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路径研究

2023-03-29邓璐璐

高考·下 2023年12期
关键词:历史学科高中阶段培养路径

邓璐璐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高中历史教学迎来了新的要求,尤其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要立足于课堂根本,全面分析学生实际学情,了解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结合课堂具体情况,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转变。在全面且深入掌握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基础上,参照历史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结合唯物史观意识、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等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题元素,重新进行历史课堂的设计与教学方案的改革优化。文章将结合具体教学实例,重点提出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期望能够为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的改革创新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高中阶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历史学科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课程,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培养,新课标中对高中历史核心素养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将其描述为高中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应用,逐渐具备满足其个体终身发展及社会发展需求的品格以及关键能力,其核心内涵是对学生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等多方面素质的提升,着重对学生自主发展意识的激发,使其能够主动参与探索,积极合作,勇于创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从成长层面来讲,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所反映的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以及今后是否能够具备社会与国家公认的价值观念。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各项要素的培养对于学生未来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需重视对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将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各项品质与能力。

一、精心设置问题,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意识

历史事实需要在不断的探索和延伸过程当中予以验证,并从某一历史时期的问题延伸到相关历史情境,由此来予以历史史实和所有相关虚构信息的明确与分辨,真正掌握真实的历史经过,再结合历史背景下相应文化、经济、社会、政治变革过程,对相关历史史实进行深入了解。这就意味着,历史知识必然有其独有特征,而要想能够让学生从客观、全面的角度去认识历史事件,并从中获取历史的史实,将其置于历史情境当中,就必须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利用精心设置的问题,结合本堂课程所教学的重点及教材内容,使学生能够具备客观分析和以唯物主义观点去进行历史研究的能力,而唯物史观正是能够赋予学生了解和掌握真正历史能力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作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要求高中生需要能够以客观、全面的视角看待历史事件和现象。为能够有效培养高中生唯物史观意识,历史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和解释历史事件。

例如,在讲解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关于中国古代史时,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对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思考:“纵观中国整个古代历史发展和文明延续,以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说,社会制度、经济基础和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对历史朝代的更迭产生了哪些影响?”以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中前三课的内容统领问题研究思路,让学生通过对“制度变化与创新”相关知识的梳理与分析。结合第八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变迁去重新认识历史变化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在整个问题的思考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将与问题有紧密联系的历史事件及产生的问题展示给学生,以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图去帮助学生明确其中所隐藏的“历史客观答案”,让学生从历史概念、内涵角度去尝试理解与掌握历史真正的事实,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历史概念的概括,以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二、借助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史料实证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史料实证这一要素可以解释为学生通过对已学习或已掌握的已发生历史事件相关记录的梳理研究,或收集整理能够全面、真实反映历史事件的文字、资料、物品或历史遗迹,在进行具有逻辑性的历史资料辨析后,借助史料证实历史事件,逐渐形成求真态度。所使用的史料即为详细记录的、已发生历史事件的文字资料,以及带有一定信息的历史实物。一般来讲,这些能够用于进行历史事件辨析的史料大多是以文献、口述记录、实物或图像等诸多方式留存,主要包含以往历史真实发生事件相关记录、现有保存文字记录等相关文字或图像资料。多数是通过收集、鉴别和整理这些文献之后所得到的一些资料。这些经过整理鉴别的史料能够充分反映出历史信息,或传递出历史信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是直观性,学生可在历史知识学习中直观、形象地了解历史事件,并通过相关史料证实,深刻理解及掌握相关历史知识。可以说,史料实证可有效提升学生历史素养,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获取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获取渠道。本质上讲,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有着重要的影响。以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运用实物史料较少,一方面是因为教学空间的限制,而另一方面也是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史料实证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史料来论证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为了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史料的来源和可靠性,并教導学生如何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研究[2]。

例如,进行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关于中国政治制度的知识讲解过程中,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部分,教师可以将其中所涉及的一些知识点作为课堂拓展主题,以课外调查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个主题,以小组方式进行相关史料的搜集、整理和鉴别分析,结合能够查阅到的一些史料档案,形成课堂实践报告,鼓励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利用可查史料去验证或证实教材中的一些观点或历史的正确性,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够通过史料实证去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产生探索历史知识的兴趣。而对于“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相关知识,历史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阅一些早期的报纸、文献和档案等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

三、创设良好的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时间和空间是组成历史事件和反映真实历史的基本构成要素,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过程,几乎所有发生的历史事件和存在的历史现象都必然有着明确的时间与地点,而学生只有真正掌握准确的历史时间及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方可对已发生的历史事件产生正确的认知,而且也只有将历史事件放在与其相对的时空才能找到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并通过分析产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认知[3]。以往传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对于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相对来讲较为传统,而且并未注重对历史知识体系的整合,这导致历史教学过程当中,对于历史时空常识、历史事件与所对应史事记忆并不到位,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能够以“模块+主题”的方式进行高中历史课堂构建,并以良好的历史情境来逐渐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对学生进行历史、时空相关知识的查缺补漏。时空观念要求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为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教师可以创设良好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例如,对于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中国政治制度”相关发展历程及发生的历史事件的分析中,为了能够引导所有学生都探究和准确把握本单元中历史事件的时间线索和具体主题内容,促使学生逐渐形成时空意识,教师可组织学生共同针对中国古代历史朝代时间线进行梳理,让学生以具体历史朝代背景为情境創设的主线,理清中国古代至今政治制度所发生变化和相关历史事件的脉络,并对照课本目录、单元引言,绘制政治制度框架图。利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历程,结合具体历史背景,进行中国政治制度演变趋势的推演,使每一个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节点都有其明确的时间线和时间点,逐渐提高学生对历史时间的认知。在完成这一时间线梳理之后,教师再让学生将所有发生重大中国政治制度变迁或改革或演变重要节点的地理位置、具体事件内容标注出来,以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历史背景下“中国政治制度”变化的具体情况。尝试总结不同因素对“中国政治制度”产生的影响,使所有学生都懂得如何综合考虑时间和空间因素的定位思考,掌握分析历史的方法及思路,深刻理解与正确认识历史知识。让学生能够自主进行相关历史知识的时间与空间定位在不同历史背景所构建的情境当中体会当时历史事件变化的必然性和客观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在同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背景,帮助学生建立时空观念[4]。

四、绘制思维导图,整理知识,开展历史解释

历史所发生事件凝结而出的历史知识涉及众多不同的知识点,而且这些知识信息往往更为容易发生混淆,且每一个历史事件及相关历史信息和知识往往都有着一定的逻辑联系,或是时间线索或是事件线索,都能够将其连通起来。而且,不同的历史事件所涉及的知识点或发生的其他历史事件,往往能够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解释。历史知识错综复杂,相关的史学文献更加浩如烟海,这就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知识讲授过程当中引导、启发、培养学生掌握概述、提炼和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一方面,高中生需要明确,组成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要素,包括人物、地点和事件。另一方面,对于所提供的一些事件线索进行分析,讨论历史事件的起因以及具体背景,如此方能够了解为何这些历史事件会发生和发展,而且为何是如此发展,最终需要了解的是其最后的结果[5]。

例如,在讲解中国现代史时,可以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将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分类和整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开展历史解释。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以及教学环节开展过程当中,要能够引导学生联系这几个因素以及线索,多个方面进行思考,让学生可以学会运用教材所提供的信息去进行历史事件的解释。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在课前就为学生提供所设计的预习任务清单,包括需要学生去查找和验证的一些问题,指导学生懂得如何去观察历史资料,搜集历史信息,借助历史教材了解整体知识,整体感知即将要学习的内容。而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历史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进行教材中相关大标题与小标题的阅读,明确本堂课程所要讲的主题内容,让学生形成牢固的知识框架,这些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在新课完成之后,要利用课后习题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去思考和解决一些历史问题。而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当中,让学生可以灵活运用课堂知识去进行历史事件的解释,提高学生思考事件、分析事件的能力。

五、渗透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

将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融入高中历史课堂当中,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借鉴历史的主观性,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责任感要求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因此,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过程中,不可只围绕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点这一单一的目标,而是要将历史所表达人文精神、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传递给学生。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教师可以借助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事迹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6]。

例如,针对《中外历史纲要(上)》教材当中“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曲折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进行历史知识与具体内容讲解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这两个主题,既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及发展的曲折过程,也阐述了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丰硕果实。在进行这些知识的讲解时,历史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懂得如今幸福生活是前辈“抛头颅洒热血”艰苦奋斗得来的,并以具体问题的思考来引领学生的思路,如“社会主义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本身体现出了什么?”“从中你能够想到什么?又有哪些启发?”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通过深层次讨论,最终总结出“社会主义才是适合中国的道路”,由此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与爱国情怀。

结束语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去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这些素养不仅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将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杨绍婷.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路径研究[J].山海经(教育前沿),2021(21):1.

[2]邓秋芳.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分析[J].南北桥,2020,12(17):71.

[3]顾福华.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分析[J].课堂内外·教研论坛,2021(2):104.

[4]何丽萍.新高考背景下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探讨[J].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21,2(6):18-20.

[5]何锐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J].文学少年,2021(16):1.

[6]张金玲.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途径研究:以《辛亥革命》的教学为例[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4(8):33-34.

猜你喜欢

历史学科高中阶段培养路径
初中历史学科有效教学的研究
新形势下探究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高考对学科思维素养的创新考查
课堂若无经典,语文何以立人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途径初探
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学观念的创新型改革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试论高中语文中的德育教学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