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学习任务群实现单元“梳理与探究”
2023-03-31张敏
张敏
【摘 要】统编教材中,有的单元编排了综合性学习板块。教学此类单元,可依托学习任务群,采用“明确学习中心定位,梳理单元内容;发掘层阶发展功能,统整学习活动;展示阶段探究成果,优化评价方式”等策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梳理与探究”的乐趣,发展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综合性学习;单元整体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提出以学习任务群组织和呈现课程内容。面对设有综合性学习板块的单元时,如何依托学习任务群来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梳理与探究”的目的?本文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通过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核心素养。
一、明确学习中心定位,梳理单元内容
2022年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1]2这一表述明确了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应明确学习中心定位,依据单元编排特点,从结构化视角整体设计学习活动,把看似零散无序的内容用一定的序列、框架统整在一起。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组织、有层次、有侧重地厘清学习目标,从關键问题出发,以整体视野建构知识系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
(一)厘清概念,理顺主题序列
本单元在课后嵌入式地编排了综合性学习板块,内容稍显分散、零碎,导致教师教学时往往以课文为主而忽略了综合性学习。对此,可在教学前基于“发现现代诗之美”的单元大任务,整体设计学习活动,确定“收集与摘抄”“比较与交流”“尝试与表现”“合编与朗诵”四个学习阶段,并据此拟定目标序列,使知识性目标与能力性目标相关联、现代诗歌学习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紧密融合,从而引导学生明确重点,合理分配时间,实现自主学习与建构。
(二)解读要素,确定关键问题
现代诗歌灵动的想象、跳跃的节奏和多变的诗形,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挑战性。因此,教师要以单元目标为基础,解读单元语文要素,设计关键问题,引领学生有层次地理解现代诗,把时间花在关键处。在确定关键问题时,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可迁移,问题要能在不同情况下应用,以培养学生在各种不同情境下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二是能联系,问题要能帮助学生把已学和未知联系起来,把不同学科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从而整合知识、技能。由此,教师从“怎样理解现代诗中重要、难懂的词句”“怎样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想象美、意象美”“怎样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出发,确定关键问题,以问题驱动学习,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
(三)分解任务,拟制学习清单
从根本上来说,学习设计“引领学生参与学习,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2]。学生期待更深入而广泛地学习,因此,教师把决定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参与讨论,共同制订学习方案。教师提醒学生关注每课嵌入的活动提示、阅读链接等,并预设完成的时间。师生一同编制“学习清单”(如表1)。
基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学习清单”将大目标分解成有关联的子目标,时间也弹性地分层预设。在第一阶段,预设用1~3课时完成有目标地查找收集、摘抄现代诗歌等任务。因为在后续的学习中,学生还会持续地补充诗歌,所以还弹性地预留了1课时。在第三阶段,可预设分层目标和分步流程:模仿试写一两句诗句—仿创结合,写雨后天晴的场景—自由创意表达—坚持创作现代诗歌。
最后,将“学习清单”张贴在公告栏上,使学生不仅明确目标、知晓内容,清楚“为什么学”“学什么”,还了解“如何学”,为下一步任务的实施做好心理准备。
二、发掘层阶发展功能,统整学习活动
“学习任务群的安排注重整体规划,根据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1]2为此,教师从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围绕“发现现代诗之美”的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实践活动,聚力问题探究,多维拓展诗歌阅读边界。学习任务群分“品味诗性语言”“创编诗歌形象”“策划诗歌活动”三个层级,分别从学习情境、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三个方面进行整合,体现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学习内容的整合程度也不断加深。
(一)整合情境知意象,品味诗性语言
整合情境分两步实施。
第一步,链接生活场景。诗中提及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切身经历等,蕴含着诗人独特的感受和瞬间的灵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诗歌情境。在《短诗三首》中,初步感受诗歌音韵和谐的特点,再现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三个特定场景,动手组合“明月”“藤萝”“母亲”等事物的贴画,唤醒生活记忆,想象画面,丰富诗歌意象,并通过链接生活,体会两个“风雨”的不同含义,亲身感受诗人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恩。在《白桦》中,通过几个词语感受白桦亭亭玉立、洁白无瑕的美感,积累“姗姗来迟的朝霞”等具有新鲜感的语言,并结合生活赏析白桦似雪如霜的品质。
第二步,联结真实任务。教师创设“推荐喜欢的诗歌”的学习情境,创建真实任务“参加学校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模仿样例,独立摘抄诗歌,并组织学生从格式、书写两方面进行互评。学生先通过小组讨论,确定诗歌主题,接着在组内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收集的诗歌,按诗人的国籍(中国、外国)、诗歌的类型(写景、叙事、抒情等)、诗歌的内容等对其进行分类。从“一首”到“多首”,学生逐步把学到的核心知识和阅读策略迁移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如此,文本情境与生活情境交融,文本意象与真实任务融合,学生不仅赏读了现代诗的音韵美、意象美,积累了诗歌凝练优美的语言,品味了诗歌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感受,还学会了收集整理现代诗,乐意与同学合作和分享摘抄的诗歌。
(二)统合方法学表达,创编诗意形象
学习任务群注重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关注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引领学生多方面、多层次地发展。在“比较与交流”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品读《绿》并想象画面,促进学生的能力从读向写转化。布置任务如下:读诗中想象奇特的诗句,想想你在哪里见过这样的“绿”,模拟情境试写一两句诗,表现“心中的绿”(如图1)。
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在空格中只填写了“墨绿、浅绿、嫩绿”“风是绿的、雨是绿的”等词句,而对“阳光也是绿的”“静静地交叉在一起”等内容并不理解。教师因疑引导,让学生先用“我来到 ,看到 ”的句式,想象绿意盎然的草地、一碧千里的原野、小溪倒映着草色等情景,再模仿写一两句诗句。接着,让学生阅读宗璞的散文《西湖漫笔》中的片段,在比较阅读中迁移揣摩诗歌的独特表达。最后,教师调好水彩颜料,让学生用大小不同的排笔在宣纸上自由涂抹,在深深浅浅的绿色中书写“心中的绿”。比如,山林里的竹子是绿的/马路边的小芽是绿的/飘过的云变绿了/我们的眼睛也绿了。
此时,拓展想象、比较阅读、创意表达等学习方法交叉融合,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学习经验,读思结合,以创促读,有效促进知识内部的联系,完成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三)融合资源善组织,策划诗歌活动
2022年版课标要求学生“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尝试运用语文并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1]11。为此,设计合编诗集与组织朗诵会的任务,意在通过跨学科学习活动,让学生尝试运用艺术、历史、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和技能,融合课堂内外、纸本与数字、日常生活与地方文化、线上与线下等,多渠道、多方式地获取材料,合作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解决问题。
1.赛诗会——课内与课外联结
在学习现代诗分行的格式、陌生化的语词、新奇有趣的想象后,教师引导学生把诗中的片段和课外生活联结起来,迁移到崭新的情境中,创生新的诗行。课后,教师组织开展小组赛诗会,让学生不拘主题、不限形式地表达,将创意思维转化为一行行充满童真童趣的诗句、一个个朦胧美丽的意象。
2.制诗集——纸本与数字融合
学生收集和创编了现代诗后,可选择以手作或数字的方式制作诗集。先按一定的顺序编排诗歌,再讨论添加作者简介、创作背景、诗歌小知识等内容,完善诗集。之后,自由想象,给诗集起名字,配上插图,插入书法或艺术字,制作封面和目录,设计版式,手绘装饰,最终完成制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渗透了审美思维,提升了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认知。
3.走诗路——日常生活与地方文化融通
为了更好地收集和创编现代诗歌,除了关注日常生活,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关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通过对当地英雄人物的调查访问和对本地风景名胜、最美乡村的实地走访,串起富有特色的“诗路”。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过去,还为诗歌学习注入了时代的强音,记录了历史的音符。
4.“云”诗台——线上与线下结合
除了现场诗歌分享,学生还可借助网络社交平台,结合信息技术手段,用视频、音频双线结合等方式,品读经典,朗诵交流,在跨学科学习中,体味诗歌的唯美意境。“云上”诗歌朗诵分享具有范围广和速度快的传播优势,新时代的学生更乐于接受。
三、展示阶段探究成果,优化评价方式
“阶段性评价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選择评价手段。”[1]49教师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依据学习目标展开评价,在评价过程中组织学生有效交流,及时改进,优化学习成果。
(一)“三色花瓣”助二次创写
学生将自己的诗歌贴在交流墙上进行展示,同学阅读后用三色花瓣来表达他们对诗歌的评价。红色代表“这首诗太好了!我很喜欢”;黄色代表“不错,我认为这是一首好诗”;绿色代表“修改一下会更好”。收到红、黄两色花瓣的学生与同学共同朗读诗歌,交流感受;收到绿色花瓣的学生则和同学一起修改诗歌。最后,学生以“我最喜欢的诗歌是……它让我感受到了……”的句式进行交流评价,并摘抄自己最喜欢的诗歌,感受诗歌的独特魅力。修改后的诗歌焕然一新,小诗人因此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二)“雪糕名卡”促诗集互评
教师事先把学生的名字写在雪糕棒上,制作名卡,再把名卡放入一个盒子里。学生互相欣赏彼此的诗集后,教师从盒子中抽出一个学生的名卡。被抽到的学生需对“最佳编排”“最佳诗集名”“最佳封面”“最佳插图”“最佳装帧”等奖项发表观点。教师将其记录在黑板上,接着抽取下一个学生的名卡。在接龙评价中,学生感受到被同伴认可的惊喜,也满怀着被抽到名卡后参与评价的期待。
(三)“诗歌派对”倡书签激励
采用班级派对的形式举办诗歌朗诵会,会更具自由轻松的氛围。在个人朗诵、小组合诵之后,学生会收到同伴赠送的书签,上面写着他们对诗歌选择、朗诵表现等的评价。通过这些评价,班内评出“迷人配乐”“成功合作”“最有感染力”等奖项。教师回放2~3个朗诵瞬间,鼓励学生作出“我认为好在……”“我认为……可以改进”等评价。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可以有诗歌,诗歌可以陪伴童年。
综上,教师以单元整体的方式构建学习任务群,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在学习主题引领下,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联系,联结跨学科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让他们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反思并修正学习成果,学会合作以增强自信,从而发展适应未来需求的整体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陈静静.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浙江省建德市明镜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