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课赛证”育人模式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2023-03-29曹立达
曹立达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东北亚高铁学院,吉林 吉林 132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快速调整,产品迭代速度日益加快,使得企业用工需求与高等教育培养模式间的矛盾愈发凸显。因此,需要职业院校建设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的实践性和创新性。2019 年2 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要推动“岗赛课证”融通,提高教育质量,并指出要树立科学的职教理念,构建一体化职业教育体系,健全多元、开放、融合的办学格局,构建灵活多样的育人模式,理顺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强化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等内容[1]。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课程具有多样性,专业核心课程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该课程内容包含专业对应岗位群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以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并重点培养职业技术能力为目标,加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和职业技术能力。因此,在“岗课赛证”育人模式下对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岗课赛证”育人模式下课程建设方向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将标准化建设作为统领职业教育发展突破口,完善职业教育体系。”[2]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而课程作为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标准,制定符合课程要求的课程体系。所以,教学单位应依照职业本科标准,结合专业特征制定以专业为区分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等。专业建设是职业教育的重点,专业教学标准应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要求、专业教学主要内容、实习实训要求、就业面向、对应职业岗位群(技术领域)等内容,制定符合人才发展的教学标准[3]。
在“岗课赛证”育人模式下,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培养标准,结合“职业岗位—职业技能—课程”三者对应的原则,充分调动企业深度参与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能够有效促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对接,能够精准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4]。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注重企业岗位要求与人才培养目标深度融合,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更高效、更稳定的人才培养路径。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岗位需求进行融合需要贯穿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标准以及课程建设,其中课程建设方向主要体现四个方面:
(一)课程培养目标融合
产教融合培养方式要求课程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要有共同的培养目标,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标是行动的导向,保持目标一致,才能使人才培养做到融合。企业需要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并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工作人员。所以,应在制定课程建设方案和建设实施过程中使企业技术人员深度参与,以岗位标准为导向,结合自身特点,把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作为课程培养的目标。
(二)课程培养过程融合
产教融合培养方式要求将课程教学的教学过程与企业项目培训内容相互融合,合理的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分配,促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才能有效培养高技能型人才[5]。高技能型人才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着重考虑专业课程结构设置和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特点,使各课程培养重点既不同又相互依存。深入分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关系,融入企业岗位项目培训内容,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进行合理分配,以理论促实践,以实践强理论,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三)课程师资融合
产教融合培养方式要求将院校教师和企业专家的特点进行对比,取长补短,使专业教师既有理论知识的高水平,又要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这个目标在短时间内很难做到,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因此,需要根据课程特点和不同专业教师的能力进行合理的安排,并推动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通过培训、顶岗实习等方式,提升教师自身在职业技能方面的教育教学能力。甚至可以使理论型教师和实践型教师共同讲授一门课程,这样既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实现培养学生成为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四)课程资源融合
在产教融合培养方式中,课程资源的融合需要深入分析授课环节与企业岗位需求的特点,将课程资源与企业岗位培训资源相融合。在课程资源融合中,多利用信息资源和共享资源库,推进课程资源与岗位资源相融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掌握专业知识,又能掌握岗位专业技能,不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岗课赛证”育人模式下课程建设模式见图1。
图1 “岗课赛证”育人模式下课程建设模式图
在“岗课赛证”育人模式下的核心课程建设中,课程培养目标融合是前提,课程培养过程融合是核心,课程师资融合、课程资源融合是保障,三者成为产教融合培养方式下的重要内容,也为专业核心课程的体系建设提供了方向。
二、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
专业核心课程既包括理论课程内容又包括实践课程内容,是实现理实一体学习目标的重要课程,是实现产教融合的重要落脚点。因此,要将专业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结合,在核心课程中构建职业技能培训模式,使学生兼具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的职业技能型人才。
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出具有与企业直接对接的职业技能型人才,是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目标,因此,以铁道车辆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车辆快速修》为例,对其课程体系进行建设研究。
(一)确定建设目标
在“岗课赛证”育人模式下,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培养标准,将铁路检车员等铁路行业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将培训工作项目贯穿课程学习的整个过程,同时建设适用于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教学课程资源。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使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6]。通过对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要实现以下目标:
1.以“岗课赛证”育人模式为背景,符合人才培养方案,将铁道车辆技术行业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相融合,总结专业课程教学方式和企业培训方式的特点,校企共同研究制定课程标准。
2.推进职业教育的“三全育人”教学理念,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建设完整的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学生兼具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成为全方位发展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3.以课程内容为核心,建设一整套可以实现职业技能培训与理论教学并重的课程资源、教师资源以及实践教学设备。
通过对《车辆快速修》课程中职业技能模式的建设,使学生能在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与铁路检车员对应的实践技能,力求达到标准,实现上岗零对接的要求。
(二)确定建设方案
在核心课程培训模式建设时,需要深入分析该课程的特点,找到对应的企业岗位需求,深入挖掘企业岗位需求与课程教学之间的内在关系,促进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合理设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从而培养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那么,如何构建课程培训模式的建设思路?首先将铁路检车员岗位标准与课程标准相对比并相互融合,按照“岗课赛证”育人模式背景下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要求,设计出符合专业核心课程的培训体系建设方案。其次,实施符合专业核心课程的培训体系建设方案,具体为制定课程标准、完善课程体系、开发课程资源、建设教师团队等,从而完成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方案见图2。
图2 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方案示意图
(三)建设方案的实施探索
1.完善课程标准:通过将铁路检车员的岗位标准与《车辆快速修》的课程标准进行融合,重新调整课程标准,强调实践技能的训练,要求学生在实训项目中注重规范作业、安全第一的准则。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知识点,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努力培养为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2.制定授课计划、内容及评价方法:将职业需求作为前提,将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作为重点,将企业的铁路检车员培训工作项目与课程内容相结合,重新制定课程的授课计划及授课内容。并依照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根据课程的授课计划及授课内容,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中,调整课程评价的侧重点,重新确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评价方法。
3.开发课程资源:《车辆快速修》课程,现有资源多偏向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相对薄弱,需要重新合理设置实训课程比例和内容,完善现有课程资源。在此基础上,利用信息资源和共享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线上资源建设,推进信息化资源与专业资源整合,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与学信息化应用水平,提升教学观念,加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4.组建师资团队:推动专业教师利用培训、顶岗实习等途径提升自身的实践技能,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能力,并达到对学生职业技能实训课程培训要求。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单位的高技能人才,建立高质量的稳定的兼职教师库。组建包括专业带头人、行业专家、学院职教专家和名师、骨干教师、企业高技能人才在内的教学团队。
5.优化技能培训设施:根据企业职业技能培训标准,结合教学单位现有技能培训设施,设计合理的专业技能培训课程,深化校企合作,探究出具有与企业工作现场“技术同步、标准一致、文化交融、环境相近”的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方案,致力于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具备初级工应具备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总结
“岗课赛证”育人模式下企业与院校的深入合作,是当下职业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能够为地方、企业经济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中,完善课程标准,制定授课计划、内容及评价方法等,成为职业本科教育背景下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培养目标,强调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推进产教融合,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技能型人才,对相同类似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