这就需要每一位专业课教师深挖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价值追求,回溯整个知识体系的初心,切实做到从人文主义关怀的角度看待科学知识,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4]。
1.2 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视不够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课程是育人的主载体,讲台是教师的责任田。课程思政最终要通过教师这一关键主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虽然教师有意识地进行思政教学,但是由于课时限制或重视不够等原因,思政知识都集中在课前几分钟讲完,没有从教材各个章节中挖掘,而且举例过于呆板,不能将思政案例融入到知识点中,忽视职业岗位态度和素养要求,导致思政教学与课程内容融合尴尬,不能引起学生共鸣。这就要求教研团队依次梳理每个章节的知识点,从一堂课到多堂课,反复推敲打磨,以求融会贯通、启智润心。教师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还要根据不同教学对象和自己教学风格进行第二次创作,使教学更具个性化。同时任课教师还要注重学情分析,做好调查问卷工作,不仅要注重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还要把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不能使教学与学生脱节。
2 绪论课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2.1 重新设计教学大纲
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融入到课程教学环节,教学团队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课件等多个维度进行改进。以绪论章节为例,大纲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素质目标也就是思政元素内容,如表1所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基于大纲中已构建的教学章节和知识点,广泛收集和选取思政素材,包括新闻报道、视频、网页等一系列教学素材,将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在一起。讲授过程先讲专业知识,从一个概念、一位科学家、一台仪器到分析方法的发展进程讲起,再从这些事件中提炼出背后存在的思政原理和观点,然后升华为德行和智慧。
表1 绪论章节培养目标
2.2 挖掘仪器分析课中程蕴含的思政资源
绪论章节是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一堂生动的绪论课可以直接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热爱,也能让学生和教师打下良好的感情基础,“亲其师信其道,信其道才愿受其教”。绪论章节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历史,懂得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及与其他已学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课中还要突出思想的引导性,穿插讲述本专业或者本行业中科学家、专家或一线技术人员等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国家人民作出贡献或在人类进步历程中发挥的重大作用等方面内容,提高学生对本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2.2.1 增强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培养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精神命脉。实现青年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固然需要发展经济、科技、安全等硬实力支撑,也同样需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来增强软实力[5]。绪论章节中在介绍仪器分析方法的发展历史等知识点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例如讲到仪器分析发展第三阶段的内容时介绍我国仪器发展现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最先进的科学仪器研发技术,意味着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我国大型精密分析仪器研发和生产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暂时落后,虽然是制造能力最强的国家,但是目前约73%的仪器需要进口,一旦外国公司停止了仪器的供应,我国的科研还有医疗就会面临暂停和终止的困境,比如电子显微镜99%份额被全球五家公司瓜分,CT、四级杆质谱、大型X射线衍射仪、液质联用仪等国产品牌仅占到百分之零点几。希望同学们将来能振兴国产分析仪器事业,“撬开卡我们脖子的那只手”,给我国高科技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通过这个例子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对专业知识深入探究的使命担当。
2.2.2 加强科学伦理教育,将绿色发展理念根植于心 科技创新与科技伦理如同科技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刹车系统,在人才培养方面,不仅要培养具有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还要培养有科技道德和科技伦理的人[6]。例如在讲分析化学分类时,仪器分析的优点是检测限比化学分析低,微量或痕量物质都得用仪器进行检测,列举这几年大家熟知的食药品案件:银翘片砷汞残留、恩诺沙星毒豆芽、“一滴香”等。不法商贩滥用化学品导致公众“谈化色变”,但衣食住行又与化学化工密不可分,如何让化学“绿”起来,必须从源头抓起,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基本国策和发展理念根植到学生内心中,认识到自己将来的社会责任。在课堂上请学生回答“样品富集前处理用便宜的二氯甲烷等有机溶剂还是用CO2超临界萃取”“为了避免干扰是用传统的化学掩蔽还是用仪器方法”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明白,判断一个方法、工艺的好坏除了用价格低廉、易操作、安全可靠等,还应把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作为评价方法优劣的首要指标[7]。
2.2.3 关注社会热点,培养职业精神 在科学研究方面,不仅要有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还要有道德底线、伦理红线和规则高压线的良知和坚守。绪论中用具体案例介绍每种分析方法的特点和应用范围,培养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社会现象相联系的能力,同时还要通过案例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讲到红外光谱的特点时举例“齐二药事件”,如果当时质检人员在感知重量有误的情况下,对比原料红外光谱,就能知道两者的差别。还有轰动一时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通过视频和网页让学生认识到以前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缺陷和熟悉该方法技术人员职业道德缺失产生的巨大后果。通过这两个例子告诉学生作为化学从业人员,一定要牢固掌握基本技能,并进一步发展分析化学精准的检测技术,坚守职业道德和科学的底线,为人民的健康和国家的科技繁荣保驾护航[8]。
2.2.4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培养严谨科学精神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是科技兴国的主力军,在学习期间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9]。举例屠呦呦,她不仅是巾帼楷模,更是中国科学家的精神符号。中国目前领先欧美的硬核科技:超级钢技术、超50%热效率柴油机、稀土分离加工技术、激光技术、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等,每项技术的背后都凝结了好几辈科研工作者认真钻研、不怕辛苦的汗水,科研团队在艰苦的条件下不断创新,一路筚路蓝缕取得这些伟大的成就。通过这些例子引导学生要有敢啃硬骨头、锲而不舍和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在数据记录和处理方面,作为一名化学科研人员,要珍惜包括原始谱图在内的所有数据,特别是一些重要结果,比如我国著名前辈科学家钱三强和何泽慧夫妇发现铀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但有人质疑是虚假“发现”,钱三强和何泽慧夫妇拿出了原始乳胶片和测量数据有力地回击了质疑的声音。这说明正确处理和保留数据的必要性,向学生传递科学研究必须坚持的客观性和严谨性。在绪论中还要把马克思哲学立场观点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辩证思考能力。讲到仪器分析定量分析方法评价指标中会讲到分析方法的选择性和稳定性,例如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都可以测定汞元素,但是原子荧光灵敏度好、选择性高,汞元素都用原子荧光测定,但能发出荧光的物质很少,限制了原子荧光应用范围;相反原子吸收灵敏度不如原子荧光,但是方法稳定,很多元素都用这个方法测定[10]。对比分析方法的优缺点进而升华到做人做事的两面性,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方法看待事物和自己。
3 结 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将课堂教学和思想品德养成融合,实现价值观引领、渗透,从不同角度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实践证明,通过增补仪器分析大纲思政内容,调整理论课知识结构,将思政元素和仪器分析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增加了课程的“抬头率”和“点头率”,同时又强化了思政教育鲜明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取向,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逐渐形成协同效应[11]。在今后的教学中,团队要在教学思路、教材、教法等方面持续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以期促进思政课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更好地发挥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