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彪西《为钢琴而作》的创作特征分析

2023-03-29王瑞旋

艺术评鉴 2023年24期
关键词:创作特征印象主义德彪西

王瑞旋

【摘   要】随着20世纪初欧洲社会文化和艺术的快速发展,传统音乐和艺术形式受到了挑战。在这个背景下,德彪西作为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通过《为钢琴而作》等作品,对传统音乐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改革。这种创新和改革对于推动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来的现代音乐创作提供了启示。因此,本文旨在通过简要介绍德彪西及其创作历程,深入探讨德彪西《为钢琴而作》的创作背景,并进一步分析该作品的创作特征。

【关键词】德彪西  《为钢琴而作》  创作特征  印象主义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24-0105-06

《为钢琴而作》是德彪西创作的一部关键性作品。在创作过程中,这部作品受到了华托和魏伦的《华丽节日》的影响,形式上回归了“古钢琴家”的风格。在处理这部作品时,古典的观点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这部作品被认为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作品中,德彪西运用了多种音乐元素,并尝试了双关调性的手法。由此可见,《为钢琴而作》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其不仅代表了德彪西音乐创作的高峰,而且对后来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分析德彪西《为钢琴而作》的创作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德彪西的生平与创作

(一)德彪西的生平简介与创作风格

德彪西于1862年8月22日出生在圣日耳曼昂莱。他被誉为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德彪西在音乐创作方面有着不可否认的天赋。尽管他并非出生于音乐世家,成长环境也远离单纯的音乐氛围,但他从小就热衷于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并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自己的音乐才华。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期间,德彪西一直表现卓越,他创造了各种新颖的写作风格,然而学院的保守派教授并不赞同他的做法。

在德彪西的整个创作生涯中,印象派艺术的影响始于他的幼年时期。当时,德彪西就已经受到马斯奈等作曲家的熏陶。马斯奈等人在保持法国音乐传统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入了东方音乐和西班牙舞曲等元素,灵活运用法国印象派艺术手法,创作出独具一格的音乐作品,尤其在和声方面表现尤为突出。由于受到这些方面的影响,德彪西创作的作品中经常流露出印象派艺术的气息。虽然德彪西本人并不同意并设法摆脱这一标签,但他的音乐创作方法及作品的风格特点已经对更多的作曲家产生了影响。

在德彪西的一生中,钢琴创作贯穿了多个阶段,并且每个阶段所呈现出的作品风格也各不相同。例如,早期所创作的《阿拉伯斯克》《贝加摩组曲》等作品,属于浪漫主义风格;而《版画》《欢乐岛》、两集《意象集》,以及《二十四首前奏曲》等则是印象主义音乐的杰作。

(二)德彪西的创作历程

德彪西的创作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884年至1900年是德彪西创作的早期阶段。在该阶段,德彪西在进行钢琴创作时,其作品所呈现出的特点往往是旋律优美,且风格既包含古典主义又包含浪漫主义。体现这些创作特点和风格的作品包括《贝加莫组曲》《夜曲》等。

1901年至1914年是德彪西钢琴创作的第二阶段。在该阶段,德彪西的钢琴创作往往会呈现出明显的印象主义艺术风格。同时,其作品中也运用了很多东方的音乐元素,丰富了其钢琴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在该阶段,他的创作风格也逐渐趋于稳定和成熟。能够体现德彪西中期創作风格与特点的作品有《版画集》《小黑人》《24首前奏曲》等。

1914年至1917年是德彪西钢琴创作的第三个阶段。在该阶段,德彪西的作品明显反映了他的生活经历,并蕴含着深厚的时代气息。经历了战争和巨大生活变故的德彪西在创作过程中会在音乐作品中添加抽象的元素,同时也融入了理性和质朴的元素。因此,他晚期的钢琴作品风格多样且充满变化,具体的代表作包括《黑与白》和《12首钢琴练习曲》等。

在每个阶段,德彪西都有一些特别的作品值得关注。例如,在早期阶段,他创作的《牧神午后》与传统的音乐模式决裂,开创了现代音乐的先河;在中期阶段,他创作的《大海》是一首大型交响乐,带有典型的“露天音乐”风格,整体色彩鲜明、细节缜密、气势磅礴,为交响乐开创了写实与意象相融合的创作手法。

德彪西作为西方古典音乐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作曲家,其创作历程充分展现了他在音乐领域的创新与突破。从早期作品的浪漫主义情怀到晚期作品的抽象与意象表现,德彪西不断挑战传统的音乐形式与规则,成功地将印象主义风格融入作品中,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音乐遗产。德彪西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创作出了众多优美的音乐作品,更在于其为现代音乐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在今天看来,德彪西的音乐仍然充满活力,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艺术的进步与创新。

二、德彪西《为钢琴而作》的创作背景

《为钢琴而作》是德彪西创作历程中的一部关键性作品,对于他的音乐创作具有重要地位。这部作品不仅反映了德彪西在音乐创作上的革新精神,也代表了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其创作背景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既受到外部艺术环境的影响,也是德彪西个人经历和情感的投射。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促成了这部印象主义音乐代表作品的诞生。

(一)受印象主义文学和绘画的影响

德彪西创作《为钢琴而作》时深受印象主义文学和绘画的影响。在音乐作品中,德彪西注重表达瞬间的感觉和印象,通过音符的色彩和动态变化来描绘自然景物、光线和氛围。这种音乐表达方式与印象主义绘画的风格非常相似,即追求细腻、柔和的色彩和光线变化,而不是传统的强烈对比和浓重的色彩。

此外,德彪西在《为钢琴而作》的创作中还借鉴了印象主义文学的表现手法。印象主义文学强调对自然景物的个人感受和瞬间印象,而不是传统的叙事和情节发展。这种文学风格对德彪西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启发,使他尝试用音乐来表达个人对自然景物的瞬间感受。

(二)对传统音乐形式的挑战

德彪西不满足于传统音乐形式的限制,追求自由、创新的音乐表达方式。在《为钢琴而作》中,他运用了独特的和声、旋律和节奏,打破了传统音乐的规则和惯例,开创了新的音乐形式。例如,德彪西在这部作品中大量使用了非三度叠置和弦,即以四度、五度的关系来排列的和弦,创造出一种不协和的音响效果。这种音响效果在表现音乐主题的矛盾和冲突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呈示部的高音声部,德彪西使用了常见的四度、五度叠置和弦的平行进行作为乐曲的开始,低音声部则以三度、五度叠置的平行进行为之陪衬。

(三)个人经历与情感的投射

德彪西在创作《为钢琴而作》时已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作曲家,他游历过许多地方,接触过很多不同的文化和音乐。这些经历为德彪西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在《为钢琴而作》中,他运用了独特的和声和音阶,表现出独特的音乐风格,这些风格与其个人的经历密切相关。

德彪西是一位情感丰富的人,他的情感世界深刻地反映在他的音乐中。在《为钢琴而作》中,他通过音乐表达对人生、爱情、自然等方面的思考和感受。比如,在第一乐章“单纯与谎言”以及第二乐章“白日梦”中,德彪西运用了柔和的旋律和温暖的色彩,表现出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在主题呈现的部分,旋律线条悠扬、温柔,和声运用也传达出对爱情的向往。而在第三乐章“幻想曲”的开始部分,德彪西运用了快速且不稳定的节奏和尖锐的高音,以及紧张的和声来表现人生的痛苦和挣扎。

总的来说,德彪西在创作《为钢琴而作》时,个人经历和情感是他音乐创作的源泉。他的个人经历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而他的情感世界则深刻地影响了他对音乐的表达。

(四)向其他艺术家的借鉴

德彪西的音乐创作也受到了其他艺术家的影响,例如肖邦和柴可夫斯基。

肖邦是德彪西的老师,也是一位卓越的音乐家。德彪西在创作过程中继承了肖邦的一些音乐技巧和手法,特别是在和声、旋律方面。肖邦的音乐语言对德彪西的创作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为德彪西的音乐作品注入了丰富的和声和旋律变化。

柴可夫斯基是19世纪俄国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其音乐作品具有宏大的规模和壮观的音响效果。德彪西在创作中借鉴了柴可夫斯基的一些音乐元素,如戏剧性的旋律、丰富的和声和管弦乐配器等,这些都对德彪西的创作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另外,德彪西也借鉴了同时代其他作曲家的创作手法和风格以丰富自己的音乐语言。例如,在《为钢琴而作》中,德彪西借鉴了瓦格纳的半音和声手法,这种手法使得和声更加复杂和丰富,从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音乐氛围;此外,还借鉴了穆索尔斯基的旋律风格,通过运用不规整的节奏和自由的旋律线条,使音乐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德彪西《为钢琴而作》的创作特征分析

《为钢琴而作》的创作特征非常值得研究和探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表现手法独特

德彪西运用了多种独特的表现手法,使得作品充满了新颖、独特、富有内涵和表现力的特点。

第一,复杂的和声处理。德彪西放弃了传统的主题发展和转调等手段,而是通过复杂的和声处理来营造独特的音乐氛围和表达情感。这种和声处理方式让音乐更加细腻和多彩,给人以新颖和独特的听觉体验。例如,在《前奏曲》第158~163小节的结束句中,和声由A大三和弦离调至bA增小七和弦(bA增三和弦+小七度的bG),再进行至帶9音(F)的E增三和弦与E增小七和弦(E增三和弦+小七度的D),最后通过A小调属和弦E小七和弦回归到主和弦A小三和弦。两次和声的离调为最后的终止式做了铺垫,烘托出了其辉煌的声效。

第二,细节处理。在《为钢琴而作》中,德彪西打破了传统节奏的限制,运用切分音等手法,使音乐更具动态感和张力。这类细节处理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以《萨拉班德舞曲》为例,这首舞曲的节奏原本是庄重的,但德彪西通过切分音手法,将重音后移,使得原本的节奏感被打破。这种处理方式使得音乐呈现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同时也增加了旋律的流动性。在具体的乐段中,德彪西运用了大量的切分音,使音乐呈现出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同时,他还在一些关键的乐句中使用了连续的切分音,进一步强化了音乐的动态感。

第三,富有想象力的配器。德彪西在配器方面非常有创意,他运用各种乐器的不同音色和特点,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这种创新的配器手法使得音乐更加富有层次感和表现力。例如,在乐曲中使用钢琴的宽广音域和丰富的音色变化,通过弹奏出柔和的旋律和快速的音阶来表现出乐曲中的梦幻和神秘感。同时,德彪西也运用了管弦乐器的特点来表现音乐,例如,使用弦乐器的细腻音色和悠长的旋律线条来表现出乐曲中的柔和情感和使用铜管乐器的厚重和嘹亮音色来表现出乐曲中的壮丽和宏伟。

第四,情感表现。德彪西在《为钢琴而作》中通过音乐表达了对人生、爱情、自然等方面的思考和感受。他运用柔和的旋律、温暖的色彩来表达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同时,又运用激烈的节奏、尖锐的和声来表现人生的痛苦和挣扎。这种情感表现方式使得他的音乐更加深入人心,引发听众的共鸣。

(二)调性自由运用

在《为钢琴而作》中,德彪西调性自由的运用也是其重要的创作特征之一。他突破了传统音乐中调性的限制,通过自由变换调性和使用中立调性等方式,营造出独特的音乐氛围和情感表达。德彪西在《为钢琴而作》中运用了多调性叠置的手法,即同时使用多个不同的调性。这种手法使得音乐更加复杂和多元,同时也给听众带来了新颖和独特的听觉体验。例如,在音阶使用方面,在《为钢琴而作》的《前奏曲》第57~58小节中,德彪西采用了下行的全音音阶作为乐段中的b乐句与b乐句的连接,而全音音阶独特的音响效果为这一连接句增添了魔幻的色彩。德彪西在《为钢琴而作》中频繁地变换调性,打破了传统音乐中单一调性的限制。他通过在短时间内迅速转换调性,使得音乐更具有流动性和动态感,同时也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变化。这种调性自由变换的手法使得音乐更加富有张力和表现力。

另外,德彪西的《为钢琴而作》中,中立调性的运用是其音乐创作的重要特点之一。中立调性指的是那些既不完全属于大调,也不完全属于小调的调性。在德彪西的作品中,这种调性常常被用来创造一种模糊、神秘、梦幻的音乐氛围。例如,在《前奏曲》中,德彪西使用了一种叫做“全音音阶”的创作手法。全音音阶是一种只包含自然音阶中的全音(即大二度)的音阶,其介于大调和小调之间,既有大调的明亮色彩,又有小调的暗淡气质。在这里,全音音阶被广泛使用,构成了一种既不属于大调也不属于小调的中立调性,这使得音乐的氛围变得更加朦胧、模糊。在《托卡塔》这首曲子中,德彪西也使用了中立调性。这首曲子以C大调开始,但很快引入了大量的升C和降D,这些音使得原本的大调色彩变得模糊起来,形成一种中立调性的效果。这种调性的运用,使得音乐更加富有动态感和变化性,同时也为乐曲增添了一种独特的色彩。

(三)节奏处理独特

在创作《为钢琴而作》时,德彪西对节奏的处理展现出了其作品中独特而重要的特征。他摒弃了传统音乐中节奏规律的束缚,常常运用不规则的节奏和动态的节奏变化来表达自己的音乐想法。

首先,在《为钢琴而作》中,德彪西运用了许多不同的节奏手法,例如突然的节奏停顿、节奏重叠、不规律节奏、附加音符、延长或缩短时值等,这些手法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表情和动态。例如,在《前奏曲》中,德彪西采用了逐渐加快的节奏,让乐曲逐渐走向高潮,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增加了乐曲的张力,也让听众感受到了不同的情感变化。

其次,创造独特的律动感。德彪西通过节奏的巧妙安排,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律动感。例如,在《前奏曲》中,其运用了上行和下行的模进,以及精致的三连音等手法,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节奏律动,使音乐更加引人入胜。

此外,德彪西还经常使用特殊的节拍和节奏组合来打破传统音乐中的规则和平衡。他善于运用复杂的节奏组合和不规则的节拍变换,使得乐曲在节奏上充满了新意和变化。例如,在演奏《前奏曲》第142~147小节的下行分解和弦时,为了更好地表现出音乐渐强的效果,在第147小节的后两拍需在渐强的同时将速度拉宽(均匀的渐慢)。德彪西在《为钢琴而作》中展现出多层次的节奏层次,通过不同声部之间的节奏对比和交融,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在《版画集》中的《雨中花园》中,他运用了复杂的多声部节奏,使各个声部之间的节奏相互交织、错位,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

(四)曲式结构灵活

德彪西的《为钢琴而作》体现了曲式结构灵活的创作特征。在《为钢琴而作》中,德彪西采用了自由曲式,打破了传统曲式的限制,使得曲式结构更加灵活多样。他运用了丰富的和声、旋律和节奏手法,使得作品在形式上更加自由,不拘泥于传统的曲式结构。同时,他采用了许多创新的曲式结构手法,例如平行和弦、多调性、多节奏等,使得作品在结构上更加复杂多变。此外,他还运用了许多古典音乐曲式结构的手法,如变奏、回旋等,使得作品在自由的形式中仍然保持了严谨的结构感。

例如,《前奏曲》采用了五部三部曲式,节奏变化多样。《前奏曲》开始于阴暗色彩的a小调,但在第2小节中迅速展现出了向上滑动的半音音阶进行。这种半音化的进行,不仅展现出德彪西的创作特色,也使乐曲在曲式结构上更加灵活多变。《萨拉班德舞曲》采用了二部曲式,结构上很有规律。其开始时连续的七和弦和九和弦的进行,给人一种庄重深沉的感觉。同时,舞曲常用的三拍子节奏中,第二拍时值较长,使得乐曲在节奏上也有所突破,从而丰富了乐曲的曲式结构。《托卡塔》被视为德彪西最辉煌的钢琴作品之一。其曲式结构十分清晰,但和声变化丰富,各种调式交织在一起,绚丽而流动。这使得《托卡塔》在结构上既保持了传统,又展现出了德彪西的创新精神。

四、研究《为钢琴而作》创作特征的启示

《为钢琴而作》是德彪西创作生涯中的一部关键性作品,不仅标志着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开端,更是对传统钢琴音乐的一次深刻变革。深入研究《为钢琴而作》的创作特征,可以从中获得许多关于音乐创作的启示,形成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等,使音乐作品更加富有创意和内涵。

(一)创意和变化

首先,这部作品展现了德彪西对于音乐中“和谐”与“不和谐”关系的独特理解,打破了传统和声的规则,使得音乐在和谐与不和谐之间找到了新的平衡。因此,在现实创作中,不必拘泥于传统的和谐观念,应勇于挑战和打破规则,这样可以使音乐作品更加富有创意和变化。如通过运用不寻常的和弦进行,为作品带来新的听觉体验,以此来增加作品的吸引力,使其在众多的作品中脱颖而出。

其次,《为钢琴而作》采用了全音音阶、五声音阶以及随意性的音阶。这使得音乐作品中音阶的使用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升降2度或升降3度的模式,而是可以根据情感和氛围的需要进行自由的选择和运用。这种对音阶的灵活运用,极大地丰富了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使其更加细腻和多元。在创作中,可以根据情感和氛围的需要,灵活地运用各种元素,打破传统的限制,使作品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此外,《为钢琴而作》还运用了双关调性的手法。这种手法使得一个音符或一个和弦可以同时具有两种或多种调性的意义。这种多调性或双关调性的运用,使得音乐作品在调性上产生了丰富的变化和层次感。在创作中,可以大胆地运用各种手法,使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更加丰富和多元。

(二)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为钢琴而作》这部作品明显地反映了德彪西对于古典音乐的敬意。在处理这部作品时,古典的观点占据主导地位,使作品在形式上回归到了“古钢琴家”的古典世界。古典的元素在作品中隨处可见,如对和声的运用、曲式的安排等。然而,与此同时,作品中又融入了印象主义的元素,如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对光影变化的捕捉等。这种古典与印象的结合,使得作品既有古典的庄重与典雅,又有印象主义的朦胧与梦幻。因此,音乐创作可以通过融合不同的风格,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元的艺术作品。

德彪西的《为钢琴而作》从古典出发,通过印象主义的创新手法,再次回归到传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音乐创作范本。在现实应用中,人们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将传统的元素与现代的手法相结合,创造出既有深度又有新意的音乐作品。这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艺术视野,还能推动音乐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五、结语

综上所述,德彪西是法国著名的音乐家,开创了印象主义音乐风格。这种风格在欧洲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欧洲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通过对德彪西的《为钢琴而作》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德彪西的音乐思想和创作技巧,进而对印象主义音乐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通過对这部作品的创作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和阐述,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德彪西在音乐创作上的特点和贡献。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对德彪西音乐的研究和发展,同时也能够为人们提供宝贵的启示,促进音乐创作艺术不断迈向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1]段国琴.德彪西《为钢琴而作》的演奏阐释[D].岳阳:湖南理工学院,2021年.

[2]周安华.德彪西《为钢琴而作》演奏技巧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3年.

[3]马筱萌.德彪西《为钢琴而作》的创作与演奏分析[D].济南:山东艺术学院,2021年.

[4]杨子豪.德彪西钢琴舞曲作品创作特征与演奏处理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1年.

[5]朱思琪.德彪西《为钢琴而作》演奏技巧研究[D].宜昌:三峡大学,2023年.

[6]徐沛尧.德彪西《为钢琴而作》组曲中《前奏曲》录音版本分析及演奏启示[D].成都:四川音乐学院,2023年.

[7]肖敏,康滇.《为钢琴而作》的创作特征与演奏技法浅析——以《萨拉班德舞曲》为例[J].喜剧世界(下半月),2022(10):52-54.

[8]朱梦迪.德彪西钢琴组曲《为钢琴而作》的音乐分析与演奏技巧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22年.

[9]王文秋.德彪西《为钢琴而作》前奏曲演奏版本分析与演奏启示[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2年.

[10]范琳.古典与印象的糅合[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22年.

猜你喜欢

创作特征印象主义德彪西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浅谈许幸之《印象派就是印象主义》
最好的礼物——印象主义大师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试论当代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旋律创作
德彪西音乐创作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借鉴
西方音乐的魅力
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发展策略探究
豫剧现代戏研究综述
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